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醫藥大學

山西中醫藥大學

山西中醫藥大學(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為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委託培養高校、山西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山西省重點建設高校。

山西中醫藥大學的前身為1978年創辦的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學班,1989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山西中醫學院,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17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為山西中醫藥大學。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晉中、太原兩個校區,占地979畝;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7331.73萬元,館藏紙質圖書95萬冊,電子圖書310萬冊、各類資料庫36個;學校開辦有21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10562人,其中研究生83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中醫藥大學
  • 外文名: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簡稱:山中醫(SXUCM)
  • 創辦時間:1978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類型:醫藥
  • 屬性省部共建大學(2015年)
    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效(2015年)
  • 主管部門山西省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段志光
    校長:劉星
  • 本科專業:21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
  • 院系設定:12個
  • 校訓:求真濟世
  • 校歌:《青春•理想》
  • 校慶日:6月8日
  • 地址:晉中校區: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大學街121號(郵編030619)
    太原校區:山西省太原市晉祠路一段89號(郵編030024)
  • 院校代碼:10809
  • 知名校友侯麗萍宋李鵬、閆彭彭等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山西中醫藥大學的前身為1978年創辦的山西醫學院中醫大學班。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
1982年,國務院批准籌建山西中醫學院。
1989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山西中醫學院。
1999年6月,學校通過了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
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2002年,開始招收留學生。
2007年4月,學校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3年,獲批招收港澳台地區本科生。
2014年,學校高水平通過教育部中醫學專業認證。
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揭牌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揭牌
2015年4月27日,學校入選 “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並承擔“中醫學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1項。
2015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共建山西中醫學院協定。
2016年12月,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山西中醫學院正式簽署“廣州中醫藥大學支持籌建山西中醫藥大學戰略合作協定”。
2017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山西省教育廳正式批准山西中醫學院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點)立項建設高校,建設期為3年。
2017年5月1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西中醫學院更名為“山西中醫藥大學”。
2017年5月2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關於委託有關高校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任務的函》,批准山西中醫藥大學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委託培養高校。
2017年6月,學校新增植物保護、康復治療學、套用心理學三個學士學位授權專業。6月15日,學校分別與左雲縣、大同市礦區人民政府簽署校地合作協定,學校與左雲縣、大同市礦區中醫院分別簽署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療聯合體合作協定書。同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以山西中醫藥大學為建設單位的“多發性硬化益氣活血重點研究室”正式立項,建設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實現了學校在該項目建設上零的突破。6月26日,學校實施“1331工程”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報告會暨揭牌儀式在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行。
2017年7月24日,學校針推學院(第三中醫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分別召開幹部大會,宣布臨床學院與直屬附屬醫院實施“院院合一”管理體制及相關任命決定。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下設12個二級教學機構,開辦有21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工、管、理等多個學科門類。
  • 院系設定
山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醫藥管理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製藥與食品工程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推拿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部
山西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中心
山西中醫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山西中醫藥大學體育部
山西中醫藥大學實驗管理中心
-
-
  • 專業設定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基礎醫學院
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
中醫臨床學院
中醫學、醫學英語
針灸推拿學院
康復治療學、針灸推拿學、針灸英語
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護理學院
護理學、涉外護理
中藥學院
中藥學、藥學、臨床藥學、藥物分析、植物保護
製藥與食品工程學院
製藥工程、生物製藥、食品科學與工程
醫藥管理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行銷、公共事業管理
人文學院
套用心理學
  • 附屬醫院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有4所三級甲等直屬附屬醫院。附屬中醫藥研究院是省內中醫藥領域規模最大、水平較高、綜合實力最強的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中醫醫療機構。附屬第二中醫院是一所綜合性中醫院,中醫特色突出,綜合實力較強,是全國中醫院中醫藥文化重點建設單位;附屬第三中醫院是全國僅有的兩所三級甲等針灸專科醫院之一,是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針灸康復分會主任委員單位;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重點建設單位。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2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有山西省重點一級學科2個,山西省特色重點一級學科1個,山西省重點建設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1個,山西省“1331工程”優勢特色學科(一級)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12個,山西省衛生計生委中醫藥重點學科14個。
  • 一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中醫學、中藥學
  •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中醫學、中藥學、護理學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醫文獻學、方劑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腎病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脾胃病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兒科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藥信息學、中醫治療技術工程學
  • 省級特色重點一級學科:中醫學
  • 省級重點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教職醫護員工4183人,其中專任教師618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16人,其中正高職稱人員92人。有國醫大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全國名中醫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雙聘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2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8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6人,全國中醫藥優秀臨床人才6人,山西省青年科學家1人、山西省“百人計畫”人才5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4人,山西省新興產業領軍人才1人、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2人、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山西省教育廳“131”領軍人才17人,山西省教學名師15人,山西省優秀教學團隊2個,山西省名老中醫18人,山西省名醫8人,山西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5人,山西省衛生人才培養工程高端領軍人才31人,傅山學者4人。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李青山
  • 國家級教學名師:李晶
  • 國醫大師:呂景山、王世民
  • 全國名中醫:賈六金、陳家禮
  • 山西省教學名師:冀來喜、裴妙榮、馬存根、師建梅、馬彥平、門九章、秦艷虹、孫建萍、李晶、張曉雪、田岳鳳、李俊、李俊蓮、李琳榮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山西省品牌專業3個、山西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4個、山西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個、山西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1門、省級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2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
  •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
  • 省級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中藥學、中醫學等
  • 省級品牌專業: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
  • 省級精品課程: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金匱要略、方劑學、有機化學等
  • 省級普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藥分析實驗室、 中醫臨床技能實訓中心
  • 省級優秀教學團隊: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負責人:趙莉娟)、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團隊(負責人:張俊龍)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學校是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山西)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中醫藥科技合作基地。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省部級以上研發與科技服務平台20個,其中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7個,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5個,省“1331工程”重點創新團隊1個;2個實驗室和1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山西省“1331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計畫。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二級):中醫臨床基礎實驗室、中醫藥基因表達調節技術實驗室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三級):針灸針法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多發性硬化益氣活血重點研究室(立項)
  • 省級醫學重點實驗室:中醫學基礎實驗室
  • 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針灸學實驗室
  • 省級重點協同創新基地:山西省現代中藥&藥食兩用中藥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省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傅山文化研究中心
  • 院士工作站:腦病學院士工作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6月,學校近五年,共獲得科研經費29301.26萬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4項。出版各種學術著作254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798餘篇,其中核心期刊477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5項。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館藏紙質圖書95萬冊,電子圖書310萬冊、各類資料庫36個,建立了性能先進的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路服務體系。紙質文獻中,最珍貴的是清嘉慶19年(1814年)朝鮮完營重刊本《東醫寶鑑》,極具研究價值,這已成為鎮館之寶。最具特色的是山西地方中醫藥文獻,有三個版本的《傅山男科》,為傅山醫學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外還藏有民國時期刊行時間最長的山西《醫學雜誌》(1921-1936)包括創刊號在內的期刊86冊,是中國收藏數量最全的單位之一。
  • 學術期刊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是由山西省衛生廳主管、山西中醫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刊物,被收錄資料庫有: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檢索刊物、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書生數位化期刊、中華首席醫學網收錄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等收錄;辟有中醫藥學文獻研究、中醫藥學前沿問題、生物醫學、臨床研究、臨證報導、中醫護理、實驗中醫藥學、科研報告、中藥藥理、中藥製劑工程與技術、教學改革、專家筆談、學者風采、中醫藥管理、中醫藥智慧財產權論壇、中醫藥產業化論壇、文獻綜述等20多個欄目。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合作交流

學校作為首批中醫藥院校加入“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招收沿線國家留學生142名(截至2018年10月)。連續多年承辦商務部舉辦的國際針灸技術培訓班,與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20餘個國家的學術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學校與振東集團、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聯合建立了中-澳分子中醫藥學研究中心,是中國第一個以國際化產學研聯合模式設在西方著名綜合大學的中醫藥聯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學校與江西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阿德萊德大學共同組建的“全球傳統醫學研究院”,圍繞中藥農業、中藥創新藥物與健康產品研製、製藥工程等領域開展研究。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校徽圖案由內外兩部分構成,外環內容為學校中英文名稱,核心為校徽特徵符號——漢字“中”,意指中國中醫。特徵符號“中”字由形似“S”的綠色葉形、形似“Z”的紅色手形以及銀色針形組成,“S”“Z”為校名中“山”和“中”的第一個拼音字母。綠葉象徵中草藥,綠色代表健康的生命,綠葉的形狀與山西省地圖形似,暗喻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紅色象徵學校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葉脈的形狀是古文字“手”的演化,與紅色的手形共同象徵脈診古法和推拿手法,向綠葉四周延伸的脈絡又體現學校“立足山西、面向全國、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銀針象徵傳統的針灸療法。校徽外環的兩個圓點與銀針上方的圓點代表天、地、人,體現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校徽整體布局上輕下沉,與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暗合。
校徽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訓:求真濟世
  • 校風:艱且益堅,持重篤行
    校風釋義:艱且益堅就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始終堅定信念、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百折不撓;持重篤行就是樸實穩健、淳厚敬業、勤奮進取、埋頭苦幹。
  • 校歌《青春·理想》
    (詞:公丁 曲:茵苑)
    這裡是展示青春的地方
    醫學寶庫正閃爍光芒
    有志青年的光榮使命
    珍愛生命救死扶傷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誠信精進謹記心上
    精心建設走向世界
    薪火傳承把中醫弘揚
    這裡是放飛理想的地方
    中華民族要世代康強
    懸壺濟世杏林春暖
    服務人民是我們的志向
    職責規範嚴謹效率
    求真造就一代棟樑
    創新發展面向未來
    中醫前程燦爛輝

現任領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