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202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 發布單位:陝西省人民政府
發展背景,主要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發展背景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提升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主要目標

到202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力爭與全國同期平均水平持平。科普有效供給顯著增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升,科普資金投入逐步增加。“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為創新驅動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
到203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力爭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科普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科普服務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基本完善,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為陝西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主要任務

(一)開展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營造創新氛圍,以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為主要目標人群,在“十四五”時期開展5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求知慾,樹立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增強創新意識,培育一大批崇尚科學的青少年群體,夯實科技強省的人才基礎。
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學校為主戰場,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充實豐富科學教育資源,建設100箇中國小德育工作示範基地、100箇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150箇中國小家校共育創新示範基地、100個文化建設示範校,將科學精神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讓課堂成為滋養科學精神的沃土。開展“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動,組織引導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發揮“科學家演講團”等科普志願團體作用,通過宣講、輔導等多種形式,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西遷精神”等偉大精神,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激勵青少年樹立科學思維和創新志向。
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每年開展“科學實驗秀”50場次,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在相關課程中增加科學素質內容。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創青春”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實施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育計畫。發揮高等院校在青少年科學素質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開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每年組織1000名中學生(營員)參加科學實踐活動。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每年培養學生1000人次以上。開展英才計畫、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工作,探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組織開展陝西省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實施館校合作行動,加強青少年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引導中國小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組織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單位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鼓勵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教育和生理衛生、心理健康、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校園科技節、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等科學教育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加強學齡前兒童科學啟蒙教育,在“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中融入家庭科學教育內容,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
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培養廣大教師的科學精神。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畫,重點培養5萬名骨幹教師、建設20個左右省級教師示範性培訓基地和200個教師教育實踐基地。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開展鄉村教師全員科學素養提升培訓。實施城鄉科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計畫。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深入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十四五”期間,培訓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1萬名以上,打造200個“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套用示範案例。
2.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的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推進農村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尚。開展“科技之春”宣傳月、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通過深入推進“厚德陝西”道德實踐、“三秦最美家庭”尋找活動,傳播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念,推進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實施以“八清一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廣泛利用新媒體、融媒體宣傳節約資源、綠色生產等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開展“智惠三秦”行動,服務當地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助力鄉村振興。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健全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最佳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農村微課堂”“手機學校”等先進適用的精品教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講師。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實現科技小院(農業專家服務站)縣域全覆蓋,促進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融合服務“三農”。在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星創天地,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台,鼓勵企業、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科研機構、農技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和組織創新推廣方式,建設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50個、省級農業物聯網套用基地100個,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發揮社科研究優勢,聚焦“三農”問題開展研究,推動農村科普服務能力建設。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聚焦“3+X”現代特色產業發展,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大力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生產、經營和創業技能,提高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套用。加強鄉村勞動力培訓機構建設,圍繞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建設30個特色專業、8-10個專業群,培育30-40個鄉村勞動力培訓品牌,打造10所培訓名校、100所培訓機構、1000所田間學校。“十四五”期間,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培訓5萬人次以上,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1萬名,每年培育現代職業農民1萬名,篩選1萬名現代農民參加高職教育學習。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農民科學素質競賽等活動,傳播先進生產經營理念和農村服務信息。
加強農村科普服務平台建設。引導社會多元主體積極參與農村科普,每年面向鄉村振興重點地區開展公益科普活動30-50場次,受益民眾達到萬人以上。推動實現科協系統“三長制”建設縣域全覆蓋,提升農村科普供給能力。以培育30個科普示範縣為引領,開展科普示範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科普示範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地區科普基地建設,帶動農村科普能力整體提升。
持續做好農村婦女科學素質提升發展工作。加強政策宣傳和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各級“秦女子巾幗宣講團”作用,深入農村面向婦女民眾開展集中宣講,提升農村婦女科學素養。開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持續深化各級工會、婦聯的專項幫扶行動。開展“三秦母親健康行動”等活動,加強健康保健、疾病防治知識宣傳,提高農村婦女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鼓勵發揮個人才能,開展技能培訓,打造“三秦巧娘”“巾幗秦嫂”等品牌,建設1000個“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特色村,幫助農村婦女在生產生活中感受創造美、享受美的生活樂趣。
提升革命老區和鄉村振興重點地區農民科學素質。引導社會科普資源向革命老區傾斜,推動建設陝北民俗及紅色文化產業帶,提升“聖地延安”等紅色文化品牌價值,推動照金、馬欄等教育基地提檔升級,讓紅色革命老區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開展定點科普幫扶行動,組織科技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科學普及、技術指導、示範推廣等志願幫促活動,為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提供綜合服務。
3.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陝西高質量發展。
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持續開展“三秦最美職工”“三秦工匠”等主題宣傳活動,樹立新時代勞動者的標桿旗幟。“十四五”期間重點宣傳100名左右的勞模工匠先進典型,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通過拍攝專題片、編撰書刊畫冊、舉辦報告會等形式,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傳承工匠精神。開展全省職工優秀創新成果評選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產業工人展示創新成果。
實施技能創新行動。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以創新技能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實施勞動競賽“十百千萬”工程和職業技能大賽引領計畫,建設世界職業技能大賽實訓基地10個、國家職業技能大賽實訓基地50個。統籌用好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與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培養高技能人才。力爭2025年底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達到12家,省級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達到200家,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達到2200家。深入開展以創建“工人先鋒號”“夢桃式班組”為載體的班組競賽,開展“製造團隊挑戰賽”,到2025年培訓優秀班組長1萬名。組織開展陝西省職工科技節、陝西省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國有企業青年創新創效大賽、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創新方法大賽、“五小”競賽、“三新三小”創新競賽、一線工程師創新方法培訓、先進操作(工作)法總結命名推廣等民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企業進行數位化、智慧型製造實操培訓,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組織職工開展節能減排競賽。實施榆林、延安、銅川等資源轉型地區科學素質能力提升工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
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圍繞產業鏈部署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技能人才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建設技能陝西。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工程,“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10個旗艦技工院校、40個產教融合高水平示範技工院校,培養20萬名以上高質量技校畢業生。開展校企合作、校縣合作、校校(技校-高校)合作,促進技能培訓與企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設100個重點專業工種,培育“陝西製造”“三秦加工”“秦巴康養”技能人才品牌。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職工終身職業培訓機制,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推動建立小工種、特殊工種、服務行業技能人才評定製度,為特殊工種人才搭建成長平台。探索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技師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企業科協的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
提升進城務工人員科學素質。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和求學圓夢行動,實施職工書屋“百千萬”提質工程,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十四五”期間,培訓農民工100萬人次。開展“安全生產月”等安全知識普及活動,深化“安全生產示範崗”創建活動,大力普及職業病、傳染病防護知識。
發揮企業家的示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家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實施科協系統“12621”工程,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和“科創中國”建設。加強“秦商”企業家隊伍建設,不斷增強企業家愛國情懷、創新精神、責任意識、國際視野,努力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
4.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圍繞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提高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倡導積極老齡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介,積極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通過開設專欄、專題節目等方式,鼓勵老年人積極面對老年生活,主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發展。積極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為有能力、有意願發揮餘熱的老年人提供平台,為老年人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創造條件與環境。注重發揮離退休幹部作用,持續深化“點讚陝西發展、助力追趕超越”活動。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託家庭和社會協同,提高老年人信息素養,提升老年人適應數位化、智慧型化、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能力。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日常就醫的困難,維護老年人健康權益。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健全科普活動基地建設,面向老年人開發各類科普課程,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
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託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通過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各類媒體普及膳食營養、健身活動、心理健康、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推進老年健康宣傳周暨老年健康促進活動。開展養老服務人才科普培訓行動,在養老院院長和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內容中增加衛生、保健相關的科普知識,“十四五”期間,培訓300名養老院院長、5萬名養老護理員。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社會組織,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銀髮人才”專家信息庫,充分發揮老專家、離退休幹部在諮詢、智庫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老年志願者隊伍建設,鼓勵支持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科學普及等志願工作。發揮老科學家演講團等老專家科普團體的作用,組織老專家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開展科普宣講工作。發揮農村老年人“土專家”“田秀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5.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持續深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勵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工作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提升協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意識和能力。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認真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開展面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圍繞信息化發展要求,開展數字陝西戰略相關培訓,提升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服務政府數位化轉型的能力。發揮“三秦大講堂”“長安講壇”的作用,加強對科學方法、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的輔導學習,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意識,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
在公務員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並有效落實。
(二)實施科普服務重點工程。
深化科普服務供給側改革,推動科普產品供給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培養科普理論研究和科普傳播人才隊伍,營造全社會崇尚科學的氛圍,著力提升應急科普能力,構建完善的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十四五”期間,實施5項重點工程。
1.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國家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推動將科普指標列入相關科技獎項評定中,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聘內容。推動將科普工作納入省級創新示範縣創建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中,打造體現陝西地域特色的“航天科普”“能源科普”和“生態科普”。
促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圍繞全省23條重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創新成果開展科普工作。在關中高新技術套用產業平台、陝北煤油深加工產業發展平台、陝南生態健康產業平台建設中提升科普資源利用水平,帶動區域性科普水平提升。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內部具備條件的重點實驗室面向青少年及社會公眾開放,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加快健康陝西建設,實施健康陝西17項行動,推進8類健康細胞示範建設,強化衛生健康知識普及,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水平。
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西遷精神”,開展尋找“西遷精神”傳承人活動,講好科學故事、科普故事、科技工作者故事,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通過宣傳教育、專題培訓、典型示範等方式不斷提升科技人員的科普能力和開展科普工作的積極性,提高社會對科普重要性的認識。
強化科普推廣能力建設。發揮各類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積極支持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活動,鼓勵其結合本職工作進行科普宣傳。充分發揮各類主流媒體作用,廣泛運用新媒體傳播渠道,強化陝西科技傳媒網、陝西科技報科普傳播陣地建設,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及個人創作更多、更好的科普產品。推動建立扶持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資源配置機制,促進科普產業健康發展。
2.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路,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實施繁榮科普創作資助計畫。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加大對優秀科普原創作品的扶持和獎勵力度。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大力宣傳、推廣優秀科普作品,提升科普作品價值。
實施科普科幻影視(短視頻)創作扶持計畫。發揮省屬有關文化企業和省級媒體平台作用,針對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科學現象,鼓勵更多的科普科幻影視(短視頻)創作,加強科普作品在社會公眾中的傳播。鼓勵科技工作者將科學的專業性、嚴謹性和藝術傳播的生動性、趣味性相結合,開展科學解讀,詮釋科技問題和科技現象,提高公眾科學素質。
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畫。創新科普方式方法,推動科普多元合作,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引導各類媒體增加科普內容,增設科普專欄,加強科普宣傳報導。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提高科普內容的接受度。促進媒體與科學共同體的溝通合作,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加強陝西省融媒體科學傳播聯盟建設,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提升“陝西科普”等平台建設水平,擴大科普傳播速度與範圍。
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的創新升級,推進科普服務的精準化實施。推動“科普中國”科普信息落地套用,加強“陝西科普”“水煮科技”等信息矩陣建設,提升基層科普信息化水平,構建全省聯動的科學傳播和科學闢謠網路平台。依託科普e站、電子科普平台網路等載體,加強與智慧社區的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基層傾斜。
3.科普基礎設施強化工程。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和完善現有各類科普基礎設施的功能,最佳化資源配置,實現科普服務的廣覆蓋和均衡化,滿足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需求。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巨觀指導。積極推進科普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傳統科普基礎設施疊代升級,加大對公益性科普基礎設施經費投入。加強公益性引導,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科技社團的科普場館、展覽館、實驗室、標本室、陳列室等科普基礎設施面向公眾常態、定期、優惠開放。實施學校教育裝備提升計畫,推動中國小校“創新實驗室”建設。
推動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推行科技館登記註冊制度和年報制度。推動陝西科技館新館建設。實現設區市級科技館全覆蓋,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科技館,鼓勵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結合實際建設有專業特色的科技場館。加強陝西科技館教育聯盟建設,不斷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建設,提高服務功能,實現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縣級巡展全覆蓋,擴大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覆蓋面。
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基地,實現“十四五”期間科普教育基地縣域全覆蓋。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服務區、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鼓勵依託現有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
4.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創新應急科普方式,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提升應對突發緊急事件的能力,形成平戰結合的應急科普傳播和服務體系。
提升應急科普協同能力。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將各類應急科普宣教平台納入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建立應急科普的部門協同機制。構建省域統籌協調、市域資源集散、縣域組織落實的多級聯動協作機制。突發事件狀態下,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和力量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組建專業的應急科普專家庫,建立應急知識平台,針對不同人群開發、儲備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推動實施科普服務全領域、全地域、全媒體、全人群覆蓋的全域科普行動,深化共建共享機制,提高基層科普水平,增強科普信息傳播能力,擴大科普公共服務受益面,促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形成4萬人左右的科普志願者隊伍,每年開展科普志願服務活動500次以上。
加強日常科普宣傳教育。利用全國安全生產月、119消防宣傳月、全國防災減災日、全國低碳日等時間節點,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食品安全、生態保護等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組織開展系列專題科普活動。圍繞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森林日等,開展生態公益科普活動,聚焦“一山一水一平原”,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等為主題,開展自然環保知識科普工作。以世界衛生日、世界無菸日等為契機,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加強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建設科普研究教育(培訓)機構、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普新媒體等單位的專職科普人才隊伍,推動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通過舉辦全省科普講解大賽、加強科普相關學科建設等措施,抓好科普領域相關人才培養。
5.科學素質國際交流與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台,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
拓展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優勢和各類人文交流機製作用。實施“一帶一路”青少年交流計畫,打造陝西絲路青年交流品牌,深入開展青少年交流培育工作,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實施留學回國人員支持計畫,積極搭建人才項目對接交流平台。
豐富國際合作內容。聚焦產業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加強科技人文交流。發揮合作辦學院校國際科學傳播作用,積極推動國際漢唐學院建設,鼓勵高校牽頭或參與國際和區域性重大科學計畫(工程),支持建設10個左右國際聯合實驗室、實訓基地。
促進“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辦好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等活動,推動建設“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現代化示範區,形成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在西安設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一帶一路”分論壇。

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完善組織協調機制。堅持“黨的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開放合作”的建設模式,建立和完善由聯繫省科協工作的副省長擔任召集人、相關部門參加的方案實施協調機制。省科協負責協調機制日常工作。各部門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畫,充分履行工作職責。
加強考核督促。各級政府負責領導本級方案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省科協定期委託第三方機構評估各地科學素質發展目標成效,加強對方案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各級科協牽頭實施本方案,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協調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
(二)機制保障。
加強與其他相關工作的有效銜接。將全民科學素質納入文明城市創建測評體系中,與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有效銜接,形成共建共享機制。
完善表彰獎勵體系。按照國家和我省評比達標表彰工作有關規定,對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完善《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按規定對科普類成果進行獎勵,發揮獲獎優秀成果的帶動作用。
完善監測評估體系。落實科普工作評估制度,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及發布工作。
(三)條件保障。
完善法規政策。完善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加強科普法治建設,推進《陝西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修訂工作。研究制定科普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辦法,開展職稱評審工作。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省“十四五”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健全培育、使用、激勵機制。
加強研究交流。完善省、市、縣三級公眾科學素質研究教育(培訓)體系,開展科學普及的研究教育(培訓)。發揮陝西省公眾科學素質發展聯盟作用,藉助公眾科學素質發展論壇加強工作交流。建設陝西省公民科學素質發展重點新型智庫,深入開展科普手段和方法研究,圍繞新科技、新套用帶來的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風險防範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研究與實踐。
強化標準落實。分級分類建立科普產品和服務標準,推動參與構建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多維標準體系。
保障經費投入。各級各部門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保障科普經費投入,建立與財政收入相適應的科普經費增長機制。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