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點
一、以五臟與五體相合理論為立論基礎,論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機,論證了“五臟使人痿”的基本觀點。
二、提出了五種痿症的鑑別方法。
三、論述了治痿獨取陽明的道理及其他治痿原則。
篇名解
痿證,是指肌膚枯萎,筋骨關節弛緩、痿弱不用的一類病證。《字林》云:“痿,無力也。”高士宗《素問直解》說道:“痿者,四肢委弱,舉動不能,如委棄不用之意。”
本篇對痿躄、脈痿、肉痿、骨痿、筋痿的病因、病機、症狀、辯證及治療大法等進行了全面探討,是《內經》論述痿證的專篇,故名“痿論”。誠如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所云:“內詳五臟之痿,必始於肺,其本髒自有所合,其成痿各有其由,其驗之有色有證,其治之有法有穴,故名篇。”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痿,同萎,四肢枯萎不用也。本篇以五臟五體之所合,分別論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理、辯證和治療,以及五臟之痿始於肺和治痿獨取陽明的道理。故名。”
原文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故肺熱葉焦①,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②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③,脛縱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④。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合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⑤;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⑥;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⑦,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⑧,則病已矣。帝曰:善。
注釋
①肺熱葉焦:形容肺葉受熱灼傷,津液損傷的一種病理狀態。
②痿躄:指四肢萎廢,不能行走,包括下文的各種痿病。
③樞折挈:樞,指關節;折,指斷;挈,提舉的意思;樞折挈,形容關節遲緩,不能做提舉活動,像是樞軸折斷不能活動的樣子。
④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帶下的一類疾病。
⑤絡脈溢:指表淺部位的脈絡出血。
⑥肉蠕動:肌肉萎軟無力的意思。
⑦宗筋:指全身眾多筋會聚地。泛指全身的筋膜。
⑧各以其時受月:都各在其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按張志聰說法,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
譯文
黃帝問道:五臟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麼道理呢?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臟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呈虛弱、乾枯不潤的狀態,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躄;心臟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脛弛緩而不能著地行路;肝臟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乾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脾有邪熱,則灼耗胃津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灼精枯,致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黃帝問道:痿症是怎樣引起的?岐伯說:肺是諸髒之長,又是心臟的華蓋。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鬱而不暢,於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鬱化熱,使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布於周身,五臟都是因肺熱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躄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鬱結而使心包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致陽氣在內妄動,逼迫心血下崩,於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痹,進一步傳變為脈痿。”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欲望又不能達到,或意念受外界影響而惑亂,房事不加節制,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內傷精氣所致。有的人日漸感受濕邪,如從事於水濕環境中的工作,水濕滯留體內,或居處潮濕,肌肉受濕邪浸漬,導致了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濕地引起的。”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於是陽氣化熱內擾,內擾的邪熱侵入腎臟,腎為水髒,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致使兩足不能支持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
黃帝問道:用什麼辦法鑑別五種痿症呢?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髮衰敗;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陽明,這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陽明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沖脈為十二經氣血會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陽明經會合於宗筋,陰經陽經都總會於宗筋,再會合於足陽明經的氣銜穴,故陽明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於帶脈,系絡於督脈。所以陽明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只要在其所合之髒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癒。黃帝道:很對!
作者簡介
《痿論》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二。《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本書系
王冰所注,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巨著,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其內容囊括了多人作品,原書共十八卷,即《素問》和《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書中以醫藥理論為主,兼及針灸、方藥的治療。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闡述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規律、病證等多方面內容,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綜括了臨床實踐,為歷代醫學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