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前身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以原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為基礎重建,隸屬戰略支援部隊,校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擔負著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信息領域高層次人才的重任。
1931年1月,由
毛澤東、
朱德共同發布《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後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報務訓練班;(同一時期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後演變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949年3月,在張家口組建的"軍委工程學校"標誌著學院的正式創建。後來幾經搬遷,多次更改校名。
1978年,原工程技術學院的工程技術方面相關專業從
洛陽搬到鄭州,組建新的工程技術學院。洛陽剩餘部分現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1986年6月,改稱信息工程學院。
1991年6月,江澤民主席為學院親筆題詞:“發揚嚴格勤奮團結獻身的校風,辦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重點理工科軍事院校”。
大學合併成立後,曾一度分為“信息技術學院”、“信息安全學院”。後又合併。
1946年5月5日,經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批准在長春創建的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隸屬司令部作戰處建制。5月19日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隨總部撤離長春,遷至哈爾濱。8月1日正式開學。
1946年8月中旬遷至黑龍江省勃利縣。
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後遷至瀋陽。學校設大地、地形、製圖三個專業。
1950年1月中央軍委電令,將東北軍區地圖科及其所屬機構,即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測繪學校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校,從司令部作戰處建制改歸總參謀部建制,由東北軍區代管。
1950年9月學校按正規大學改建編制,開辦本科、專科和訓練班。
1952年,設定大地測量、航空測量、地形、製圖、政治教育、文理6個系,並接收了撤消後的中南、西南、華東測繪學校的學員。
1953年7月19日,中央軍委電令,解放軍測繪學校改為解放軍測繪學院,8月1日舉行了更名典禮。
1953年11月20日學院遷至北京市(現北京電影學院一帶)。
1954年增設軍師測繪主任專修班,並列編為速成系。
1959年4月海測系列入學院建制。
1963年海測系遷至浙江江山縣,與綜合系合編為海道測量系。
1966年1月海道測量系移交海軍。
1968年8月開始,學院大批教員、幹部被送住“五七”學校勞動。
1969年6月21日,學院被正式撤消。12月,軍委同意重新組建測繪學校,12日任命了學校領導幹部,成立了建校籌備小組。
1970年3月,籌備組由北京遷至武漢辦公。9月正式開學,編制實行校隊兩級,編3個部、9個科、7個隊,設大地、航內、航外、製圖4個專業,學制一年。
1973年開辦教師進修班。
1974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校在鄭州選點建校,
1975年開辦了三年制大專班和二年制中專班。7月鄭州動工。
1976年恢復三級制,設天文大地測量系、航空攝影測量系和製圖系,科改為處、成立教研室,專業教研室和學員歸系建制。7月,學校由武漢遷至河南省鄭州市。
1978年1月12日,中央軍委命令解放軍測繪學校恢復為測繪學院。
1981年7月增設測繪勤務系。學院設3個部,4個系,17個專業。
1947年8月,在河北平山縣創辦的中央機要訓練班。
1949年3月,中央軍委在張家口創辦機要通信幹部學校,該校第三部從事機要人員訓練。
1952年3月,訓練班第三部和東北軍區司令部機要訓練大隊重組,在長春組建機要青年幹部學校。此後,校名幾經更改,校址多次變遷。
1969年6月,由於十年動亂,學校被撤消。
1978年3月,在鄭州重新恢復組建,定名為"解放軍技術學校"。
1983年6月,改名為"電子技術學院"。
1931年,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無線電培訓班。
1938年,成立軍委日文培訓班。
1947年,兩班合併為軍委外文訓練班。
1949年,改建成為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
1951年,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與軍委工程學校(部分)合併,組建軍委技術部幹部學校。
1957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專科學校。
1960年,升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
1961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家口外國語文學院。
1962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南京外國語文學院(職能)併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1964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一系)分出,改建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後發展為解放軍第二外國語學校、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解放軍南京外國語學院、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1969年,撤銷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
1969年,復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外國語學校。
1975年,升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
1978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
1981年1月,學院在國家第二批學位審核時,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4年,學校設立信息系統工程學院、地理空間信息學院、密碼工程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導航與空天目標工程學院、理學院、指揮
軍官基礎教育學院等七個學院以及信息技術研究所。
專業設定
序號 | 學院 | 專業名稱 |
1 | 信息系統工程學院 | 信息工程1 |
2 | 通信工程 |
3 | 偵測工程 |
4 | 地理空間信息學院 | 測量工程 |
5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6 | 遙感科學與技術 |
7 | 作戰環境工程 |
8 | 密碼工程學院 | 信息工程2 |
9 | 密碼學 |
10 | 密碼裝備工程 |
11 | 電子工程2 |
12 | 管理工程 |
13 | 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 信息安全1 |
14 | 信息安全2 |
15 | 網路工程 |
16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7 | 導航與空天目標工程學院 | 導航工程 |
18 | 電子工程1 |
19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20 | 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 | 軍隊指揮類1 |
21 | 軍隊指揮類2 |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2000餘名教學科研人員,擁有博士生導師153人、碩士生導師44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863計畫信息領域相關專家7人,繞月探測工程科學套用專家委員會專家2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全軍優秀教師33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5人,何梁何利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求是獎和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者12人,全軍科技領軍人才2人、學科拔尖人才7人,4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4人被評為“全軍資深翻譯家”。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軍事地圖製圖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王家耀)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王家耀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首要完成人(1人):羅興國
“求是獎”獲得者(3人):魯國英、游雄、金梁
第七屆“鐘家慶數學獎”獲得者(1人):范淑琴
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呂志軍、張水蓮
教學建設
河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實驗中心
國家精品課程(8門):大學英語(王德軍)、通信原理(胡捍英)、密碼學(金晨輝)、大地測量學基礎(呂志平)、攝影測量學(張保明)、地圖學(江南)、現代測量學(郝向陽)、數位訊號處理(吳瑛)
軍隊優質課程(3門):大學英語(王德軍)、通信原理(胡捍英)、密碼學(金晨輝)
河南省高校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地圖文化》(王家耀、王光霞、劉玉峰、李少梅、於建峰)
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團隊(4個):通信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大地測量學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攝影測量學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密碼學教學團隊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創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學科新體系”(第五屆、王家耀)、”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建設特色鮮明的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 (第六屆、鄔江興)
學科建設
學校堅持把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作為戰略性基礎工程,按照信仰立魂、素質立身、氣節立志、本色立業的思路推進育人工程。學校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速推進現代化教學,努力培養造就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優秀軍事人才。有6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30篇論文獲全軍(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92篇論文獲軍隊(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500餘人次獲國際、全國各類學科競賽一等獎以上獎勵,1人獲得“鐘家慶”數學獎、3人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人獲國家網路安全優秀人才獎、1人獲國家網路安全優秀教師獎,1個團隊獲全國首屆高校網路安全聯賽獲特等獎,代表我國參加世界無線電測向錦標賽、世界軍事定向越野錦標賽,取得優異成績。畢業學員中,2人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15位成長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百餘名成長為將軍和省部級領導幹部。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測繪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
軍隊重點學科(5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等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信息與通信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軍隊指揮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軍隊指揮學、軍事裝備學、地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4個):數學、統計學、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軍隊指揮學、軍事裝備學、軍事訓練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理學等
全日制專業學位(5個):電子與通信工程、積體電路工程、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測繪工程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學校是軍事信息領域科研創新的基地。先後承擔了“863計畫”、“973計畫”、核高基等國家、軍隊重點科研項目3000多項,在“太湖之光”巨型高速計算機研製、“中國天眼”FAST超級射電望遠鏡建設、載人航天、探月計畫、量子信息、北斗導航、國家高速信息示範網等重大專項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1999年以來,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國家自然科學、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0項、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5項。一大批成果在奧運及“兩會”安保、9·3閱兵、G20峰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海外護航、“和平使命”聯合軍演、抗震救災等重大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學校將在網路空間安全、時空大數據、人工智慧、可見光通信、擬態防禦、量子信息等領域持續用力,努力打造軍事信息領域科技創新高地。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系統集成晶片設計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河南省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
與中科院共建研究中心(1個):機器地圖聯合研究中心
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北斗導航套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大學在程控交換、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信息安全、核心路由器、信號分析與處理、衛星及微波通信、計算機網路、網路通信協定、空間定位、衛星導航、航天遙感、數字攝影測量、仿真工程、數字地圖製圖、地理信息系統等方向有很強的科研優勢和實力,有的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自主研製成功我國首台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交換系統和我國第一全部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IPv6路由器。另外在“神舟”系列飛船研製中,成功模擬著陸場三維地形。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產民用高解析度立體測圖衛星測繪和套用關鍵技術”(周平)、“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張平)、“分散式虛擬現實套用系統開發與支撐環境”(趙龍)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高性能寬、窄帶混合數字交換系統”(鄔江興)、“全國GPS一級網的研究與建立”(許其鳳)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GPS接收機綜合檢定場”(許其鳳)、”將虛擬現實(VR)與數字地圖技術相結合用於戰場地形環境仿真“(鄔江興)
學術資源
截止201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100餘萬冊、數字資源總量達300TB。
《中國人民解放軍
信息工程大學學報》是由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辦的公開發行的以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季刊。 主要刊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空間科學,套用數學以及軍隊指揮等專業領域內的科研成果論文,技術報告,優秀學位論文及今後發展趨勢展望。 被《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電子科技文摘》、《中國無線電電子學文摘》等多種文摘收錄,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萬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上網期刊,入選“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曾獲河南省優秀學報;河南省優秀期刊;總參優秀期刊;優秀國防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獎;入選中科院核心期刊;全軍首批軍事學核心期刊。
文化傳統
求是、創新、奉獻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歌》
迎著時代挑戰 ,迎著科技較量,我們在中原集合。
勵志學業 ,勇於創新投身國防。
勵志學業 ,勇於創新投身國防。
信息在多維空間 ,信息在無形戰場,信息在前沿陣地 ,
信息在指揮心臟,信息是戰鬥力 ,信息是勝利保障。
信息是戰鬥力 ,信息是勝利保障。
面對高科技戰爭,面對信息化戰場,我們從黃河出發,肩負使命, 勇攀高峰獻身國防。
肩負使命,勇攀高峰獻身國防,獻身國防!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徽設計新穎,構成完美。以
象徵科技、自由的天藍色為背景,中上部綴以鮮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表明院校所屬。下部以純白色字母"1"和靈動、飄逸的紋帶承托。“1”代表學校勤力治學、努力辦學,奮發向上爭奪第一。同時又表示信息(information)的英文首字母“I”,表達學校性質。
知名校友
吳勝利,海軍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任海軍司令員,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海測系。
孟立秋,慕尼黑工業大學副校長,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
高俊,1933年9月出生,1955年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理論地圖學、數字地圖及地理信息工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和參加我國多種大型地圖集和地圖的論證、設計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9月授少將軍銜。
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中國著名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與網路技術專家。
王義,1954年09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軍銜,畢業於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是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解放軍代表團),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政委。
武文斌,1982年10月1日出生,2005年8月以全團第一的成績考入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測量與導航工程系士官一隊,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2004年被團表彰為百名鐵軍之星,先後三次被團評為新時期二十二勇士。2008年6月18日,在隨部隊參加四川
汶川抗震救災中,因連續奮戰、過度勞累引發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光榮犧牲,年僅26歲。
孟祥斌,1979年出生,1997年高中畢業後參軍,後經組織推薦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蘭州分院。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同志因奮不顧身搭救一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年僅28歲。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羅曉麗: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奧運會火炬手。
田甜: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湯卉:首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校園環境
截至2017年,學校占地面積近8000畝,校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洛陽市澗西區,交通便利,校園環境優美。學校教學科研場地場館先進、設施設備齊全,擁有各類實驗室和教學訓練場館400餘個,建有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病毒防禦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數字程控交換技術工程中心、中國遙感定標場等國家級教學、科研實驗平台,擁有萬億次高性能計算集群系統、網路對抗訓練靶場等。建有游泳館、體育館、地下射擊場、汽車駕駛等訓練場所。建有全軍單體面積最大的圖書館,館藏圖書320餘萬冊,數字文獻資源355TB,校園網路實現全覆蓋。
建設和裝備了大型衛星接收設備、“神威”百億次巨型計算機、可容納千餘名學員上機的計算中心、 GPS訓練場和戰術訓練場等教學科研設施和場地,建成了高速光纖校園網和遠程教學系統,網路終端覆蓋到教學樓、實驗樓和學員宿舍。
學校地址
鄭州校區
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科學大道62號
洛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