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內容簡介,東漢,簡述,東漢簡史,東漢政區,科技文化,東漢經濟,帝王世系,東漢官職制度,中央官制:,具體中央系統,地方官制,具體地方系統,
概述
重大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東漢大帝國》劇本研討會於2007年2月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以及電視劇製作方、投資方的代表等180多人出席了這次劇本研討發布會。
由中國盛唐電視藝術製作中心聯合河南鑫祥綜合貿易有限公司等單位投資合拍的46集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四十六集電視連續劇《東漢大帝國》全面展現了光武帝劉秀獨特的性格、手腕和治術。塑造了一個既富謀略又有膽略的皇帝、一個既呵護功臣又能使功臣“榮退”的皇帝、一個熱衷於修學講經並身體力行的皇帝、一個第一次提出“柔道治國”方略和“東西南北自在”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皇帝、一個在愛情上從一見鐘情到終生廝守的皇帝。正如MZD同志所評價的:“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最會用人的皇帝、最會打仗的皇帝。”漢光武帝給後人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智慧、膽略和從政經驗。
內容簡介
本劇圍繞劉秀形象的展開,也塑造了一批千姿百態、烘雲托月的群體形象,大格局地展開東漢帝國從草創到守成的艱難曲折、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作品著重歌頌人性的真、善、美,鞭撻人性的假、惡醜,注重發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以和為貴,重和諧、愛和睦、善和解的美德;以人為本、禮賢下士、尊師重教、愛護百姓、珍惜民力的美德;以義為先,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捨生取義、誠信至上的美德;以公為準,廉潔奉公、愛國興邦、精忠報效的美德。尤其是對愛情的描寫,有劉秀、陰麗華式一見鐘情、終生廝守的愛情,也有劉潤香、周嘉式生死相許、患難與共的愛情,還有劉黃、宋弘式始則單相思、繼則兩情相慕、終究為封建倫理所毀滅的愛情,更有周武姬、李筠姬式單方面的愛情,都是可歌可泣,撼動人心的。
在研討會期間,各方專家、學者對電影劇本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東漢大帝國》的編劇潤翰先生詳細地介紹了劇本的創作歷程和基本理念主特色;中國秦漢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子今先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傳利先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劉華祝先生、JF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劉慶大校等應邀從歷史的真實性、人物的思想性、作品的藝術性和古裝戲的現實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我們將通過這次研討會,認真的修改、完善劇本,不斷錘鍊使之成熟與完美。導演代表張心勇和中國盛唐影視藝術製作中心藝術總監蘇克對此劇的創作,從不同角度給予了基本闡述。
電視連續劇《東漢大帝國》的主創部門將根據討論內容對劇本進行進一步地修改和完善,力求使電視連續劇內容積極、健康、向上,體現主旋律,將優秀的影視作品呈現給觀眾。
東漢
簡述
東漢簡史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之後,新帝王莽先後頒布了“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西漢中期之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王莽改制不但沒能緩解西漢中後期以來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反而使得這種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一時間,四方相應,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實為42萬左右)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後裔出身的劉秀沉著冷靜、奮力死戰,終於在其他綠林軍的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42萬大軍。昆陽之戰,標誌著新王朝賴以維持其統治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變民之手,新朝滅亡。新朝滅亡之後,曾與綠林軍並肩作戰的劉秀北渡黃河,與綠林軍徹底決裂,從而開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進而兼併天下的霸業。公元25年,即東漢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因劉秀系西漢皇族的後裔,故國號仍為“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因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後世稱劉邦所建漢朝為西漢,劉秀所建漢朝為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之後,不斷對四方用兵,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立地稱王的隗囂與在西蜀稱帝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12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東漢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自此,經歷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二十年的紛爭混戰,古老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後,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又歷經漢明帝、漢章帝30多年的統治,東漢的國力空前強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攝政長達17年之久的鄧太后駕崩,東漢王朝自此結束了她的黃金歲月,朝政急轉直下。東漢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攝政的閻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無鄧太后的政治才能與賢淑品德,她們或私慾過重,或優柔寡斷,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漢靈帝即位之後,沉迷酒色,重用宦官,終於在東漢中平元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黃巾之亂,東漢朝廷調集重兵才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鎮壓下去。公元190年,剛剛平定了“黃巾之亂”的東漢王朝又逢“董卓之亂”,中央大權逐步落入董卓等權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帶兵的將領與地方豪強也藉助於圍剿黃巾軍的機會掌握了大量的武裝,從而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董卓、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人紛紛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公元220年(東漢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襲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大魏”,東漢滅亡。自光武帝開基創業到漢獻帝讓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王朝歷十二帝,立國196年。
蔡倫的造紙術
東漢大興儒學,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故而東漢在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和文化發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和創新了造紙術,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紙”—“蔡侯紙”誕生了,從而使中國結束了“竹帛”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東漢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巨人—張衡,他發明了水運渾天儀與地動儀,尤其是地動儀,直到1700多年之後,歐洲才發明了類似的儀器。他在天文學巨著《靈憲》中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成為了漢字學的開山鼻祖,故後人研究漢字必先讀《說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的不朽之著,成為了日後中醫學的“醫方之祖”。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了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人,在醫學比較落後的封建時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漢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成為了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史學巨著。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傑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紙聖”為蔡倫,“科聖”為張衡,“醫聖”為張仲景,字聖為“許慎”,僅東漢一代就出現了四位“聖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東漢政區
州名(或都護府) | 古名 | 今地 | 大致範圍 | 所轄郡國 |
司州 | 洛陽 | 河南洛陽東北 | 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 京兆尹(12個縣) 左馮翊(13) 右扶風(15)弘農郡(9) 河內郡(18) 河南郡(21)河東郡(20) |
冀州 | 鄗縣 | 河北柏鄉縣北 | 河北中南部 | 魏郡(15) 鉅鹿郡(15) 渤海郡(8)常山國(13) 中山國(13) 安平國(13)河間國(11) 清河國(11) 趙國(5) |
幽州 | 薊縣 | 北京市 | 河北北部,遼寧大部、朝鮮半島北部 | |
并州 | 晉陽 | 山西太原西南 | 山西中部、北部、陝西、寧夏、蒙古的一部 | 太原郡(16) 上黨郡(13) 西河郡(13)五原郡(10) 雲中郡(11) 定襄郡(5)雁門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
涼州 | 隴縣 | 甘肅清水北 | 甘肅及寧夏大部 | 隴西郡(11) 漢陽郡(13) 武都郡(7)金城郡(10) 安定郡(8) 北地郡(6)武威郡(14) 張掖郡(8) 酒泉郡(9)敦煌郡(6) 張掖屬國(5)居延屬國(1) |
益州 | 雒縣 | 四川廣漢 | 四川、雲南大部,廣東、陝西一部分 | 漢中郡(9) 巴郡(14) 廣漢郡(11)蜀郡(11) 犍為郡(9) 牂牁郡(16)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廣漢屬國(3) 犍為屬國(2) |
交州 | 龍編 | 越南河內東 | 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區 | 南海郡(7) 鬱林郡(11) 蒼梧郡(11)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日南郡(5) |
荊州 | 漢壽 | 湖南常德市東北 | 湖北、湖南二省及陝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 | 南陽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陽郡(11)長沙郡(13) |
揚州 | 歷陽、壽春、合肥 | 安徽和縣、安徽壽縣、安徽合肥西北 |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 | 九江郡(14) 丹陽郡(16) 豫章郡(21)吳郡(13) 會稽郡(14) 廬江郡(14) |
豫州 | 譙縣 | 安徽亳縣 | 河南東部、安徽西部 | 潁川郡(17) 汝南郡(37) 梁國(8)沛國(21) 陳國(9) 魯國(6) |
徐州 | 郯縣 | 山東郯城 | 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 | 東海郡(13) 廣陵郡(11) 琅邪國(13)彭城國(8) 下邳國(17) |
青州 | 臨淄 | 山東淄博市 | 山東北部 | 平原郡(9) 東萊郡(13) 濟南國(10)樂安國(9) 北海國(18) 齊國(6) |
兗州 | 昌邑 | 山東金鄉西北 | 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 | 陳留郡(17) 陳郡(15) 泰山郡(12)山陽郡(10) 濟陰郡(11) 東平國(7)任城國(3) 濟北國(5) |
西域都護府 | 它乾、柳中 | 新疆新和縣、鄯善縣境內 | 同西漢 |
科技文化
東漢經濟
年份 | 戶數 | 口數 | 墾田數(單位頃) |
57 | 4279634 | 21007820 | / |
75 | 5860573 | 34125021 | / |
88 | 7456784 | 43356367 | / |
105 | 9237112 | 53256229 | 7320170 |
125 | 9647838 | 48690789 | 6942892 |
144 | 9946915 | 49730550 | 6896271 |
145 | 9937680 | 49324183 | 6957676 |
146 | 9348227 | 47566772 | 6930123 |
156 | 26070960 | 50066856 | / |
顯然,上表中156年的戶籍數據有誤。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當年戶數為10677960,口數56476856,當較為可信。
東漢時期中國南方經濟加快了發展。西漢時,會稽郡戶22萬,口103萬,東漢時,原會稽郡分為吳郡、會稽郡,會稽郡有戶12萬,口48萬,吳郡有戶16萬,口70萬。西漢時,豫章郡有戶6萬,口35萬,東漢時戶數達到40萬,口數166萬。西漢時蜀郡戶26萬,口124萬,東漢時戶數30萬,口135萬。西漢時益州郡戶8萬,口58萬,東漢時分原來益州郡為益州郡、永昌郡,其中益州郡戶2萬,口11萬,永昌郡戶23萬,口189萬。
帝王世系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統治時間 | 年號 | 年期 |
世祖 | 光武皇帝 | 劉秀 | 25年—57年 | 建武、建武中元 | 25年—56年、56年—57年 |
顯宗 | 孝明皇帝 | 劉莊 | 57年—75年 | 永平 | 58年—75年 |
肅宗 | 孝章皇帝 | 劉炟 | 75年—88年 | 建初、元和、章和 | 76年—84年、84年—87年、87年—88年 |
穆宗(後除廟號) | 孝和皇帝 | 劉肇 | 88年—105年 | 永元、元興 | 89年—105年、105年—105年 |
- | 孝殤皇帝 | 劉隆 | 105年—106年 | 延平 | 106年—106年 |
- | 孝德皇帝 | 劉慶 | - | - | - |
恭宗(後除廟號) | 孝安皇帝 | 劉祜 | 106年—125年 | 永初、元初 永寧、建光、延光 | 107年—113年、114年—119年、120年—121年、121年—122年、122年—125年 |
- | 北鄉侯 | 劉懿 | 125年 | - | - |
敬宗(後除廟號) | 孝順皇帝 | 劉保 | 125年—144年 | 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 126年—132年、132年—135年、136年—141年、142年—144年、144年—144年 |
- | 孝沖皇帝 | 劉炳 | 144年—145年 | 永嘉 | 145年—145年 |
- | 孝質皇帝 | 劉纘 | 145年—146年 | 本初 | 146年—146年 |
- | 孝穆皇帝 | 劉開 | - | - | - |
- | 孝崇皇帝 | 劉翼 | - | - | - |
威宗(後除廟號) | 孝桓皇帝 | 劉志 | 146年—167年 | 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 147年—149年、150年—150年、151年—152年、153年—154年、155年—158年、158年—167年、167年—167年 |
- | 孝元皇帝 | 劉淑 | - | - | - |
- | 孝仁皇帝 | 劉萇 | - | - | - |
- | 孝靈皇帝 | 劉宏 | 168年—189年 | 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 168年—172年、172年—178年、178年—184年、184年—189年 |
- | 弘農懷王 | 劉辯 | 189年 | 光熹、昭寧、永漢 | 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 |
- | 孝獻皇帝(孝愍皇帝) | 劉協 | 189年—220年 | 中平、初平 興平、建安、延康 | 189年—189年、190年—193年、194年—195年、196年—220、220年—220年 |
烈祖 | (蜀漢)昭烈皇帝 | 劉備 | 220年—223年 | — | 220年4月—223年6月10日 |
仁宗 | (蜀漢)懷皇帝 | 劉禪 | 223年—263年 | — | 223年—263年 |
註:
東漢官職制度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建立後,都會在遵循前朝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加適合於自身的政治制度。與西漢相比,東漢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權利的削弱,代之而來的是“尚書台”和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這就是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東漢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地方軍隊的職權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在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方面,光武帝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極重的一筆。
中央官制: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制度,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御史台體制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一的例外。
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令史、御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里,與其子皆自殺。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太尉
蔡倫改進造紙術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
參考:《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註:“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
按東漢制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東漢畫像石-豪強田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勛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抗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徵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此外,還有黃閣,主簿,是閣下諸吏的長官。另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定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制於尚書台,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
司徒
班超出使西域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而不改。”《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去“大”,稱司徒。
司空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後漢書·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九卿
東漢沿西漢制度,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屬太尉;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一、光祿勛除西漢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之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二、少府尚書改稱尚書台,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台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台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將軍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徐州東漢畫像石《牛耕圖》]
具體中央系統
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系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聲官的區分。
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書台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它的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上書抬代表君主執掌,權力極大。上書台設長官(令)一人、副長官(僕射)一人,下設尚書六人分十八人。溝通上書台與皇帝聯繫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黃門侍郎則由宦者承擔。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黃門侍郎則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雖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級別最高、中常侍次之,但與君主的親密程度,則以中常侍為最。宮內省外的禁衛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勛與衛尉負責,光碌勛偏於內,衛尉偏於外。光碌勛下屬五官、左、右、虎賁、羽林等五名郎將,中郎將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勛的禁衛力量是郎官,衛尉的禁衛力量是武裝衛士,所以,衛尉在宮衛事務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思想家王充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三公之上還有太傅,其職責輔導皇帝,但不常設。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三公的屬官有長史一名,掾屬、令史、御屬各二、三十名。其中,長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屬是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負責人(掾是正職,屬是副職),除長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屬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各自分管的政務是:太長掌典禮,光碌勛、衛尉掌宮省禁衛,太僕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司法,大鴻臚掌接待諸侯與少數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務,大司農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飾。九卿各官的長官是卿,副職為丞;其下分設各官管理具體事務,大體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
與九卿級別相當的外官(亦稱“列卿”)還有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等。其中,執金吾負責宮廷之外、都城之內的治安(都城門另有城門校尉負責守衛),將作大匠負責宗廟殿堂、宮室陵園等土木工程,其副手為丞,下屬的部門負責亦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大長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質與就卿中的少府類似,由宦者擔當。皇位繼承人太子正式確立之後,有專門隸屬太子的東管宮。其設官大體與政府類似,但分級沒有後者細密。東宮官職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張衡
在軍事方面,相當三公的中央高級官員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相當九卿的有前、後、左、右將軍,均不常設。其屬官與三公相同,唯在長史之下另有司馬一人,主管軍務;從事中郎二人,職掌參謀,均由朝廷任命。將軍直接領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別設校尉、司馬、軍侯、屯長等統兵官。
常備軍由中央與地方軍(郡國兵)組成。中央軍中,京師衛戍部隊由城門校尉統領,野戰部隊(北軍)由北軍中侯統領。北軍下轄五個兵種的部,番號分別為屯騎(騎兵)、越騎(特種兵)、步兵、長水(水軍)、射聲(弓箭)。長官為校尉,副職司馬。全軍總數約五千人不到。北軍平十卒駐屯在京城長管君主宿衛、助理首都治安,發生戰事就成為組建出征步槍隊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國兵經東漢初期多次裁撤、削減,只剩下邊郡與內地關隘的少數駐軍。遇有戰亂,都是臨時募兵或抽調京師北軍出戰。
地方官制
東漢的地方官制與西漢相比較,在郡、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在州一級,則有根本性的差異,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凌駕於郡之上。至此,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一直延續到隋朝“廢郡”為止。
州、刺史
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諸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近來流行的韓劇中每每出現的從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等,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設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制度上三公按驗,可以直接罷免之。改州牧後,兼領軍政,位高權重,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地域的廣闊,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與西漢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國,刺探政情,年終回京復奏。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
郡國
東漢共設郡國一百零五:王國二十七,司隸部屬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隸部所轄七郡外,王國與列郡均分隸諸州,其中豫州領郡國六,冀州領九,兗州領八,徐州領五,并州領九,幽州領十一,青州領六,荊州領七,揚州領六,益州、涼州各領十二,交州領九郡。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職務和漢朝的郎中令相類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負責王府的車馬訓練與駕馭;治書數人,秩六百石,職如尚書;謁者數人,秩四百石,職務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蒼長、祠祀長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師所在,長官稱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負責民政事務;邊郡(就是設定在邊境地區的郡)另置長史一人,秩六百石,負責軍政事務。長史之下有司馬一人,負責具體軍事指揮。東漢內地不設郡都尉,以太守領兵。邊郡置都尉或屬國都尉領軍並轄縣,地位略與內地較小的郡相仿。如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屬國都尉、上郡屬國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遼東西部都尉;漢安帝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侯國、縣、邑、道
東漢的縣級地方建制與西漢相同。
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隸屬於郡,多設於巴、蜀等西南地區,以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道的長官。
東漢諸縣出產鹽的,置鹽官,負責管理鹽場、鹽礦,徵收鹽稅。出產鐵的縣置鐵官,負責冶煉、鑄造。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負責管理工匠、徵收工商稅賦。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負責管理漁場、徵收稅賦。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均隸屬於少府,屬於派出機關。
具體地方系統
東漢的行政區分為郡(國)、縣二級。郡之上還有監察區性質的州。
州的長官為刺史(中平五年改稱州牧;京畿地區的司隸部長官特稱校尉),其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匯報(上計),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屬官有從事(亦稱掾史)、假佐。從事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部郡國從事等,均由州長官自行聘用。治中別駕是州長官的主要助手,在從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書;兵曹掌軍事,僅在有軍務時設;部郡國從事,每郡國一人,負責糾劾郡國長官、按治郡僚屬,其地位僅次於治中、別駕。假佐是州長官的低級屬官,主管文書,其中的典郡書佐分管州所屬郡國的有關文書,每郡一人,由郡史輪流充當。
郡的長官稱太守(因太守兼領武事,故別稱郡將;州治所在郡的長官稱尹),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郡內原設有專掌軍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後,邊郡常設,內地大多不設。每郡的都尉,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時,在郡之下分設都尉轄區。有時,在不足設郡的地方,亦設定過渡性的都尉區(屬國都尉)進行管理,其性質相當小郡。郡太守助手為郡丞(邊郡為長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屬有:功曹,掌管郡內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書;督郵,主管糾察屬縣、監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辦理郡政,掾為正職,史為副職,每曹有辦理文書的書佐。又設三老,幫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屬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為主簿、督郵等。郡都尉的僚屬與太守類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給諸侯王的郡稱國,其行政級別與郡相等。王國的官屬分兩個系統,一是類似於郡官的民政系統,有相(相當太守)、長史(相當都尉),其屬官亦與郡大體相同;一個是管理諸侯王生活、禁衛的官屬,如郎中令(相當光祿勛)、仆(相當太僕)、治書(相當尚書)等。此外,王國還設有類似於太傅的傅,負責輔導諸侯王,級別等同於王冠相。
此外,與縣的級別相當的地方行政單位還有道(境內有少數民族的縣)、邑(封賜給公主的縣)及郡所設的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道、邑的官屬與縣、侯國差不多,郡在縣境所設鹽鐵工官等,由縣暑調撥屬官理事,不另外設定官屬。
縣以下的行政單為有鄉、亭、里,大體是百戶為一里,十里為一停,十亭為一鄉。鄉的長官為秩、嗇夫,令有游徼掌治安、鄉佐收稅、三老掌教化;亭設亭長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長官為里魁。鄉、亭、里的官員一般由郡、縣等上級機關任免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抗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