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部地區,東接沿海,西接內陸,按自北向南、自西向東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個相鄰省份,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區國土面積約102.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3.68億人,生產總值約17.94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4.87萬元。
與中部地區相鄰的省份有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重慶、陝西、內蒙古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按自北向南順時針排序)。
中部地區歷史厚重,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工農業基礎雄厚,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依靠全國約10.7%的土地,承載全國約26.51%的人口,創造全國約21.69%的生產總值,是我國的人口大區、交通樞紐、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岳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將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規劃》提出“發展壯大經濟成長極。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部地區
- 外文名稱:China Central
- 行政區類別:經濟分區
-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下轄地區: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
- 政府駐地:太原、鄭州、合肥、武漢、南昌、長沙
-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
- 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
- 人口:36844.11萬人(2017年)
- 方言:晉語、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贛語、湘語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恆山、少林寺、龍門石窟、黃山、東湖、武當山、廬山、衡山等
- 機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等
- 火車站:太原站、鄭州站、合肥站、武漢站、南昌站、長沙站
- 車牌代碼:晉、豫、皖、鄂、贛、湘
- GDP:179412.40億元(2017年)
- 人均GDP:48695.00元(2017年)
- 國家戰略:中部崛起
省份概況
山西,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長城以南。全省縱長約682公里,東西寬約385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人口3629.8萬人(2013年)。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現轄太原、大同、朔州、忻州、陽泉、晉中、呂梁、臨汾、長治、晉城、運城等11個地級市,共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山西被稱為“ 煤鐵之鄉”、“ 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礦藏有煤、鐵、鋁。銅、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現已探明的煤礦儲量為2000億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鐵礦儲量為30.5億噸。由於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工業在山西工業中占有頭等重要的地位 。 | |
安徽,位於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簡稱皖。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 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六普,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安徽省共轄合肥、蕪湖、蚌埠、淮南等16個地級市及6縣級市,43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省會合肥。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 |
湖北,簡稱“鄂”,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全省人口5724萬人。下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個省直管市,1個省直管林區(神農架),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8個縣,2個自治縣。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湖北省是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支點、中心,全國交通航運樞紐。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作為中國重要的科教城市,武漢高等院校眾多,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約120萬人。 湖北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矽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 |
江西,簡稱贛(gàn),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屬江南地帶,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是中國毗鄰省市最多的省份,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經濟區等發達地區的共同腹地。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503.93萬人(2012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 江西截止2008年7月8日,已知的150多種礦產中,已發現各類固體礦產資源140多種,其中探明工業儲量的89種;礦產地700餘處,其中大型礦床80餘處,中型礦床100餘處。在探明的89種礦產儲量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33種。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銅、鎢、鉭、銫、鉈、鈧、金、銀、鈾、釷、伴生硫、溶劑白雲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銣、鋰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釔礦、鉍、鈹、岩鹽、蛇紋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鉬、鈮、螢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錫、鋯、玻璃用白雲岩等。 | |
湖南,位於長江中游江南地區,由於大部分地處洞庭湖之南而成為湖南。湖南境內湘江貫穿南北,所以簡稱為湘。湖南東臨江西,西接渝貴,南毗兩廣,北連湖北。湖南物產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土地總面積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1%,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第10位,2011年末戶籍人口為7119.34萬,常住人口6568.37萬,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省會長沙市。 湖南省礦藏豐富,素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著稱。已探明儲量的80多種礦藏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銣、錳、釩、鉛、鋅以及非金屬雄黃、螢石、海泡石、獨居石、金剛石等居全國前列。湖南省植物種類多樣,群種豐富,是中國植物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櫟、楓香以及竹類,此外有銀杏、水杉、珙桐、黃衫、杜仲、伯樂樹等60多種珍貴樹種。野生動物主要有華南虎、金錢豹、穿山甲、羚羊、白鰭豚、花面狸等。 |
經濟建設
省份經濟
城市集群
樞紐交通
樞紐
鐵路
特等站 | 主管部門 | 鐵路幹線 | 備註 |
客、貨運 | |||
客、貨運 | |||
客、貨運 | |||
客運 | |||
客運 | |||
編組 | |||
貨運 | |||
客、貨運 | |||
客運 | |||
客運 | |||
客、貨運 | |||
客、貨運 | |||
貨運 | |||
客、貨運 | |||
貨運 | |||
客、貨運 | |||
客運 | |||
客、貨運 | |||
客、貨運 | |||
客運 | |||
客、貨運 | |||
客、貨運 |
公路
水路
航空
等級 | 機場列表 |
4F | |
4E | |
4D | |
4C | |
3C |
捷運
高等教育
政策支持
著名高校
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部分) | 所屬城市 |
太原市 | |
太原市 | |
臨汾市 | |
太原市 | |
太原市 | |
太原市 | |
太原市 | |
晉中市 | |
太原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鄭州市 | |
開封市 | |
洛陽市 | |
新鄉市 | |
焦作市 | |
合肥市 | |
合肥市 | |
合肥市 | |
合肥市 | |
合肥市 | |
蕪湖市 | |
合肥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黃石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武漢市 | |
南昌市 | |
南昌市 | |
南昌市 | |
南昌市 | |
南昌市 | |
長沙市 | |
長沙市 | |
長沙市 | |
長沙市 | |
長沙市 | |
長沙市 | |
湘潭市 |
旅遊景區
山西省
河南省
安徽省
湖北省
江西省
湖南省
國家政策
中部崛起
《意見》指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逐步提高;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以下稱“三基地、一樞紐”)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穩步推進,區域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過不懈努力,中部地區已經步入了加快發展、全面崛起的新階段。
《意見》提出,中部地區是全國“三農”問題最為突出的區域,是推進新一輪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是內需增長極具潛力的區域,在新時期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推動中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縮小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客觀需要;是發揮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構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戰略樞紐,加快形成協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現實選擇;是激發中部地區內需潛能,拓展發展空間,支撐全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要求。
《意見》提出了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點任務,即穩步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增強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全方位擴大開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贏開放新格局
最後,《意見》明確從扶持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政策、加大財稅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投資和產業政策支持與引導、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完善並落實好“兩個比照”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