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大帝國

東漢大帝國

《東漢大帝國》主要通過對東漢光武帝劉秀一生開基創業而經歷的起落沉浮、艱難曲折的描寫,全方位地展現了一個大智大勇、大忍大柔的開國皇帝及其百折不回的英雄氣概,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愛國精神,以及以和睦、和解、和平為準則,實行柔道治國方略,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調節各種關係的“和為貴”思想,以古喻今、以古頌今、古為今用,試圖為深入挖掘中國“和諧”文化提供歷史借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大帝國》
  • 主人公:東漢光武帝劉秀
  • 精神:英雄氣概,維護統一、反對分裂
  • 類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
概述,內容簡介,東漢,簡述,東漢簡史,東漢政區,科技文化,東漢經濟,帝王世系,東漢官職制度,中央官制:,具體中央系統,地方官制,具體地方系統,

概述

重大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東漢大帝國》劇本研討會於2007年2月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以及電視劇製作方、投資方的代表等180多人出席了這次劇本研討發布會。
中國盛唐電視藝術製作中心聯合河南鑫祥綜合貿易有限公司等單位投資合拍的46集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四十六集電視連續劇《東漢大帝國》全面展現了光武帝劉秀獨特的性格、手腕和治術。塑造了一個既富謀略又有膽略的皇帝、一個既呵護功臣又能使功臣“榮退”的皇帝、一個熱衷於修學講經並身體力行的皇帝、一個第一次提出“柔道治國”方略和“東西南北自在”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皇帝、一個在愛情上從一見鐘情到終生廝守的皇帝。正如MZD同志所評價的:“劉秀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最會用人的皇帝、最會打仗的皇帝。”漢光武帝給後人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智慧、膽略和從政經驗。

內容簡介

本劇圍繞劉秀形象的展開,也塑造了一批千姿百態、烘雲托月的群體形象,大格局地展開東漢帝國從草創到守成的艱難曲折、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作品著重歌頌人性的真、善、美,鞭撻人性的假、惡醜,注重發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以和為貴,重和諧、愛和睦、善和解的美德;以人為本、禮賢下士、尊師重教、愛護百姓、珍惜民力的美德;以義為先,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捨生取義、誠信至上的美德;以公為準,廉潔奉公、愛國興邦、精忠報效的美德。尤其是對愛情的描寫,有劉秀陰麗華式一見鐘情、終生廝守的愛情,也有劉潤香、周嘉式生死相許、患難與共的愛情,還有劉黃、宋弘式始則單相思、繼則兩情相慕、終究為封建倫理所毀滅的愛情,更有周武姬、李筠姬式單方面的愛情,都是可歌可泣,撼動人心的。
在研討會期間,各方專家、學者對電影劇本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東漢大帝國》的編劇潤翰先生詳細地介紹了劇本的創作歷程和基本理念主特色;中國秦漢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子今先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傳利先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劉華祝先生、JF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劉慶大校等應邀從歷史的真實性、人物的思想性、作品的藝術性和古裝戲的現實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我們將通過這次研討會,認真的修改、完善劇本,不斷錘鍊使之成熟與完美。導演代表張心勇和中國盛唐影視藝術製作中心藝術總監蘇克對此劇的創作,從不同角度給予了基本闡述。
電視連續劇《東漢大帝國》的主創部門將根據討論內容對劇本進行進一步地修改和完善,力求使電視連續劇內容積極、健康、向上,體現主旋律,將優秀的影視作品呈現給觀眾。

東漢

簡述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後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東漢簡史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之後,新帝王莽先後頒布了“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西漢中期之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王莽改制不但沒能緩解西漢中後期以來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反而使得這種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赤眉大起義。一時間,四方相應,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實為42萬左右)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後裔出身的劉秀沉著冷靜、奮力死戰,終於在其他綠林軍的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42萬大軍。昆陽之戰,標誌著新王朝賴以維持其統治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變民之手,新朝滅亡。新朝滅亡之後,曾與綠林軍並肩作戰的劉秀北渡黃河,與綠林軍徹底決裂,從而開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進而兼併天下的霸業。公元25年,即東漢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因劉秀系西漢皇族的後裔,故國號仍為“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因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後世稱劉邦所建漢朝西漢,劉秀所建漢朝為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之後,不斷對四方用兵,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立地稱王的隗囂與在西蜀稱帝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12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東漢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自此,經歷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二十年的紛爭混戰,古老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後,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又歷經漢明帝漢章帝30多年的統治,東漢的國力空前強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攝政長達17年之久的鄧太后駕崩,東漢王朝自此結束了她的黃金歲月,朝政急轉直下。東漢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攝政的閻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無鄧太后的政治才能與賢淑品德,她們或私慾過重,或優柔寡斷,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漢靈帝即位之後,沉迷酒色,重用宦官,終於在東漢中平元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黃巾之亂,東漢朝廷調集重兵才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鎮壓下去。公元190年,剛剛平定了“黃巾之亂”的東漢王朝又逢“董卓之亂”,中央大權逐步落入董卓等權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帶兵的將領與地方豪強也藉助於圍剿黃巾軍的機會掌握了大量的武裝,從而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董卓、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人紛紛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公元220年(東漢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襲了魏王爵位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大魏”,東漢滅亡。自光武帝開基創業到漢獻帝讓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王朝歷十二帝,立國196年。
蔡倫的造紙術
東漢大興儒學,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故而東漢在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和文化發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和創新了造紙術,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紙”—“蔡侯紙”誕生了,從而使中國結束了“竹帛”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東漢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巨人—張衡,他發明了水運渾天儀地動儀,尤其是地動儀,直到1700多年之後,歐洲才發明了類似的儀器。他在天文學巨著《靈憲》中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成為了漢字學的開山鼻祖,故後人研究漢字必先讀《說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的不朽之著,成為了日後中醫學的“醫方之祖”。華佗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了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人,在醫學比較落後的封建時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漢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成為了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史學巨著。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傑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紙聖”為蔡倫,“科聖”為張衡,“醫聖”為張仲景,字聖為“許慎”,僅東漢一代就出現了四位“聖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東漢政區

州名(或都護府)
古名
今地
大致範圍
所轄郡國
司州
洛陽
河南洛陽東北
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京兆尹(12個縣) 左馮翊(13) 右扶風(15)弘農郡(9) 河內郡(18) 河南郡(21)河東郡(20)
冀州
鄗縣
河北柏鄉縣北
河北中南部
魏郡(15) 鉅鹿郡(15) 渤海郡(8)常山國(13) 中山國(13) 安平國(13)河間國(11) 清河國(11) 趙國(5)
幽州
薊縣
北京市
河北北部,遼寧大部、朝鮮半島北部
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漁陽郡(9) 右北平郡(4) 遼西郡(5)遼東郡(11)玄菟郡(6) 樂浪郡(18)廣陽郡(5) 遼東屬國(6)
并州
晉陽
山西太原西南
山西中部、北部、陝西、寧夏、蒙古的一部
太原郡(16) 上黨郡(13) 西河郡(13)五原郡(10) 雲中郡(11) 定襄郡(5)雁門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涼州
隴縣
甘肅清水北
甘肅及寧夏大部
隴西郡(11) 漢陽郡(13) 武都郡(7)金城郡(10) 安定郡(8) 北地郡(6)武威郡(14) 張掖郡(8) 酒泉郡(9)敦煌郡(6) 張掖屬國(5)居延屬國(1)
益州
雒縣
四川廣漢
四川、雲南大部,廣東、陝西一部分
漢中郡(9) 巴郡(14) 廣漢郡(11)蜀郡(11) 犍為郡(9) 牂牁郡(16)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廣漢屬國(3) 犍為屬國(2)
交州
龍編
越南河內東
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區
南海郡(7) 鬱林郡(11) 蒼梧郡(11)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日南郡(5)
荊州
漢壽
湖南常德市東北
湖北、湖南二省及陝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
南陽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陽郡(11)長沙郡(13)
揚州
歷陽、壽春、合肥
安徽和縣、安徽壽縣、安徽合肥西北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
九江郡(14) 丹陽郡(16) 豫章郡(21)吳郡(13) 會稽郡(14) 廬江郡(14)
豫州
譙縣
安徽亳縣
河南東部、安徽西部
潁川郡(17) 汝南郡(37) 梁國(8)沛國(21) 陳國(9) 魯國(6)
徐州
郯縣
山東郯城
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
東海郡(13) 廣陵郡(11) 琅邪國(13)彭城國(8) 下邳國(17)
青州
臨淄
山東淄博市
山東北部
平原郡(9) 東萊郡(13) 濟南國(10)樂安國(9) 北海國(18) 齊國(6)
兗州
昌邑
山東金鄉西北
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
陳留郡(17) 陳郡(15) 泰山郡(12)山陽郡(10) 濟陰郡(11) 東平國(7)任城國(3) 濟北國(5)
西域都護府
它乾、柳中
新疆新和縣、鄯善縣境內
同西漢
註:東漢興平元年(漢獻帝年號公元194年)漢獻帝分涼州和三輔地區置雍州。轄郡九。治所長安,在今陝西西安西北偏西。轄境相當於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青海黃河以南的一部分。

科技文化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經濟

東漢時代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戶籍資料如下:(據《後漢書》)
年份
戶數
口數
墾田數(單位頃)
57
4279634
21007820
/
75
5860573
34125021
/
88
7456784
43356367
/
105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125
9647838
48690789
6942892
144
9946915
49730550
6896271
145
9937680
49324183
6957676
146
9348227
47566772
6930123
156
26070960
50066856
/
顯然,上表中156年的戶籍數據有誤。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當年戶數為10677960,口數56476856,當較為可信。
東漢時期中國南方經濟加快了發展。西漢時,會稽郡戶22萬,口103萬,東漢時,原會稽郡分為吳郡、會稽郡,會稽郡有戶12萬,口48萬,吳郡有戶16萬,口70萬。西漢時,豫章郡有戶6萬,口35萬,東漢時戶數達到40萬,口數166萬。西漢時蜀郡戶26萬,口124萬,東漢時戶數30萬,口135萬。西漢時益州郡戶8萬,口58萬,東漢時分原來益州郡為益州郡、永昌郡,其中益州郡戶2萬,口11萬,永昌郡戶23萬,口189萬。

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年期
世祖
光武皇帝
劉秀
25年—57年
建武、建武中元
25年—56年、56年—57年
顯宗
孝明皇帝
劉莊
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肅宗
孝章皇帝
劉炟
75年—88年
建初、元和、章和
76年—84年、84年—87年、87年—88年
穆宗(後除廟號)
孝和皇帝
劉肇
88年—105年
永元、元興
89年—105年、105年—105年
孝殤皇帝
劉隆
105年—106年
延平
106年—106年
孝德皇帝
劉慶
恭宗(後除廟號)
孝安皇帝
劉祜
106年—125年
永初、元初
永寧、建光、延光
107年—113年、114年—119年、120年—121年、121年—122年、122年—125年
北鄉侯
劉懿
125年
敬宗(後除廟號)
孝順皇帝
劉保
125年—144年
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126年—132年、132年—135年、136年—141年、142年—144年、144年—144年
孝沖皇帝
劉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孝質皇帝
劉纘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孝穆皇帝
劉開
孝崇皇帝
劉翼
威宗(後除廟號)
孝桓皇帝
劉志
146年—167年
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147年—149年、150年—150年、151年—152年、153年—154年、155年—158年、158年—167年、167年—167年
孝元皇帝
劉淑
孝仁皇帝
劉萇
孝靈皇帝
劉宏
168年—189年
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168年—172年、172年—178年、178年—184年、184年—189年
弘農懷王
劉辯
189年
光熹、昭寧、永漢
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
孝獻皇帝(孝愍皇帝)
劉協
189年—220年
中平、初平
興平、建安、延康
189年—189年、190年—193年、194年—195年、196年—220、220年—220年
烈祖
(蜀漢)昭烈皇帝
劉備
220年—223年
220年4月—223年6月10日
仁宗
(蜀漢)懷皇帝
劉禪
223年—263年
223年—263年
註:
1. 在漢敬宗(漢順帝)之前本來是閻太后(漢安帝太后)擁立的少帝劉懿,劉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機即位。現在史書和學者都沒有把劉懿歸於漢朝皇帝一類。
2. 獻帝以前是少帝劉辯,當了四個月皇帝,而且還有許多時間都在避難之中。現在史書和學者都沒有把劉辯歸於漢朝皇帝一類。但董卓毒殺劉辯後,謚為弘農懷王。
3. 蜀漢昭烈皇帝所上謚為“孝愍皇帝”,但上謚時劉協並未去世。

東漢官職制度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建立後,都會在遵循前朝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加適合於自身的政治制度。與西漢相比,東漢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權利的削弱,代之而來的是“尚書台”和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這就是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東漢不設丞相(東漢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為一級地方長官,地方軍隊的職權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在加強封建中央集權方面,光武帝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極重的一筆。

中央官制:

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制度,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御史台體制貶損,成為少府屬官。侍中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東漢一朝,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漢靈帝時,以陳蕃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一的例外。
西漢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死後即廢。
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令史、御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例如:宋弘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伏湛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免官。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里,與其子皆自殺。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太尉
蔡倫改進造紙術
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
參考:《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註:“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
按東漢制度,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東漢畫像石-豪強田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勛三卿。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抗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徵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此外,還有黃閣,主簿,是閣下諸吏的長官。另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定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制於尚書台,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
司徒
班超出使西域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漢官儀》:“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劉秀廟號)即位,因而不改。”《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去“大”,稱司徒。
司徒領太僕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司空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東漢明帝建)
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參考:《後漢書·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去“大”,稱“司空”。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司空為御史大夫,職掌不變,不領御史台,與前代御史大夫僅僅是名稱相同而已。
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九卿
東漢沿西漢制度,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分隸屬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屬太尉;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東漢九卿均於官稱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一、光祿勛除西漢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之外,增置東中郎將、北中郎將、西中郎將、南中郎將。二、少府尚書改稱尚書台,由西漢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增三公曹,將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台增設左右丞二人,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諸曹各三人,事務繁劇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書台組織較西漢尚書要重要、龐大的多。
將軍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徐州東漢畫像石《牛耕圖》]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謂雜號將軍,臨事設定,事畢即撤。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
漢靈帝設西園八校尉,統率洛陽駐防軍隊,以宦官主之,這是後世宦官領兵的開端。

具體中央系統

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系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聲官的區分。
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書台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它的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上書抬代表君主執掌,權力極大。上書台設長官(令)一人、副長官(僕射)一人,下設尚書六人分十八人。溝通上書台與皇帝聯繫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黃門侍郎則由宦者承擔。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黃門侍郎則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雖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級別最高、中常侍次之,但與君主的親密程度,則以中常侍為最。宮內省外的禁衛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勛與衛尉負責,光碌勛偏於內,衛尉偏於外。光碌勛下屬五官、左、右、虎賁、羽林等五名郎將,中郎將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勛的禁衛力量是郎官衛尉的禁衛力量是武裝衛士,所以,衛尉在宮衛事務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員。
思想家王充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三公之上還有太傅,其職責輔導皇帝,但不常設。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三公的屬官有長史一名,掾屬、令史、御屬各二、三十名。其中,長史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屬是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負責人(掾是正職,屬是副職),除長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屬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各自分管的政務是:太長掌典禮,光碌勛、衛尉掌宮省禁衛,太僕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司法,大鴻臚掌接待諸侯與少數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務,大司農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飾。九卿各官的長官是卿,副職為丞;其下分設各官管理具體事務,大體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
與九卿級別相當的外官(亦稱“列卿”)還有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等。其中,執金吾負責宮廷之外、都城之內的治安(都城門另有城門校尉負責守衛),將作大匠負責宗廟殿堂、宮室陵園等土木工程,其副手為丞,下屬的部門負責亦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大長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質與就卿中的少府類似,由宦者擔當。皇位繼承人太子正式確立之後,有專門隸屬太子的東管宮。其設官大體與政府類似,但分級沒有後者細密。東宮官職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張衡
在軍事方面,相當三公的中央高級官員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相當九卿的有前、後、左、右將軍,均不常設。其屬官與三公相同,唯在長史之下另有司馬一人,主管軍務;從事中郎二人,職掌參謀,均由朝廷任命。將軍直接領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別設校尉、司馬、軍侯、屯長等統兵官。
常備軍由中央與地方軍(郡國兵)組成。中央軍中,京師衛戍部隊由城門校尉統領,野戰部隊(北軍)由北軍中侯統領。北軍下轄五個兵種的部,番號分別為屯騎(騎兵)、越騎(特種兵)、步兵、長水(水軍)、射聲(弓箭)。長官為校尉,副職司馬。全軍總數約五千人不到。北軍平十卒駐屯在京城長管君主宿衛、助理首都治安,發生戰事就成為組建出征步槍隊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國兵經東漢初期多次裁撤、削減,只剩下邊郡與內地關隘的少數駐軍。遇有戰亂,都是臨時募兵或抽調京師北軍出戰。

地方官制

東漢的地方官制與西漢相比較,在郡、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在州一級,則有根本性的差異,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凌駕於郡之上。至此,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一直延續到隋朝“廢郡”為止。
州、刺史
東漢將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各遣刺史一人為長官。另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為司隸校尉轄區,稱司隸部(漢代州也稱部)。
司隸校尉是京官,本職為監察在京百官諸不法事。東漢時,每每退罷三公均由司隸校尉糾劾所致,所以司隸校尉號為“雄職”。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近來流行的韓劇中每每出現的從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代理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說是可以代行事務的助手)等,另統領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隸組成的武裝警察部隊,司隸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
諸州沿西漢漢成帝制度,設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東漢刺史有固定的駐地和官署,糾劾所部太守縣令不必如西漢制度上三公按驗,可以直接罷免之。改州牧後,兼領軍政,位高權重,有點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地域的廣闊,又不是節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西漢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國,刺探政情,年終回京復奏。不過東漢的刺史不必親自回京,而是派遣屬吏向司徒府報送文書而已。
郡國
東漢共設郡國一百零五:王國二十七,司隸部屬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隸部所轄七郡外,王國與列郡均分隸諸州,其中豫州領郡國六,冀州領九,兗州領八,徐州領五,并州領九,幽州領十一,青州領六,荊州領七,揚州領六,益州、涼州各領十二,交州領九郡。
東漢制度,皇子封王,以郡為國。每國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職如漢朝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務;相有長史一人,職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職如郡都尉,是主管軍政、緝捕盜賊的軍官。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職務和漢朝的郎中令相類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負責王府的車馬訓練與駕馭;治書數人,秩六百石,職如尚書;謁者數人,秩四百石,職務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蒼長、祠祀長等,秩皆比四百石。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師所在,長官稱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負責民政事務;邊郡(就是設定在邊境地區的郡)另置長史一人,秩六百石,負責軍政事務。長史之下有司馬一人,負責具體軍事指揮。東漢內地不設郡都尉,以太守領兵。邊郡置都尉或屬國都尉領軍並轄縣,地位略與內地較小的郡相仿。如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屬國都尉、上郡屬國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遼東西部都尉;漢安帝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侯國、縣、邑、道
東漢的縣級地方建制與西漢相同。
列侯以縣為封地則稱侯國,侯國置相一人,相當於縣令或縣長(以侯國大小為異),相不隸屬於列侯,但負責為列侯徵收租稅。封國戶數在千戶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滿千戶的,只置庶子一人。東漢的侯另有鄉侯亭侯,所封之地各為一鄉、一亭,這樣的封地轄於所在縣,與鄉、亭相等。
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稱邑,置令、長。邑的體制與侯國相當。
少數民族聚居地設道,隸屬於郡,多設於巴、蜀等西南地區,以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道的長官。
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一人,秩千石;縣丞一人,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二人,掌治安。
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一人,秩三百石四百石縣丞、縣尉各一人。
東漢諸縣出產鹽的,置鹽官,負責管理鹽場、鹽礦,徵收鹽稅。出產鐵的縣置鐵官,負責冶煉、鑄造。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負責管理工匠、徵收工商稅賦。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負責管理漁場、徵收稅賦。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均隸屬於少府,屬於派出機關。
東漢在縣以下的官制西漢無異,具體可以參見西漢官制

具體地方系統

東漢的行政區分為郡(國)、縣二級。郡之上還有監察區性質的州。
州的長官為刺史(中平五年改稱州牧;京畿地區的司隸部長官特稱校尉),其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匯報(上計),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屬官有從事(亦稱掾史)、假佐。從事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部郡國從事等,均由州長官自行聘用。治中別駕是州長官的主要助手,在從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書;兵曹掌軍事,僅在有軍務時設;部郡國從事,每郡國一人,負責糾劾郡國長官、按治郡僚屬,其地位僅次於治中、別駕。假佐是州長官的低級屬官,主管文書,其中的典郡書佐分管州所屬郡國的有關文書,每郡一人,由郡史輪流充當。
郡的長官稱太守(因太守兼領武事,故別稱郡將;州治所在郡的長官稱尹),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郡內原設有專掌軍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後,邊郡常設,內地大多不設。每郡的都尉,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時,在郡之下分設都尉轄區。有時,在不足設郡的地方,亦設定過渡性的都尉區(屬國都尉)進行管理,其性質相當小郡。郡太守助手為郡丞(邊郡為長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屬有:功曹,掌管郡內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書;督郵,主管糾察屬縣、監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辦理郡政,掾為正職,史為副職,每曹有辦理文書的書佐。又設三老,幫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屬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為主簿、督郵等。郡都尉的僚屬與太守類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給諸侯王的郡稱國,其行政級別與郡相等。王國的官屬分兩個系統,一是類似於郡官的民政系統,有相(相當太守)、長史(相當都尉),其屬官亦與郡大體相同;一個是管理諸侯王生活、禁衛的官屬,如郎中令(相當光祿勛)、仆(相當太僕)、治書(相當尚書)等。此外,王國還設有類似於太傅的傅,負責輔導諸侯王,級別等同於王冠相。
分管少數民族的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級別與郡太守相當,其屬官有從事、掾,無定員,根據事務多少而設。
縣的長官為縣令或縣長,級別從千石至三百石不等。下設屬官有;丞一人,管理文書、倉獄;縣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與官類似;三老,掌教化。縣的長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過問縣的人事,縣長官或丞、尉出缺又無合適人選的,上級機關可派出屬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縣長官的行政事務,受郡府的監督,每年年終要向郡長官匯報功作(上計),聽候考核。
分封給列侯的縣稱侯國,其行政級別與縣相等。侯國的官屬也像王國一樣分兩個系統:主管民政的是國相,相當於縣令或縣長,僅負責向列侯交納租,行政上則聽命於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的侯國不置家丞)。
此外,與縣的級別相當的地方行政單位還有道(境內有少數民族的縣)、邑(封賜給公主的縣)及郡所設的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道、邑的官屬與縣、侯國差不多,郡在縣境所設鹽鐵工官等,由縣暑調撥屬官理事,不另外設定官屬。
縣以下的行政單為有鄉、亭、里,大體是百戶為一里,十里為一停,十亭為一鄉。鄉的長官為秩、嗇夫,令有游徼掌治安、鄉佐收稅、三老掌教化;亭設亭長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長官為里魁。鄉、亭、里的官員一般由郡、縣等上級機關任免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太尉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人鐘繇太傅
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僕: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定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抗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時始置,王莽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事:曹操臨時設定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