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

禮節

禮節是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禮節是人對人表示尊重的各種形式,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如,握手,鞠躬,磕頭等,是動作形式,問候,道謝等,是語言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節
  • 外文名:courtesy
  • 拼音:lǐ jié
  • 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
釋義,相關文獻,禮節所需,常禮舉要,居家,在校,處世,聚餐,出門,訪人,會客,旅行,對眾,饋贈,慶弔,稱呼,附說,古代禮節,出發,迎賓,介紹,納徵,奉甜茶,壓茶杯,戴戒指,改稱呼,祭祖,回禮,訂婚宴,送客,見面禮節,介紹,握手,致意,行坐禮節,洗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宴請禮節,應邀,抵達,贈花,入座,進餐,交談,祝酒,寬衣,喝茶,水果,水盂,紀念物品,致謝,餐具使用,意外情況,西餐禮儀,言語禮節,辦公禮節,前言,引路,開門次序,搭乘電梯,辦公細節,辦公秩序,日常禮節,前言,注目禮,打招呼,握手禮,鞠躬禮,鼓掌禮,擁抱禮,接吻禮,韓國禮節,日本禮節,

釋義

禮節 (lǐ jié)
孔子像孔子像
禮節是個人對人或神表示尊重的各種形式,包括動作形式和語言形式。如,握手,鞠躬,磕頭等,是動作形式,問候,道謝,祝頌等,是語言形式。
注意與儀式的區別,儀式一般是指集體性的尊重形式,而禮節一般是指個人性的尊重形式。
[courtesy;etiquette;ceremony] 禮儀規矩
教皇授職儀式上的禮節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倉廩實而知禮節。--《史記·貨殖列傳
此婦無禮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相關文獻

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 孔穎達 疏:“言禮儀撙節是仁儒之外貌。”
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漢書·董仲舒傳》:“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詩:“年豐廉讓多,歲薄禮節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鄉黨》一篇,皆聖人起居飲食之常,而弟子私記之,雖左右周旋,莫不中禮節。”
李贄 《豫約·早晚禮儀》:“是故不許輕易出門,除人家拜望禮節與僧家無乾,不必出門往看外。”

禮節所需

禮是發於人性之自然,合於人生之需的行為規範。為什麼這么說呢?有無禮節是人與禽獸的差別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類社會祥和的基礎。綜觀今日,講禮、識禮者少,故社會秩序亂象常見,各種摩擦、衝突頻繁發生,人們相處不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舉目皆敵的危機感。
個體, 有禮節, 守禮則文明,隆禮則相安而致治。
群體,無禮節,無禮則暴亂,悖禮則相爭而致亂。
從上述分析可見,禮節這件事,在人群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周旋的力量。
禮節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現代人怎么能不認真對待和學習?否則在社會上,免不了到處碰壁吃虧,屆時悔之晚矣。因為我們相信沒有人希望在無禮的行為背後引發的是七言八語,訕笑譏誚:“某人豈有此理、未曾受過教育、沒有常識、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沒見過場面、真討厭、極可笑、遠著他、少來往……”這一連串的名詞,對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會產生何種影響?
禮節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萬事的通行證,是要通達踐履的。
若我們能多點“克己復禮”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會會更加安和、有禮的。

常禮舉要

居家

  1. 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2. 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3. 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5. 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6. 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7. 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8. 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9. 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10. 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11. 不挑剔食之美惡。
  12. 食時不嘆,不訓斥子弟。

在校

  1. 升降國旗及唱國歌、校歌時,肅立示敬。
  2. 師長上下課時,起立致敬。
  3. 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
  4. 路遇師長,肅立道旁致敬。
  5. 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
  6. 考試時,不交頭接耳,或左顧右盼
  7.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處世

  1.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2.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 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4. 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5. 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6. 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
  7. 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8. 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
  9. 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10. 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1.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12. 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4. 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聚餐

  1. 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
  2. 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3. 主先舉杯敬客,客致謝辭。
  4. 主人親自烹調,須向主人禮謝後食。
  5. 主人敬酒畢,正客須回敬主人。
  6. 舉箸匙,必請大家同舉。
  7. 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8. 箸匙不向碗盤頂心取菜取湯。
  9.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攪。
  10. 匙有餘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
  11. 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2. 箸匙所取餚菜,不倍於他人。
  13. 食勿響舌,咽勿鳴喉。
  14. 公食以不言為原則,須言亦應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15. 咳嗽必轉身向後。
  16. 勿叱狗,不投骨於狗。
  17. 碗中不留飯粒。
  18. 不對人剔牙齒。
  19. 客食未畢,主人不先起。
  20. 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
  21. 宴畢,主人進巾進茶。

出門

  1. 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2. 見長者,必趨致敬。
  3. 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4. 路上不吸菸,不嚼食物,不歌唱。
  5. 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6. 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7. 車馬繁雜沖區,不招呼敬禮。
  8. 不立在路上久談。
  9. 不走馬路中間,越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
  10. 行走時,步履宜穩重,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視。
  11. 遇婦女老弱,應儘先讓路讓座。
  12. 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
  13. 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14. 逢橋先下馬,過渡莫爭船。
  15. 在舟車上或飛機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並不得隨便涕痰。

訪人

  1. 先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
  2. 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
  3. 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
  4. 坐談時見有他客來,即辭出。
  5. 坐立必正,不傾聽,不譁笑。
  6. 不攜一切動物上堂。
  7. 主人室內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
  8. 談話應答必顧望
  9. 將上堂,聲必揚。
  10. 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11. 主人欠伸,或看鐘表,即須辭出。
  12. 飯及眠時不訪客。
  13. 晉謁長官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後就座;及退,亦然。
  14. 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後敬謹與握。
  15. 訪公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閒談。
  16. 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寫字登留言牌。

會客

  1. 見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請姓字住址。
  2. 及門先趨,為客啟闔。
  3. 每門必讓客先行。
  4. 入門必為客安座。
  5. 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同倫則介前於後。
  6. 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7. 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
  8. 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9. 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
  10. 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旅行

  1. 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2. 遠到目的地,必先拜訪有關人士。
  3. 歸來必謁親友,或略送土物。
  4. 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
  5. 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6. 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
  7. 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
  8. 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
  9. 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10. 入國不馳,入村里必下車馬。

對眾

  1. 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
  2. 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
  3. 不高聲喧譁擾亂他人視聽。
  4. 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
  5. 不隔席談話。
  6. 坐不掀起椅凳之後方。
  7. 衣帽不加於他人之衣帽上。
  8. 不向人噴水吐痰。
  9. 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

饋贈

  1.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往而不來,皆非禮也。
  2. 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
  3. 贈人物品,必謙必敬。
  4. 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喪慶壽例外。
  5. 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
  6. 受贈先略謙辭後受,稱謝,逾日須往拜。
  7. 長者賜,不敢辭。

慶弔

  1. 參加吉禮,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不啼泣。
  2. 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
  3. 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4. 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
  5. 臨喪不笑。
  6. 里有殯,不巷歌。
  7. 飯於喪家,酒不赭顏
  8. 佩會葬徽章者,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

稱呼

  1. 初見面之人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或曰免貴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2. 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老先生,自稱曰後學,或稱自名。
  3. 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侄。
  4. 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5. 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姐,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6. 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7. 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8. 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見人子稱世兄,自稱弟,稱女曰世姐,自不稱。
  9. 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10. 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之類。稱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雲“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雲“以前某某”亦可。
  11. 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12. 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13. 十三、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14. 稱人之內侄,曰令內侄。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稱自內侄,甥,婿,曰敝內侄,曰舍甥,曰小婿。
  15. 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敝友。
  16. 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師。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或曰門生。
  17. 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院部廳局等)。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18. 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仆,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曰敝上;稱自仆,曰小价。

附說

  1. 稱呼一事,本甚繁雜,各地習慣,直接見面之稱,尤多不同,故難備載。本編僅錄其對外交際通常用者。
  2. 親戚之間,稱呼甚為微細,每有錯一字而貽笑者。茲編本為舉要,專為常用,故不詳載。

古代禮節

出發

由男方攜帶六或十二件禮品,鳴炮出發前往女家,將至女家時再鳴炮,女家亦鳴炮回應,表示準備妥當。

迎賓

媒人先下車,其餘的人接著下車,新郎由女家幼輩請出。

介紹

男方親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認識,先介紹男方給女家。

納徵

男方抬禮物進入女家,女方接受後並給予紅包;將禮物陳列大廳,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禮單點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並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

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壓茶杯

片刻後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親友需以紅包壓茶杯。

戴戒指

在雙方家長親友的注視下,準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廳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翹腳;戴戒指於中指(男左女右)。準新郎將紅包交給準新娘。

改稱呼

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

祭祖

舅父點燭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語,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禮

女家對男方所送來的禮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並給男方回禮六或十二件。

訂婚宴

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備茶點開宴席來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備雞腿並附上紅包一份給男方幼輩,男方除備壓桌禮外並贈給所有幫忙的人紅包答謝。

送客

宴畢,男方賓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輩捧面桶給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廳則免此禮,送客時不說再見

見面禮節

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相識。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在這些場合亦可主動自我介紹,講清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行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係,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
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數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在交際場合中,握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關係親近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則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與婦女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看著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是很必要的,這樣做會增加親切感。
握手除是見面的一個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時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等,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禮,我國舊時傳統是抱拳。對這些禮節應有所了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係親近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頭,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後,禮畢。

致意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只是在領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徑直去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再前去問候致意。

行坐禮節

洗心

一個人的舉止是自身素養在生活和行為方面的反映,是反映現代人涵養的一面鏡子。
我國自古以來就對人的行坐舉止有良訓:如《弟子規》言:“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正確而有禮的舉止,可以使人顯得有教養,給人以美的好印象;反之,則顯得粗俗失禮。
有些人雖然相貌很漂亮,但一舉手投足便顯俗氣,甚至令人生厭。因此,在交際活動中,要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外在美固然重要,而高雅的談吐和舉止則更讓人喜愛。這就要求我們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有意識地鍛鍊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姿態,做到舉止端莊、優雅懂禮。
高雅舉止的基本要求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中站、坐、行等一些基本動作應具備一定的禮儀規範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體為頭正,頸直,兩眼平視,嘴、下愕微收;雙肩平且微向後張,挺胸收腹,上體自然挺拔;兩臂自然下垂;兩腿挺直,膝蓋相碰,腳跟併攏,腳尖張開;身體重心穿過脊柱,落在兩腳正中。從整體上形成優美挺拔、精神飽滿的體態,而避免出現用一條腿支橕身體斜靠著的疲憊無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後沒有任何依靠時,上身挺直稍向前傾,關節平正,兩臂貼身自然下垂,兩手隨意放在自己腿上,兩腳間距與肩寬大致相等,兩腳自然著地。在正式社交場合,即使背後有依靠時,也不能隨意把頭向後傾靠,以免顯得懶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體態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端莊穩重。但為了坐姿的正確優美,還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勿箕踞”落座後兩腳不要分得太開,女性這樣坐尤為不雅。
“勿搖髀”切忌搖晃大腿。兩腳交疊而坐時,懸空的腳尖應朝下。
在長者面前,要留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處處要守住“長幼有序”的原則,才是懂禮之人。
落座後應該安靜,不要左右搖擺,給人以不安分的感覺。
坐下後雙手可相交擱在大腿上,或輕搭在沙發扶手上,但手心應向下。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後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這是非常失禮的。
端坐時間過長會使人感覺疲勞,這時可變換腿部的姿勢。
在社交或會議場合,入座要輕柔和緩,坐姿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亂響,造成緊張氣氛,更要小心別帶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尷尬。
總之,坐的姿勢除了要保持端正外,還應做到輕鬆自如、落落大方,方顯得文靜優美。

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從容”。即走路時不急不慢、從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應當是身體挺立,兩眼直視前方,兩腿有節奏地向前邁步,並大致走在一條直線上。
不同情況下,對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 見尊長時,要“進必趨”,即快步走上前,顯示對長輩的尊重。
* 從尊長身邊告退時,要“退必遲”,即緩慢退出。顯示對長輩的不捨和敬重。
* 轉彎處,要注意“寬轉彎,勿觸棱”,是指走路拐彎時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稜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 走入無人的房間要提醒自己“入虛室,如有人”,行為與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不亂走亂動。因為“君子慎獨”,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總之,在行為舉止方面,要時時按禮節行事,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如果不注意這些,你剛踏入社會就輸了。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尤為重要。

宴請禮節

應邀

接到宴會邀請(無論是請柬或邀請信),能否出席要儘早答覆對方,以便主人安排。一般來說,對注有R. S. V. P. (請答覆)字樣的,無論出席與否,均應迅速答覆。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請復)字樣的,則不能出席時才回復,但也應及時回復。經口頭約妥再發來的請柬,上面一般那注有“To remind”(備忘)字樣,只起提醒作用,可不必答覆。答覆對方,可打電話或復以便函。
在接受邀請之後,不要隨意改動。萬一遇到不得已的特殊情況不能出席,尤其是主賓,應儘早向主人解釋、道歉,甚至親自登門表示歉意。
應邀出席一項活動之前,要核實宴請的主人,活動舉辦的時間地點,是否邀請了配偶,以及主人對服裝的要求。活動多時尤應注意,以免走錯地方,或主人未請配偶卻雙雙出席。
掌握出席時間 出席宴請活動,抵達時間遲早,逗留時間長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主人的尊重。應根據活動的性質和當地的習慣掌握。遲到、早退、逗留時間過短被視為失禮或有意冷落。身份高者可略晚到達,一般客人宜略早到達,主賓退席後再陸續告辭。出席宴會,根據各地習慣,正點或晚一兩分鐘抵達;在我國則正點或提前二、三分鐘或按主人的要求到達。出席酒會,可在請柬上註明的時間內到達。確實有事需提前退席,應向主人說明後悄悄離去。也可事前打招呼,屆時離席。

抵達

抵達宴請地點,先到衣帽間脫下大衣和帽子,然後前往主人迎賓處,主動向主人問好。如是節慶活動,應表示祝賀。

贈花

參加他國慶祝活動,可以按當地習慣以及兩國關係,贈送花束或花籃。參加家庭宴會,可酌情給女主人贈少量鮮花。

入座

應邀出席宴請活動,應聽從主人安排。如是宴會,進入宴會廳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和座位,入座時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要隨意亂坐。如鄰座是年長者或婦女,應主動協助他們先坐下。

進餐

入座後,主人招呼,即開始進餐。
取菜時,不要盛得過多。盤中食物吃完後,如不夠,可以再取。如由招待員分菜,需增添時,待招待員送上時再取。如果本人不能吃或不愛吃的菜餚,當招待員上菜或主人夾菜時,不要拒絕,可取少量放在盤內,並表示“謝謝,夠了。”對不合口味的菜,勿顯露出難堪的表情。
吃東西要文雅。閉嘴咀嚼,喝湯不要啜,吃東西不要發出聲音。如湯、菜太熱,可稍待涼後再吃,切勿用嘴吹。嘴內的魚刺、骨頭不要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用手(吃中餐可用筷子)取出,或輕輕吐在叉上,放在菜盤內。
吃剩的菜,用過的餐具牙籤,都應放在盤內,勿置桌上。
嘴內有食物時,切勿說話。
剔牙時,用手或餐巾遮口

交談

無論是作主人、陪客或賓客,都應與同桌的人交談,特別是左右鄰座。不要只同幾個熟人或只同一兩人說話。鄰座如不相識,可先自我介紹。

祝酒

作為主賓參加外國舉行的宴請,應了解對方祝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準備。碰杯時,主人和主賓先碰,人多可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在主人和主賓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藉此機會抽菸。奏國歌時應肅立。主人和主賓講完話與貴賓席人員碰杯後,往往到其他各桌敬灑,遇此情況應起立舉杯。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
宴會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躍氣氛,但切記喝酒過量。喝酒過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態,因此必須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內。

寬衣

在社交場合,無論天氣如何炎熱,不能當眾解開鈕扣脫下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請客人寬衣,男賓可脫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喝茶

(或咖啡)
喝茶、喝咖啡,如願加牛奶、白糖,可自取加入杯中,用小茶匙攪拌後,茶匙仍放回小碟內,通常牛奶、白糖均用單獨器皿盛放。喝時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小碟。

水果

吃梨、蘋果,不要整個拿著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六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後用手拿著吃,削皮時刀口朝內,從外往裡削。香蕉先剝皮,用刀切成小塊吃。橙子用刀切成塊吃,桔子、荔枝、龍眼等則可剝了皮吃。其餘如西瓜、鳳梨等,通常都去皮切成塊,吃時可用水果刀切成小塊用叉取食。

水盂

在宴席上,上雞、龍蝦、水果時,有時送上一小水盂(銅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飄有玫瑰花瓣或檸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誤為飲料,以致成為笑話)。洗時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後用餐巾或小毛巾擦乾。

紀念物品

有的主人為每位出席者備有小紀念品或一朵鮮花。宴會結束時,主人招呼客人帶上。遇此,可說一兩句讚揚這小禮品的話,但不必鄭重表示感謝。有時,外國訪問者,往往把宴會選單作為紀念品帶走,有時還請同席者在選單上籤名留念。除主人特別示意作為紀念品的東西外,各種招待用品,包括糖果、水果、香菸等,都不要拿走。

致謝

有時在出席私人宴請活動之後,往往致以便函或名片表示感謝。
冷餐會、酒會取菜 冷餐、酒會,招待員上菜時,不要槍著去取,待送至本人面前再拿。周圍的人未拿到第一份時,自己不要急於去取第二份。勿圍在菜桌旁邊,取完即退開,以便讓別人去取。

餐具使用

中餐的餐具主要是碗、筷,西餐則是刀、叉、盤子。通常宴請外國人吃中餐,亦以中餐西吃為多,既擺碗筷,又設刀叉。刀叉的使用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後用叉送入嘴內。歐洲人使用時不換手,即從切割到送食均以左手持叉。美國人則切割後,把刀放下,右手持叉送食入口。就餐時按刀叉順序由外往裡取用。每道菜吃完後,將刀叉併攏排放盤內,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則擺成八字或交叉擺,刀口應向內。吃雞、龍蝦時,經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開吃,否則可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塊吃。切帶骨頭或硬殼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緊貼叉邊下切,以免滑開。切菜時,注意不要用力過猛撞擊盤子而發出聲音。不容易叉的食品,或不易上叉的食品,可用刀把它輕輕推上叉。除喝湯外,不用匙進食。湯用深盤或小碗盛放,喝時用湯匙由內往外舀起送入嘴,即將喝盡,可將盤向外略托起 。吃帶有腥味的食品,如魚、蝦、野味等均配有檸檬,可用手將汁擠出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

意外情況

宴會進行中,由於不慎,發生異常情況,例如用力過猛,使刀叉撞擊盤子,發出聲響,或餐具摔落地上,或打翻酒水等等,應沉著不必著急。餐具碰出聲音,可輕輕向鄰座(或向主人)說一聲“對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招待員送一付。酒水打翻濺到鄰座身上,應表示歉意,協助擦乾;如對方是婦女,只要把乾淨餐巾或手帕遞上即可,由她自己擦乾。

西餐禮儀

吃西餐在很大程式上講是在吃情調:大理石的壁爐、熠熠閃光的水晶燈、銀色的燭台、繽紛的美酒,再加上人們優雅迷人的舉止,這本身就是一幅動人的油畫。為了您在初嘗西餐時舉止更加嫻熟,費些力氣熟悉一下這些進餐禮儀,還是非常值得的。
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檯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摺輕輕放在膝上。
*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鋸切成小塊,然後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併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過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更不可主動與人談話。

言語禮節

以禮待人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如果遭到他人言辭上的無禮挑釁或詆毀攻擊,通常會程度不同地,運用語言來自衛和還擊。依我們的生活經驗,在日常交往中所造成的不和,大多也與出言不遜有關。因此,在與人交往時,言語有禮是很重要的。
古人云:“誠於中而形於外”。要做到言辭上以禮待人,其核心就是對他人的真誠尊重。語言上,如何做到禮貌待人呢?我們分述以下幾個方面,供大家參考。
不說髒話 不語惡言
髒話、惡言最容易把人激怒,與人結怨,君不聞:“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我們與他人談話時,要用溫和之語、真正關心他人之語。
不道人短 不耀己長
《弟子規》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尋錯揭短會使對方非常難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抓住別人的一點過錯、短處不放,數落、埋怨,會因此與人結怨,失去人緣。
言談時,沉湎於誇耀自己的長處、優勢,不僅無益於達成良好的交談氣氛,還可能會招致對方的反感。
融洽和諧 好話好說
口是心非乃做人的大忌,心是口非是交談的大忌。
所謂的心是口非就是有好心腸沒有好的表達,“刀子嘴,豆腐心”指的就是這類人。心是口非,在親朋好友中交談較為常見,家庭成員中此類對話更是司空見慣,明明是為對方好,說出的話,卻很不中聽。好話好說,就能免除許多誤會和不快,使對方如沐春風。
善控情緒 免造口禍
無論是對什麼人,無論在何種場合,帶有嚴重情緒的話,尤其是氣話,都是讓對方難以接受的,甚至會引發各種矛盾。
《弟子規》言:“言語忍,忿自泯。”因此我們千萬要控制不滿情緒,免造口舌之禍。不妨採取倒杯水、到戶外走一走等方法抒緩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免造口舌之禍。
倘若對方生氣時,我們也應該從和睦相處的大局出發,在語言上予以忍讓和勸慰。
使臣以禮 平等相待
這就是說,當自己的職務比對方高,工齡比對方長,或者事理在自己這方,慎勿以勢壓人。而應把自己擺在與對方同等的位置上,以商討的口氣,溫和的語調,用容易被對方接受的言辭與對方交談。下面就是一個“君使臣以禮”的好例子:
一位星級飯店的總經理,在一個陰冷的雨天,匆匆走進大堂。當他發現地板如此得光潔無漬時,他主動握著清潔工的手,親切地讚美說:“你維護的是我們飯店的門面,你的工作是一流的!”清潔工的周身剎時傳遍暖流。這位心無高下、懂得禮待下屬的總經理一定能帶出一個各個部門都一流的團隊。
不爭強勝 謙和為懷
在交談中爭強好勝,不肯輸人往往會把交談變成爭辯,爭辯發展為抬槓、強詞奪理,甚至是人身攻擊。爭強好勝在年輕人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是刻薄、有傷仁厚的表現。
諺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平時注重涵養謙和之心,言語之時,自會謙光流露。
主動檢討 真誠相待
如果發現自己有過錯,能主動地、實事求是地檢討自己,求得對方的諒解,是尊重對方人格的切實表現。同時也能喚起對方的諒解和同情,繼而作出友好合作的表示。
言談時,要說實話,道真情,才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幫助。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誰也不喜歡受假言假語或花言巧語矇騙。因此,一定要以心換心,說真話、講實話。人心都是相通的,以誠敬相待才是最上之道。
默想
中國人自古重視言語的修持。在人際交往中,言語起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大到有“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之功效。言語更是一個人內在德行的外化表現。從誠敬內心、優雅氣質中,自然流露的以禮待人的言語,定能為和睦家庭、溫暖同事關係、調和工作氛圍、減免社會衝突,作很好的增上緣。

辦公禮節

前言

在公司的辦公場所,接待客人、洽談業務時,有許多場合需要用到下列禮儀,如果大家能掌握了解它,會使你的工作變得更加自如順利,客戶也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引路

  1. 1在走廊引路時
    A、應走在客人左前方的2、3步處。
    B、引路人走在走廊的左側,讓客人走在路中央。
    C、要與客人的步伐保持一致。
    D、引路時要注意客人,適當地做些介紹。
  2. 樓梯間引路時讓客人走在正方向(右側),引路人走在左側。
  3. 途中要注意引導提醒客人拐彎或有樓梯台階的地方應使用手勢,並提醒客人“這邊請”或“注意樓梯”等。

開門次序

  1. 向外開門時
    A、先敲門,打開門後把住門把手,站在門旁,對客人說“請進”並施禮。
    B、進入房間後,用右手將門輕輕關上。
    C、請客人入坐,安靜退出。此時可用“請稍候“等語言。
  2. 向內開門時
    A、敲門後,自己先進入房間。
    B、側身,把住門把手,對客人說“請進”並施禮。
    C、輕輕關上門後,請客人入坐後,安靜退出。

搭乘電梯

  1. 電梯沒有其他人的情況
    A、在客人之前進入電梯,按住“開”的按鈕,此時請客人再進入電梯。
    B、如到大廳時,按住“開”的按鈕,請客人先下。
  2. 電梯內有人時無論上下都應客人、上司優先。
  3. 電梯內
    A、先上電梯的人應靠後面站,以免妨礙他人乘電梯。
    B、電梯內不可大聲喧譁或嬉笑吵鬧。
    C、電梯內已有很多人時,後進的人應面向電梯門站立。辦公室規定辦公室內嚴禁吸菸、喝茶、看報和閒聊。

辦公細節

  1. 進入他人辦公室必須先敲門,再進入。已開門或沒有門的情況下,應先打招呼,如“您好”、“打擾一下”等詞語後,再進入。
  2. 傳話傳話時不可交頭接耳,應使用記事便簽傳話。傳話給客人時,不要直接說出來,而是應將事情要點轉告客人,由客人與待傳話者直接聯繫。退出時,按照上司、客人的順序打招乎退出。
  3. 會談中途上司到來的情況必須起立,將上司介紹給客人。向上司簡單匯報一下會談的內容,然後重新開始會談。

辦公秩序

  1. 上班前的準備
    上班前應充分計算時間,以保證準時出勤,作為一名社會人,一名平安員工,應以文明行為出現於社會、公司。如有可能發生缺勤、遲到等現象時,應提前跟上級聯繫(最好提前一天)。計畫當天的工作內容。
  2. 工作時間
    (1)在辦公室不要私下議論、竊竊私語。辦公檯上應保持清潔和辦公用品的整齊。以飽滿的工作態度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離開座位時,將去處、時間及辦事內容寫在留言條上以便他人安排工作(離開座位前應將機密檔案、票據、現金和貴重物品存放好)。離開座位時,將辦公檯面整理好,椅子放回辦公檯下。
    (2)在走廊、樓梯、電梯間走路時,要舒展肩背,不要彎腰、駝背。有急事也不要跑步,可快步行走。按照右側通行的原則,如在反方行走遇到迎面來人時,應主動讓路。遇到客人找不到想要去的部門時,應主動為其指路。

日常禮節

前言

日常常用禮節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通行的禮節,是所有現代禮節形式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據說中世紀人們為了表示友好,雙方見面時先伸出手掌,示意手中沒有武器,逐漸沿襲,形成一種最常用的基本禮節形式。

注目禮

注目禮是比較莊重的禮節。學校上課,教師走進教室,學生應全體起立並向老師行注目禮--目視老師並成立正姿勢,目送老師走上講台,直至老師還禮。其他如升國旗、受檢閱、受接見等場合,均應行注目禮。在只有兩個人的場合,或雖有多人在場但只有兩人存在某種關係的情況下,注目禮的作用不很明顯,或者說不宜使用,因為這種情況下的注目無異於盯視,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這時應採用其他禮節形式。

打招呼

打招呼是與熟人相遇的一種簡單禮節。在路上、車上或其他公共場合遇到熟人,應當主動向對方打個招呼,也叫致意。打招呼的禮節有多種形式:
雙方近距離相遇,又無需深談的,可以駐足稍寒暄即可,問一聲:"你好"或"上班去?"就可以了。回答也相當簡單,甚至可以含糊其辭,這也是很禮貌的。與熟人路上相遇,一方"明知故問":"上街了?"一方答非所問"今天我休息。"並不令人感覺在敷衍。兩人相遇,一方問另一方:"你乾什麼去?"這也是出於禮貌的。因為這都是一種問候,一種禮節的表示!我國常常用"吃過飯了嗎?"來打招呼,這種問候語,外國人聽了很不理解,以為你要請他吃一頓呢,今天這種問候使用得越來越少了。
雙方距離稍遠,則無需停步寒暄,行一個點頭禮--目視對方,微微地點一點頭即可,在同一場合雙方多次相遇,也可以用點頭禮打個招呼即可,在舞會上或其他社交場合與不相識的人近距離相遇,都可以用點頭禮打招呼,表示禮貌。
雙方距離較遠,或不便寒暄、點頭時,可以行招手禮--舉起一手同時注目微笑。迎接客人,見到熟人在握手前,為了表示熱烈可先招呼一下,也可以先招一招手。告別、送行也常用招手禮,不過這時招手應當多招幾下,甚至直到客人遠去,並且還可以揮動帽子、手帕等表示深情。

握手禮

握手禮通常是用來表示歡迎、歡送、見面、相會、告辭,表示祝賀、感謝、慰問,表示和好、合作時使用的禮節。
握手禮看似簡單,實則有很多講究,必須掌握好,以免失禮。
握手的方式:握手一定要伸右手,伸左手是不禮貌的。伸出的手掌應當垂直,這是通常的習慣。如果掌心向下,會有顯示傲視之嫌,而掌心向上,又有謙卑之態。握手的時間以三至五秒為宜,關係親近的當然可以長時間相握。用力大小也應適度,用力太猛太重,會把對方握疼,是非禮行為;太輕甚至用指端稍碰一點,會讓對方覺得你在敷衍、冷淡他。握手的力度,對男子可以稍重些,對女子則應輕柔。老朋友多年不見,當然不僅可以長時間相握,而且可以加大力度,再晃上幾晃,這種方式表示熱烈也是適度的。一般人為表示進一步親近,可以把左手伸出,握住雙方已經相握的雙手上,輕輕地晃上幾晃,這都是允許的。但對女士則不能如此。握手時,如果手上戴有手套,應當先將手套去掉。在寒冷的冬天,戶外相遇或者時間倉促來不及脫手套,在握手開始時,應說一聲:"對不起!"軍人戴軍帽與對方相見,應先行舉手禮,再行握手禮。
誰先伸手也是必須注意的。長幼之間,應當待長者伸手後,幼者再及時地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應等上級主動伸手後,下級再伸手。男女之間,應由女子先伸手,男子再伸手,如果女方沒有握手的意思,男方可改用點頭禮表示禮貌。賓主之間,作為主人,對到來的客人,不論男女、長幼,均應先伸出手去,表示熱烈歡迎,女主人也應如此。
握手禮有時也可以靈活變通。如一個人面對人數眾多的人,相見時則不可能一一握手,可以用點頭禮、注目禮、招手禮代替。行握手禮在伸手之前,如果不能肯定對方是否願意握手時,或看到對方沒有握手意思時,則用點頭禮、招手禮或注目禮也是很禮貌的。不然,你伸出手去,對方沒有反應,那是很尷尬的。多人握手時,不可交叉握手,互相影響,應當待別人握過之後,再去握手,也可以用點頭禮、招手禮代替。

鞠躬禮

鞠躬禮是比較隆重的禮節,在現代生活中,可以說是最重的禮節之一。主要用於喜慶、哀悼的儀式中,在正式社交場合也有使用。
追悼會上,向遺體告別儀式上要行三鞠躬,也稱最敬禮。鞠躬前應先脫帽,身體成立正姿勢,目光正視,上體向前下方彎曲,約成十度。在結婚典禮上,新人要向家長、主婚人、來客等三鞠躬。
一般的鞠躬,為一鞠躬,可以微微一彎,也可以成45度。彎曲度數越大,禮節越重。一鞠躬常用於晚輩見長輩、學生見教師、演講者對聽眾、表演者對觀眾等情況。
日本國禮節較重,鞠躬禮常用,遇到對方行鞠躬禮時,應當還以鞠躬禮。
在行鞠躬禮時,應當表情適當,身體穩重,目光專注。

鼓掌禮

鼓掌禮是在公眾場合常用的一種較熱烈的禮節。歡迎客人時,上級來臨時,對演出表示歡迎、祝賀時,對演講、發言者表示贊同、致意時都常用鼓掌禮。鼓掌時,目視受禮者,動作要文雅、自然,不應過分猛烈,並要隨眾而止,看體育比賽盡可以熱烈些,但也應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可忘形失態,影響公共秩序。

擁抱禮

擁抱禮是西方國家通用的一種禮節,我國還不多用,只是在國際交往中對比較熟的朋友才施此禮,而且僅用於同性之間。
擁抱禮的方式是雙方相對,雙臂張開,表示要行擁抱禮,接著右臂高,左臂稍低,兩人靠近,上體接觸後,雙方用右臂擁住對方的左肩背部,左手稍微抱持對方的腰部,有時手可以輕輕地拍一拍對方的背部,頭部向左,口稱"歡迎"、"你好"等,然後二人交換一下姿勢,向對方右側再行擁抱禮。
由於這種禮節我國不用,所以在接待外賓時,應待外賓主動要行擁抱禮時,才回響對方,行擁抱禮,一般不採取主動。

接吻禮

接吻禮同擁抱禮一樣,也是西方國家通行的禮節,而且比擁抱禮的使用還要頻繁還要更講究。父母在逗自己的兒女玩耍時,以親吻孩子來取樂,這僅是一種親昵的表示,以後才發展成為一種禮節。
行接吻禮應當注意身份和接吻的形式。
在社交場合,雙方在行擁抱禮的同時,臉頰一貼,然後換一下方向再貼一貼,這便是最親熱的禮節了。長輩對晚輩,吻一下晚輩的前額即可,西方國家男女之間也通行此禮。
在西方國家,曾流行吻手禮。與女子相見時,行吻手禮,即女子把手伸出,手掌向下,對方向前輕輕接住女方手指前端,在手背上吻一下。當然,行此禮,必須要等女方主動伸出手來,不可貿然地拉女方的手親吻。
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親吻首領、長輩時,只能吻他的衣襟、腳趾或腳下的土地,表示出極其尊敬的態度。
接吻禮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歡迎,因此要注意入鄉隨俗

韓國禮節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者,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在韓國,如有人邀請你到家吃飯或赴宴,你應該帶小禮品。送禮不宜送香菸。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酒給婦女,除非你說清楚這酒是送給她丈夫的。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電動剃鬚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等物品和廚房裡用的調料。孩子則喜歡食品。
席間敬酒時,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後鞠躬致祝辭,最後再倒酒,且要一連三杯。敬酒人應把自己的酒杯舉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對方的杯身。敬完酒後再鞠個躬才能離開。做客時,主人不會讓你參觀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處逛。
與年長者同坐的,坐姿要端正。席地盤腿而坐或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無論是誰,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未徵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級、長輩面前抽菸。在大街上吃東西被認為是粗魯的。
照相在韓國受到嚴格限制,軍事設施、機場、水庫、捷運、國立博物館以及娛樂場所都是禁照對象,在空中和高層建築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日本禮節

最常使用的傳統行禮方式
一般分為站禮和坐禮。行站禮時,雙手自然下垂,手指併攏,隨著腰部的彎曲,身體向前傾。行表敬意最高的站禮時,腰須彎到臉部幾乎與膝蓋齊平的程度,然後慢慢直起身子。接受晚輩行禮時,背和脖頸要挺直,頭不能向下耷拉。坐禮一般在日本式房間的榻榻米上進行。這種坐禮原來可分為九種形式,由於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已大大簡化。目前最常見的有如下三種:
  1. 指建禮。行此禮首先要端端正正地跪坐在榻榻米上,以手垂在雙膝的兩則,指尖著地,身體前傾約五度。這種禮多在晚輩施禮和向對方提問題時使用。
  2. 屈手禮。行此禮要用手撐著地,身體向前傾約45度,臉面朝下,比指建禮表示的禮節要高,多在同輩之間和向對方請教問題等場合使用。
  3. 雙手禮。行此禮時,雙手掌向前靠攏著地,脊柱和脖頸挺直,整個身子向前傾伏,面部幾乎著地。這是最高的禮節,多在下級對上級或對尊貴客人行禮時使用。在以椅子為座席時,也有三種不同的行禮方式。上級對下級行禮時,坐在椅子上稍將身體前傾一下即可;同輩之間行禮時,應從椅子上站起,行與站禮幾乎相同的禮節;對尊貴的客人或上級行禮時,應到對方座位前深深施禮,等對方就座之後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茶道禮節
茶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典雅致的文化修養,也是日本人接待賓客的一種特殊禮儀。日本人飲茶的風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的,後來廣泛流行於民間。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約達1000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製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常用禮節與交際習慣
日本幾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還保留濃厚的我國唐代的禮儀和風俗。
日本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問候,脫帽鞠躬,表示誠懇、可親。初次見面,向對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較熟悉的人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遇到女賓,女方主動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談話,應到休息室或房間交談。日本人一般不用香菸待客,如果客人要吸菸,要先徵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著打扮,平時穿著大方整潔。在正式場合一般穿禮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氣炎熱的時候,不隨便脫衣服,如果需要脫衣服,要先徵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場合,只穿背心或赤腳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在日本,“先生”的稱呼,只用來稱呼教師、醫生、年長者、上級或有特殊貢獻的人,如果對一般人稱“先生”,會讓他們感到難堪。
和日本人談論茶道,是非常受歡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來修心養性、進行交際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藝,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間習俗。
他們喝茶不直接把茶葉放進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瓏的茶壺裡。倒的時候,用一個小過濾網防止茶葉進入杯里。而且總以半杯為敬,一般不再續茶。這常使喝慣大杯茶的中國人總覺得難以解渴。
不管家裡還是餐館裡,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較重視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他們在商務談判中十分注意維護對方的面子,同時希望對方也這樣做。
贈送禮品時,非常注重階層或等級,因此不要給他們贈送太昂貴的禮品,以免他們為此而誤認為你的身份比他們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費,如果拿不準,就不給。付小費把錢放在信封里或用紙巾包裹著,日本人認為收現鈔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歡紫色,認為這是悲傷的色調,最忌綠色,認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圖案,認為是妖花;忌“9”、“4”等數字。贈送禮品的時候,不要贈數字為“9”的禮物,因為日語裡“9”的讀音和“苦”一樣。“4”的發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時,要避開4層樓4號房間4號餐桌等。日本商人還忌諱“2月”、“8月”,因為這是營業淡季。另外,討厭金銀眼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對中國的紹興酒、茅台酒非常感興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講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還有“忌八筷”的習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時,還忌用同一雙筷子讓大家依次夾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里。
把書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給日本人,是受歡迎的。我們中國人喜歡把印章的邊緣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蒼勁。如果這樣送給日本朋友,對方就會不高興了,他們認為這種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