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鐘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歷時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
明顯陵由王墓改造而來,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占地面積大,達183.13公頃,是明代帝陵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其規劃布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則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1988年元月明顯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8年4月,顯陵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顯陵
- 外文名稱:Xianling Mausoleum of the Ming Dynasty
- 地理位置:湖北省鐘祥市城東北處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83.13公頃
- 開放時間:08:30~17:3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65元/人
- 著名景點:瑤台、雙塋城等
- 世遺類別:世界文化遺產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時間: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
- 建成時間: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 適宜遊玩時長:2~3小時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鐘祥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氣候特點
設計布局
總體要點
具體設定
文物遺存
簡介 | 圖片 | |
瑤台與雙塋城 | 在明代帝陵中,前後兩個寶城的建置絕無僅有;明顯陵前後兩個寶城的形成與其主人身份的變化緊密相關。 前寶城建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朱祐杬死後按藩王規制建興獻王墳時建造的。朱厚熜登基後,追封其父為“興獻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其母病故,圍繞是遷葬北京還是合葬顯陵,嘉靖帝派人調查並打開了顯陵地宮,發現地宮出水。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親臨鐘祥,並親自策馬登上寶城,在顯陵後部立表,選定新址,出示新的地宮寶城圖紙,按圖修建,將其父母合葬於新寢,兩寶城之間用很長的平台連線起來稱為“瑤台”。所以在明代陵寢中,唯獨顯陵出現了“有兩個寶城,中間有一瑤台”的特殊格局,且每個寶城都建有一套月牙城、啞巴院和琉璃影壁,並有獨立的排水系統,這是顯陵的獨特之處。 | |
雙龍琉璃影壁 | 明顯陵棱恩門兩側精美的琉璃影壁,為明代各帝陵所無。從現存牆體看,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構件,下部為須彌座,花心正面為瓊花圖案,背面為雙龍圖案,其做工較為精美。 | |
外羅城 | 明顯陵的外羅城修築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新紅門為起點,圍繞整個陵園,隨山巒起伏建有一道龐大的外羅城。根據史料記載,“紅牆周回一千零四十七丈五尺五寸(約合3489米)”,牆高4~6米不等,厚1.6米,黃琉璃瓦覆蓋。羅城南北兩端較窄,寬約300米,中間最大寬度達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呈“金瓶”形狀。顯陵的增築系仿天壽山七陵之制,而此七陵只有陵宮區圍牆,每座陵寢並無單獨的外羅城,只是在天壽山陵區周圍建有防衛森嚴的城牆。顯陵之後,世宗在為自己修建永陵的時候,在陵宮區圍牆之外,加建了外羅城一道,並為後世的定陵所仿效,形成了獨特的帝陵制度。因此,顯陵的外羅城是永陵、定陵外羅城的先聲。 | |
內羅城 | 內明塘之北為內羅城,取“前方後圓”的平面圖形,其內主要建築有祾恩門、東西燎爐、東西廡、祾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前後瑩城等,是陵寢重要祭祀場所和帝後寢宮重地。 | |
九曲御河 | 九曲御河是明顯陵陵區的主要排水設施,始修築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為磚、石結構,全長1687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貫通整個陵園。從神廚、神庫北上,引松林山泉水(現為老虎沖水庫),經外羅城下3個“三旋三扶”的水口而入陵內,泉水由神庫房(現管理處)東南角斜穿,經內明塘南沿五號橋,然後轉向西北,爾後向南,經過神宮監宮門,於南側又轉向東,穿過神道中部四號橋,緊靠欞星門,南下繞石像生,於望柱處向西橫穿中心石拱橋三號橋,爾後向南繞過御碑樓,向東穿過二號橋,至舊紅門東側內羅城下穿出,向西穿過一號橋,於新紅門西側為出水口至外明塘。河道寬均4米,上游深約2米,下游近3米,呈“凵”形垂直牆體。河底由不同形制的青石板、青磚鋪底,河道根據高差建有9道攔水壩。 九曲御河以其形式明確結合風水意向的“彎曲有形”,被當地稱為“九曲河”,顯陵御溝排水體系較為完善、體現了“風水理論”,這與明前七陵形成了較為顯著的區別。 | |
外明塘 | 在明顯陵的規劃布局中,按風水意向設計了內、外明塘。“明塘”取“明堂”諧音,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意為陵區內部開闊的空地。靠近核心——“穴”的,為內明堂,不宜太寬闊,可“藏風聚氣”;靠近外圍的,為外明堂,要寬闊而忌狹窄,以為長久發展之計。外明塘建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處在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故稱“外明塘”,外明塘位於新紅門西側,東西與外羅城相連線,空檔之間的距離有80米,上接九曲御河出水;現外明塘是1999年復原的,東西長120米,南北長98米,呈橢圓形。根據《興都志》記載,外明塘應“南至山曲腳下”,如今外明塘實際上只有原始面積的三分之一。 | |
內明塘 | 內明塘的位置在棱恩門前,在較為開闊的廣場中凡設定一池塘,《興都志》與《承天大志》記載均稱作“內明塘”。 | |
新紅門和舊紅門 | 新紅門為外羅城的門戶,是明顯陵陵區入口的標誌,也是顯陵由王墓擴建為帝陵的重要標誌之一。與之相對應是舊紅門,舊紅門是顯陵為王墓時的門戶。最為獨特的是,新舊兩重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在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較為少見,同時它也成為中國明代“陵制當與山水相稱”的陵寢建築文化的成功範例。 | |
龍形神道 |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神道兩旁,排列著石像生群,計有獅子、獬豸、臥駱駝、臥象、麒麟、立馬、臥馬各一對;文臣、武將各二對,接龍形神道的是最後三座御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