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2022年2月,遼寧省政府印發《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0日
  • 發布單位:遼寧省政府
  • 文號:遼政發〔2022〕3號
綱要全文,內容解讀,

綱要全文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學普及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進一步提高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根據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國發〔2021〕9號)精神,特制定本綱要。
  一、前言
  自《遼寧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印發實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統籌部署下,各地區各部門不懈努力、聯合協作,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年的3.8%提高到2020年的10.41%;科技教育與培訓體系持續完善,科學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各階段;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以網際網路為傳播渠道的網路化科普傳媒快速發展,微博、微信和微視頻等新媒體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迅速,以遼寧省科技館為龍頭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初步建成,各類科普場館、科普基地面向廣大公眾開放,全省共有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65個,市級以上科普教育基地510家;科普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出台了《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辦法》;構建了省、市、縣三級組織實施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的建設模式,為遼寧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我省科學素質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全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不平衡,城鄉、區域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存在差異,基層科普能力不均衡;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科技資源科普化程度有待提高;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科普有效供給不足、基層基礎薄弱;組織領導、投入保障等有待進一步加強。
  經過多年努力,遼寧在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形成了較強的支撐能力,積蓄了強勁的發展勢能,具備了向高質量發展新台階邁進的有利條件。要實現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躋身創新型省份前列,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重要的使命。一是圍繞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學素質建設彰顯價值引領作用,提高公眾終生學習能力,不斷豐富人民精神家園,服務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科學素質建設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以高素質創新大軍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更好促進人的現代化,營造科學理性、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奮鬥目標
  到202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實現,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
  到203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為躋身創新型省份前列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基本完善,創新生態建設實現新發展,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三、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公民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技能,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於青少年教育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開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活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關注青少年科學興趣、科學夢想、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養成,激勵青少年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強國的理想志向,培育學生崇尚科學和勇於創新的價值觀。
  2.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教學方式變革,提倡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推動科技實踐教育進課堂、進教材、列入教學計畫。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激發學生求知的內在驅動力和想像力。鼓勵在條件適合的中國小開展科普學分制試點。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教育雲”平台,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普惠共享。完善青少年綜合素質評價,鼓勵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
  3.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對有科學家潛質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構建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將科學素質提升和創新人才培養貫穿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全領域,探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大力開展“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人工智慧競賽等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以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在競賽中選拔人才。
  4.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加強各層次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注重科學精神、科技知識、創新能力培訓,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和經驗交流。推動省內高等師範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業。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大力培養培訓科技輔導員。
  5.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整合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推進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拓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開展館校合作行動,完善中國小校與科技館、博物館、科普基地等場所的聯繫機制,充分利用公共場館和科普設施開展實踐活動。動員省內科研院所、實驗室、高等學校、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鼓勵科學家、工程師、醫療人員等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製作)等科學活動。重視和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促進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有效提高。加強科學啟蒙教育,實施“情暖童心”科技啟蒙計畫,培養少年兒童的科學興趣和好奇心。
  (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6.大力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宣傳優秀產業工人先進事跡,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等活動,塑造“遼寧工匠”品牌,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於開拓創新的文化氛圍。
  7.實施技能遼寧創新行動。統籌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職業技能培訓陣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站)培養高技能人才,建設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定期開展優秀高技能人才評選工作。在企業、高校開展創新方法培訓,提升企業人員和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技能。組織開展“五小”等民眾性技術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8.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構建學歷教育、技能提升、就業培訓相統一的產業工人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在教育和培訓中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創新創業等相關內容。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實施青工技能振興計畫,舉辦“振興杯”青年職業技能大賽,促進遼寧青年就業創業。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等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等級水平評價。
  9.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升企業家科學素質,提高企業家的創新能力、社會責任和科技視野,培育一批有較高科學素養的本地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注重發揮企業家推動技術創新的關鍵作用,引導企業家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
  (三)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0.大力開展農村科技宣傳,培養農民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圍繞生態環境、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黑土地保護、安全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重點工作,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世界糧食日、世界氣象日、全國防災減災日、健康中國行、鄉村環保科普行動、農村安居宣傳、科普之冬等科普宣傳活動,幫助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美麗鄉村和宜居村莊,推進鄉村振興。
  11.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分層分類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頭人、返鄉入鄉創業者、專業種養能手等高素質農民,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面向“三農”的職業教育,實施農業科技人員素質提升計畫、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計畫,開展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農產品多元化渠道行銷培訓。舉辦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實施農村婦女科學素質提升計畫、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計畫,促進農村婦女有效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12.實施科技助力鄉村建設行動。鼓勵動員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資源,建立和推廣科技小院、專家服務站、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強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從業人員特別是核心人員、技術骨幹的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社會組織科技服務能力。發揮科技水平高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帶動示範作用,引導支持其通過建立示範基地、田間學校、網路課堂等方式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示範推廣,促進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3.加強老年人科普服務。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面向老年人普及智慧型技術套用、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鍊、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升老年人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務。
  14.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充分發揮老專家在諮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組建科普報告團、講師團等科技志願服務隊,開展科普報告、技術服務、技能培訓、健康諮詢等形式的科普活動,打造富有特色、民眾喜愛的銀齡科普服務品牌。
  (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5.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決策能力和履職水平。
  16.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技知識培訓,推動各級黨校將科技內容納入教學安排,通過舉辦專題研修班、組織業務培訓和開展線上學習等方式,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趨勢學習,強化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提升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高效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力開展面向基層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工作。
  17.在公務員管理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四、科學素質建設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以構建主體多元、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為抓手,提高科普供給效能,著力夯實基礎、發展特色、著眼未來,建設多層次高質量、多樣態高效能的科普生態,在“十四五”時期實施4項重點工程。
  (一)產業科普助力工程。
  1.實施產業科普專項行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普在服務產業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聚焦遼寧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開展科技展覽、科技諮詢、創新方法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論壇、專家建議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服務,助力“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科學共同體等利用遼寧工業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開展科研、產業科普示範基地創建活動,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助力企業提升科技競爭力,增強公眾科學認知。
  2.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國家及省市科技計畫(工程、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遼寧科研成果及任務,充分發揮“遼寧造”“重器遼寧”的科研影響力,打造遼寧科普本土化品牌。推動在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標,探索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科研管理部門將科普工作納入科技創新相關工作考核。
  (二)公眾科學傳播工程。
  3.繁榮科普創作。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提升科普文化產業的創意水平和整體實力,推動科普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製造業、消費品工業對接,鼓勵開發動漫、短視頻、遊戲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推進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加強科幻影視創作。支持遼寧特色優秀科普原創作品,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吸引和留住科普創作領軍人才。
  4.提升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支持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推動主流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創新科普形式。積極促進新媒體傳播的套用和發展,提升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科學傳播能力,拓寬新媒體科學傳播從業人員培養渠道。加強媒體與科學共同體的溝通合作,充分發揮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的功能,增強媒體在重大科學議題傳播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5.加強智慧科普建設。推動科普工作向智慧型化、智慧化發展,促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加強“科普遼寧”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平台和技術溯源,支持構建省級科學傳播網路平台和科學闢謠平台。強化科普信息落地套用,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建設相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傾斜。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6.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政府引導、投入多元的科普設施建設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夯實工程建設地方標準體系基礎,突出公益性建設標準制定。完善社會資金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和法規。
  7.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大幅提升科技館的覆蓋率和利用率。鼓勵科技類博物館等多元主體場館參與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提升科普服務供給能力。構建館際間資源互通共享機制。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打造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台。
  8.構建多元科普基地體系。廣泛開展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豐富科普活動內容,完善基地運行的管理體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普基地服務和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各行業、部門依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實驗室、生產車間、科學裝置建立科普(教育、研學)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大力挖掘工業遺產的科普功能,促進工業博物館、文化創意園、科普公園與藝術資源、旅遊資源、娛樂資源的深度融合。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9.加強應急科普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政府部門、社會機構、科研力量、大眾傳媒等有效協調聯動的應急科普機制,增強應急科普的協調性、精準性,基本建成“平戰結合”的應急科普體系。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建設應急科普宣教平台、專家委員會,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各級應急管理專職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10.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面向基層民眾開展科技知識傳播和實踐活動,構建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搭建科技志願活動服務平台,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建立完善科技志願服務激勵機制,開展科技志願服務“智惠行動”,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常態化。建立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11.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畫。推進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拓展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台的科普服務功能,打造基層科普陣地。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不斷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學校、企業、醫院、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周、食品安全宣傳周、公眾科學日、心理健康周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
  12.加強專兼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服務於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的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高校設立科普專業。建立專兼職科普人員的職業能力提升機制。探索設立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開展評定工作。引導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科協履行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將《科學素質綱要》有關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工作規劃和計畫,履行工作職責。各地區要將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為年度政府重點工作任務,納入目標管理考核。
  (二)保障經費投入。省、市、縣政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辦法》有關規定,統籌落實科普所需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三)強化督促檢查。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對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科學素質綱要》情況定期進行督促檢查,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做好全省科普統計工作,完善科普監測、統計與發布機制。大力宣傳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並根據有關規定,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內容解讀

《遼寧綱要》以服務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為主線,提出遼寧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對“十四五”期間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作出部署。
《遼寧綱要》提出,到2025年,遼寧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到2035年,遼寧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為躋身創新型省份前列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遼寧綱要》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公民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技能,分別實施針對青少年、產業工人、農民、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的5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圍繞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以構建主體多元、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為抓手,提高科普供給效能,著力夯實基礎、發展特色、著眼未來,建設多層次高質量、多樣態高效能的科普生態,實施產業科普助力工程、公眾科學傳播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等4項重點工程。
《遼寧綱要》對加強組織保障、落實工作責任等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各地政府將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為年度政府重點工作任務,納入目標管理考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