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說中的一種理論。它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又被稱為“地理政治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緣政治
- 外文名:geopolitics
- 提出時間:1897年
- 提出者:F.拉采爾
源起,傳統地緣政治理論,海權論,陸權論,空權論,德國地緣政治,現代地緣政治理論,分裂世界論,文明衝突論,單極論,多極論,整合論,歷史發展,理論發展,主要影響,影響原油價格,影響黃金價格,主要作用,政治方面,政治表現,東北亞地緣,中國地緣,日本地緣,
源起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緣政治學源起於政治地理學。而地緣政治理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國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在1897年所提的“國家有機體”論,以及之後發表的“生存空間”概念。但是“地緣政治”這一詞,則是源自於瑞典學者魯道夫·契倫(瑞典語:Rudolf Kjellén)。契倫進一步發展拉采爾的理論,用地理來解釋政治現象。
傳統地緣政治理論
海權論
美國海軍軍官,同時也是歷史學家的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經由對英國海軍發展與海洋霸權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權概念解釋歷史的理論。於1890年,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闡述海權理論,其論點之中心在於海上力量對於國家繁榮與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能力。
陸權論
1904年,英國地緣政治學鼻祖哈爾福德·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他的“心臟地帶論”認為:
控制了東歐就等於控制了心臟地帶,控制了心臟地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則於40年代基於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臟地帶。因此:
控制了邊緣地帶就等於控制了歐亞大陸,控制了歐亞大陸就等於控制了世界的命運
空權論
空權論首先由義大利將軍朱利歐·杜黑提出,他認為“天路”是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而空權可以決定戰爭的命運。1921年發表《制空權》一書,指出要發展強大的空軍,爭奪制空權,獲得戰略主動。而以空軍摧毀敵國戰略目標,即無須與陸軍海軍正面作戰,也能夠消滅抵抗的意志。
50年代塞維爾斯基(英語: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範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
德國地緣政治
現代地緣政治理論
分裂世界論
代表人物:掃羅·B·柯恩
代表著作:《分裂世界的地理與政治》
代表著作:《分裂世界的地理與政治》
文明衝突論
主條目:文明衝突論
代表人物:塞繆爾·P·亨廷頓
代表著作:《文明的衝突、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ISBN 978-7-5011-3872-2ISBN 978-957-08-1703-4
代表著作:《文明的衝突、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ISBN 978-7-5011-3872-2ISBN 978-957-08-1703-4
單極論
代表人物:布里辛斯基
代表著作:《大棋盤》ISBN 978-7-208-06606-9ISBN 978-957-8453-34-0
代表著作:《大棋盤》ISBN 978-7-208-06606-9ISBN 978-957-8453-34-0
多極論
整合論
代表人物:阿爾伯特·德芒戎
代表著作:《歐洲的衰弱》
代表著作:《歐洲的衰弱》
歷史發展
地緣政治學淵源於政治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後又發表有關“生存空間論”的論文,把C.R.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生物概念套用到國家的成長和發展上,認為國家像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廣闊的空間。瑞典學者R.謝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於1917年發表的《作為生命形態的國家》一書中提出地緣政治學這一名詞。他認為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的條件是:廣闊的空間、對全體國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動權力。
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麥金德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心臟地帶論”認為:東歐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帶,控制了心臟地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學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國家有機說和生存空間論以及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的陸心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服務。他認為德國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劃分為幾個泛區域,其中整個歐洲、非洲和亞洲西部廣大地區作為屬於德國勢力範圍的泛歐區,德國是該泛區域的核心。由於他把地緣政治學與A.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聯在一起,致使地緣政治學名聲不好而一度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於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臟地帶。因此,控制邊緣地帶是控制歐亞大陸的關鍵,而控制歐亞大陸又是控制世界的關鍵。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應當恢復作為科學的地緣政治學的聲譽,認為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學與政治地理學之間的媒介,其研究應當對自然環境對政治的影響進行客觀分析。
理論發展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範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後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中國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是中國古老的地緣政治學。
“地緣政治”發端於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意指“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係。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後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主要影響
影響原油價格
受美元貶值、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08年一季度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
關於地緣政治學的定義,英國政治地理學家傑弗里帕克認為是,“從空間的或地理中心論的觀點對國際局勢背景進行研究,整體的認識。”這也可以說是從全球的空間背景上來觀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這種從全球的地理空間尺度上,從各種複雜的相互關係的總體上,來研究各主要國家間或各集團之間政治上的相互關係與格局的地緣政治學,簡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緣戰略學。地緣政治學已成為表達全球大國間政治戰略上的對抗與競賽的通俗術語。
影響黃金價格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前,由於國際上通行金本位(金匯兌本位),黃金價格受到管制,因此不存在價格上的劇烈波動問題。但伴隨著越南戰爭把美國經濟拖入低谷和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信用本位制度地位得以不斷強化,黃金作為商品和貨幣的集合體,其價格開始出現劇烈波動,特別是1973-1980年和2001-2007年間世界黃金價格出現兩次大幅上漲。究其原因,重要事件的發生是一次次引導金價波動的重要助力,而這些事件都與地緣政治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舉例:1973-1974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黃金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其後隨著事態的逐漸平息而大幅回落。1979-1980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和兩伊戰爭爆發等國際重大地緣政治事件的密集發生,支撐起黃金價格於1980年年初創下了870美元的歷史高點。
2007年伊朗核危機對黃金價格也產生了影響。
主要作用
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政治遊戲地緣政治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舉兩個例子:德國正是因為地處中歐,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才吃盡了苦頭,永遠擺脫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這也是它兩次大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與它在西半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係極大,在戰略上首先就處於不敗之地,因為沒有人能越過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之後還能擊敗美國。在地緣政治學中流派很多,但很多論斷如今已經不適應國際局勢的發展了。沒有什麼地區再是“新月地帶”“心臟地帶”,也不再是所謂的“陸權”“海權”或“空權”時代。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是高技術戰爭;競爭也不是資源競爭,而是技術競爭,綜合國力競爭。那些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並不一定產生強國,而那些地理位置險要的國家也難以逃過“高、精、尖”武器的法眼。既然如此,地理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體現在三個層面:從人的層面來說,地理因素會影響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從國家層面來說,地理因素會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國力,例如由海權向陸權轉換時期導致的權力轉移;從國際層面來說,地理因素一旦和當時的國際格局的影響結合在一起,就會對國家的外交格局(外交的取向、難度)產生重要的影響。
政治方面
政治表現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6月10日至10月26日
伊斯蘭革命1978年爆發
蘇聯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
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
蘇聯解體 1991年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
9.11事件/阿富汗戰爭2001年9月11日/2001年10月7日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
伊朗核問題 2005年3月
多國軍事干預利比亞2011年3月19日
西方國家打擊利比亞是為了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但不少外國專家和國際媒體認為,參與軍事行動的各國其實各有自己的利益考慮。這次法國在推動國際社會對利比亞進行制裁時,態度非常積極,甚至多次主張軍事干預。實際上,自從法國總統薩科齊上台以來,法國與利比亞的關係不斷升溫。但是這次薩科齊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對派,並帶頭推動安理會對利比亞實施制裁,甚至不惜進行軍事干預,其中原因耐人尋味。,法國一直視地中海及非洲為可以發揮自身影響力的地區。
美國:欲轉交戰爭領導權。美軍於19日發射的一些戰斧式飛彈的先進性遠遠超出了摧毀卡扎菲防空力量的需要,它還準備馬上派出先進的無人偵察機———全球鷹,向各國指揮官提供所需的戰場影像。
英國:顯示其國際影響力。英國早在利比亞爆發騷亂之初,卡梅倫就積極倡導設立禁飛區,進行軍事干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英國對其國際地位日趨式微並不甘心,卡梅倫政府積極參與這次軍事行動就是為了顯示其國際影響力。另外,他領導的聯合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遇到能否處理好國際事務的挑戰,這是對卡梅倫領導能力的考驗和展示。
東北亞地緣
地緣上東北亞是無解的,三八線目前的穩定仍然是戰後東北亞秩序依舊存在的一個表現,雖然,蘇聯的滅亡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這種秩序的持續性。約瑟夫奈也早就說過:
雅爾達體系在歐洲隨著蘇聯的解體而不復存在,但是在遠東卻完整地保留下來了。
雅爾達體系在歐洲隨著蘇聯的解體而不復存在,但是在遠東卻完整地保留下來了。
1953年7月27日劃定南北雙方軍事分界線,仍維持三八線,建立非軍事區,朝鮮的抗美救國戰爭宣告勝利結束。但出現了兩個朝鮮的局面,這也是雅爾達體系的產物,東西方較量的結果。兩個德國、兩個朝鮮的出現是兩大體系兩大陣營並存的世界格局的最充分體現。朝鮮:雅爾達體系下美蘇劃分勢力範圍的結果,南北之間利益分歧。
意味著即使天朝全面封鎖朝鮮,俄羅斯照樣可以通過直接接壤領土向朝鮮輸入資源。
意味著俄羅斯介入朝鮮半島事務不需要通過中國領土。
意味著朝鮮間諜去歐洲也不一定要通過中國領土。
還意味著其他奇怪勢力和朝鮮交流可以通過俄羅斯。
遠東港口就那么回事,關鍵是通道,是通道,是通道。
有了通道,就有了進一步影響東北亞局勢的物質基礎,拋開這個就不要談戰略了。
如果朝鮮只有兩個鄰國,中國和韓國,那么現在就好辦多了。
不好意思的是,俄羅斯也是朝鮮的鄰國。俄羅斯在2013年重新開啟了通向朝鮮的鐵路,那是幹啥用的?
毛熊在地緣政治上的切割簡直可以用精密和完美來形容。
相比之下,美帝就差遠了。
意味著俄羅斯介入朝鮮半島事務不需要通過中國領土。
意味著朝鮮間諜去歐洲也不一定要通過中國領土。
還意味著其他奇怪勢力和朝鮮交流可以通過俄羅斯。
遠東港口就那么回事,關鍵是通道,是通道,是通道。
有了通道,就有了進一步影響東北亞局勢的物質基礎,拋開這個就不要談戰略了。
如果朝鮮只有兩個鄰國,中國和韓國,那么現在就好辦多了。
不好意思的是,俄羅斯也是朝鮮的鄰國。俄羅斯在2013年重新開啟了通向朝鮮的鐵路,那是幹啥用的?
毛熊在地緣政治上的切割簡直可以用精密和完美來形容。
相比之下,美帝就差遠了。
中國地緣
中國未來在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形式
中國處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多個陸地國家為鄰。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在少數民族部落和外國的輪番進擊下生存並保持中央大國的地位,關鍵在於中原發達的技術和文化。這種發達的技術使得中央政府在競爭中保持主導的優勢。而今的中國,在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中有著不少糾葛,南海爭端,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爭端,中越邊界爭端,諸多的現實問題。中國政府提出“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除了相鄰國家多,關係複雜外,更不利的是中國與多個強國為鄰。主要是日本、俄羅斯、印度。按照國際關係學的理論,一旦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國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兩個國家本來存在比較具體的現實的衝突的話,那么兩國想要進行有效的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中國來說,同俄羅斯有著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著現實的邊界衝突,同日本在釣魚島、在地區事務的諸多方面都存在爭議。使得亞洲地區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中國的地緣位置,確實是“四戰之地”,中國處於東亞大陸的中心位置,東北面和北面是俄羅斯,西面是一直要與中國爭個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對中國的崛起深感憂懼的東協,特別是素有排華傳統的印度尼西亞,運輸資源命脈的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東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國正殫精竭慮地阻遏中國的崛起。
中國在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的同時還要發展自己的海軍力量。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而中國的海防還極待加強。冷戰後,中俄利益比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2年又簽訂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在反對美國建立飛彈防禦系統方面,中俄可以說有著共同的語言。中俄相鄰,有著共同的利益,這無疑是有利的。至於中印關係,雖有所緩和,但雙方之間難以擺脫邊界爭端的陰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亞地區霸權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國利益的。美國和印度關係的走近,無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國。中日既是近鄰,而且兩國歷史關係複雜,又在現實利益中有著直接的衝突。美國把日本作為亞洲地區的支柱盟友,通過所謂安全保障條約來制約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強敵環伺,如履薄冰。溫和、謹慎而堅定的外交是地緣政治環境的長期要求。
日本地緣
六方會談是2003年針對朝鮮核問題確定的中方主導、多方參加的平等對話機制,期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朝鮮在這個機制裡面一直起到了比較負面的作用。朝鮮一直致力於進行核試驗,而且還要試射飛彈,這些問題聯合國都通過了相關的制裁決議,並對朝鮮進行了相應的譴責和制裁,中國在這些問題上也都投了贊成票。但目前看來,這個機制並沒有遏制住朝鮮的核問題,導致各方對這一機制失去信心。如果沒有了這一機制,將會由一種什麼樣的新機制代替?
現在的形勢,我管它叫“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就是說這不是一個大合唱,沒有一個統一指揮,各方自己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從朝鮮方面來講,它想的就是安全,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並希望得到來自美國的安全保證。1953年韓戰結束,從戰爭走向和平唯一的一個文字的保證就是《停戰協定》。因為正常來講,《停戰協定》之後應該再有一個《和平協定》,但是60多年一直沒有簽署這個《和平協定》。現在南北雙方就靠《停戰協定》這一紙文書,如果這一紙文書再沒有保障了,就等於重新回到戰爭狀態了。實際上韓國當時並沒有在《停戰協定》上籤字,換句話來講,南北雙方幾十年來一直處在戰爭狀態。這種狀態就很麻煩了,誰都不知道會出什麼事。美日的介入令朝鮮半島的民族矛盾激化,在這種態勢下,朝鮮就說我要搞先軍政治,我先要確保生存,所以發展是次要的,民生和經濟都是次要的。因此要窮兵黷武,要搞核武器,如果沒有核武器,還不知道讓你怎么收拾我呢?我要讓你知道我手裡有東西,我有殺手鐧,你別給我逼急了,逼急了我非跟你玩兒命不可。但我感覺朝鮮的目的並不是說就隨意地使用核武器,它就想逼著美國坐下來談談,就是說你不要再跟我玩兒這一套硬碰硬的,你要把我當成一個核大國,從尊重我的核地位的角度來跟我談,另外要從《停戰協定》提升到簽訂《和平協定》,這樣心裡才有安全保障。
美國覺得有朝鮮在這一地區製造事端是好事兒,把水攪渾了它可以渾水摸魚,繼續保持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並藉此遏制中國;到目前為止日本韓國都跟著美國走,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真的打起來有美國撐腰,即使不打也可以藉此提升影響力;俄羅斯的原則是,堅定維護主權,涉及到主權之外的事誰也不得罪,保持中立,不願意跟任何一個國家進行對抗,同時打出“遠東大開發”的經濟牌。
美國和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制定了5025、5026、5027、5028、5029、5030等一系列的作戰方案。這一系列的作戰方案很多了,有的是在朝鮮半島登入,有的是空襲,但是這些作戰方案聯合起來想,確實是有美韓聯合日本一塊摧毀朝鮮、實現南北韓統一這樣的一種戰爭構想。這樣的一種戰爭構想能不能實現,美國敢不敢實現,想不想陷入這樣一個戰爭泥潭裡面,這個我感覺美國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膽量。一個是美國的政治上,要看國內的民意調查,國內是不是多數人都贊成打第二場韓戰,因為第一場韓戰失敗了,美國人想起來到現在都肝兒顫。第二個要看這場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現在主要法律判據就是說聯合國安理會是不是授權,中俄兩個常任理事國是否支持,這兩個硬條件估計很難達成,安理會會授權美國帶著日本、韓國去打一場第二次韓戰嗎?中俄會同意這幫傢伙在自己家門口打一場現代化戰爭嗎?萬一戰火擴大,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怎么辦?想想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就讓人擔心。即便是這兩個條件都滿足了,根據1973年戰爭審查法案,美國國會還要給總統授權才行,所以這一套法律程式走下來不太容易。
另外一個更為可行的辦法是,在東北亞建立一個由六方會談中除美國之外的五方組成的“東北亞自由貿易區”。這樣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直接拉動東三省的經濟發展,在日本海找一個出海口,實現五國海上通商;二是可以實現地區優勢互補,日本和韓國的共同特點是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工業製造能力很強,但資源匱乏,市場狹小,而中俄朝恰好可以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最重要的這些國家相互之間存在著文化上的依存(俄除外),例如朝韓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讓經濟貿易占主導,區域內採取零關稅,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仿照歐元那樣推行亞元,建立經濟貿易金融共同體,大家經濟依存度大了以後安全上就有了保障。改打經濟牌,別老整天拿著航空母艦、拿著大炮、坦克去嚇唬別人,用經濟和貿易的方式去影響朝鮮。這些做法能夠大大拉動朝鮮經濟的發展,也順應朝鮮提出的“2012年打開強盛大國之門、2020年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
如果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東北亞就會出現和平繁榮的大好局面,但朝鮮明顯不希望向這個方向發展,如果老百姓日子過好了,可能就不太好管控了,現在這種貧窮落後的狀況更有利於內部管控維繫政權。所以,朝鮮不顧民生,不管國際社會反對,公然違反安理會一系列制裁決議,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核試驗和飛彈試驗,這必然遭到安理會的進一步強硬制裁。但是制裁是沒有用的,有可能逼迫朝鮮硬碰硬,繼續較勁,開展新一輪核試驗和飛彈試驗。如果陷入這種怪圈兒,誰說都不聽,一意孤行,公然與國際社會叫板,戰爭將在所難免。
朝鮮胡作非為引發東北亞亂局雖然對東北亞地區各國是一件壞事兒,但朝鮮卻幫了美國日本很大的忙,憑藉“朝鮮威脅論”日本已經快速崛起,美國也能夠在韓國長期駐軍,並通過部署各種武器、開展各種軍事演習把兵力直接擺在中國的正面,敲山震虎,對中國進行威懾。這轉了一圈兒仔細想想,實際上朝鮮幫了日本和美國的大忙,但對中國的危害卻是最大的。(局座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