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地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體育,衛生,交通運輸,文物古蹟,現任領導,小吃美食,
歷史沿革
老城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42年的
西周時期。北宋始設河南府城,金設“金昌府”。1948年洛陽解放前,老城的城區基本保留了公元1217年金在洛陽設“金昌府”時的建築格局,“老城”之名由此而來。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8年5月洛陽解放後,經過8年的政權建制過渡時期,於19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區人民政府。轄四隅、四關(東南隅、東北隅、西北隅、西南隅,東關、西關、南關、
北關);1957年8月東關、北關劃出成立瀍河區;1958年8月設老城區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老城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轄東街、西街、西關3個分社;1958年12月老城區、西工區合併為洛北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增設西工分社;1959年3月改稱洛北區人民委員會。轄東街、西街、西關、西工4個分社;1968年5月成立洛北區革命委員會。轄西關、南關、東南隅、東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工、金谷園8個辦事處;1975年12月洛北區分為兩個區。洛北區革命委員會轄東南隅、東北隅、西南隅、西北隅、西關、南關6個辦事處。西工區革命委員會轄西工、金谷園2個辦事處;1980年5月洛北區革命委員會改稱洛北區人民政府,建置不變;1982年6月洛北區人民政府改稱老城區人民政府,直至1988年建置基本不變。
1989年~1993年,政府機構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為43個委(局、辦公室),轄6個街道辦事處。後經過1994年、1997年兩次調整和機構改革,區政府機關變為17個職能部門、3個內設機構。老城公安分局、老城工商行政管理局實行市垂直領導,監察局與紀委合署辦公。2000年7月市區劃調整後,原郊區的邙山鎮和洛北鄉4個行政村劃歸老城區管轄,老城區並成立洛浦辦事處和農村經濟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農業辦公室)。截至2000年12月,老城區實行了城市區管理鄉鎮的組織體系。
區劃詳情
| 東南隅街道辦事處 | 西南隅街道辦事處 |
| 東北隅街道辦事處 | 西北隅街道辦事處 |
洛浦街道辦事處 | | 道北路街道辦事處 |
地理環境
位置
2000年老城區地處東經112°17′10″至112°33′10″;北緯34°46′10″至34°36′20″。位於洛陽市城市區的中東部偏北。東與瀍河回族區相鄰。由北向南分別與瀍河區瀍河鄉的
盤龍寨村、上凹村、徐地村、北關村及瀍河區東關辦事處相鄰。西與西工區接壤。由北向南分別與西工區紅山鄉蔣家溝村,西工區唐宮路辦事處、凱東路辦事處為鄰。南與洛龍區隔洛河相望。自西向東分別與洛龍區李樓鄉的曙光村、白沏村,安樂鄉的汝凹村、西崗村、中崗村、東崗村相接。北與孟津縣交界。由東向西分別與孟津縣朝陽鎮的後李村、向陽村、鄭家窪村、位家坡村、周寨村,麻屯鄉的水泉村,常袋鄉的石碑窪村相交。
地勢地貌
轄區分邙山丘陵區和城區內盆地兩部分,分界線大約以
隴海鐵路為界。地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南北高差約100米。北部地形起伏較大,含有邙山鎮及所屬19個行政村和洛浦辦事處所屬
燒溝村、岳村兩村。
氣候
老城區年平均氣溫在14.2℃~14.7℃之間。四季平均氣溫:冬季(12月~來年2月)平均氣溫1.5℃~3.4℃;春季(3月~5月)平均氣溫12.5℃~15.5℃;夏季(6月~8月)平均氣溫22.8℃~26.8℃;秋季(9月~11月)平均氣溫12.3℃~15.2℃。
老城區年降水量在532.3毫米~685.4毫米之間。降水期多集中在每年6~8月份。從12年來氣象志書記載情況反映,一般降水量為:春季104.4毫米~182.3毫米之間;夏季263.7毫米~408.6毫米之間;秋季109.3毫米~178.6毫米之間;冬季17.2毫米~37.6毫米之間。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老城區土地資源主要分布在邙山鎮和洛浦辦事處的行政村,全區可開發利用土地38899.4畝,其中3400畝黃色粉礦質
黏土、亞黏土。褐黃色亞黏土、丘陵坡地可建磚瓦窯製作磚瓦建築材料。相對平坦優質土地3.55萬畝,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和花卉、蔬菜等。
植物資源
老城區植物大體可分為6類,分別為:
糧油類:小麥、大麥、玉米、穀子、高粱、芝麻、油菜、大豆、花生等。
蔬菜類:蔥、蒜、
大白菜、胡蘿蔔、洋蔥、茄子、西紅柿、青菜、捲心菜、菠菜、
芹菜、辣椒、豆角、絲瓜、茄瓜、南瓜、冬瓜等。
瓜果類:西瓜、甜瓜、桃、杏、蘋果、
葡萄、櫻桃、棗、無花果等。
喬灌木類:松樹、柏樹、楊樹、柳樹、
榆樹、槐樹、桐樹、椿樹、桑樹、皂角樹、女貞、欒樹等。
花卉類:牡丹、芍藥、月季、小月季、石榴、丁香、玫瑰、菊花、臘梅花、迎春花、繡球、茉莉、蘭花、仙人掌、夾竹桃、夜來香等。
野草類:茅草、白草、狗尾草、蒼耳、
灰灰菜、豬毛菜、黃蒿、馬齒莧、蒲公英、
蟋蟀草等。
動物資源
老城區動物資源主要涉及以下7種,分別為:
家養動物:豬、牛、羊、驢、騾、馬、狗、貓、兔、雞、鴨、鵝、鴿等。
野生動物:野兔、蝙蝠、狐狸、褐家鼠、小家鼠、田鼠、大倉鼠等。
飛禽動物:鷹、雕、山雀、貓頭鷹、啄木鳥、布穀鳥、麻雀、鸚鵡、畫眉、燕子、八哥、烏鴉、喜鵲等。
水生動物:草魚、鰱魚、鯉魚、鯽魚、蝦、泥鰍、蟹、河蚌、水蛭等。
爬行動物:蛇、壁虎等。
兩棲動物:龜、青蛙、黑斑娃、蟾蜍等。
昆蟲:蝴蝶、蜻蜓、蟬、蜂、蠶、螳螂、蚊子、蒼蠅、蜘蛛、蠍子、蝸牛、螢火蟲、蚯蚓、飛蛾、瓢蟲、叩頭蟲、跳蚤、臭蟲、蜈蚣、蚱蜢、天牛、蟋蟀、牛虻、螞蟻、蝗蟲、金龜子等。
水資源
老城區地表水主要來源於二渠、三河、二十五道溝。
老城區南部地下水比較豐富,距地面水位最淺處約30米,邙山丘陵地下水比較貧乏,水位最深處井深230米左右。水層厚度約為7米~10米,為碳酸型低礦化淡水,礦化度小於0.5克/升。淺層地下水動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乾旱期開採量增大,水位下降,豐水期由降水補給,水位回升快,多年動態變化不大。
人口民族
1990年全區共有家庭戶23794戶,總人口8027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6934.8人;2000年全區共有家庭戶41495戶,總人口134912人(常住人口),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49人。
以2000年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城區民族構成為:漢族139351人,占98.44%,其他少數民族18個:其中,回族1981人,蒙古族73人,滿族98人,苗族3人,布依族6人,藏族4人,朝鮮族10人,瑤族3人,白族8人,傣族1人,維吾爾族5人,彝族1人,侗族1人,土家族6人,壯族19人,塔尼族1人,嗒吉克族1人,鄂倫春族2人,總計2220人,占總人口的1.56%(以上數據包括普查時的流動人口)。
經濟概述
第一產業
老城區2000年以前沒有農業。2000年6月洛陽市進行區劃調整,原郊區的邙山鎮,洛北鄉的燒溝、岳村、工農、新生4個村劃歸老城區管轄並以4村為基礎組建洛浦辦事處。從此,老城區成為含有農村的城市區。同年9月,成立了主管農業的政府職能部門——老城區農村經濟工作辦公室。在農業的管理上,區委、政府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結構,利用地域優勢優先發展牡丹產業,重點發展特色養殖;實行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支持幫助農民打機井、修灌渠、整土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提高土地質量,提高抗災能力;發展鄉鎮企業,改革生產經營管理制度,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到2000年底,老城區農業總產量10288噸,鄉鎮企業總產值3249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0元。
第二產業
1989年~2000年12年間,老城工業經濟在曲折中發展。老城是傳統商貿區,因人口稠密,地域狹小,加之缺乏技術、資金,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特別是重工業發展受到限制。老城的區屬工業企業大多是20世紀60年代初大辦工業時興起的。規模小、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產品不定型,有的廠形同作坊,工人大多是街道閒散人員和家庭婦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有20多個規模較大的企業收歸市管。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屬企業受自身條件和市場競爭的共同影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下降,效益時好、時壞,有的企業則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992年上半年,區屬企業減少到18家,街道企業僅剩23家。下半年,市政府下放給區管理企業22家,這些企業中效益不好的占三分之二強。
1989年~1992年,企業改革形式上實行廠長負責制和承包租賃制;1993年後開始實行以股份制改造為主的多種改革形式。企業管理上,政府部門與企業逐步脫鉤,管理模式轉變為監督、指導、協調和服務,實行層層承包與目標責任制。企業向工業局承包,廠長(經理)對企業承包。區計經貿委和工業局負責組織對廠長、董事長(經理)的招聘、選舉及承包契約的簽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法律法規和強制性社會事務的執行。
區政府在巨觀指導的基礎上,幫助企業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對轉產無望、無發展前途的企業或關、停、並、轉,或“退二進三”(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到1998年底,區屬企業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全部實行了新的管理承包體制。
至2000年底,下崗工人降至500人,工業總產值上升到4.08億元,是1989年的18倍;資產2.6億元,是1989年的22倍。重點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248.4萬元,利潤總額1741.2萬元,其中百萬元以上23家重點企業完成增加值2536.7萬元,實現利潤100.8萬元;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85個,從業人員1023人,營業收入6446.7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773.4萬元,稅金51.3萬元。營業收入是1989年的20倍,工業增加值是1989年的37倍,稅金是1989年的10倍。
第三產業
老城區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億元,同比增長12.5%,是2005年的2.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4億元,增長19.6%,是2005年的3.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億元,增長25.1%,是2005年的7.2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億元,增長18.3%,是2005年的3.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億元,增長18.5%,是2005年的2.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完成17500元、6207元,分別增長7%和6%,均是2005年的1.8倍。
老城區2010年全年民營經濟營業收入完成68.5億元,增長14.8%;增加值完成17.6億元,增長15.4%。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結構調整項目19個,完成投資4.3億元。洛陽風動工具、新春都製藥等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成長。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累計為17家企業協調貸款9500萬元;洛陽居興小額貸款公司開業運營,洛陽通寶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審批開業。全區限額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62家,占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98.3%,其中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12家,超億元企業7家。
社會事業
教育
1989年至2000年,政府對教育的發展制定了長期規劃,累計投入上億元,增添了教學設施、設備,徹底改善了全區的辦學條件,開辦了多種類型職業學校;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學校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學校結構向多元化轉變;教學設備向現代化轉變。1993年老城區被評為河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達到省定標準,經省驗收被評為“兩基”合格單位,2000年經考核定為“兩基”鞏固提高合格單位。
科技
1989年至2000年,累計投入科研經費80餘萬元,取得科研成果30多項,改造傳統項目12個,科技收入在經濟收入中的比重以20%的速度逐年增加。2000年加強了對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特別是在牡丹種植、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上取得了進展,培育特色品種120多個,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體育
1989年後,老城區體育衛生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體育事業的管理由過去的“官”辦型轉向了“官辦、民辦”相結合,形成了政府主管、社會協辦、全民參與的新格局;體育設施增加,活動場地擴大,活動內容不斷豐富;新穎性、趣味性、競技性的運動項目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小學生以體育達標為主;專業體校以培養體育人才為重點;人民民眾以健身和娛樂為目的。
衛生
1989年後,衛生事業空前繁榮,醫療機構打破了國家壟斷局面,呈現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等諸多經營主體,服務的範圍不斷擴大,市場競爭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別是從1996年醫療體制改革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看病就醫由國家、集體包攬的福利型轉向社會醫療保險形式,服務體系漸趨完備,管理逐步科學。
交通運輸
區內交通發達,310國道、207國道、
連霍高速等多條公路穿城而過;王城大道、定鼎路、
中州路、九都路、唐宮路等市級道路橫貫轄區;位於邙山鎮的洛陽機場已開闢了近10條國內航線。
文物古蹟
老城區文物古蹟眾多,現存文物古蹟6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現任領導
區委書記:牛剛
小吃美食
洛陽名吃以老城風味小吃為代表,老城風味小吃解放前多集中在西華街一帶,20世紀80—90年代大多集中於現青年宮與
興華夜市。其90%以上為個體經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城的小吃業發展繁盛,經營者之間相互競爭、互為補充,一些小吃在保留傳統特點和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又融入新的創製,以及引進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適合現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飲食特點和習慣,並逐漸演變為本地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