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能源資源學術語)

能源安全(能源資源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

當今,能源安全的概念和內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上,能源安全是指以可支付得起的價格獲得的充足的能源供應。考慮到能源安全形勢的新變化,當今的能源安全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第一,物質安全——能源資產、基礎設施、供應鏈和貿易路線的安全以及緊急情況下必要和迅速的能源資產、基礎設施、供應鏈和貿易路線的替代。第二,能源獲取最為關鍵,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契約上的、抑或是商業上的開發和獲取能源供應的能力。第三,能源安全是一種系統或體系——由國家政策和國際機制構成,旨在於對供應中斷、油價暴漲等緊急情況,以合作和協調的方式迅速做出反應,以維持能源供應的穩定性。第四,能源安全與投資安全緊密相關,需要足夠的政策支持和安全的商業環境,需要鼓勵投資,確保充足和及時的能源供應。第五,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或環境安全問題密切聯繫。當今氣候變化和環境政治的困境在於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節能減排、低碳經濟、清潔能源發展,已經成為能源技術革命和全球能源結構變化的主要變化趨勢。第六,能源安全不僅僅局限於石油供應和油價安全。

能源供應暫時中斷、嚴重不足或價格暴漲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損害,主要取決於:經濟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能源價格,國際能源市場,以及應變能力(包括戰略儲備、備用產能、替代能源、能源效率、技術力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能源安全
  • 外文名:energy security
  • 所屬學科:經濟
  • 所屬領域:能源
  • 套用領域:術語
  • 時間:1973年
產生背景,歷史沿革,供給壓力,資源短缺,結構問題,技術落後,國際影響,面臨挑戰,西媒炒作,能源觀念,國際觀點,涉及廣泛,中國觀點,注意事項,研究領域,內含外延,現狀分析,對策理念,主要重點,發展前景,應對措施,主要會議,

產生背景

為確保能源供應所付出的代價,即外部成本,有時遠遠超過能源售價。例如,美國為確保中東石油供應投入該地區的巨額軍事和經濟援助,每桶原油平均支出的費用約為原油市場價格的3倍。

歷史沿革

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在美國倡導下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這是已開發國家保障能源安全的聯合行動,其宗旨是:成員國共同採取措施,控制石油需求,在緊急情況下分配石油,並規定成員國有義務儲備相當於90天淨進口量的石油。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以供應安全為主要出發點的傳統的能源安全觀逐漸向著所謂綜合能源安全(Comprehensive Energy Security)的方向發展,能源安全被不斷賦予越來越多過去不為人們重視的新內涵。僅僅強調保障能源供應、減輕對進口能源依賴的傳統能源安全觀已經顯得過於狹隘,無法適應當今人們對綜合安全的要求。在一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時代,突破傳統能源安全觀,建立綜合能源安全觀已成為制定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必然趨勢。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大氣環境質量的下降,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逐漸達成共識。
1993年約瑟夫·歐姆又為能源安全增加了環境保護的向度:90年代能源安全的目標是通過增加經濟競爭力和減少環境惡化,確保充足可靠的能源服務。
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標誌著世界各國重新界定了能源安全的概念,在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中,增加了能源的使用不應對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構成大的威脅的要求。能源供應、經濟競爭力和環境質量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三個基本要素。
2008年7月29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全世界各國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停止所有戰事。
2008年8月8日,也就是北京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的當天,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爆發了武裝衝突。有媒體評論說這場戰爭背後是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較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衝突背後的能源因素。自8日以來,俄羅斯軍隊已進入喬治亞的分裂地區南奧塞梯共和國和喬治亞本土,占領了距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47英里的哥里城(Gori)。位於倫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Energy Studies,CGES)高級分析師Jul ian Lee稱,僅約兩天來發生的事件顯示了該地區的分裂程度以及該地區對外的能源供給存在的風險。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商品研究主管兼常務董事Paul Horsnell稱,儘管裏海地區蘊藏著大量的碳氫資源,土耳其BTC槍擊和喬治亞戰爭構成的挑戰意味著它永遠不會成為中東石油的正式替代選擇。近幾個月,市場擔憂集中在伊朗和西方國家之間緊張局勢的加劇,尤其是波斯灣荷姆茲海峽封鎖的風險和奈及利亞三角洲地區持續的動盪局面。相比之下,很多西方國家和公司越來越依賴高加索通道運送石油和天然氣。

供給壓力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時期,能源消費強度較高。隨著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能源需求還會持續較快地增加,對能源供給形成很大壓力,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

資源短缺

我國能源資源總量不小,但人均擁有量較低。資源勘探相對滯後,影響了能源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規模、長距離地運輸煤炭,導致運力緊張、成本提高,影響了能源工業協調發展。

結構問題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富煤、少氣、貧油的能源結構較難改變。我國煤炭清潔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燒產生的污染多。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

技術落後

我國能源技術雖然已經取得較大進步,但與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替代能源等技術的開發相對滯後,節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術的套用還不廣泛,一些重大能源技術裝備自主設計製造水平還不高。

國際影響

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不足,需要在立足國內生產保障供給的同時,擴大國際能源合作。但全球能源供需平衡關係脆弱,石油市場波動頻繁,國際油價高位振盪,各種非經濟因素也影響著能源國際合作。這要求我們統籌國內開發和對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面臨挑戰

中國自己是原油淨進口國,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中國的能源消耗雖然僅占全球需求總量的8%左右,但需求正在迅猛擴張之中。
2006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結束對美國的訪問後,從22日到29日,接連出訪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奈及利亞和肯亞等中東非洲四國。對比之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其餘四個國家都是或大或小的石油出口國。此後溫家寶總理出訪的國家中石油生產國也占有相當比例。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問題占據了國家總體外交的主要內容。
2008年6月19日,中國歐盟商會圓桌會議能源工作組得出結論:在能源安全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上,中國政府正面臨著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考驗,包括在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機動化過程中,如何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提高的要求,提供廉價、清潔、可行和方便的各種供應:
在當前國際高油價的背景下,在各地環境污染非常嚴重而急需改善的同時。如何面對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國內油價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與國際的接軌,同時又顧及對經濟的衝擊。由於中國缺乏必要的石油戰略儲備能力,對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差。未來隨著進口原油數量的增加和國際市場油價的波動,進口石油資源的安全性亟待解決。

西媒炒作

美國作家丹尼爾·耶金所著的報告文學《石油風雲》生動地描述了20世紀的石油發展史,認為20世紀戰爭多為能源的爭奪而引發的,而戰爭的勝負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交戰雙方最終對能源的占有。能源作為一種商品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和實力緊密地交織在一起。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鄰國科威特,其目的不僅是征服一個主權國家,也是希望通過占有科威特的資源,使自己成為支配阿拉伯世界和波斯灣的石油強國。美國之所以進攻伊拉克,維持自己在中東的霸權和石油利益的政治目的顯而易見,為此美國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軍事和經濟政策。
到2030年,與已開發國家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差距將縮小1/3左右。其中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的能源消費增長量,將占所有非經合組織國家消費增長總量的一半左右。美國等西方國家誇大中國能源問題,旨在轉移國際輿論的注意力。然而事實勝於雄辯,數字勝於文字。
2006年10月11日,美國人口達到3億。當天英國《獨立報》的一篇文章稱,美國應警惕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增長率並重新審視其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的資源消耗率。文章指出美國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均資源消耗巨大。這種“消費”地球資源的能力也絕非其他國家(地區)可比。美國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的4倍多,年人均耗水量約為世界年人均耗水量的3倍。同時,每年人均製造垃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倍。
如果拿美國和開發中國家相比,差距將更加明顯。例如,開發中國家人均每年排放1.8噸二氧化碳,而美國人均每年排放19.8噸這種溫室氣體。這個國家的相對高人口增長率、自然資源消耗情況和污染情況組合起來,構成了對環境的最大衝擊,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制感受到這種衝擊。當然,我們應該注意到,一些國家炒作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它們嫉妒中國的快速發展和提防由此產生的與西方國家之間無法避免的競爭。我們應當直面現實,通過數據和情況說明來全面介紹中國的能源戰略和政策,爭取做到因勢利導,趨利避害。

能源觀念

國際觀點

能源經濟學家、俄亥俄北方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阿爾哈吉教授曾在《中東經濟觀察》發表系列文章,從不同角度探討能源安全問題。美國的政客們自相矛盾地一方面提出要消除對石油的依賴以“改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又贊同把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增加l倍。阿爾哈吉指出,“能源安全”成了似是而非的概念,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能源安全,就將付出巨大代價,標榜“能源獨立”也會導致能源短缺和政治動盪。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在這個問題上,阿爾哈吉提出了很多問題:能源安全的目標是不是減少能源短缺的影響?是不是降低油價並減輕價格波動?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環境安全存在什麼關係?政府要不要為了能源安全而進行干預,還是交由配置資源更有效的市場去解決?在改善能源安全方面,貨幣和財務政策起什麼作用?僅僅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能否提高能源安全?戰略石油儲備是儲存各種原油和成品油,還是僅貯存幾種原油?戰略石油儲備量是用石油日進口量的天數來計算的,隨著石油進口的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要不要相應增加,從而保證相同的指標天數?“國家主義”怎樣威脅能源安全,國家能源公司私有化能否提高能源安全?“能源自給”是否可以提高能源安全。

涉及廣泛

以上這些問題還不可能有一個標準或準確的答案,有些專家把能源安全定義為:價格合理、可靠而充足的能源供應。在理解上,消費國和生產國是不一樣的。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美國,它們的能源政策有4個基本原則,即能源供應多樣化、石油進口多元化、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降低石油價格的波動。天然氣與LNG貿易量的增加,已經使這兩種商品成為能源安全的議題,歐洲減少對俄天然氣依賴勢必要增加LNG交易,降低價格波動需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合作,爭取“互惠的能源安全”。在世界範圍內還有一些重要問題已成為能源政策的焦點,如環境問題、能源貧困問題、能源富有者與能源貧困者的社會矛盾等。亞洲一些國家,由於能源進口以石油為主,對石油的依賴就成了這些國家能源安全的主要問題。為了提高能源安全,亞洲國家在世界各地爭取上游項目契約,鼓勵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探討從俄羅斯、裏海、伊朗、緬甸敷設管道輸入天然氣的可能性,與卡達、伊朗、阿爾及利亞簽訂長期LNG進口協定。

中國觀點

面對西方媒體對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大肆炒作並宣揚所謂“中國能源安全威脅論”,2007年12月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長達1.6萬字的《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強調“中國過去不曾、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對世界能源安全構成威脅”。這是中國首次以國家名義發布能源檔案,詳細介紹中國能源發展現狀、能源發展戰略和目標、全面推進能源節約、提高能源供給能力、促進能源產業與環境協調發展、深化能源體制改革以及加強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等政策措施。這部白皮書意在消除外界對中國能源需求迅猛增長的疑慮和擔憂,它重點表明中國堅持能源可持續發展,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為世界能源安全與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國際能源會議於2008年6月22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舉行。當時正在沙特進行訪問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應邀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全面闡述中國政府對當前國際能源問題的看法、中國的能源政策和關於國際能源合作的主張。國際石油會議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發起的,包括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英國首相布朗在內的36個國家的政府首腦或部長以及20多個大石油公司的負責人出席了會議。會議期間,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以及國際能源機構的代表等就日益嚴重的高油價問題及其應對策略進行了探討。
中國領導人主張,能源問題是全球性問題。促進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維護世界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緊迫任務。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國際社會應該樹立和落實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觀。深入開展能源開發領域的協商和合作,加強能源出口國和消費國的對話和溝通,強化能源政策磋商和協調,促進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維護合理的國際能源價格,滿足各國發展對能源的正常需求。全面加強先進能源技術的研發推廣,促進各國提高能源節約能力、利用水平、使用效率,推動潔淨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技術合作,建立清潔、經濟、安全可靠的世界能源供應體系。共同營造能源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攜手維護能源生產國的局勢穩定,保持國際能源市場正常秩序,抑制市場過度投機,確保國際能源通道安全和暢通,推動形成長期穩定的能源生產、運輸、消費格局。
我們應當摒棄舊的能源安全觀,確立新的能源安全觀。除加強能源開發利用的互利合作外,各國還應鼓勵能源產業投資,擴大世界能源供應,形成先進能源技術的研發推廣體系。各國應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對話協商,為維護能源安全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在整個世界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各國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關注能源安全。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在能源戰略和政策方面有可能與其他國家產生分歧甚至是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積極闡明中國能源問題的具體情況和對策,爭取主動,特別是要警惕和應對某些國家出於政治因素渲染和炒作中國能源安全問題。這樣既能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發揮積極作用,又能為在能源領域裡開展國際合作,實現“共贏”創造有利條件。

注意事項

當我們從國際背景下把目光轉到國內來看,中國並不是一個能源富裕的國家,“電荒”、“煤荒”、“油荒”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能源消費將進一步增加。國家發改委在《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到,未來5年內,要加快政府石油儲備建設,適時建立企業義務儲備,鼓勵發展商業石油儲備,逐步完善石油儲備體系。以應對石油天然氣供應中斷為核心,建立完善能源安全預警制度和應急機制。最近幾年,國際石油價格大幅震盪、不斷攀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多方面的影響。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剛剛起步,應對供應中斷能力較弱。在應對能源短缺上,節能降耗至關重要。有人提出:為確立節能的戰略地位,建議把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

研究領域

內含外延

對能源安全概念的定義決定研究的範圍和角度。由於能源安全問題涉及的學科不斷增加,研究角度日益寬泛,能源安全的內含與外延不斷擴展,因此,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能源安全概念與定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源安全的內含與外延的不斷變化,也是該問題研究不斷推進的一種表現。在來自國外的經濟學文獻中,國外學者是從風險性與外部性定義能源安全的概念。從風險性定義能源安全,認為能源安全是個期望問題。這種定義實際上是根據人們對風險的態度來研究能源安全問題,同時也包括對風險的發生機率和破壞力大小的認知。對能源價格分析預測及其預警、世界能源供需關係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能源價格承受力分析、風險的防範等等均可以看作這種定義下的研究內容。
國內有學者認為,能源安全問題應該是特指由不可控因素可能產生的經濟損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可控因素大致分為境外與境內兩個方面。境外不可控因素是指對不能由本國單方面解決,並且對本國能源供需關係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一切事件。例如,戰爭、自然災難、與能源供應國外交關係惡化、國際石油商市場操縱等國家力量不能直接干預的事件。境內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指即使是動員國家力量也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如可供開採的能源資源儲量,生產技術水平等。一般說來,境外不可控因素是難以預計的,具有不確定性;境內不可控因素則相對容易把握。能源安全的概念應該只有存在境外不可控因素時才使用。
外部性定義能源安全,認為能源安全問題是由國內消費者與廠商使用進口能源而引起整個國家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因此,能源安全問題實際上是由消費進口能源所引起的外部性問題。既然是外部性問題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解除能源安全的問題,而是要依靠政府的干預和措施。這種定義為政府在能源安全中的地位與角度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隨著把能源對環境的影響列入安全問題的研究範圍,能源安全的外部性定義似乎更為適用。
進入本世紀以來,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發生較大的變化,“9·11”恐怖主義襲擊和2002年以後國際油價出現大幅度的攀升,已開發國家對能源風險的認識又擴展到能源基礎設施,我國更加關注價格變動對能源安全的影響。國內比較認可的能源安全狀態的表述是“清潔、穩定、經濟”,即質量清潔,數量穩定、價格合理。還有一些學者在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提出了區域能源安全的概念,即從時間、空間、數量、質量、價格全方面定義能源安全。

現狀分析

對於世界能源安全的研究,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世界能源安全形勢令人擔憂,安全形勢將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進一步惡化。而另一部分學者則抱有較為樂觀的態度,認為世界能源安全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能源短缺,世界上的能源足夠保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能源安全的真正來源是清潔、高效能源的稀缺,而這是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等方式來緩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從長期或短期來看都面臨一些難以克服的矛盾和挑戰,尤其是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各種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從根本上擺脫傳統能源給人類生存造成的危機形勢是人類在未來20~40年間必須予以徹底解決的全球性問題
我國學者指出,當前國際能源安全的目標逐漸由量的保障轉向對質的追求;石油依然居於能源安全的核心,但電力、天然氣以及核能等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能源安全的領域有著不斷擴大的趨勢。當前能源安全面臨的風險更多來自市場和價格,要重視運用市場手段,調整能源需求結構以及供應與消費方式,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推動國際能源安全整體環境的改善。
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我國能源儲量較大,能源最為基本的供應基本上能夠得到保障,不存在根本性的能源供應不足問題;另一方面,我國能源需求增長迅速,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費嚴重等原因導致我國部分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較快,環境保護壓力增大,可見我國從環境保護或者說能源使用安全的角度來說問題是較為嚴重的。
有學者認為,我國能源安全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能源進口產地比較單一;我國也受到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攀高的威脅;我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在地緣上同周邊石油消費大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存在著利害衝突;能源消費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一個急需應對的課題。

對策理念

在對策研究中,國外同樣存在著兩種基本理念:政府主導論和市場主導論,也有人把其歸為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重商主義的能源安全觀點包括:一是國際能源關係被認為是“無秩序”的。這意味著在國際能源領域中不存在超國家實體的穩定關係。二是國家或政府是無政府本質的國際能源領域的主要行為者。三是重商主義者強調穩定的國際能源秩序是權力關係的結果。而自由主義的能源安全觀點包括:一是非政府行為者對國際能源安全來說是重要的。二是對於自由主義者來說,市場而非國家權力在解決石油供應問題中扮演重要角色。三是自由主義者認為國際機制不僅能防止國際能源關係的無政府狀態,而且也能促進在能源關係方面的國際合作。
最早研究防範能源風險的措施是在上個世紀遭受過石油危機重創的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所採取的措施和一些做法,如石油戰略儲備已被世界其他國家效仿和借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能源安全對策開始強調國際合作。國外一些學者強調,世界只有一個石油市場,石油淨進口國的能源安全要依存於市場的安全,國際合作與供應多元化對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能源合作的意義不僅存在能源輸出國和能源進口國之間,而且還應該雙邊或多邊地展開在能源進口國之間的合作。我國學者則提出了新的能源安全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能源安全的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只有解決了國際能源安全問題,本國能源安全才有保障;能源安全只能通過國際合作才能保證;國際合作的目標是互利、雙贏或多贏;能源合作應該是多領域、全方位、多地區的;合作形式應靈活多樣。
我國能源安全對策的觀點傾向並不明顯,可以看作是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結合。一面強調要加強政府對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強調利用市場手段調控影響能源安全的因素。我國學者對於如何來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措施。我國關於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對策基本上可以歸為三類:應對措施,如包括建立戰略儲備、建立能源安全預警與應急措施;直接保障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加強節能降耗工作、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石油替代能源等;間接保障措施,如最佳化產業結構、保持適度經濟成長速度、建立能源期貨市場等。

主要重點

第一,國家的進口能源供應必須數量充足,但是進口不能危及國家安全;
第二,進口能源供應必須持續,能源進口中斷和暫時性短缺會嚴重影響工業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就有了影響能源進口國的實力;
第三,進口能源必須價格合理。以合理價格保證數量充足的持續供應成為能源安全問題缺一不可的三個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失敗會對消費國的經濟福祉、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2013年1月7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對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具體任務要求,會議強調,全國能源系統要深入分析能源發展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謀劃好能源發展改革的新任務。面對實現兩個“翻一番”、城鎮化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確保能源安全等歷史重任,根本的出路就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為此,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能源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效益,用更少、更清潔的能源,支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必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從敞開口子供應能源,轉變到保供應與控總量相結合,倒逼轉方式、調結構;必須統籌能源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從過度依賴傳統化石能源,逐步轉變到更多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經濟成長建立在資源可接續、生態可承載的基礎之上;必須加快構建立足國內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把國家能源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是增加國內能源有效供給。推進煤炭安全開採和高效利用,最佳化發展煤電,加快建設跨區輸電通道,大力開發頁岩氣煤層氣非常規油氣資源,確保全年能源供需總體平穩。
二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水電,協調發展風電,大力發展分散式光伏發電。全年新增水電裝機2100萬千瓦、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
三是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著力建立倒逼轉方式調結構的長效機制。
四是加強能源科技創新,繼續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依託重大工程,推進關鍵裝備國產化。
五是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深入研究深化能源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積極開展試點示範。
六是推進國際能源互利合作,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
七是加快實施能源民生工程,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八是加強能源行業管理,抓好已有能源規劃的貫徹落實,制定出台產業政策,推動能源立法,加強標準建設。

發展前景

複雜性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清潔利用傳統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成為必然選擇。非化石能源形式——風能、太陽能等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減少碳排放,即屬於環境友好型能源;缺點在於價格相對於化石能源較高,並且供應不穩定(主要針對其自然屬性)。核能和水電既是非化石能源,也是環境友好型能源。但由於核原料的特殊性,核能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對核泄漏以及核擴散的擔憂,水電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水利開發對周邊自然環境和氣候環境的影響。所以,傳統的能源安全與非傳統的能源安全很難兼容。低碳是一種新的遊戲規則,是在原有的經濟系統之中加入了一個新的更為嚴格的約束條件,實際上是提高了使用化石能源的機會成本。低碳這個約束條件的加入,增加了能源安全的複雜性,一國也很難完全實現傳統能源安全和非傳統能源安全的所有目標。
作為一個成長中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既需要保證以合理的價格維持穩定的能源供應來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又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速度,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應對氣候變化。顯然,低碳影響到中國能源戰略和能源安全的各個維度。按照國界劃分,能源安全可以從國內能源發展和國際能源外交兩個維度加以觀察;按照所涉及領域,能源安全可以從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兩個維度加以觀察。

應對措施

在經濟安全與能源發展維度,低碳之下的能源安全要求國家必須改善能源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潔利用煤炭,大力發展非常規天然氣),推進節能減排(把能耗指標和碳排放指標繼續寫入國家規劃,並在國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合理分配減排指標),實行能源市場化改革,改善能源市場結構,完善價格形成機制
在經濟安全與能源外交維度,要求國家採取措施保障能源價格穩定,參與能源價格制定,並通過國際談判和國內碳市場建設保障合理的碳價;
在政治安全與能源發展維度,要求國家保障企業“走出去”,介入熱點油氣勘探地區,適度擴大化石能源進口,超前布局敏感地區的能源開發;
在政治安全與能源外交維度,要求國家保障穩定供應、來源多元化以及運輸安全(通道和方式)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合作,參與碳政治的博弈,爭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則制定權。
總之,低碳時代的到來實際是給國家能源戰略和能源安全提出了全新的課題,中國將面臨來自傳統能源安全的壓力和非傳統能源安全的挑戰,也不太可能同時實現所有的能源安全目標。

主要會議

2014年6月3日,中東歐17個國家的領導人在華沙舉行峰會,主要討論了烏克蘭危機、地區安全、能源安全以及9月在英國威爾斯舉行的北約峰會等問題。
正在波蘭訪問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受邀參加,並同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共同主持了峰會。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等國的領導人與會。
在會後舉行的記者會上,歐巴馬說,中東歐國家之間要團結起來,只有如此才能確保不被侵略。不僅歐洲要團結,歐洲和美國之間也要團結。歐巴馬表示,美國將擴大對歐洲的能源出口。
科莫羅夫斯基表示,北約需要共同行動強化成員力量,豐富合作經驗,應對東部鄰國的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