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崩漏為病證名,多因素體虛弱,憂思不解,或飲食失節等損傷脾胃,以致氣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症見陰道出血量多,或淋瀝不止,色淡質稀,疲倦氣短懶言,不思飲食等。治宜補氣固攝。方用舉元煎,或補中益氣湯。血多加阿膠、艾葉炭、烏賊骨;若流血不止,兩目昏暗或眩暈跌仆,脈細弱者,用固本止崩湯(《傅青主女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虛崩漏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經血非時而下,或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者,稱為“崩漏”。前者稱為“崩中”,後者稱為“漏下”。若經期延長達兩周以上者,應屬崩漏範疇,稱為“經崩”或“經漏”。
氣虛崩漏為崩漏之一,為虛證崩漏,主要為腎氣虛和脾氣虛。腎虛,先天腎氣不足,少女腎氣稚弱,更年期腎氣漸衰,或早婚多產,房事不節,損傷腎氣。若耗傷精血,則腎陰虛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迫血妄行,以致經血非時而下;或命門火衰,腎陽虛損,封藏失職,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亦致經血非時而下,遂成崩漏;脾虛,素體脾虛,飲食失節,憂思不解,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中氣下陷,沖任不固,血失統攝,非時而下,遂致崩漏。
中醫套用
1、脾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瀝日久不盡,血色淡,質清稀;面色㿠白,神疲氣短,或面浮肢腫,小腹空墜,四肢不溫,納呆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脾虛中氣虛弱甚或下陷,則沖任不固,血失統攝,故經血暴下或淋瀝不盡;氣虛火不足,故經色淡質清稀;神疲氣短、小腹空墜,舌淡胖,脈細弱均為脾虛氣弱之徵。
治法:補氣攝血,固沖止崩。
方藥:固本止崩湯或固沖湯。
(1)固本止崩湯(《傅青主女科》)
人參、黃芪、白朮、熟地、當歸、黑姜
原方治氣虛血崩昏暗。
方中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昇陽固本。白朮健脾資血之源又統血歸經。熟地滋陰養血,“於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氣不足便是寒”,佐黑姜既可引血歸經,更有補火溫陽收斂之妙。且黃芪配當歸含有“當歸補血湯”之意,功能補血,熟地配當歸一陰一陽補血和血。全方氣血兩補,使氣壯固本以攝血,血生配氣能涵陽。氣充而血沛,陽生而陰長,沖脈得固,血崩自止。
氣虛運血無力易於停留成瘀,常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據臨床研究報導益氣化瘀止血是治療崩漏出血期的重要治法。
(2)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若暴崩如注,肢冷汗出,昏厥不省人事,脈微欲絕者,為氣隨血脫之危急證候,按急證方法補氣回陽固脫。必要時輸液、輸血迅速補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2、腎氣虛證
主要證候:多見青春期少女或經斷前後婦女出現經亂無期,出血量多勢急如崩,或淋瀝日久不淨,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覆發作,色淡紅或淡黯,質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墜,腰脊酸軟;舌淡黯,苔白潤,脈沉弱。
證候分析:青年腎氣未盛,更年腎氣漸虛,或中年房勞胎產數傷腎氣,腎氣虛衰,封藏失司,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故經亂無期,出血量多或淋瀝不止,色淡紅或淡黯,質清稀;腰脊酸軟,舌淡黯、脈沉弱均為腎氣虛之象。
治法:補腎益氣,固沖止血。
方藥:加減蓯蓉菟絲子丸(《中醫婦科治療學》)加黨參、黃芪、阿膠。
熟地、肉蓯蓉、覆盆子、當歸、枸杞子、桑寄生、菟絲子、艾葉
原方治腎虛不孕。
方中肉蓯蓉、菟絲子、覆盆子溫補腎氣,菟絲子補陽益陰,熟地滋腎益陰,陰陽雙補,使腎氣充盛,封藏密固以止崩;黃芪、黨參補氣攝血;阿膠、艾葉補血、固沖、攝血;杞子、桑寄生補肝腎;當歸補血活血,引血歸經。全方共奏補腎益氣,固沖止血之功。若嫌當歸辛溫助動,走而不守,亦可去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