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先

陳凱先

陳凱先,男,1945年8月出生。原籍江蘇南京,生於重慶,藥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國家新藥研究和開發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新藥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醫藥博士聯誼會理事長;中國藥學會、上海市藥學會、上海市分子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藥理學報物理化學學報、中國醫藥工業雜誌、分子科學學報、藥學進展、藥物化學雜誌編委;被聘為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兼職教授、東北製藥(000597)專家委會首席專家。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凱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45年8月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主要成就: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原籍:江蘇南京
人物經歷,學術成就,科技成就,學術成果,承擔項目,人生歷程,工作精神,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78年9月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生,
陳凱先陳凱先
1982年和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所長。
1968.10-1970.5 安徽省霍丘縣 城西湖軍墾農場 勞動鍛鍊
1970. 5-1974.3 湖南省邵陽市 化工部中南製藥廠,工人、技術員
1974. 3-1978.9 湖南省邵陽市 湖南醫藥工業研究所,技術員
1988.6-1996.4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合成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副所長等職。1993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96.4-2004.12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
1996.4- 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新藥研究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藥學會等多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自然科學進展》 、 《中國藥物化學雜誌》 、 《中國藥理學報》等多種學報編委,“973”專案首席科學家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並被復旦大學、交通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1999.10-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5.1-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5.3- 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2007年2月5日至2012年3月19日兼任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SH600276)獨立董事
2014.8—聘任為東北製藥(SZ000597)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

學術成就

主要從事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研究。進行有機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生物活性之間關係的研究,有活性的有機小分子結構預測和設計。提出了計算機藥物和受體疏水作用力場三維分布的數學模型和藥物構象研究的方法,發展了藥效基團的搜尋方法,建立了利用計算機構建具有結構多樣性的分子庫和模擬篩選的方法,並套用於多種抗腫瘤藥物與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開發了基於藥物與受體三維結構的藥物設計研究,其中一些受體三維結構模型和新藥的分子設計得到了實驗的驗證。
陳凱先陳凱先

科技成就

1.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的方法研究先後發展了適用於較大分子體系的從頭計算技術等多種理論計算方法。還進一步針對藥物設計的一些重要環節,多方面發展了藥物設計的理論方法,包括:提出了分子周圍疏水作用力場三維分布的數學模型,闡明了藥物——受體結合過程中疏水性質的影響;建立了藥物分子構象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藥物分子的溶液構象搜尋方法和藥物分子活性構象的搜尋方法;在分子力場分析法和構象疊合的基礎上,提出了兩種新的藥效基團搜尋方法,提高了藥效基團搜尋的效率和可靠性;研究了利用計算機建立具有結構多樣性的分子庫、並進行模擬篩選(通過與受體“對接”)的方法,在計算機模擬“組合化學”這一前沿的研究方向上顯示了良好的前景。
2.從分子和亞分子水平探索藥物作用的機制和構效關係的規律開展了抗腫瘤藥物與核酸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研究的藥物包括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嵌插型抗生素等多種類型的二十餘種藥物,有十餘篇論文發表在國外重要學術刊物上,被廣為引用。尤其在柔紅黴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該類藥物對DNA鹼基序列產生選擇性的分子機制,指出這種選擇性不是在兩對鹼基的水平上而是至少必須在三對鹼基的水平上才能表達,並預測了它與DNA結合的最佳鹼基順序。論文發表後,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密西西比醫學中心大學的科學家進行實驗加以核對,結果完全證實論文的結論和預測。開展了多環芳烴最終致癌物的致癌活性與立體構型關係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其致癌活性主要取決於它的兩個醇羥基的構型,醇羥基處於平伏鍵將導致很強的致癌活性,並從分子靜電勢的特徵對此作了解釋。這一工作在國際會議上作大會報告。此外,在若干抗腫瘤藥物構效關係研究中,根據化合物構象分析和藥效基團搜尋的結果,建立了三維定量構效關係的模型,以此為指導進行化合物分子結構改造的設計。
陳凱先陳凱先
3.基於藥物與受體三維結構的合理藥物設計研究在藥物和受體(蛋白質、核酸……)三維結構基礎上的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研究,是國際上引人注目、發展很快的領域。左旋氧氟沙星是優良的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採用CoMFA方法對該化合物的類似物進行三維定量構效關係研究,預測了高活性化合物的結構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些新化合物。經合成和藥理測試,發現其中3個新化合物對一些重要致病菌的抑制活性超過氧氟沙星。現已申請專利。銀杏內酯已被用作心血管藥物。和有關課題組合作對銀杏內酯類化合物進行了三維定量構效關係分析,提出了銀杏內酯作用受體的假想模型,設計了新的銀杏內酯類似物。經合成與藥理測試,發現所設計的化合物中有兩個比銀杏內酯的活性提高2至4倍。阿片和多巴胺兩類受體是國際研究的熱點,其三維結構至今還未能用實驗方法測定。我們用同源蛋白模建方法構建了阿片μ-和δ-受體及多巴胺D1和D2受體的三維結構,從電子結構層次研究了這些受體的激動劑或阻滯劑的作用機理,提出了受體的作用位點和藥物的藥效基團。同時,在離子通道分子模擬方面的研究工作成功地解釋了通道離子選擇性和通道調控藥物的作用機制。這些工作為受體研究和分子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基礎。此外,還開展了石蒜內銨類抗腫瘤藥物、凝血酶小分子抑制劑和石杉鹼甲類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分子設計研究,並成功地用2D——NMR技術直接測定藥物——核酸複合物的溶液構象。

學術成果

迄今為止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關於大分子的量子化學從頭不計算方法和技術的研究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關於柔紅黴素與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獲1986年度尼納·舒可倫獎(法國);基於蛋白質和核酸三維結構的藥物分子設計的研究成果,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此外,還曾獲中國藥學會青年科技獎等獎勵。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4年被中國科學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7年被評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陳凱先陳凱先

承擔項目

1.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理論與方法攀登計畫預選項目,項目主持人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的若干方法與套用研究 攀登計畫預選項目子項目,項目負責人
2.基於AchE三維結構的藥物設計“863”項目,項目負責人
3.新型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藥物分子設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4.基於生物大分子和配體相互作用的藥物分子設計上海市科委項目,項目負責人

人生歷程

陳凱先在藥物設計和新藥研究領域中踏實耕耘,和同事們一起發展和改進了藥物分子設計的方法和技術,建立了利用計算機產生具有結構多樣性的分子庫及進行篩選的新方法。利用這些理論計算方法,他從分子和亞分子水平研究了藥物與生物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構建了一些重要受體的三維結構,提出了藥物作用的分子位點。他積極開展基於藥物與受體三維結構的藥物設計研究,其中一些藥物設計研究工作已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發現了多種有望發展成新藥的化合物。這些具有創新性的比較系統的研究工作,為發展我國藥物分子設計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也促進了藥學、化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
陳凱先陳凱先
陳凱先出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訊息傳出,業內外人士都感到十分突然。自認不懂中醫的他,如何成為一所在國內外都有著一定知名度的中醫藥院校的領航人?是什麼,讓這位嚴謹的學者,跨越門戶之隔,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新領域?是什麼,讓這位忙碌的學者,已經過了年富力強的年齡,又開始新一輪的創新?“出任中醫藥大學的校長,起初並不是我自願的。”陳凱先說,幾乎他每次有關命運的選擇和變化,一開始,都不是他自願的,或者不是他心之所想的結果。他在中學時代最想學的是物理。可是1962年,他考上復旦大學物理二系,卻被陰差陽錯地分到了放射化學專業。1978年,陳凱先考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卻被所里派去吉林大學學習需要高深數理基礎的量子化學。1985年,在中科院取得博士學位的陳凱先前往法國巴黎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時,既不懂法語,也不熟悉國外先進計算機的操作。再後來,只想靜心搞科研的陳凱先卻最終出任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所長。
陳凱先說,他不是那種主動去爭取什麼的人。但是,只要讓他做一件事,他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努力做到最好。
就是憑著這種“要做什麼,就要努力做好”的精神,陳凱先以超過別人幾倍的努力,彌補了欠缺的數理基礎,順利完成了研究生的學業;也是憑著這種精神,他讓他的法國導師,對這個原本心存疑問的中國學生刮目相看,稱他為“非常優秀的陳先生”;還是憑著這種精神,陳凱先和藥物所的同事們共同努力,讓上海藥物研究所克服困難,不斷發展,建立了國家新藥篩選中心藥物代謝中心、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等一批創新藥物研究平台,獲得了科技部首批“973”項目等一批國家重大研究項目,成為上海市重要的藥物創新基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後到上海藥物研究所視察。
2004年底,陳凱先在上海藥物所第二任所長任期將滿,復旦大學藥學院積極聯繫他,有意請他出任院長之職。但是,此時上海市有關部門,卻與中科院的領導商量,擬請陳凱先出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實際上,上海市的有關領導希望通過這一舉措,推動科技與教育的交叉,推動上海的產學研結合,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加速發展。“對中醫,我100%不懂;對中藥,我90%不懂”。起初陳凱先對此舉顧慮重重。但在各方面的動員下,陳凱先再次“勉為其難”地上任了。

工作精神

“儘管我對中醫中藥知之甚少,但是我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和價值,一直深信不疑。”他說盡然沒有系統學習過中醫藥,但從事現代藥物研究的陳凱先對中醫藥的價值和作用卻深有體會。
“實際上,跟中醫藥相關的事情,我都感興趣。”在上海藥物所多年的工作經歷中,陳凱先清楚地看到,在上海藥物所和全國許多單位新藥研究的優異成果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於中藥和天然藥物。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中醫科學院(以前稱中國中醫研究院)等一批單位的研究人員,根據中醫古籍中關於青蒿治療瘧疾的記載,開展了青蒿素的研究。上海藥物研究所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青蒿素結構改造,發明了抗瘧新藥蒿甲醚,不但大幅降低了青蒿素用藥後的復發率,而且克服了青蒿素本身溶解度差的缺點,成功地用於重症瘧疾的搶救治療。這樣的範例,讓陳凱先看到了中藥的價值,也體會到挖掘提高中醫藥寶庫的意義。
陳凱先陳凱先
上個世紀90年代,上海藥物所開展抗老年痴呆藥物的研究。科研人員從草藥千層塔中提取到一種新的生物鹼——石杉鹼甲。石杉鹼甲是乙醯膽鹼酯酶的選擇性抑制劑,可用於治療老年痴呆。這一研究,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陳凱先高興地說:“本來中國的新藥研究在國際上還比較落後,但這一發現,卻使中國在這個領域走到了前頭,國外許多研究單位紛紛模仿這個結構,進行藥物研發。”此外,抗腫瘤藥物研究、抗心血管藥物的研究中,也有許多從中草藥出發研究成功的例子。處於藥物研發前沿的陳凱先,由此對中醫藥的科學性和其中蘊藏的巨大價值,深信不疑。
不僅如此,陳凱先以一個科學家的敏銳發現,新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也出現了高度重視和借鑑傳統醫學的強勁趨勢。
陳凱先認為,前沿學科系統生物學,在總體思路上可以說與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生物科學專家對中醫都抱著非常尊重的態度,對中醫藥的理論和實踐懷有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當今生命科學領域另一個受到高度關注的新興學科——化學生物學,也和中醫藥有密切聯繫。化學生物學注重通過化學分子這一探針,來了解生命科學中的未知奧秘。中醫藥寶庫積累了大量的以中藥調節人體功能的經驗,在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陳凱先介紹說,我國學者在黃連素的研究中發現,黃連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其機制不同於他汀類降血脂藥物,這有可能為發現具有新機制的降血脂藥物開闢道路。這些事例說明,一方面,中醫藥學對系統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發展可以提供寶貴的啟示;另一方面,現代生命科學和醫學的進展,無疑也將促進中醫藥學的提高。對於一直致力於藥學、化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融合工作的陳凱先來說,這當然是一項極富挑戰、並大有可為的事業。
“在中醫藥發展的征程上,我要做一座。”
陳凱先的到任仿佛是在一池春水中,投入了一顆石子。觀望者有之、期待者亦有之。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況,上任伊始,陳凱先就到上海中醫藥大學名老中醫家中挨個拜訪,聽取意見;此後,他召開了一次又一次的座談會,與老中醫談、與科研人員談、與教學骨幹談、與醫護工作者談。漸漸地,陳凱先和中醫藥大學的校領導形成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思路。這一思路,不但被上海中醫藥界的老專家們看好,也讓學校的師生們充滿了期望。
所謂“兩手抓”,就是一手抓中醫藥的保存和繼承,一手抓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對於第一手,陳凱先強調的是原汁原味地傳承。就是要將老中醫以及中醫藥本質的東西保護好、繼承好,決不做把中醫丟掉的事情,而要充分地發揮中醫的特色和本色。而另一手,陳凱先強調的是在高層次上的合作,推動中醫藥和現代科技的交叉和結合。陳凱先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發展到了關鍵時期。中醫藥大學已經從老城區搬到了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成為上海市規劃的“張江藥谷”的一部分。面臨的重要課題就是要從外延的發展轉到內涵的提高上,要努力提高其學術地位,充分發揮大學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建設高層次的人才隊伍,產生高層次的研究成果,創造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以推動中醫藥學科發展。
通過陳凱先和有關各方面半年來的努力,上海中醫藥大學已經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簽訂了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協定,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研產業化推動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雙方人員可以互相兼職,聯合培養研究生,互相使用實驗室,共同申請課題等,以構築複合型人才培養基地。緊接著,陳凱先又和校領導班子一起,開始了跨越發展的第二個動作,與上海老字號中藥企業雷允上集團合作,促進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將中醫藥的發展融入到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去,進一步體現中醫藥自身的價值。
每一次抉擇,陳凱先都感壓力巨大。但同時,陳凱先努力地將壓力轉為動力,又將動力最終轉化為實力。在中醫藥發展的這一征程上,陳凱先將自己比喻成一座橋。而他已經開始憑藉著自己多年來蓄積的能量,在中醫藥與其他學科之間,在產、學、研三方面,建起了一座四通八達的“立交橋”

社會任職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成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國家新藥研究和開發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新藥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醫藥博士聯誼會理事長;中國藥學會、上海市藥學會、上海市分子科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藥理學報物理化學學報、中國醫藥工業雜誌、分子科學學報、藥學進展、藥物化學雜誌編委;
2011年11月23日,當選為上海市科協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