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綱要全文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
科學普及放在與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嘗端幾樂的根本遵循。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
公民具備
科學素質是指崇尚
科學精神,樹立
科學思想,掌握基本
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套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對於
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
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印發實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國務院統籌部署下,各地區各部門不懈努力,全民
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實現。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持續完善,科學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各階段;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科普基礎設施迅速發展,現代科技館體系初步建成;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實現新突破;建立以科普法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組織實施體系,探索出“黨的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開放合作”的建設模式,為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為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國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
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科普有效供給不足、基層基礎薄弱;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組織領導、條件保障等有待加強。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充蜜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
生態文明深入協同,科技創新正在釋放巨大能量,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模式。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仔應她顯,國民素質全面提升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
科學素質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開啟了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新征榜危趨程。
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圍繞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夜贈己需求,需要科學素質建設彰顯價值引領作用,提高公眾終身學習能力,不斷豐富人民精神家園,服務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科學素質建設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以高素質創新大軍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更好促進人的現代化,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四是圍繞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需要科學素質腳勸嫌建設更好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進文明互鑒,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
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和國際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基礎支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二)原則。
——突出
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
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
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各級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開放合作。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共築對話平台,增進開放互信,深化創新合作,推動經驗互鑒和資源共享,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目標。
2025年目標:我國
公民具備
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科學素質標準和評估體系不斷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
科學普及與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
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2035年遠景目標:我國
公民具備
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為進入
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社會基礎。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基本完善,科普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生態建設實現新發展,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
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提升行動。
激發青少年
好奇心和
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將弘揚
科學精神貫穿於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提升
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
好奇心,激發
求知慾和
想像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
——推進
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加強科學素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開展英才計畫、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工作,探索從
基礎教育到
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實施館校合作行動,引導中國小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鼓勵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生理衛生、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等科學教育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
啟蒙教育。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
——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
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動高等師範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
科學教育本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每年培訓10萬名科技輔導員。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面向保障國家
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新需求,依託農廣校等平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能等級認定、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100萬名以上。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畫,幫助農村婦女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範,引領
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提升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農村傾斜。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邊境邊民科普活動和科普邊疆行活動,大力開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邊遠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農村低收入人口職業技能,增強內生髮展能力。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於創新的文化氛圍。
——實施技能中國創新行動。開展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五小”等民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
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職工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
——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推動相關網際網路企業做好快遞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
——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託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普及
合理膳食、
食品安全、
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
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
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
科學精神、
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幹部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
——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四、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國家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推動在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
科普工作指標。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
職稱評聘條件。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支持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等發展,推動科普事業與
科普產業發展,探索“產業+科普”模式。開展科普
學分制試點。
——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分類制定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大科學裝置(備)開發科普功能,推動
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開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依託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等設施和資源,打造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全民族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實施繁榮科普創作資助計畫。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大力開發動漫、短視頻、遊戲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
科普創作領軍人物。
——實施
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畫。搭建高水平科幻創作交流平台和產品開發共享平台,建立
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服務。推進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加強科幻影視創作。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科幻產業發展基金,打造科幻產業集聚區和科幻主題公園等。
——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畫。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促進媒體與科學共同體的溝通合作,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
科普與
大數據、
雲計算、
人工智慧、
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套用理念,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加強“
科普中國”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平台構建國家級科學傳播網路平台和科學闢謠平台。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傾斜。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制定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規範和標準,建立健全分級評價制度。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和法規。推行科技館登記註冊制度和年報制度。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館免費開放。
——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開展科普展教品創新研發,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
——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公園、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開發利用有條件的
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建設科技博物館、
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利用已有設施完善國家級應急科普宣教平台,組建專家委員會。各級政府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有效開展
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各地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
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建立完善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開展
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全國科普日、
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
防災減災日、
食品安全宣傳周、
公眾科學日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
——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
科普崗位。建立
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
科普專業。
(五)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台,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參與全球治理。
——拓展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優勢和各類人文交流機製作用。開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計畫,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
——豐富國際合作內容。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雙多邊合作項目,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聚焦應對未來發展、
糧食安全、
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
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科學素質建設國際合作,探索制訂國際標準,推動建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參與議題發起和設定,在多邊活動中積極提供中國方案、分享中國智慧。
——促進“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推進科學素質建設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五、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完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協調機制,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將
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檢查。各部門將《科學素質綱要》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畫,充分履行工作職責。中國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各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地方各級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地方各級科協牽頭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
(二)機制保障。
完善表彰獎勵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科普工作評估制度,制定新時代
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
(三)條件保障。
完善法規政策。完善科普法律法規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制定科普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開展評定工作,將科普人才列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資助計畫。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新科技、新套用帶來的
科技倫理、
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方面,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開展科普對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學素質建設高端智庫。
強化標準建設。分級分類制定科普產品和服務標準,實施科學素質建設標準編制專項,推動構建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多維標準體系。
保障經費投入。各有關部門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各級政府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所獲榮譽
2022年2月14日,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入選2021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圍繞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學素質建設彰顯價值引領作用,提高公眾終身學習能力,不斷豐富人民精神家園,服務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科學素質建設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以高素質創新大軍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更好促進人的現代化,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四是圍繞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更好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進文明互鑒,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
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和國際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基礎支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二)原則。
——突出
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
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
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各級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開放合作。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共築對話平台,增進開放互信,深化創新合作,推動經驗互鑒和資源共享,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目標。
2025年目標:我國
公民具備
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科學素質標準和評估體系不斷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
科學普及與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
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2035年遠景目標:我國
公民具備
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為進入
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社會基礎。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基本完善,科普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生態建設實現新發展,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
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提升行動。
激發青少年
好奇心和
想像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將弘揚
科學精神貫穿於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提升
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
好奇心,激發
求知慾和
想像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完善科學教育質量評價和青少年科學素質監測評估。
——推進
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加強科學素質線上開放課程建設。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開展英才計畫、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工作,探索從
基礎教育到
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實施館校合作行動,引導中國小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鼓勵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生理衛生、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等科學教育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
啟蒙教育。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
——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
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動高等師範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
科學教育本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每年培訓10萬名科技輔導員。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面向保障國家
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新需求,依託農廣校等平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能等級認定、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100萬名以上。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畫,幫助農村婦女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專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範,引領
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提升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農村傾斜。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邊境邊民科普活動和科普邊疆行活動,大力開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邊遠地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農村低收入人口職業技能,增強內生髮展能力。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於創新的文化氛圍。
——實施技能中國創新行動。開展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五小”等民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
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職工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
——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科創中國”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推動相關網際網路企業做好快遞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
——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託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普及
合理膳食、
食品安全、
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願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
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
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
科學精神、
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幹部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
——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四、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國家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推動在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
科普工作指標。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
職稱評聘條件。將科普工作納入相關科技創新基地考核。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有效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支持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等發展,推動科普事業與
科普產業發展,探索“產業+科普”模式。開展科普
學分制試點。
——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分類制定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大科學裝置(備)開發科普功能,推動
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開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依託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等設施和資源,打造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全民族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實施繁榮科普創作資助計畫。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大力開發動漫、短視頻、遊戲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
科普創作領軍人物。
——實施
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畫。搭建高水平科幻創作交流平台和產品開發共享平台,建立
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服務。推進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加強科幻影視創作。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科幻產業發展基金,打造科幻產業集聚區和科幻主題公園等。
——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畫。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促進媒體與科學共同體的溝通合作,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
科普與
大數據、
雲計算、
人工智慧、
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套用理念,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加強“
科普中國”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平台構建國家級科學傳播網路平台和科學闢謠平台。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傾斜。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制定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規範和標準,建立健全分級評價制度。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和法規。推行科技館登記註冊制度和年報制度。推進符合條件的科技館免費開放。
——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開展科普展教品創新研發,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
——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公園、
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開發利用有條件的
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建設科技博物館、
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利用已有設施完善國家級應急科普宣教平台,組建專家委員會。各級政府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有效開展
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各地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
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建立完善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開展
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全國科普日、
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
防災減災日、
食品安全宣傳周、
公眾科學日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
——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
科普崗位。建立
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
科普專業。
(五)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台,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參與全球治理。
——拓展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優勢和各類人文交流機製作用。開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計畫,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
——豐富國際合作內容。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雙多邊合作項目,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聚焦應對未來發展、
糧食安全、
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
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科學素質建設國際合作,探索制訂國際標準,推動建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參與議題發起和設定,在多邊活動中積極提供中國方案、分享中國智慧。
——促進“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推進科學素質建設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五、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完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協調機制,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將
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檢查。各部門將《科學素質綱要》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畫,充分履行工作職責。中國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各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地方各級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地方各級科協牽頭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
(二)機制保障。
完善表彰獎勵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科普工作評估制度,制定新時代
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
(三)條件保障。
完善法規政策。完善科普法律法規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制定科普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開展評定工作,將科普人才列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資助計畫。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新科技、新套用帶來的
科技倫理、
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方面,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開展科普對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學素質建設高端智庫。
強化標準建設。分級分類制定科普產品和服務標準,實施科學素質建設標準編制專項,推動構建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多維標準體系。
保障經費投入。各有關部門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各級政府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