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

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

《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是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科學技術部辦公廳印發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29日
  • 發布單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科學技術部辦公廳
方案發布,辦法內容,

方案發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局、科技局,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部直屬單位,自然資源部派出機構,自然資源部機關各司局,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將習近平總書記“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落到實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等有關部署,自然資源部和科學技術部共同制定了《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科學技術部辦公廳
2022年11月29日

辦法內容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新時代自然資源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特制定《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一、豐富自然資源科普活動
面向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需求,圍繞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自然資源科學知識和重大科技成果,依託科普基地、創新平台、科普專家等科普資源,利用新媒體創新開展自然資源科普活動,打造品牌科普活動,在國家重大科普活動中普及自然資源科學知識,大力營造崇尚科學和鼓勵創新的風尚。
(一)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普活動
積極參加國家重大科普示範活動,結合自然資源管理職能,因地制宜舉辦部委主場活動、系列聯合行動等,組織部系統單位、創新平台、科普基地等向社會公眾開放,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選拔推薦優秀選手和作品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全國科普作品推薦等活動,充分展示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成果和科普特色及亮點。
(二)組織開展自然資源特色科普活動
圍繞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培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耕地保護、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生態修復、國土空間規劃、國土調查、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特別是天然氣水合物、乾熱岩等清潔能源的勘查與利用、深海深地探測、地質災害防治、極地科考等重點工作的進展和成果,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科普活動,提高公眾對自然資源工作的認知度。
(三)策劃推出自然資源品牌科普活動
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系統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各行業的特色資源優勢,緊密結合“世界地球日”“全國防災減災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全國土地日”“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世界城市日”等主題日,策劃舉辦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微視頻大賽等科普示範項目,繼續在青少年中創建“李四光中隊”,打造自然資源活動品牌,不斷提升科普活動影響力。
(四)大力開展自然資源應急科普活動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堅持日常科普與應急科普活動相結合,完善應急管理預案中的應急科普措施。加強科研力量、科普專家、媒體等協調聯動,建立自然資源科普專家庫,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有效開展防災減災、應急避險、闢謠等主題科普宣傳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注重對應急科普熱點的預警,暢通應急科普在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做好輿論引導。
二、加強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建設
引導和規範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建設和運行管理,完善自然資源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各類國家級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建立完善科普基地跨區域合作和共享機制,加強科普基地聯動,全面提升科普基地服務能力。
(一)研究完善科普基地管理制度
落實《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要求,規範科普基地申報、評審、命名、評估程式,形成科普基地建設運行標準,突出自然資源行業科普基地特色。編制《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發展規劃》《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建設工作指南》,指導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建設發展。
(二)命名建設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開展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命名工作,推薦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到2025年爭取命名創建100家國家級自然資源科普基地。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觀測站等科普功能。對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進行科學評估,評估優秀的在申報科普項目、獎勵和培訓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三)加強科普基地能力建設
組織開展科普基地專業培訓、研討,聯合科普基地開展重大科普活動,搭建科普基地與科研機構、科普專家的合作平台。引導科普基地適應公眾科普需要,開展科普宣傳和科普惠民活動,提升科普內容、形式、手段和文創能力,總結提煉科普基地的科普形式,推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模式和示範基地。
三、打造自然資源優質科普作品
聚焦自然資源科學知識、前沿進展和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等,依託科研、教育、出版等現有力量,搭建科普創作研究平台,健全科研人員與創作人員交流機制,提升自然資源科普作品原創能力,打造一支優秀的自然資源科普創作隊伍,創作一批高質量的科普作品,力爭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優秀科普微視頻較“十三五”明顯增長。
(一)強化自然資源科普理論和戰略研究
深刻把握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本質和發展需求,結合自然資源科普工作實際,加強自然資源科普領域科普理論和實踐戰略研究,創新自然資源科普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將科普融入自然資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二)打造原創精品科普圖書
重點圍繞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領域科學知識、前沿進展和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推動出版機構與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科研人員合作,培養創作製作隊伍,針對公眾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創作一批精品科普圖書。做精做強《地球》《地圖》《自然資源科普與文化》《海洋世界》等自然資源科普期刊。
(三)創作優質網路科普作品
開展適應新媒體特點的科普內容創作和傳播載體建設。建立科技工作者和媒體工作者聯動機制,創作動畫、短視頻、影視等新媒體科普作品,發展科普講解、科學演示、科學脫口秀等新型傳播形式,加大自然資源領域網路科普內容供給,助力營造積極向上的自然資源網路科普空間。
(四)評選推介優秀科普作品
開展自然資源科普微視頻大賽和優秀科普圖書評選推介,增強自然資源科普作品創作能力,力爭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和優秀科普視頻大賽中實現新突破。強化優秀科普作品的展示推介,引導中央及地方主要新聞媒體、廣播、電視、綜合性報刊宣傳推介自然資源科普作品。
四、加強自然資源科普信息化建設
充分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科普資源,豐富科普內容,創新表達形式,增強自然資源信息化服務能力,構建自然資源科普信息化服務平台,提升自然資源科普新媒體平台影響力。
(一)提升科普資源信息化服務能力
探索多元參與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推進地質博物館、海洋標本館、海洋館、測繪科技館、規劃展覽館等場館的數位化建設,打造移動三維立體的科普展館。鼓勵引導科普場館增加數位化、智慧型化展示設備,探索利用VR、AR等融合技術,打造5G時代虛擬科普展覽新模式。
(二)構建科普信息化服務平台
建立科普資源庫,整合科普基地、科研單位、科普專家、科普作品、科普活動等科普信息,提供優質科普資源,提升科普資源的套用能力和效果。在自然資源融媒體平台開設科普頻道,推動自然資源科普基地、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等入駐,開展線上科普活動,形成專題化、系列化科普資源。
五、推進自然資源科技資源科普化
建立自然資源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增強適宜開放的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平台等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支持和鼓勵將科普成效納入重大工作性計畫(工程)績效評估體系,培養科技工作者科普責任意識,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普參與程度,促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一)建立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
在組織實施自然資源重大工作性計畫(工程)時,支持和鼓勵將科普成效納入績效評估體系,明確科普成效考核指標要求。支持和引導具有高質量科技資源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加強科普工作銜接和系統部署,開展重大成就、原創成果、重大政策的科普宣傳,強化學術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逐步培育和提升科普成果轉化能力。
(二)加強科技基礎設施資源開放力度
具備條件的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技創新平台,要積極開展科普工作,建立科普開放日制度,與高等院校、中國小和社區固定聯繫,加大向公眾開放力度,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加強與媒體的交流互動,宣傳最新工作動態和科研成果,提升公眾感知度。
(三)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普參與度
鼓勵和引導科技工作者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和部級主題科普示範活動,培養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責任意識。支持科研人員通過撰寫科普文章、舉辦科普講座、參與科普活動、翻譯國外科普作品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普工作。搭建科技工作者與科普作家、科普團隊之間的交流合作平台,選樹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先進典型,注重發揮資深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共同創作優質科普作品,講好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故事。
六、培育自然資源科普人才隊伍
完善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聘任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科普人員培訓交流體系,研究制定科普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最佳化科普人才發展環境,開展常態化國際交流合作,建設高質量自然資源科普人才隊伍,夯實自然資源科普工作基礎。
(一)壯大科普人才隊伍
完善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聘任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立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提高科普志願者素質,加強自然資源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鼓勵有關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設立科普職能部門和科普崗位。充分發揮行業學會、協會作用,發展行業科普組織,匯聚多方力量參與科普。
(二)提升科普人才專業化水平
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科普人員培訓交流體系,每年舉辦自然資源科普能力提升培訓班,研究制定培訓大綱,建立科普業務骨幹培訓長效機制。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科普創作領軍人物。研究制定科普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最佳化科普人才發展環境,建立一支具有現代科學理念和傳播技能的專業化科普工作隊伍。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港澳台自然資源科普合作交流機制,開展常態化交流合作。
七、提升自然資源科普社會服務效能
建立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搭建高水平科普交流合作平台,發揮自然資源科普產業聯盟的作用,培育特色科普企業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普產品,促進科普公益性和市場化協同發展。
(一)推動自然資源科普與教育服務融合
推動自然資源科普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充分展現科技創新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撐作用。公益事業單位應主動發揮科普事業引領作用和科普資源供給作用,組織開展自然資源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學教育服務,開展精品科普課程開發等工作,助力“雙減”政策,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二)促進自然資源科普市場化發展
推進自然資源科普與教育、文化、科技、旅遊等融合發展,支持開展市場化科普公共服務,培育自然資源科普產業。搭建科普產品研發、生產、推廣對接平台,鼓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建立多元科普投入機制。發揮自然資源科普產業聯盟作用,搭建高水平科普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然資源研學產品、科普文創產品、科普信息化產品等,推動自然資源展覽、影視、旅遊等產業的發展。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與科技部、中國科協、教育、文旅等部門的溝通合作,發揮自然資源科普工作機製作用,推動形成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互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自然資源科普工作格局。各省(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相關直屬單位、派出機構,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責任,加強對科普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科普工作主責部門,將《工作方案》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畫。自然資源科普工作辦公室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工作方案》的落實。
(二)強化激勵機制
各有關單位將科普工作納入單位年度重點工作、考評和職稱評定體系,研究制定科普工作業績評價標準,把科普工作成效作為科技工作者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的重要參考。在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推薦評選中,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高水平原創科普作品納入代表性成果範圍。鼓勵自然資源相關學會、協會將科普工作納入科學技術獎勵範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落實《工作方案》任務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予以表揚。
(三)鼓勵經費投入
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通過捐贈、建設自然資源科普場館、設立自然資源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多種形式投入自然資源科普事業,形成多元化的社會投入方式。用好國家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各有關單位統籌各類資金增加科普經費投入,按規定申請科普基地建設、科普活動開展、科普作品創作、科普人才培養等經費預算。
(四)完善監測評估
加強自然資源科普統計工作,用好科普統計數據,開展自然資源科普基礎性研究和實踐研究,加強科普規範化建設。探索開展以公眾關注度、滿意度和美譽度為導向的自然資源科普工作評價機制研究,對重大科普活動及日常科普工作效果等進行綜合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