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漢語詞語)

禮儀(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這裡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儀
  • 外文名:Etiquette
  • 拼音:lǐ yí
  • 解釋:禮節和儀式
詞語概念,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含義,禮儀由來,中國傳統禮儀,相關論文,禮儀作用,作用概述,禮節與儀式,禮節,稱呼,禮儀發展,禮儀細節,化妝的禮儀,西餐的禮儀,服務禮儀,打電話禮儀,商務禮儀,社交禮儀,職場工作禮儀,面試禮儀,飯桌禮儀,筷子使用,送花禮儀,祝壽禮儀,新娘禮儀,公交禮儀,外國禮儀,韓國,日本茶道,新加坡商務,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這裡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附註:不能只把禮儀定位在“社會交往”範疇。最早的禮儀是祭禮,那可不是“社會交往”,那是人們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並且,即使在現代,很多禮儀,也不是社會交往的事情。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開張儀式等等,人們舉行這些禮儀,其實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示對大自然或他們心中相信的那個神的敬畏和祈求。他們可能在心裡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們的建築能夠順利竣工,並且能夠長久屹立;保佑他們的船隻下水後能夠安全航行;保佑他們的生意開張後能夠興旺發達……,這些都不是“社會交往”,都是人們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禮儀定位在“社會交往”的範疇。

引證解釋

禮節和儀式。
  1. 《詩·小雅·楚茨》:“獻醻交錯,禮儀卒度。”
  2. 《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
  3. 《史記·禮書》:“至 秦 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
  4. 《北齊書·皇甫和傳》:“及長,深沉有雅量,尤明禮儀。”
  5. 《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基本含義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在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葛靜禮儀小姐葛靜禮儀小姐
1、禮節儀式。這是傳統的解釋,“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
2、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這裡的方式分行動型和非行動性,像給老人讓座等,就是行動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這需要行動才有效果;而像莊嚴場合不嘻笑,別人睡覺不吵鬧等,就是非行動型的,也就是行為規範,它不需要行動就有效果。
3、最簡單的說,禮儀就是人類(大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日常交際中總結出來最不會傷人的話,雖說是不傷人,但是在網路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歡這些客套話。禮儀既是對他人尊重的體現,也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
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禮儀由來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為是表達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沒有禮儀存在的時候,人們祭祀天地根本無法表達心中的敬畏,後來才出現了禮儀,如同語言一般,因為需要才產生的,後來拓展開始向長輩行禮來表達本身的敬意,在後期貴族階層出現,扭曲了禮的意義,使之在不尊敬的情況下使用來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禮丟失了本質而變成了禮節。存有敬意施禮才是真正的禮。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國傳統禮儀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行周揖禮的孔子像行周揖禮的孔子像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裡,“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相關論文

禮儀作用

作用概述

禮儀是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各式各樣的禮儀規範,正確把握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尺度,合理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沒有這些禮儀規範,往往會使人們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無措,乃至失禮於人,鬧出笑話,所以熟悉和掌握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著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弔、慰問、撫恤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
禮儀禮儀
吉禮居五禮之首,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
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係的人之死亡,通過規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悲傷;荒禮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受到饑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群臣都採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弔唁慰問的一種禮節。這三種禮節各級貴族都可舉行。
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
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眾;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築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嘉禮是和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
嘉禮的主要內容有饗燕飲食之禮、婚冠之禮、射之禮(後衍生出“投壺”)、賑幡之禮、賀慶之禮、優老之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孝敬長輩孝敬長輩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文明。

禮節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么說呢?有無禮節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綜觀今日,講禮、識禮者少,故社會秩序亂象常見,各種摩擦、衝突頻繁發生,人們相處不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舉目皆敵的危機感。
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
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是要通達踐履的。
若我們能多點「克己復禮」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會會更加安和、有禮的。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一)居家 |(二)在校 |(三)處世 |(四)聚餐 |(五)出門 |(六)訪人 |(七)會客 |(八)旅行 |(九)對眾 |(十)饋贈 |(十一)慶弔|(十二)稱呼

稱呼

  1. 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2. 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3. 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4. 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5. 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6. 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7. 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8. 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9. 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10. 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11. 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12. 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13. 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14. 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15. 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16. 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17. 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18. 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仆,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仆,曰小价。

禮儀發展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對於我們炎黃子孫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真正懂禮儀講禮儀的人,絕不會只在某一個或者 幾個特定的 場合才注重禮儀規範,這是因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細節,早已在他們的心靈的歷練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去待人接物。這個時候“禮”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禮儀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禮儀是人際關係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慣例,是一種習慣形式,即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做法。
禮儀對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協調人際關係,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記》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現試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註:《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註:《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註:《養蒙便讀·言語》)。《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誌。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儘量考慮到為老人創造方便條件。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註:《墨子·親士》)。
二、儀尚適宜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註:《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葛靜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於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闢,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台高築,造成巨大浪費。甚至有些領導幹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樑。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今,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註:《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里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註:《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註:《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鬆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二)禮尚往來。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中持續下去。葛靜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註:《禮記·曲禮上》)。對於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註:《禮記·表記》)。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於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並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於繁瑣。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衣著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噁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徵、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二)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註:《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範
(三)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註:《易·乾文》)。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註:《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不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註:《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幾方面,是我國傳統禮儀的精華。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鑑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整個生活的內心態度。具有一個優雅的儀表,無論他走到哪裡,都給那裡帶來文明的春風,得到人們的尊敬。毫無疑問,傳統禮儀文明對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般說來,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悅,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著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禮儀細節

化妝的禮儀

化妝的基本原則
  1. 化妝要視時間場合而定。在工作時間、工作場合只能允許工作妝(淡妝)。濃妝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遊或參加運動時,不要化濃妝,否則在自然光下會顯得很不自然。
  2. 不要非議他人的化妝。由於文化、膚色等差異,以及個人審美觀的不同,每個人化的妝不可能是一樣的。切不可對他人的化妝品頭論足。
  3. 不要在他人面前化妝。化完妝是美的,但化妝的過程則實在不雅觀。
  4. 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妝品。這不僅不衛生,也不禮貌。
  5. 弔唁、喪禮場合不可化濃妝,也不宜抹口紅,保持素顏,也可化淡妝。
髮型要與服飾相協調
  • 與禮服相配:女士在比較莊重的場合,穿禮服時,可將頭髮挽在頸後,顯得端莊、高雅;最好剪短髮,以免頭髮飄來飄去。
  • 與連衣裙相配:如果穿v字領連衣裙,就可將頭髮盤起,如果穿外露較多的連衣裙,可選擇披肩發或束髮;
  • 與西裝相配:因西裝給人以端莊整潔的感覺,髮型也要梳得端莊、大方,不要過於蓬鬆。
不得在公共場合修剪指甲
社交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需要握手。手是儀容的重要部位。一雙清潔沒有污垢的手,是交往時的最低要求。要經常修剪指甲,指甲的長度不應超過手指指尖。修指甲時,指甲溝附近的“暴皮”要同時剪去,不能以牙齒啃指甲。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任何公共場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觀的舉止。
體毛必須修整
鼻毛不能過長。過長的鼻毛非常有礙觀瞻。可以用小剪刀剪短,不要用手拔,特別是當著其他人的面。腋毛在視覺中不美觀也不雅觀。白領男士和女士應有意識地不穿暴露腋毛的服飾。女士在社交活動中穿著使腋窩外現的服裝,必須先剃去腋毛,以免有損整體形象。在社交和公務場合,男士不得穿短褲,不得挽起長褲的褲管。女士在穿裙裝和薄型絲襪時,如露出腿毛,應先將其剃掉。
保持牙齒清潔
牙齒是口腔的門面,牙齒的清潔是儀表儀容美的重要部分,不潔的牙齒被認為是交際中的障礙。在社交場合進餐後,切忌當著別人的面剔牙,可以用手掌或餐巾紙掩住嘴角,然後再剔牙。如果口腔有異味,必要時,嚼口香糖可減少異味,但在他人面前嚼口香糖是不禮貌的,特別是與人交談時,更不應嚼口香糖。

西餐的禮儀

一、刀叉使用禮儀。
  1. 手握叉子時不要像握大提琴那樣,或像握麥克佩斯夫人的匕首那樣。
  2. 不要手握刀叉在空中飛來舞去用以強調說話的某一點,也不要將刀叉的一頭搭在盤子上,一頭放在餐桌上。
  3. 刀叉一旦拿起使用,就不能再放回原處。
  4. 刀子放在盤子上時,刀刃朝里,頭在盤子裡,刀把放在盤子邊緣上。
二、餐巾的使用禮儀。
  1. 不要拿餐巾去用力擦臉的下部,要輕輕地沾擦。
  2. 不要抖開餐巾再去摺疊,不要在空中像揮動旗子那樣揮動餐巾。
  3. 餐巾應放在大腿上,如果離開餐桌,要將餐巾放在椅子上,並把椅子推近餐桌,注意動作要輕。
  4. 用餐結束時不要摺疊餐巾;否則,不了解情況的服務生可能會再給別的客人使用。
  5. 用餐結束時要將餐巾從中間拿起,輕輕地放在餐桌上盤子的左側。

服務禮儀

服務禮儀:是各服務行業人員必備的素質和基本條件。出於對客人的尊重與友好,在服務中要注重儀表、儀容、儀態和語言、操作的規範;熱情服務則要求服務員發自內心的熱忱地向客人提供主動、周到的服務,從而表現出服務員良好風度與素養。

打電話禮儀

一、選擇打電話的恰當時間
撥打電話應選擇對方方便的時間,休息和用餐時間、節假日一般不宜打電話,更不宜打談公務的電話;用餐時間前半個小時,如果你不請人家吃飯的話,不宜打電話;給海外人士打電話,先要了解時差。
二、說話應當簡明扼要
通話前應當充分準備,通話時應適當問候對方,自報家名,按準備好的內容簡要說明,適可而止,寧短勿長。
三、聲音適當,吐字清晰,語速均勻
聲音太高則震耳,聲音太低則對方難以聽清,要根據當時的環境調整聲音的高低。說話時要準確清晰,語速均勻。
四、注意打電話的舉止和環境
在接打電話時,不要以為對方看不見就一邊挖著鼻孔一邊接打,在廁所里不要打電話,如果必須接電話,要最大程度的簡短,不要象嘮家常嗑一樣長篇大論。在餐桌不宜接打電話,如果必須接時,要離開餐桌,或者轉到一邊,不可對著菜盤子大呼小叫。在人多的地方和時候,不宜大聲喧譁。
五、及時接電話和回電話
一般在鈴聲響過三遍之內接聽,如果說話不方便,應當告知對方過一會打過去,或者和對方約定幾時再打過來;如果發現存在未接聽的電話,一般要主動回話,當然,陌生的電話不再此列。

商務禮儀

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準則。商務禮儀的核心是一種行為的準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商務禮儀的核心作用是為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這樣我們學習商務禮儀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概括商務禮儀,它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

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

職場工作禮儀

辦公場所里的個人形象,即行為舉止要得體,要講究分寸,要與辦公場所的氣氛、環境以及所從事的工作性質相協調。辦公場所里的個人形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儀表端莊、大方
要注意個人衛生和整潔,髮型要簡潔,給人以幹練,清爽的感覺,女士應略施淡妝,不化濃妝。服飾穿戴簡潔、莊重,忌穿牛仔裝或無領無袖的衣服,忌穿拖鞋。
二、舉止要莊重、文雅
注意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不要斜身倚靠辦公桌,更不能坐在辦公桌上面。不要在辦公室里吃東西,尤其不要吃瓜子等有響聲的食品。
三、說話要文明,有分寸
辦公場所不要使用親昵的稱呼。不要總是抱怨、發牢騷或閒聊。
四、遵守公共道德和行為準則
不要無限制地使用辦公用品。辦公室中的傳真機、公函信封、信紙和其他辦公用品等只是辦公用的。
郵件。按照一天處理30封郵件,每封需時5分鐘計算,8個小時中有1/4的時間在處理郵件,這個數字還隨著資質的愈發老成而逐步遞增,規則的目的即是為了減少對方花在郵件上的時間,這樣做將有效提升自身形象。
穿著。有道是佛靠金裝,人靠衣裝,這裡的潛規則就是:穿的衣服永遠不要比老闆的好,開的車永遠不要比上級的貴。假設你要重新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知道要怎么穿嗎?是的,和團隊的風格保持一致。
招呼。在非工作區域,碰上同事多少能隨意攀談上兩句,讚美對方是個不錯的選擇,從穿著和精神狀態上入手,但要把握尺度。至於談不談工作,完全取決於老闆的喜好,如果老闆樂衷於此,那么碰上他就說吧,也別管是不是在茶水間了。

面試禮儀

1、女士服飾:素顏、短髮才是標準辦公室形象;佩戴首飾講究“兩宜兩忌”;指甲顏色不誇張,香水不張揚;絲襪以連褲襪為宜,最好帶多雙以防脫絲;鞋子不露根,不露趾。
2、男士服飾:西服顏色以深灰、藏青、黑色為宜;三顆紐扣僅扣上面兩顆;領帶選擇真絲面料,打好後長度不遮擋皮帶扣;西服口袋基本不放東西;西服整體搭配注意“三色原則”。
3、握手:握手比說“您好””很高興見到您“之類的泛泛問候更有意義。
4、同步性:當兩個人在交流時,身體語言會有一些類似於”鏡像效應“的反應,一個人的身體語言感染著另一個人。使得兩個人的動作有相似之處,這就叫做”同步性“。這表明兩個正在交流的人同時進入了同一種虛設情景。
5、姿勢:面試場合自己要有信心,伸腰展背,下顎略收,兩隻手很自然地垂放或者相合。
6、眼神接觸:在不迴避面試官眼神的同時,也注意不要直勾勾的盯著對方看,在諸位考官的眼神碰撞之間游離也是很有技巧的。眼神迅速轉移是不禮貌的,往往說明你對對方問題的忽略,這一點不可大意,尤其是主考官提問的時候。
7、玩弄頭髮:面試時不要玩弄頭髮,這是很不合適的。如果是下意識,那要慢慢改掉這個毛病。頭髮梳理整齊,感覺打理很好,不遮住眼睛,也不遮住半張臉,至少給人清新的感覺。

飯桌禮儀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準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讚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教”是飲饌方面的親職教育。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

筷子使用

1.握筷子的姿勢要規範,中指尖接觸點在筷子的中部,太高、太低或變換指法(如:夾菜時食指指向客人)都不規範。
2.不得在菜餚上亂揮動筷子。
3.不要用筷子穿刺菜餚。
4.不要將筷子含在口中。
5.不要讓菜湯滴下來。
6.不要用筷子去攪動菜。
7.不要把筷子當牙籤。
8.不要用筷子指點別人。
9.需要使用湯匙時,應先將筷子放下。

送花禮儀

在社會交往中,送花已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鮮花是一種高雅的禮品,鮮花象徵著美好、吉祥、幸福、友誼,贈送鮮花要特別注重禮儀。送花,在一般場合是送一束,如探慰病人、拜會朋友、參加宴會等。有一定的私交,而僅僅只是表示友誼時,可以送一枝。在比較重大或正式的場合下,如對方開業典禮、慶祝儀式等,可以送花籃,以示隆重。送花既可以是自己親自送,也可以是請花店代送,附上你口授而請花店代筆的賀信或賀卡。送時令鮮花最好,也可以送絹花,但不能送塑膠做的假花。

祝壽禮儀

中國人祝壽一般從六十歲或六十六歲開始,不論是六十或六十六都是按虛歲計算,即按實際年齡提前一年。祝壽,也慣稱作“過生日”,老年人一開始“過生日”,以後就須年年過,不能間斷。平常為小慶,逢十如七十、八十、九十等,為大壽,要大慶,不但設宴待客,還唱大戲、放電影,或請嗩吶班子演奏助興。給老人賀壽的人有族內子侄輩和兒孫輩、女兒和女婿、侄女兒和女婿、干女兒和女婿、徒弟、學生、親戚中的晚輩及朋友等,七十歲以上的高壽老人過生日時,街坊鄰居也常備禮慶賀。

新娘禮儀

坐姿
坐姿:上半身的姿態最關鍵
新娘坐姿新娘坐姿
仔細認真聆聽,椅子要淺座一些,和親屬拍照時,上半身的姿態最關鍵,所以,若有了「啊,好不容易能坐下了」這種想行,瞬間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似的貓起腰來,很難看的。不能大意,要時刻保持緊張感,特別是如果新娘穿著低胸禮服,坐在椅子的中心處,扭著腰,這樣顯得肩幅寬,體型苗條。穿細長禮服,把腿斜地垂下,可以使腿顯得修長,新郎無精打采地坐著時,褲腿會自動向上提,露出襪子,不雅觀,所以要特別注意,坐下去前,先提一下膝蓋部的褲子。
站姿
站姿:自然地挺直背脊,互相有意識拼成'八'字形
無論迎接客人還是拍紀念照,站立姿態很重要,因此要特別注意才好。背部有向上伸展感,頭部、臀部和腳後跟成一條直線,上半身有被吊起的感覺。新娘應站在新郎身邊靠後約15厘米處,右手挎新郎左胳膊,兩人的位置象八字,正面拍照感覺最佳。新郎輕曲左胳膊,讓新娘把手插在肘里,要注意的是新娘不要拉著新郎的衣服,讓人有膽怯的感覺。不要死死地抱著新郎的胳膊,好像生怕他會逃跑似的。另外,新郎不應該為了挺直背要過分突出腹部,不要緊挽著新娘,以免踩到裙子,也不要離得太遠。
行走
行走:引人注目的入場儀式
有些新娘由於不習慣穿婚紗和高跟鞋,可能會有踩到裙子的意外情況,所以禮服不宜過長,且正確的走路方式是:用腳尖輕踢著裙邊,足底輕擦過地面,嚴格地講,新娘的目光應該是始終直視前方,儘量將視線放於10米前,這樣有利於拍照,但為了安全起見,新娘的視線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過以免影響形象。
親吻
親吻:自然大方地完面,羞羞答答反覺得很怪
儀式上的親吻具有神聖的意義,二人應該表現得自然,大方,婚禮上當進行宣誓親吻時,莫名其妙的害羞,扭扭捏捏或做作地突出嘴唇接吻反而令人厭惡,照片也好錄像也好,都會相當不自然,正確姿勢如下,新郎輕輕抓著新娘的胳膊,另一隻手摟住她的腰,以次作為暗示,新娘將臉稍稍抬,讓旁觀者感覺二人是以很自然的姿態靠近,有一種神秘感,顯得漂亮,接吻的時機由二人先說好,這樣到時候才不會出差錯,新娘應事先用餐巾紙輕輕試去表面濃艷的口紅,免得在新郎臉上留下很清晰的唇印。輕輕抱住胳膊,將臉略上抬更自然,別像蓋章一樣。
讀信
讀信:一定要表現出充滿真摯的感情
在婚禮上,新郎新娘在朗讀給家人,親戚,朋友的感謝信時一定要非常認真,因為這是婚禮儀式上一個十分嚴肅的場面。真誠的情感就顯得重要。在寫完信之後,本人一定要親自事先練習一下,以免在正式朗讀時有偏差,內容應當真實,能使來賓有所共鳴,儘量營造出一個充滿深情的場面。
轉身
轉身:輕輕抓住禮服的衣襟,迅速轉身
禮服和一般衣服不同,想只改變一點方向是做不到的,不拖著裙子以誇張姿態轉身的決竅在於,轉身時用與旋轉方向相反的手輕輕抓住裙邊和裙撐稍微向上提,在穿著長裙,披著長披紗時,把它們掛在自己的手腕上,瞬間地快速轉身。
笑容
笑容: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嘴角上翹,柔和地微笑一對新人臉上的幸福笑容是賓客們喜愛看到的,很多人拍照時的笑臉是刻意堆出來的,拍完了,臉上的笑容也沒有,這樣的笑很假。笑臉的練習方法是:嘴裡橫含一根筷子,嘴角上翹,樣子看上去像笑一般,保持嘴形不變,把筷子拿出來,便完成了笑臉,然後反覆操練,練到笑不露齒的程度便大功告成。
鞠躬
婚禮上免不了頻頻鞠躬。鞠躬時應一邊微笑一邊微微彎曲上半身並點頭寒暄。要領:第一,背要直,腰部以上的身體向前傾。第二,鞠躬時要滿懷感情,兩個人要配合,不要'此起彼伏'。
可以保持一秒鐘的停頓,在音樂聲中向主婚人鞠躬時不要忘記必須整個身體正對著他。注意不要突出下巴,只點頭行禮或彎腰過度都會顯得不文雅,注意鞠躬的時候不要抬眼看人。
交換戒指
換戒指:實現最浪漫的一幕
緊張了,連戒指也戴不進去!有此尷尬的經歷的人不妨事先多練幾次,新娘幫新郎戴戒指時,新郎彎曲肘部,把手伸到自然彎曲的高度,新娘用左手托新郎的手,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握戒指,戴入新郎的無名指,通常,在戴不上去時,新娘會不自覺地誇張起來,緊緊抓住他的手,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仔細將戒指往他無名指上套,其實這種姿勢很失態,拍出的照片出不好看。
切蛋糕
切蛋糕:絕好的拍照機會
在婚宴中拍照次數最多的場面就是一對新人切蛋糕的時候,如此近距離拍攝,手指尖的細微動作都會令新郎新娘感到緊張,切蛋糕的正確姿勢是新娘右手持刀,新郎將右手蓋在新娘的右手上,新郎的左手摟住新娘的腰,新娘的左手輔助右手切蛋糕,這種是最美觀的姿勢,並在站姿上依舊保持親密的八字形,而且,兩人的視線保持一致,有利於把照片拍得更完美,新娘右手持刀,新郎將手上蓋住新娘的手。新娘也可以用左手來輔助。兩人的視線必須一致回頭時不要只轉臉,整個身體都要轉。新郎的左手輕搭在新娘的腰部。
點蠟燭
點蠟燭:如畫般的景象,點亮喜宴蠟燭
挺直背脊是基本中的基本。經常有人在這一點上失敗,因為新郎新娘拿著點火棒在離蠟燭很遠的地方伸手點火,這種姿勢會讓二人突起下巴,張開嘴巴,樣子很可笑,且兩人手臂長度不同,若新郎把手臂完全伸直,新娘就會身體前傾。所以,新郎要考慮新娘手臂的長度以決定站的位置。這稱為'新郎引導式'。新郎的另只手放於新娘腰上,像跳舞一樣,通過手指的暗示來調節距離,將新娘引到離桌子半步之遙處,新娘則要注意,不要忘了將手中的花束正面朝外。離得很遠伸手點蠟燭,由於姿勢不當,下巴隨即抬起,嘴巴出張開了,形象極差,儘可能靠近桌子。姿勢漂亮,收攏下巴,新郎的手放於新娘的腰上,花束面向外側握著。
揭面紗
揭面紗:動作穩健,相互配合
新娘應該挺直背,微微蹲身以配合對方婚禮的嚴肅氣氛不應該讓新郎揭面紗的不規範不雅觀動作給破壞,為使新郎更容易地掀起面紗,有必要降低高度,新娘應以慣用腳為主心支撐點,另一隻腳向後跨小半步,直著腰板微曲膝蓋,那種曲腰突臀的姿勢會很難看的,還有,掀起的面紗不要讓它亂糟糟地放在頭上,新郎在掀起愛人面紗的同時應該順手幫忙整理一下,這樣無論是從側面還是後面拍照都會相當整齊。
乾杯
乾杯:一邊輕舉杯,一邊注意舉杯方式
首先,在聽祝酒辭時,新娘應摘下手套,放在桌子上,酒杯應端至胸前,隨著乾杯聲懷著感激心情將酒杯稍斜上舉,幅度若不過大,應該不會讓酒杯遮住臉部,從任何角度拍照都OK。若兩個人的椅子離得遠,可以在站立時靠得近一點,有意地做成"八字形"站姿,這樣整體才顯得美觀,另外,拿酒杯的時候,要安排好手指的位置,聽別人發言時,套用左手穩托杯底.

公交禮儀

  1. 候車時的文明禮儀
    1.候車時要在站台或指定地點等候車輛,不要站在車道上候車。
    2.排隊候車,按先後順序上車,不要擁擠。
  2. 上、下車的文明禮儀
    1.等車輛停穩後,依序上下車,不要爭先恐後。
    2.遇太擁擠的車輛,不要上車,如強行攀立車門,容易發生危險。
    3.上下車時,先下後上,不要爭搶;由前門上車,後門下車。
    4.上下車要禮讓,不亂跑,不亂跳。
    5.扶助老弱婦孺、殘障者先上車。
    6.下車後,不要從車前或車後穿越道路,等車開走後,才可通過。
  3. 車內文明禮儀
    1.上車後儘量往裡走,不要站在車門口。
    2.乘客乘車應文明禮貌,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及抱嬰者讓座。
    3.上車後應當注意乘車安全和妥善保管好所帶財物,不要把頭、手、胳膊伸出窗外。
    4.乘客應遵守公共道德,不要在車輛內嬉戲、大聲喧譁,車廂內禁止吸菸,不得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等雜物,不得兜售商品和散發廣告。
    5.在車廂內不要和司機閒談及妨礙駕駛員正常操作。
    6.不要為同伴預占座位。

外國禮儀

韓國

韓國是個禮儀之國,韓國人講究禮貌,待客熱情。
韓國人初次見面時,經常交換名片。韓國很多人養成了通報姓氏習慣,並和“先生”等敬稱聯用。韓國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
韓國人業務洽談,往往在旅館的咖啡室或附近類似的地方舉行。
韓國的農曆節日和我國差不多,也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韓國人不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場所不大聲說笑。特別是女性在笑的時候還用手帕捂著嘴,防止出聲失禮。在韓國,婦女十分尊重男子,雙方見面的時候,女性總會先向男性行鞠躬禮、致意問候。男女同座的時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韓國人以米飯為主食,早餐也習慣吃米飯,不吃粥。還喜歡吃辣椒、泡菜,吃燒烤的時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調味品。湯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時候湯里放豬肉、牛肉、雞肉燒煮,有時候也簡單地倒些醬油、加點豆芽。韓國人還對邊吃飯邊談話非常反感。

日本茶道

按照茶道傳統,賓客應邀入茶室時,由主人跪坐門前表示歡迎,以至寒暄都有規定禮儀。
參加茶事的客人根據身份的不同。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沏茶時主人要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摺疊方法也有特別規定)擦拭後,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於茶碗中,然後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待正客飲茶後。客人飲茶也可分為“輪飲”或“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整個茶會,主客的坐、送、接茶碗。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左右內。結束後,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式。無論是初座還是后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一整套的程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製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撐上。

新加坡商務

來賓人室後,賓主均要行鞠躬禮。有站式和跪式兩種,且根據鞠躬的彎腰程度可分為真、行、草三種。“真禮”用於主客之間,“行禮”用於客人之間,“草禮”用於說話前後。
新加坡在世界上有“花園王國”的美稱。在社交場合,新加坡人與他人所行的見面禮節多為握手禮。在待人接物方面,新加坡人特彆強調笑臉迎客,彬彬有禮。對新加坡人而言,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禮貌、以禮待人,不但是每個人所應具備的基本修養,而且業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對每個人所提出的一項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
在開國之初,政府就注重“禮治”,立志要將新加坡建成一個禮儀之邦。政府不但強調“不學禮,無以立”,而且專門編定了《禮貌手冊》,對於人們在各種不同場合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禮儀,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人人講禮貌,生活更美好”,“真誠微笑,處世之道”,在新加坡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新加坡,不講禮貌不僅會讓人瞧不起,而且還會寸步難行。
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都非常喜歡紅色。他們認為,艷麗奪目的紅色,是莊嚴、熱烈、喜慶、吉祥的象徵,而且還具有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過多地採用黑色、紫色不為新加坡人所歡迎。在他們的意識里,黑色、紫色代表著不吉利。另外,新加坡人對白色也普遍看好,視之為純潔與美德的象徵。新加坡的國旗,就是由紅色和白色兩種色彩構成的。
在日常生活里,新加坡人對傳統民俗非常講究,吉祥字、吉祥畫在他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最受他們喜愛的吉祥字有“喜喜”、“福”、“吉”、“魚”等等。最受他們歡迎的吉祥畫,則有表示“平安”的蘋果,表示“和平”的荷花,表示“力量”的竹子,表示“幸運”的蝙蝠等。
與新加坡人攀談之時,不僅不能口吐髒字,而且還要記住多使用謙、敬語。與此同時,對於話題的選擇務必加以注意。最受新加坡人青睞的話題,主要是運動、旅遊、傳統文化及有關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對於新加坡國內政治、宗教、民族問題,執政黨的方針、政策,以及新加坡與鄰國的關係問題,最好不要涉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