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廷昭

榮廷昭

榮廷昭,1936年1月5日出生於重慶璧山,玉米遺傳育種學專家。曾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現任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教授。

1957年畢業於四川農學院農學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榮廷昭院士50多年來,一直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學科主要帶頭人,在學校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培養碩、博士50餘名;先後承擔了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國際合作等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對玉米數量性狀遺傳及育種方法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研究。設計並成功實施了自交系、雜交種選育與群體遺傳組成研究、群體改良同步進行的育種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區玉米育種利用熱帶種質的新途徑,結合西南實際對傳統育種方法進行了改良,多途徑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種新材料,篩選到了西南玉米轉基因工程育種急需的優良受體自交系並成功利用。選育了集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於一體的玉米自交系30餘個和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雜交種40餘個,累計推廣近億畝,新增玉米40多億公斤。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作為第二獲獎人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在《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Crop Science》《PNAS》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6部。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個人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曾榮獲四川首屆創新人才獎和四川第二屆科技傑出貢獻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榮廷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市壁山區
  • 出生日期:1936年1月5日
  • 職業:玉米遺傳育種專家
  • 畢業院校:四川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0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職務: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主要作品,研究領域,發表論文,

人物經歷

榮廷昭一直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學科主要帶頭人,在學校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培養碩、博士50餘名;他先後承擔了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國際合作等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對玉米數量性狀遺傳及育種方法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研究。設計並成功實施了自交系、雜交種選育與群體遺傳組成研究、群體改良同步進行的育種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區玉米育種利用熱帶種質的新途徑,結合西南實際對傳統育種方法進行了改良,多途徑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種新材料,篩選到了西南玉米轉基因工程育種急需的優良受體自交系並成功利用。選育了集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於一體的玉米自交系30餘個和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雜交種40餘個,累計推廣近億畝,新增玉米40多億公斤。此外,為解決在南方發展草食性畜牧業所面臨的飼料短缺矛盾,他還培育創製出能提高與近緣屬種遠緣雜交結實率的新材料068,進而組配出生長繁茂,抗逆能力強,有的還具有多年生性能並具保持水土功能的新型飼草玉米品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榮廷昭

人物成就

他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他作為第二獲獎人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他先後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個人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曾榮獲四川首屆創新人才獎和四川第二屆科技傑出貢獻。
  1. 1994年,《山區育種用優良玉米自交系S37》,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2. 1996年,《玉米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國家科委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3. 1996年,《豐抗兼優玉米雜交種川農單交9號》,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第一完成人。
    4. 1999年,《優良玉米雜交種雅玉2號》,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第二完成人。
    5. 2001年,《四川地方種質和美國玉米帶種質三高自交系21-ES及18-599、156選育》,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第一完成人。
    6. 2002年,《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創造、研究與套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7. 2005年,《突破性玉米雜交種川單21的選育與套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8. 2007年,《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廣適玉米自交系08-641選育與套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第一完成人。
    9. 2008年,《西南地區玉米雜交育種第四輪骨幹自交系18-599和08-641》,國務院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10. 1997年獲王丹萍科學獎。
    11. 1997年獲科技部全國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個人。
    12. 1998獲教育部、人事部“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13. 2001年獲首屆“四川創新人才獎”。
    14. 2002年獲四川省第二屆“科技傑出貢獻獎”。
    15. 2005年獲國務院“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主要作品

他在《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Crop Science》、《TAG》、《PNAS》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6部。

研究領域

玉米遺傳育種、生物技術與育種。

發表論文

  1. Ling Huang, Jie Xiang, Jiazhou Liu, Tingzhao Rong, Jing Wang, Yanli Lu, Qilin Tang, WenWen, Moju Cao. Expre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for CMS-C in maize. Protoplasma. 2011.
    2. Yanli Lu, Zhuanfang Hao, Chuanxiao Xie, Jose Crossa, Jose-Luis Araus, Shibin Gao, Bindiganavile S. Vivek, Cosmos Magorokosho, Stephen Mugo, Dan Makumbi, Suketoshi Taba, Guangtang Pan, Xinhai Li, Tingzhao Rong, Shihuang Zhang, Yunbi Xu. Large-scale screening for maize drought resistance using multiple selection criteria evaluated under water-stressed and well-watered environment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PNAS,2011,124(1): 37-45.
    3. 張采波,袁國釗,汪靜,潘光堂,榮廷昭,曹墨菊. 空間環境誘發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突變體的遺傳分析. 遺傳,2011, 33(2): 175 -181.
    4. 李蘆江,楊克誠,潘光堂,榮廷昭. 玉米人工合成群體的改良與利用. 玉米科學, 2011.19(1):1-7.
    5. 熊堯宇,李蘆江,文水清,陳文生,楊克誠,高世斌,潘光堂,榮廷昭. 不同選擇方向回交改良玉米後代的出苗率和大斑病抗性. 玉米科學,2011,19(6):1-5.
    6. 超英,李蘆江,楊克誠,潘光堂,榮廷昭. 控制雙親混合選擇對不同玉米合成群體的改良效應. 作物學報,2010, 36(1): 76− 84.
    7. 楊克誠,向 葵,潘光堂,榮廷昭. 西南玉米新品種應具備的特徵特性及區域主推品種的選擇. 玉米科學, 2010,18(1):146-148.
    8. 曹墨菊,程 江,汪 靜,張采波,潘光堂,榮廷昭. 太空誘變玉米核雄性不育與植物激素的關係. 核農學報,2010,2(3):447-452.
    9. 劉福霞,曹墨菊,榮廷昭,潘光堂,劉乃森.太空誘變玉米細胞核雄性可育和不育材料的遺傳多態性分析,河南農業科學,2010.5:4-7.
    10. Yanli Lu1,Yaxi Liu,Jing Wang,Moju Cao and Tingzhao Rong. Variation and Patterns of DNA Methylation in Maize C-type CMS Lines and their Maintainers.J. Plant Biochemistry & Biotechnology. 2010,Vol. 19(1):43-50.
    11. 張琳碧,榮廷昭,潘光堂,曹墨菊. 太空誘變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的cDNA2AFLP分析. 核農學報, 2009,23(1):37-41.
    12. 江 舟,楊克誠,高世斌,潘光堂,榮廷昭. 9個不同玉米人工合成群體育種潛勢的比較.華北農學報,2009,24(增刊):62-68.
    13. 唐祈林,王培,盧艷麗,鄭名敏,劉堅,榮廷昭. 玉蜀黍屬物種間遺傳關係的RAPD分析. 草業學報,2009,18(4):154-160.
    14. 張桂玲,張素芝,榮廷昭. 影響玉米幼胚愈傷組織再生率的因素分析. 核農學報, 2009,23(3):385-390.
    15. 汪 靜,榮廷昭,曹墨菊.兩個新選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初步鑑定與分析,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9,27(4):415-418.
    16. 陳柔屹,程 江,鄭常祥,唐祈林,榮廷昭,任 勇. 玉草1號產量構成因素和最適密度研究. 種子,2009,28(7):80-82.
    17. Jing Wang,Moju Cao,Guangtang Pan,Yanli Lu,Tingzhao Rong. RNA editing of mitoch- ondrial genes atp6 and cox2 in maize(Zea mays L), Mitochondrion, 2009,9(3):364-369.
    18. Tian Mengliang, Tan Gongxie, Liu Yongjian,Rong Tingzhao, Huang Yubi.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waxy maize:evidence from the Globulin-1 gene.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9,56(2) : 247-255.
    19. Li Jingwei,Liu Jian,Lan Hai,Zheng Mingmin,Rong Tingzhao. GC-MS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of yacon (Smallanthus sonchifoli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09,3(1): 40-42.
    20. Chen Fabo,Yang Kecheng, Rong Tingzhao, Pan Guangtang.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maize hybrids in the regional tests in Sichuan and Southwest China.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2008,2(2) : 162-171.
    21. Sun Qingquan, Zhang Ying, Rong Tingzhao, Dong Shuting, Ma Dengchao. Establishment of transgenic acceptor and transformation of barnase gene by particle gun in maize inbred line 18-599 (white).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2008,2(1): 37-43.
    22. Yanli Lu, Tingzhao Rong, Moju Cao.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in different maize tissues.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8,35(1):41-48.
    23. 田孟良,黃玉碧,譚功燮,劉永建,榮廷昭. 西南糯玉米地方品種waxy基因序列多態性分析. 作物學報,2008,34(5):729-736.
    24. 唐祈林,呂桂華,楊秀燕,榮廷昭. 玉米×四倍體多年生玉米雜種F2非整倍體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8,41(8):2480-2484
    25. 段桃利,牟錦毅,唐祈林,榮廷昭,王 培. 玉米與摩擦禾、薏苡的雜交不親和性. 作物學報,2008, 34(9):1656−1661.
    26. 張琳碧,榮廷昭,潘光堂,朱英國,曹墨菊.太空誘變玉米核不育材料可育株花葯與不育株花葯的生化特性分析.核農學報,2007,21(3):221-223.
    27. 李式昭,曹墨菊,榮廷昭,潘光堂,朱英國. 太空誘變玉米核不育材料花粉敗育的細胞學觀察. 分子細胞生物學報,2007,40(5):361-364.
    28. 李式昭,曹墨菊,榮廷昭,潘光堂,朱英國. 太空誘變玉米核不育基因的SSR作圖.高技術通訊,2007,17(8):869-873.
    29. Liu Jian,Rong Tingzhao,Li Wanchen. Mutation loci and intragenic selection marker of the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gene in waxy maize. Molecular breeding,2007,20(2) :93-102
    30. Qilun Yao, Kecheng Yang, Guangtang Pan, Tingzhao Rong .Genetic Diversity of Maize (Zea mays L.) Landraces from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SSR Dat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7,34(9):851-860.
    31. Yu Wang, Shaohong Fu, Ying Wen, Zhiming Zhang, Yanli Xia, Yuzhen Liu, Tingzhao Rong, Guangtang Pan. Selection of Maize Inbred Lines with High Regener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Agrobacterium tumifacien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07,34(8):749-755.
    32. 榮鳳軍,曹墨菊,唐祈林,榮廷昭. 轉Bt基因後代玉米新不育胞質A的遺傳分析。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7,25(1):29-33.
    33. 汪 靜,曹墨菊,朱英國,潘光堂,榮廷昭. 玉米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線粒體atp6基因轉錄本編輯位點研究. 遺傳,2007,29(6):731-737.
    34. 許 珂,曹墨菊,朱英國,潘光堂,榮廷昭. 玉米C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特異片段的分離及鑑定.高技術通訊,2007,17(11):1180-1184.
    35. 孫慶泉,張 穎,榮廷昭,董樹亭,張春慶. 玉米自交系182599(白)轉化受體體系的建立和轉barnase基因植株的獲得. 作物學報,2007,33(5) :738- 743.
    36. 榮廷昭,唐祈林. 優質高產新型飼草玉米SAUMZ1號的選育與利用. 貴州農業科學,2007,35(1): 7~ 8.
    37. 任 勇,陳柔屹,唐祈林,榮廷昭. 新型飼草玉米生長動態及收割期的研究. 作物學報,2007, 33(8):1360-1365.
    38. 蘭 海,李新海,王鳳格,高世斌,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趙久然,榮廷昭. 玉米種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作物學報,2007,33(9) :1474- 1478.
    39. 唐祈林,榮廷昭. 玉米的起源與演化. 玉米科學,2007, 15(4): 1-5.
    40. 蘭 海,高世斌,樊慶琦,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榮廷昭. 玉米種子休眠性的數量遺傳分析. 作物學報,2006,32(10):1586-1588.
    41. 蘭 海,譚登峰,高世斌,唐祈林,曹墨菊,潘光堂,榮廷昭.普通玉米主要營養品質性狀的遺傳效應分析. 作物學報,2006,32(5):716-722.
    42. 徐小遜,榮廷昭,曹墨菊. 一個新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發現及其初步遺傳分析. 玉米科學,2006,14(1):55-58.
    43. 韓學莉,唐祈林,曹墨菊,榮廷昭. 用Stock6雜交誘導的單倍體鑑定方法初探.玉米科學,2006,14(1):64-66.
    44. 潘光堂,張志明,魏 昕,宋 芸,趙茂俊,夏燕莉,榮廷昭. 玉米幼胚培養能力性狀QTL分析. 作物學報,2006,32(1):7-13.
    45. 汪 靜,榮廷昭,潘光堂,朱英國,曹墨菊. 植物線粒體遺傳物質與細胞質雄性不育關係的研究進展.玉米科學,2006,14(6):78-82.
    46. 任 勇,唐祈林,曹墨菊,榮廷昭. 新選育飼草玉米品系飼用營養價值初步研究.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5,6(4):444-447.
    47. 曹墨菊,張 穎,劉玉貞,孫慶泉,榮廷昭. 玉米幼胚培養胚性愈傷組織的影響因素分析.西南農業學報,2005,18(5):647-652.
    48. Tang Qilin,Tingzhao Rong,Song Yunchun,Yang Junpin,et al. Introgression of Perennial Teosinte Genome into Maize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Microsatellite Markers.Crop Science ,2005,45(2):717-721.
    49. 付鳳玲,李晚忱,榮廷昭. N6培養基添加鈣和烯效唑對玉米幼胚培養的作用. 作物學 報. 2005,31(5):634-639.
    50. 高世斌,馮質雷,李晚忱,榮廷昭. 乾旱脅迫下玉米根系性狀和產量的QTLs分析. 作物學報,2005,31 (6):718-722.51. 劉福霞,曹墨菊,榮廷昭. 太空誘變玉米核不育基因的RAPD分析.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5,23 (1):19-23.
    52. 劉福霞,曹墨菊,榮廷昭. 用微衛星標記定位太空誘變玉米核不育基因. 遺傳學報,2005,32(7):753-757.
    53. 曹墨菊,榮廷昭,朱英國. 玉米雄性不育細胞質特異DNA片段的發現及差異展示.遺傳,2005,27(5):747-752.
    54. 曹墨菊,榮廷昭,朱英國. 玉米同核異質不育系小孢子發育的mRNA多態性分析 .玉米科學,2005,13(3):3-5.
    55. 曹墨菊,榮廷昭,黃文超,朱英國. 首例航天誘變玉米細胞核雄性不育株與可育株的株高生長分析. 核農學報,2004,18(4):261-264.
    56. 韓兆雪,曹墨菊,朱楨,榮廷昭. DREb基因雙T-DNA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及驗證. 分子植物育種,2004,2(1):7-12.
    57. 伍曉麗,朱禎,李晚忱,潘光堂,曹墨菊,榮廷昭. 農桿菌介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劑基因(cpti)在玉米中的遺傳轉化,作物學報,2004,30(3):297-298.
    58. 唐祈林,李晚忱,宋運淳,榮廷昭,潘光堂,黃玉碧,曹墨菊.玉米與四倍體多年生玉米代換種質的選育及其基因組原位雜交鑑定. 遺傳學報,2004,31(4):340-344.
    59. 曹墨菊,榮廷昭,潘光堂. 首例航天誘變玉米雄性不育突變體的遺傳分析. 遺傳學報,2003,30(9):817-822.
    60. 榮廷昭,李晚忱,潘光堂. 新世紀初發展我國玉米遺傳育種科學技術的思考. 玉米科學,2003(專刊):42-53.
    61. 李金國,潘光堂,曹墨菊,榮廷昭,蔣興村. 衛星搭載玉米雄性不育突變系的遺傳穩定性研究.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02,15(1):51-54.
    62. 榮廷昭,李晚忱,曹墨菊,胡長遠. 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分組鑑定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2002,35(9):1055- 1059.
    63. 曹墨菊,榮廷昭,胡長遠.三個新選玉米雄性不育胞質花葯敗育的超微結構觀察.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2,20(2):84-87.
    64. 曹墨菊,榮廷昭,唐祈林.栽培玉米與近緣野生材料雜交後代的性狀表現. 西南農業學報,2002,15(2):9-12.
    65. 曹墨菊,榮廷昭.三個自選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的小斑病C小種的接種鑑定.玉米科學,2002,10(3):11-12.
    66. 曹墨菊,榮廷昭. 空間條件對玉米自交系S37誘變效應.中國農學通報,2001,2:1-3..
  2. 67. 李晚忱,榮廷昭,雷本鳴,曹墨菊,胡長遠.3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分組鑑定.作物學報,2001,27(3):308-312.
    68. Rong Tingzhao,Cao Moju,etal. Idenficatition of Maize Male Sterile Mutant Induced in Retrievable Satellit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0, October 11.
    69. 曹墨菊,榮廷昭,潘光堂. 空間條件對玉米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中國農學通報,2000,16(2):14-16.
    70. 曹墨菊,榮廷昭,潘光堂. 衛星搭載獲得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初步鑑定.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0, (2):100-103.
    71. 曹墨菊,榮廷昭. 玉米太空處理後代基因雄性不育株與可育株的比較. 四川大學學報,2000(增刊):49-55.
    72. 曹墨菊,榮廷昭. 多胞質、多核背景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同功酶分析.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8,16 (4):407-412.
    73. 曹墨菊,榮廷昭. 玉米同核異質不育系與測驗系雜交不同回交後代的育性觀察.玉米科學,1998,6(4):1-5.
    74. 曹墨菊,榮廷昭. 玉米雄性不育系的質、核對農藝性狀的影響.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7,15(4):440-444.
    75. 榮廷昭,潘光堂. 玉米太空處理純系材料表型性狀的田間觀察和同工酶分析. 空間科 學學報,1996, 16(增刊):156.
    76. 曹墨菊,榮廷昭,高之仁. 同核異質、同質異核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回交後代育性恢復的比較.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993,11(4):520-560.
    77. 《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年,主編。
    78. 《西南生態區玉米育種》,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年,主編。
    79. 《數量遺傳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 ,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