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歷史名人典》是2005年1月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群生。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主要名單,
內容簡介
本書所選人物上起重慶有史以來,下迄近現代已經去世的對全社會卓有貢獻的重慶籍名人,以及曾經在重慶留下業績的客籍(含外國籍)名人。
主要名單
古代到近代
東周秦(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01年) | |
巴國將軍(今重慶忠縣人) | |
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今重慶長壽人) | |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 |
扶嘉 | 西漢謀士、廷尉 |
西漢名士、諫議大夫 | |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 |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 |
東漢末年大將 | |
五斗米道首領 | |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 |
蜀漢中郎將 | |
蜀漢尚書令,蜀漢“四名相”之一。 | |
蜀漢文士 | |
晉南北朝(公元264年—公元580年) | |
成漢丞相 | |
衛尉、散騎常侍 | |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59年) | |
武鎮軍節度使、峽路討伐使 | |
文學家、書法家 | |
道教儒師 | |
進士,官至御史中丞,與許渾齊名,時號 “ 渾詩遠賦”. | |
後蜀史館修撰、宋鎮國軍行軍司馬 | |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 |
宋朝狀元 | |
宋朝狀元 | |
寶頂山石刻的開鑿者 | |
南宋高僧 | |
南宋著名理學家 | |
宋朝進士,禮部侍郎,被譽為“朱熹高徒第一人。 | |
南宋著名理學家,涪陵學派的開創者。 | |
宋朝進士,南宋後期川東地區的最著名學者 | |
宋朝進士,抗元忠臣 | |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 |
榜眼,明禮部尚書、太子太保 | |
明朝五朝重臣,吏部尚書、少師、太師 | |
明抗倭名將、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 |
都指揮同知,封遂安伯 | |
明工部尚書、太子太師 | |
明刑部尚書 | |
明兵部尚書 | |
明禮部尚書 | |
明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 | |
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太子少保 | |
明禮部尚書、大學士 | |
明工部尚書 | |
南明刑部尚書 | |
南明戶部尚書、兵部尚書 | |
南明兵部尚書 | |
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名將被記載到史書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 | |
平定奢安之亂,卒贈兵部尚書 | |
明翰林院侍讀學士 | |
明理學家 | |
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 |
清朝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太傅,《四庫全書》總閱 | |
清朝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 | |
清朝內閣學士、左都御史 | |
清朝工部侍郎、安徽巡撫 | |
清朝兵部侍郎、刑部侍郎 | |
清朝兩江總督 | |
清朝福建巡撫 | |
清朝名將 | |
清朝湘軍名將 | |
清抗英愛國將領 | |
清朝甲午勇將 | |
清朝陝甘提督、揚威將軍 | |
清朝貴州提督、太子少保,封公安伯 | |
清朝貴州提督、鎮遠將軍、太子少傅 | |
清朝湖南提督 | |
清朝湖北提督,卒贈太子少保 | |
清朝廣西提督,卒贈太子少保 | |
清代書畫家 | |
清代著名僧人 | |
清代著名詩人 | |
清朝奉天巡撫、江蘇巡撫,民國江蘇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 | |
清末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政務大臣 | |
中國最後的一位“傳臚公” |
近現代及當代
軍政界 | |||||||||
陳崇功 | 童憲章 | 董鴻詩 | 董鴻詞 | 李湛陽 | |||||
鄧懋修 | |||||||||
趙尚輔 | 李肇甫 | 李公度 | 吳梅修 | 楊柏舟 | |||||
王奇岳 | |||||||||
陳廷傑 | 肖華清 | ||||||||
文教界 | 趙熙* | 徐昌緒* | 趙尚輔* | 何榮楠* | 甘作賡* | 郎承謨* | 黃秉湘* | 李西漚* | 劉貞安* |
張賓吾* | 李義得* | 陳正學* | 陳昆* | 方正* | 李炳靈 | 高凌霄 | |||
陳光績 | |||||||||
韋聖祥 | |||||||||
李奎安 | 張凌高 | 龔鵷 | 聶榮藻 | ||||||
肖華清 | 楊重熙 | 楊世才 | |||||||
馮承澤 | |||||||||
陶道恕 | 成善楷 | ||||||||
石安石 | |||||||||
劉小楓 | |||||||||
註:姓名標有*為晚清進士、翰林。 | |||||||||
曾任(現任)各所大學校長、院長或黨委書記 | 張凌高 | ||||||||
當代作家、詩人 | |||||||||
胡甫臣 | |||||||||
工商界 民國時期實業家 | 李湛陽 | 任鴻熙 | |||||||
趙資生 | 汪代璽 | ||||||||
程爾昌 | |||||||||
晚清巨商 | 楊文光 | 劉繼陶 | |||||||
科技界 (含兩院院士) | |||||||||
萬鋼 | |||||||||
彭光欽 | |||||||||
醫藥衛生界 中醫 | 文仲宣 | 熊廖笙 | 李巽芳 | 孔健民 | 周湘船 | 鄒趾痕 | |||
張樂天 | 王文選 | 史方奇 | 陳源生 | 陳正學 | |||||
萬雲程 | 王希知 | 王受伯 | 皮襲休 | 程琪芝 | 李君實 | 熊雨田 | 陳樞燮 | ||
徐有玲 | 夏睿明 | 傅燦冰 | 謝浴凡 | 潘廷勛 | |||||
左國慶 | |||||||||
西醫 | |||||||||
革命烈士 | |||||||||
王奇岳 | |||||||||
劉德惠 | 唐慕陶 | 周國儀 | |||||||
喻克猷 | 彭立人 | 陳家齊 | |||||||
王英 | 李建康 | ||||||||
賀竟華 | 柳乃夫 | ||||||||
李惠康 | 張國雄 | ||||||||
黎純一 | 郝躍青 | 明昭 | |||||||
唐茂傳 | |||||||||
袁德朗 | |||||||||
袁尊一 | |||||||||
註: 1、抗戰時期,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應徵赴前線浴血奮戰的350萬渝川籍將士(其中重慶籍官兵達96萬名),有64萬多人傷亡。李宗仁的回憶錄中曾感慨:“川軍將士以寡敵眾,只有戰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 抗戰中,正面戰場上曾一度被戲稱“降將如毛、降兵如潮”。至1943年時,投降日軍充當偽軍頭目的國民黨將級軍官有58人之多,在他們率領下成建制投敵的軍隊達50萬,成為日本占領區偽軍的主要來源。但在抗戰期間,西南各省軍隊卻湧現出大量的烈士,沒有一位投降將軍,也沒有出現偽軍。 八年抗戰中,川軍足跡遍布全國戰場,先後參加過幾乎所有的大型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前後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西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粵湘桂邊區會戰、豫西北會戰…… 2、川軍僅指國民革命軍中的渝川籍將士,抗戰中從重慶、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補充到了中央軍等國民革命軍主力軍隊中,而非國民革命軍渝川地方軍閥。 | |||||||||
藝術界 書畫 | 饒其寅 | ||||||||
釋破山 | 釋竹禪 | ||||||||
曾右石 | 徐文彬 | ||||||||
音樂 | |||||||||
戲曲.戲劇 | |||||||||
體育界 | |||||||||
影視界 | |||||||||
蔣勤勤 | 楊樂樂 | 陳紫函 | 殷桃 | 張一白 | 艾夢萌 | 黃小蕾 | 黃綺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