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科普中國揭曉盛典

2021年度科普中國揭曉盛典

《2021年度科普中國揭曉盛典》是2022年2月14日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播出的電視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1年度科普中國揭曉盛典
  • 類型:科普類
  • 主要獎項: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等
  • 製作國家/地區:中國
  • 首播時間:2022年2月14日
  • 播出狀態:已完結
節目介紹,播出信息,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科學闢謠榜,

節目介紹

《2021年度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將在2022年2月14日晚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播出。
“典贊·科普中國”是由中國科協主辦的一項評選年度科普典型的活動盛事,創始於2015年,到今年已經連續舉辦七屆,通過盤點年度科普的人物、作品、事件和謠言,在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科普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之一。“典贊·2021科普中國”年度評選共有包括相關部委、央企、全國學會和省級科協等144家單位參與推薦,總計1344項參評項目,推選數量再創新高。

播出信息

《2021年度科普中國揭曉盛典》揭曉2021年度科普中國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學闢謠榜。特別節目由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人民日報社新華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主辦,由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支持。

十大科普人物

(按姓氏筆劃排序)
馬俊
廣東省氣象公共服務中心氣象節目主持人。策劃錄製氣象科普視頻近萬條次。榮獲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全國十佳科普使者、全國優秀科普講解員等榮譽稱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哈爾莫敦鎮林業鄉土技術員。帶領村民開展治沙大會戰,科學治理沙化地12000畝,形成一道34公里長的綠色屏障,保護耕地158000畝。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
尼瑪次仁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重點圍繞青稞品種選育、田間管理及病蟲草害防治等內容,積極開展試驗示範工作、開辦田間學校,有效促進農牧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我國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的開拓者。積極開展科普活動、撰寫科普書籍及科普文章,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創新能力培育。
“協和名醫”科普團隊
“協和名醫”科普團隊由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專家團隊成員組成,目前包括郎景和院士、朱蘭田秦傑樊慶泊。團隊成員深耕婦產科學領域,取得許多理論和研究成果,致力於該領域的科普工作。
推薦單位:中國兵工學會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全國勞動模範,第一代空降戰車、新型履帶式步兵戰車等閱兵裝備總設計師。10年間,堅持在高校開展裝甲車輛技術概論和產品研發方法論的講座,開設公眾號傳播軍工知識。
推薦單位:教育部科技司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從事菌物科學和工程產業化研究,在國內首次倡導提出“南菇北移”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舉辦科技講座80餘場,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範推廣30億菌袋。
何劍鋒
推薦單位: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長城極地生態國家觀測研究站站長。長期從事極地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通過製作科普視頻、參與科普活動、編撰科普讀物,介紹極地生態環境特點,培養大眾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張永強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第一中學農村中學科技館館長。24年來奮戰在科普一線,指導本校學生在縣級以上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上千獎項。近4年來,為郴州市科技輔導員培訓18場次,參訓人員達4000人次。
推薦單位:中華護理學會
福建省腫瘤醫院護理部主任。從事護理工作36年,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和腫瘤防治健康教育公益活動,組織健康教育大講堂,成立腫瘤患者俱樂部。2020年入選國家健康傳播專家庫。

十大科普作品

(排序不分先後)
深海淺說》圖書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創作,全書不僅著眼於海洋科學本身,更是深入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堪稱目前國內最為全面且精準的海洋科普力作之一。
推薦單位:中國科協科普部
中國科協組織編寫。作品收錄了錢學森孫家棟鐘南山等38位科學家的書信、散文、演講稿等經典作品40篇,展現了黨領導下的科技救國、興國、富國、強國之路。
《正在消失的美麗中國瀕危動植物尋蹤》(植物卷、動物卷)圖書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等單位創作。作品一共收集介紹了我國130種珍稀瀕危植物、214種珍稀瀕危動物,並介紹了珍稀瀕危動植物的目前生存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征程——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宇航學會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等人創作,以生動淺顯的語言,介紹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變遷、探索手段和工具的發展、探索所獲得的重要發現等知識。
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
推薦單位: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
由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首都博物館、杭州黑曜石展示設計有限公司聯合策劃實施,運用圖片、動畫、視頻、模型、講座、AR等深入淺出的闡釋方式,集中展示全國23家文博機構的五十餘件展品。
“演變中的地球,進化中的生命”展覽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策劃實施,展出近千件國寶級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尤以甕安生物群、澄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以及熱河生物群等化石最為珍稀。
“象”前脈動》視頻
推薦單位: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共同創作,作品記錄了新時代中國的護象故事,為世界提供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
《100年,“重塑”山河!》視頻
推薦單位:中國測繪學會
星球研究所製作出品,以地理的獨特視角,解讀了100多年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偉大變遷,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2億。
《黨史里的科學家》系列視頻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原創策劃製作。作品聚焦百年黨史里為黨奮鬥、為人民奉獻的科學家群體,通過情景再現、實景表現、動畫呈現的有機結合,表現出黨員科學家卓越的品質與閃光的精神。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央視動漫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創作。用少兒喜歡的IP形象,結合生動有趣的講故事方式,讓少兒了解核能科普知識,真正做到核能科普從娃娃抓起。

十大科普事件

(排序不分先後)
事件1.我國疫苗研發和接種工作全面順利推進
國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北京科興中維自主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相繼被正式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83533.2萬劑次。
事件2.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落實國家有關科技戰略規劃,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為未來15年科學素質建設勾畫新藍圖。
事件3.天宮開講科普課,掀起全民航天科普浪潮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本次活動採取天地互動方式,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這是我國科普教育活動覆蓋面最大和參與公眾最多的一次重大實踐。
事件4.大量科技套用助力三星堆考古新發現
三星堆遺址考古取得重大進展,本次考古發掘和保護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的全過程緊密結合。
事件5.中國科學家精神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之際,黨中央發布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科學家精神入選其中。
事件6.《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召開
大會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全面總結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經驗。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及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表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事件7.中國開啟建造天宮空間站的新時代
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為後續關鍵技術驗證和空間站組裝建造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事件8.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不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也在世界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實現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的三大目標,成就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事件9.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四個面向”,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事件10.公眾自發向袁隆平、吳孟超等已故科學家致敬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同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逝世。公眾紛紛自發進行哀悼和緬懷,在全社會掀起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熱潮。

科學闢謠榜

(排序不分先後)
謠言1.“0蔗糖”就是無糖——錯
0蔗糖不代表無糖。“0蔗糖”可理解為未添加蔗糖,但並不代表該食品內不含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等其他糖類。“0糖”和“0蔗糖”表示的含糖成分、含糖量截然不同,有著本質的區別。
謠言2.用乳鐵蛋白牙膏能殺死幽門螺旋桿菌——錯
幽門螺旋螺桿菌主要寄居在人體胃部,在口腔牙菌斑、舌苔、唾液也有少量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使硫化氫大量增加,引起口臭,這並非通過刷牙就能解決。目前,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採用藥物治療模式,牙膏只是刷牙的輔助用品,不能作為藥物發揮治療作用。
謠言3.“一孕傻三年”——錯
“一孕傻三年”本身就不科學。因為生養孩子令媽媽們緊張、疲憊,睡眠質量直線下降,這會導致人經常出錯。但這些都是精神緊張、睡眠不足造成的,跟“傻”不沾邊。這種論調,既不尊重女性,更無科學性可言。
謠言4.核技術滅蚊對人體不安全——錯
核輻照技術在生活中的套用已比較普遍,被證明是安全無殘留的。核輻照技術滅蚊就是瞄準蚊子強大的繁殖能力,使用射線輻照破壞雄蚊的生育能力,讓雄蚊不能正常孕育。這種滅蚊方法對環境的污染基本忽略不計,不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
謠言5.減肥應該拒絕吃主食和油——錯
油脂和主食都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脂肪除了能提供熱量,還起著保護臟器、維持體溫、提供必需脂肪酸等重要作用,而主食能提供必需的熱量,如果為減肥拒絕攝入,會讓身體沒法高效運轉,帶來健康風險。
謠言6.水果越酸維生素C含量越高——錯
水果吃起來酸不酸,主要取決於水果中的有機酸含量,如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此外水果的含糖量,會影響水果的“糖酸比例”,含糖量高吃起來甜,反之更酸。因此,口感是否酸,受維生素C的影響很小,靠口感來判斷維生素含量,是不準確的。
謠言7.“左旋肉鹼咖啡”可以健康減肥——錯
雖然大量文獻證明左旋肉鹼可降低體重和減少體脂,但大部分受試者都配合適量運動及合理飲食。人體自身可合成足夠的左旋肉鹼,單純口服左旋肉鹼並不能增加肌肉肉毒鹼濃度,也不能促進脂肪燃燒。單純靠飲用“左旋肉鹼減肥咖啡”減肥不靠譜。
謠言8.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更安全——錯
是否加入食品添加劑是由食品性質和生產工藝決定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品,必須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劑以確保食品質量安全。這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A食品中無毒的添加劑,在B食品中可能就嚴禁添加。因此,不能單純以是否有食品添加劑來判定食品的安全性。
謠言9.不渴不用喝水——錯
不要等到身體已經發出“渴”的信號再喝水,因為一旦能夠覺察到“渴”,就意味著身體至少已經缺水2%以上,而經常缺水,會對健康有不利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喝水要注意少量多次,可以保持一定頻率,每次喝50-100毫升。一次喝水太多,對身體也是有損害的。
謠言10.量子波動速讀,可以提高學習能力——錯
人類在學習的時候,人眼對於信息的獲取、大腦對於信息的處理都是有生理極限的。量子研究“波”的概念和水波、聲波有很大區別。而且無論波的概念如何拓展,書本上的油墨並不具備輻射和傳播的功能,書本的知識更不會自動呈現到人腦里。
(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科學闢謠榜,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