童謠(詞語概念)

童謠(詞語概念)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

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如中國的《三字經》,英國的《一閃一閃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謠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謠
  • 外文名:nursery rhyme
  • 拼音:tóng yáo
  • 注音:ㄊㄨㄙˊ ㄧㄠˊ
  • 申報地區:北京市宣武區、福建省廈門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Ⅰ-78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概念,歷史,特點,內容,分類,搖籃曲,遊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謎語歌,表現手法,教育價值,智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品德教育,教育價值,春節話童謠,

基本解釋

(1)有韻的詩歌形式的兒童故事。[nursery rhyme]
(2)在兒童中間流行的歌謠,形式比較簡短。[children's folk rhymes]

引證解釋

童謠指兒童傳唱的歌謠。舊時認為能預示世運或人事。
  • 左傳·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公曰:‘何時?’對曰:‘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 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明府今興立廢業,富國安民,童謠之言,將有徵於此。”
  • 葛洪抱朴子·勖學》:“夫童謠猶助聖人之耳目,豈況《》《索》之弦博哉?”
  • 司馬貞史記索隱》:“故童謠曰‘何當為君鼓龍胡’是也。”
  • 三國演義》第九回:“卓問李肅曰:‘童謠主何吉凶?’”
  •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民間有童謠曰:‘秦人笑,趙人號,以為不信,視地生毛。’”

基本概念

古人說:“童,童子。徒歌曰語。”(《國語·晉語韋昭注)。“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
大體說來,“童謠”是指傳唱於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和諧簡短的歌謠。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中,把“兒謠、女謠、小兒謠、嬰兒謠”等都歸入“童謠”一類。此外,其他古籍中還有稱“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女童謠”等的。名稱雖不同,內容都是一樣的。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童謠,甚至於沒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謠。傳統童謠屬於民間文學之一,應該是包含在民謠中。基本上童謠沒有很明確的範疇和界限,凡是民謠中適合孩童聽與唱的都可以歸類為童謠。當然,童謠的創作者未必是兒童,不論是成人為兒童製作,或是本屬於成人的謠,只要是被兒童樂於接受或模仿、而活躍於兒童口耳之間的,都可以將它視為童謠。童謠通常帶濃厚的地方特色,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形式簡短,讀來朗朗上口。
童謠
《詩經》大序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歌謠是人類企圖強化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藉由語言的自然節奏,所表現出來的美化語言。這種人類的天性常因民族、年齡、身分、環境等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以語言為基礎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
然而,將語言的自然節奏進而演化為具備音樂結構的歌曲,卻不是兒童所能勝任。因此,不論自發或摹仿,兒童能力所及也止於“謠”的階段,而謂之“童謠”。至於成人製作、配曲的便是“童歌”(或兒歌)。
說簡單,通俗點,但不一定科學:“童謠,應該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傳的,在兒童口中傳唱的,帶濃厚的地方特色,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形式簡短的讀來朗朗上口的歌謠。”

歷史

童謠歷史悠久,最早始於《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列子》中記載的《康衢童謠》,據說是我國傳說中的聖人堯時的童謠。《古今事物考》說:“《列子》曰:‘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謠……’謠之起,自堯時然也。”有人認為《列子》這本書不一定可靠,只承認《國語·鄭語》中記載的《周宣王時童謠》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謠。即使如此,童謠也有了近三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文學史上,能夠與它比“老資格”的,就只有《詩經》中的某些篇章了。
綜觀中國古代童謠的歷史,可以發現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它們與兒童的生活簡直不相干;從明代開始,在繼續發展政治性童謠的同時,產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或者說。這時才有人有意識地開始創作和收集真正意義上的童謠。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謠,只是由於無人蒐集記錄下來,所以就湮滅了;即使記下來一點,也往往被附會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國資本主義因素大量產生的時期,當時有一批人,衝破宋元理學的束縛,思想比較解放。他們的視野擴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許多領域,加上當時印刷業的興盛,童謠的創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較好的成績。現存我國最早的兒歌專集是明代呂坤於 1593年編成的《演小兒語》,此後,這方面的專集才逐漸多了起來。
從現有材料看,我國古代童謠大體上呈現出“兩多兩少”的狀況:亂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內外戰爭頻繁,國家分裂,生靈塗炭,反映這一時期政治鬥爭的童謠也就比較多。在每一個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漢末、元末.明末等時期,都是童謠大量流傳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亂世和末世,政治鬥爭尖銳複雜,各種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現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謠為自己造輿論。所以,有著產生童謠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這時統治者的鉗制力則相對削弱,使那些生產出來的童謠不至於全部被扼殺。新上台的統治者對那些替自己造輿論的童謠,固然會樂於保留,就是對那些詛咒被推翻的統治者的童謠,也往往持一種容忍的態度,甚至也樂於記錄下來,以作為自己“順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證明。反過來,在每一個王朝的國中期,統治階級的統治相對穩定,除了歌頌昇平的東西之外,真正有戰鬥力的童謠就不容易創作和保存下來了。

特點

童謠主要有兩個特點:
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二是有趣、好玩,孩子們感興趣
三是講究押韻

內容

童謠的內容選擇有三個基準點:
  1. 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內容淺顯、思想單純。
    童謠是在乳兒的搖籃旁伴著母親的吟唱而進入兒童生活中的。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感知到模仿,最終學會誦唱童謠,並從中獲得審美享受。童謠的內容往往十分顯淺,易為幼兒所理解,或單純集中地描摹、敘述事件,或於簡潔有趣的韻語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聖野的童謠《布娃娃》:“布娃娃,不聽話,餵她吃東西,不肯張嘴巴。”於天真稚氣中表達了幼兒對周圍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時,孩子們在誦唱這首童謠時馬上就會聯想到自己吃飯的情景,懂得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 童謠的內容想像豐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簡短,結構劃一。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還比較單純,又限於口耳相傳,因此,童謠的篇幅應當短小精巧,結構應當單純而不複雜。常見童謠,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當然也有較長的。就每句所組成的字數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單純,自然就易學易唱。如全舒的《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蟲,保莊稼,我們大家都愛它!”只19個字,既描繪出青蛙鳴叫的田野圖畫,又告訴兒童一個常識,簡短、單純,易誦易記。
  3. 童謠語言活潑,富於音韻,琅琅上口。
    童謠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遊戲方式來實現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適宜誦唱,並能與遊戲過程相配合,必須呈現出鮮明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幼兒好動,又處於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階段,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童謠語言可以引起幼兒的美感、愉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因此,無論是傳統童謠還是創作童謠,也無論是世界上哪一個民族的童謠,都具備合轍押韻、節奏明快易唱、語言活潑的特點。

分類

按照國家劃分:有中國童謠和外國童謠。按照年代劃分:傳統童謠和新童謠。傳統的童謠是靠口頭傳誦。新童謠是新文化運動稱之為“童謠”。有人把它譜曲,用它編操,以它作畫成為一種能誦能唱,能舞能練的作品,並且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傳播。
按照地域劃分:有方言童謠和國語童謠。
按照童謠的藝術形式劃分:我國童謠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的潤色加工,已經形成了十幾種倍受兒童喜愛的特殊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搖籃曲、遊戲歌、數數歌、問答歌、連鎖調、拗口令、顛倒歌、字頭歌和謎語歌。

搖籃曲

搖籃曲也稱搖籃歌、催眠曲,屬“母歌”。這是一種主要由母親或其他親人吟唱給嬰幼兒聽的,用於催眠、教話、認物的簡短童謠。

遊戲歌

遊戲歌是兒童遊戲時伴隨著一定的遊戲動作而吟唱的童謠。遊戲歌是兒童遊戲時伴隨著一定的遊戲動作而吟唱的童謠。像《找朋友》、《丟手絹》、《拍手歌》等,

數數歌

數數歌是以適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形象描寫來巧妙地訓練兒童數數能力的童謠。
如:傳統童謠《一二三》: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頭,
七八九,拍皮球,
張開兩隻手,十個手指頭。”
有的數數歌除能用來進行知識教育外,還滲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數數歌的特點是:變數字為形象,化抽象為具體。

問答歌

問答歌,指採取一問一答或連問連答的形式來敘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謠。
例如,朱晉傑的《什麼好》:
“什麼好?公雞好,公雞喔喔起得早。
什麼好?小鴨好,小鴨呷呷愛洗澡。
什麼好?小羊好,小羊細細吃青草。
什麼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鬧。”
問答歌的特點就在問答。既然要回答問題,總得動點腦筋,所以問答歌能啟迪兒童的心智,喚起兒童對各種事物的注意,幫助兒童認識理解周圍的世界。

連鎖調

連鎖調,即連珠體童謠。它以“頂針”的修辭手法結構全歌,即將前句的結尾詞語作為後句的開頭,或前後句隨韻粘合,逐句相連。
如金波的《野牽牛》:
“野牽牛,爬高樓;
高樓高,爬樹梢;
樹梢長,爬東牆;
東牆滑,爬籬笆;
籬笆細,不敢爬;
躺在地上吹喇叭;
嘀嘀嗒!嘀嘀嗒!”
連鎖調的特點是“隨韻接合,易唱易記。連鎖調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十分有益。

拗口令

拗口令,也稱繞口令或急口令。它是把一些發音容易混淆的字聯綴成有一定意義的童謠,是專門用來訓練兒童發音的。
如錢德慈的《夸駱駝》:
“駱駝馱著貨,貨用駱駝馱。
伯伯牽駱駝,一個跟一個。
穿過大沙漠,不怕渴和熱。
伯伯夸駱駝,幹活真不錯。”
總之,拗口令繞彎、咬嘴,又要求讀得快,重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訓練。

顛倒歌

顛倒歌,也稱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來面目顛倒過來敘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諷刺意味的童謠。
如河南的童謠《小槐樹》:
“小槐樹,結櫻桃,
楊柳樹上結辣椒,
吹著鼓,打著號,
抬著大車拉著轎。
蚊子踢死驢,螞蟻踩塌橋,
木頭沉了底,石頭水上漂……”
它的特點是:正話反說,內容機智,聯想豐富。

字頭歌

字頭歌是指每句尾字幾乎完全相同,多以“子”、“頭”、“兒”作為每句結尾的童謠形式。如:
“小珍子,捲袖子,
幫助媽媽掃屋子。
擦桌子,擦椅子,
拖得地板像鏡子,
照出一個好孩子。”
字頭歌以其獨特的句尾區別於其他類型童謠,受到兒童的歡迎。

謎語歌

謎語歌採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謎底與謎面間的某種聯繫,以歌謠形式敘說現象或事物的特徵。謎語歌是一種有文學趣味的、有益的智力遊戲,它可以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同時,歌中準確生動的語言,形象有趣的描述,又有利於兒童語言的發展;謎語歌還可以促進兒童分析、綜合、推理、判斷能力的發展,促進兒童記憶、想像、聯想能力的提高。

表現手法

童謠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起興、摹狀、反覆、設問等等。

教育價值

智識教育

兒童的知識淺薄,生活經驗有限,而兒歌的內容,又絕大多數是描述一般生活情景、民俗節慶的祝賀,或者是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天文氣象等自然景觀,甚至是關於魚蟲鳥獸、花草樹木、色彩數字等的想像情節,不但生動有趣,合乎兒童胃口,而且題材包羅萬象,更能滿足兒童好奇的心理。因此,兒童可以從童謠中,獲取新的經驗和知識。

情趣教育

兒歌的內容,特別重視情感和趣味,能夠陶冶兒童性情,變化兒童的氣質,使他們養成活潑、爽朗、優雅、天真的性格。孔子不是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話嗎?

文學教育

兒歌豐富了兒童的字彙,增強了兒童的表達能力。兒歌中的詞句,通常是淺白而簡練的。由於淺白,使兒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領略其中的情趣,欣賞期中的意境,並很快地學會新的語彙;由於簡練,使兒童容易學到生動優美的句子,無形中增強了兒童語文的表達能力進一步地說,兒童的語言能力,都是從簡單的語彙慢慢累積而培養起來的,他們不但從吸收到的各類語彙中擴充了知識的領域,更從這些語彙中的運用中增強了聯想及敘述的能力。

品德教育

有些兒歌也蘊含著倫理道德或勸勉諷戒的教育性內容教忠教孝,使兒童能得到陶鑄品行、美化性靈的好處。因此,若將兒歌運用到音樂、舞蹈、戲劇、遊藝等學科的連結教學活動上,更能達到生動活潑的教學效果。兒童在半遊藝、半學習的教學活動中,必能更深入地領悟到詩歌里的情感和意境,從而受到深刻而具體的薰陶。如此,不但能適應兒童身心的發展和需要,充實兒童的涵養,對兒童的品德教育,尤其可以收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價值

童謠對3—6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
著名兒童學家、首都師範大學金波教授認為,好的童謠是心靈雞湯,它能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童謠這種文學形式,孩子們最容易掌握,通過傳唱童謠,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非常有助於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並且對兒重開朗樂觀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乃至中華民族語言美感的薰陶都有著潛移默化、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希望通過我園的童謠教學,讓童謠進駐我們的心田,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學會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在這裡度過一個智慧快樂的童年。

春節話童謠

在老北京,過年是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情。一首首一段段的童謠伴著孩子們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走進千家萬戶,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蕩漾。
一進臘月便有了年味兒,孩子們都盼望著過年,特別是家庭困苦的孩子,平時穿不上新衣裳,也吃不上什麼好東西,可是到了過年的時候,父親母親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給孩子們準備一些吃的喝的,做上件新衣服。
那時候,只要一喝上臘八粥,離年就不遠了。於是,孩子們便唱起了童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因為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戶戶的人們都要出去拜年,所以這時候滿街都是人來人往的。這首童謠,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人們忙忙碌碌過大年的整個習俗,多少年來一直在北京廣泛流傳。逗……逗……乞逗乞逗強;年糕蘸白糖,棗兒栗子大海棠。
要過年了,大人們都要上街去買年貨,小孩子們則跟在大人後頭要各種各樣好吃的、好玩的的東西。那時候,街上賣各種風味小吃和水果的特別多,賣主把年糕攤在案子上,買多少,用刀現切,然後再放上一勺白糖,小孩子們就蘸著糖吃。到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時候,孩子們又說道: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頭兒要頂新氈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襖。
祭灶是過年時的舊俗,一祭完灶,離年就更近了。這時候,孩子們不僅可以吃到關東糖,還可以上街去買各種各樣的鞭炮。到了三十晚上,穿上新衣,點上燈籠,可以盡情地玩耍。放過了鞭炮之後,子夜時分吃過了餃子,就要給長輩磕頭拜年了,童謠里說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這時候,孩子們都變得很乖,一個挨一個地給老人們磕頭。老人們則笑容滿面地看著自己的孫子、孫女,每個要發給一個小紅包,以求孩子們平安吉祥,這紅包里裝的便是壓歲錢。
過去的時候,孩子們說童謠,常常是即興加詞兒,也許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為了念起來上嘴兒,所以,有時一首童謠竟有好幾種版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就這么說著、唱著,長大成人,走出了四合院,走出了胡同。然而,老北京的風情卻依然如故,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童謠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