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垣

黃星垣

黃星垣,中西醫結合臨床學家。多年從事中醫治療熱性病和急症的研究,在發掘整理中醫治療急症的豐富經驗和更新其應急手段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並取得可喜進展。培訓了一批從事中醫急症研究的科技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星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國防醫學院大學部醫科系
人物概述,生平簡介,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概述

黃星垣,中醫內科專家。四川峨眉人。1949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大學部醫科系。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重慶市第一中醫院副主任工程師,重慶市中醫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於中西醫結合診治腎盂腎炎,內科急症。主編有《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急症證治》。

生平簡介

黃星垣又名茂和,字亞申。家境清貧,早年喪父,賴母為生,其母積勞成疾,苦無醫治,故在幼年即懷習醫濟世之願。1943年考入全公費的軍醫學校大學部,使習醫之志,如願以償。這所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內遷貴州安順,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遷上海江灣複課,更名為國防醫學院。入學之後,連續以學習成績優異而名列前茅。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0月隨第二野戰軍衛生部進軍西南,此後一直在重慶從事臨床醫療保健工作。1958年經選送離職學習中醫兩年半,由於學習成績優秀,獲中央衛生部頒發的一等獎。
學習中醫之初,他對中醫藥這個偉大寶庫尚無深入了解,只抱著多學點本領,對解除患者疾苦總是有好處的想法,堅持了學習和研究中醫藥。30年來,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他深刻地體會到,中醫藥學不僅是一門古老的傳統醫學,而且也是一門融醫理、哲理、心理為一體,具有高深科學內容的人體生命科學。儘管在學習和工作上歷盡困難和曲折,但他始終堅信中國共產黨中央開闢的這條航道,是條正道,從而較為珍惜所學的內容,熱愛自己的崗位。同時還體會到,西醫學習中醫的關鍵是學以致用,學用結合,而且這種學和用,應該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推陳出新”。
所謂“古為今用”,就是將古代醫學的學術理論和醫療經驗,用於今天防治疾病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所謂“洋為中用”,就是運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進一步挖掘和闡發中醫的特色,充分展示其專長;所謂“推陳出新”,就是把西醫和中醫知識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為總結探索出新的學術理論和臨床規律,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這些年來,他的這種探索,主要是圍繞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研究整理中醫理論資料和更新中醫急症治療思路方法等3個方面進行。
1961年10月,正值農村因工作失誤,出現“腫病”的困難時期。當時他脫產學習中醫正進入結業階段,被重慶市選派擔任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病低血糖昏迷研究組副組長,通過調研和屍檢發現,這類病人的內臟器官及全身肌肉,都極為衰竭和萎縮,代謝功能低下,無法對搶救治療注入的大量葡萄糖液利用轉化和貯存;從中醫辨證分析,其病情屬陰陽兩竭的脫證,採用大劑量葡萄糖液衝擊注射療法,療效極差,病死率高達80%以上。經過分析比較研究,改進為如下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即:①加強保暖以散寒固脫;②改大劑量葡萄糖液衝擊注射為小劑量分次注射,以維持有效的血糖量;③加用自製的人參注射液、附片注射液注射,以助糖液在體內利用轉化和貯存;④增加攝入食物熱量,少食多餐;⑤加用益氣健脾的中藥丸劑,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⑥加強夾雜感染的防治。經過這樣的治療改進,臨床療效有了明顯的提高,病死率由85%下降到5%,重慶市及時召開了經驗交流會議,從而將這一重危急症的病死率,很快在全市範圍內控制了下來,這是他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首傳捷報。
1963年5月,全國中醫學院第二版教材審訂會議在江西廬山舉行,出席會議的百餘名代表,全系中醫界知名專家,他和另外3名西醫學習中醫代表,受邀參加會議,並分派到相應的教材組編寫和修訂。總評時8門審訂教材中的《內科》和《金匱要略》未達標,全部重寫。由於會期已近尾聲,會議決定留下20多名代表,延期3周,突擊完成重寫任務。他接受的任務是重新撰寫內科總論,在黃文東、曹鳴皋兩名老中醫的協助下,由他執筆突擊加班,晝夜奮戰,最後提前兩天完成6萬字的內科總論。此稿以《臟腑、氣血、痰濕病證概述》為題,對其辨證論治要點,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由於文稿能反映中醫內科理論的特色,切合實用,受到教材學術評審專家一致好評。會後衛生部領導又決定由金壽山、曹鳴皋兩名老中醫、西學中的張大釗和黃星垣4人組成統稿組,並指派黃星垣為小組負責人,在滬歷時兩個半月,完成了統稿任務。同年11月,又受邀去合肥參加第二批教材的審訂。這次被分配到中醫各家學說教材組,在任應秋老師的指導下,執筆完成中醫各家學說總論,首次較深入地論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反映出歷代各家學說的學術發展和成就。此稿由於撰寫內容和體例新穎,系統性和邏輯性強,也受到教材學術評審專家的較高評價。
1963年9月,重慶市開始籌建中醫研究基地,抽調一批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專家,充實到重慶市第一中醫院,黃星垣被抽調到內科擔任主任,並負責腎盂腎炎的中醫治療研究。當時此病的臨床治癒率一般為40%~60%,遠期療效鞏固率只有20%~40%,他們專用中藥治療觀察141例的研究結果,把臨床治癒率提高到79.7%,遠期治癒鞏固率為75.8%,經逐級評議,最後於1965年在北京正式通過國家科委組織的鑑定,評為重大中醫藥科研成果,他本人還被國家科委正式聘為中醫中藥組成員。1965年7月,經過會診和批准,專用中藥三黃五味消毒飲治療2例腎盂腎炎並發大腸桿菌敗血症成功,收到體溫在2天內開始下降,4天內降至正常,相繼血培養轉陰的優良效果,此後運用此方治療各型敗血症18例,除2例因膽石梗阻改用手術治療外,其餘16例均獲痊癒,這為他在以後研究中醫治療急症,開拓了思路。
1979年11月,受衛生部中醫司的委託,由他主持在重慶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草擬編撰《實用中醫內科學》的編寫大綱,商定由他擔任常務主編,經過6年的協作努力,這本包括120個常見中醫內科病證,共11章,近200萬字的中醫內科專著,終於在1985年出版問世。這部專著由於廣徵博採,芟除蕪雜,體例新穎,論述精要,內容豐富,受到好評和讚譽,1989年獲全國優秀科學技術出版圖書一等獎。
1980年以來,由他負責的中醫治療內科急症研究,由於把繼承傳統經驗和更新中醫的急救手段結合起來,把臨床治療驗證、改進劑型和實驗研究結合起來,且重點抓了①深入開題調查;②提出合理設計;③組織技術協作;④進行藥物劑改;⑤開展治療驗證;⑥採用中醫綜合急救;⑦制訂中醫急救常規;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⑨培訓技術隊伍;⑩邀請專家評議等10項改革措施,因而工作進展較快,為深化中醫內科急症治療研究,提供了經驗。1983年11月,衛生部中醫司以重慶市中醫研究所為現場,召開了全國中醫急症工作會議,交流推廣了他們的經驗。同年在重慶建立了全國中醫急症培訓中心,由他擔任主任,先後開辦培訓班15期,為全國各地培訓了一批中醫急症科技人才。

技術成就

黃星垣自60年代初期,剛踏上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崗位之際,通過中醫對腫病低血糖昏迷和敗血症治療效果的觀察分析,使他深深地體會到,中醫不僅能治好慢性病,而且對急症治療也具有一定的潛力。不過這種潛力,尚待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掘和開發。因為中醫治療急症的劑型比較單調,應急手段比較落後,處理急症多系臨證之時,評脈處方,診後才煎煮湯藥服用的程式,因而不能適應今日城市醫院成批日夜收治急症群體病例的需要。況且急救處理,全憑醫生各自的經驗,缺乏統一的診治常規和急救規範,急救病種範圍受限,療效不穩,尤其對湯水難進的重危急症,更感棘手。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從1965年起曾立題上報,籌措開展此項研究,後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斷,1978年才重新開始這項研究。
為了使中醫急症治療研究能更有效地深入開展起來,他們深入總結了過去研究工作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分析過去有效的病種和具體方藥,邀請院外專家評議諮詢,最後吸取了過去治療病種選得過多過難的教訓,縮短戰線,集中精力,主攻中醫溫病的高熱、厥脫、救陰保津“三關”。由於溫病急症的病情危急,變化迅速,若無統一的辨證治療規範,沒有可靠而及時的急救處理手段和有效製劑,要使研究取得進展,是很難構想的。
他們設計的研究方案認為,更新中醫的急救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急救有效方藥的劑型改進和投藥途徑改進密切相關,但這兩種改進,必須以中醫的理法方藥為依據,以現代先進科技為手段,以現代醫學的檢查診斷作參考。在具體步驟上,首先通過臨床治療篩選有效方劑,再按照現代工藝技術程式試製新製劑,取得安全有效的實驗結果後,在臨床上進行驗證治療觀察,同時進行相應的藥效學和藥理學探討。這種改進研究主要是圍繞溫病“三關”的急救,因此投藥途徑則以靜脈給藥為主,將抗高熱的“清氣解毒針”,抗休克的“參麥針”,救陰保津的中藥大輸液“增液針”的研製為重點。治療驗證結果提示,“清氣解毒針”抗感染性高熱的療效,據191例治療對照統計,3天內體溫降至正常者為67.8%,對照組為62.0%;“參麥針”抗休克的療效,據131 例統計,48小時內休克完全糾正率為91.6%,明顯優於對照組;中藥大輸液“增液針”對糾正陰液失調的療效,據324例對照比較,較生理鹽水和葡萄糖液有更明顯的抗炎和解熱作用。這表明對中藥急救方藥進行以上“雙改”,是更新中醫急救手段的有效途徑,確能明顯提高中醫急症治療的臨床效果,而且便於推廣。與此同進,他們從1981年起還制訂出“高熱”、“休克”、“昏迷”、“抽搐”、“喘促”、“出血”、“心痛”、“中毒”等8種常見急症中醫診治常規,在臨床試用,有的還被收入《實用中醫內科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急症試用證治常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國內對中醫理論的研究始於50年代後期,集中於編撰出水平較高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第一版中醫學院教材問世,未能達到這一要求,於是1963年第二版審定會就明確提出,每門修訂的教材均要重新撰寫一篇具有系統學術理論性論述的總論,各論的體例內容,也應創新和改進。黃星垣分擔執筆撰寫的內科總論,改變過去習慣於將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四診八綱等基礎概論,作為內科總論的主體框架,更新成題為《常見臟腑、氣血、痰濕病證概述》的內科總論,由於這篇總論既能體現內科常見病證辨證論治的規律,又能反映中醫內科學的學術特點和研究進展,因此這本內科教材至今雖已修訂5版,但其總論的主體框架和學術內容,基本上保留了下來。在那次教材審訂會上,他執筆撰寫的另一篇中醫各家學說總論,首次從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各家學說的概述,各家學說的演變和發展,以及各家學說對祖國醫學的影響等4個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和深入的分析,精要地歸納反映了歷代各醫藥學家的學術成就,對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1980年1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91年改稱中國中醫藥學會)在昆明召開了第一屆中醫理論研究會,會上他宣讀了題為《揚長補短,推陳出新》的論文,對當前中醫理論研究工作進行了具有新見的評論,論文指出,“揚長”,重點是發揚中醫獨特理論體系之長,辦法則是借鑑歷史成功的經驗,大力改進研究工作;“補短”,迫切需要改變中醫診治手段落後現狀之短,辦法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知識,將中醫的診斷治療技術,迅速革新和改進;“推陳”,就是從實際出發,打破思想上的老框框,辦法是實事求是,探索能大力促進中醫理論發展的科研方法;“出新”,就是在中醫學術理論的發展上,鼓勵標新立異,辦法是突出重點,有的放矢,集中力量,深入研究。他理論聯繫實際,一方面從事中醫急症臨床治療研究的改進和提高;一方面著手《實用中醫內科學》和《中醫內科急症證治》兩本著作的編撰。由於急症治療研究任務繁重,風險較大,為了保證研究工作的安全和順利完成,他堅持深入臨床和一般醫生一樣,參加值24小時負責制的急症班,住在醫院內,堅持對重危急症日夜查房和巡診,且擠出幾乎是全部假日及大部晚上時間,整理和撰寫研究資料,這樣持續6年,終於在1985年由他主編的《實用中醫內科學》和《中醫內科急症證治》兩書均正式出版發行。此後1987年、1988年和1990年還相繼主編出版了《中醫急症大成》、《溫熱求新》和《中醫藥臨床科研指南》。在80年代的10年間,他還先後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如何實現中醫現代化》、《溫病衛氣營血研究概況》、《內科急症中西醫結合成就》和《多學科、多途徑開展中醫科學研究》等70 篇論文,對中醫的理論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他在開展中醫急症治療研究的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人才、科技和基地是保證研究順利進行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才培育尤為重要。所以從80年代初期他就著手科技人員的培育。他們培訓的原則是“聯合”和“配套”,培訓的辦法則是從實踐中學習與辦班相結合。所謂“聯合”,即培訓的急症技術隊伍,包括臨床醫生、中藥製劑、基礎實驗各方面的人才;“配套”,即臨床、藥物和基礎配套的梯隊。培訓內容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組織有實際經驗的專家編寫出《中醫內科急症》和《中醫內科急症劑型改進》等著作,把傳統的理論經驗與近代研究進展結合起來,把概念的原則與具體有效經驗結合起來,收效較好。從1982年起,受衛生部中醫司委託,開辦全國中醫急症和藥物劑改班共15期,培訓中高級科技骨幹近千名,來自21個省市的學員,結業返回單位後,相繼開展了中醫急症的臨床和藥物研究。

主要論著

1.黃星垣.中醫內科.總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1-26.
2.黃星垣.中醫各家學說.總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1-29.
3.黃星垣主編.中醫內科急症證治.總論.中毒、痧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4.黃星垣.實用中醫內科學.辨證、急症.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5.黃星垣.中醫急症大成.總論.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14-45.
6.黃星垣.溫熱求新.溫熱急症心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54-83.
7.黃星垣.中醫藥臨床科研指南.概論.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1-34.
8.黃星垣.如何實現中醫現代化.上海中醫藥雜誌,1980,(5):1.
9.黃星垣.揚長補短,推陳出新.中醫雜誌,1980,(1):8.
10.黃星垣.中西醫處理急症的現狀及改進中醫急救治療方法的探討.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9):571.
11.黃星垣.辨證論治形式和套用探討,中醫雜誌,1985,(4):62.
12.黃星垣.多學科多途徑開展中醫科學研究.中醫年鑑.1984,1985,22.
13.黃星垣.衛氣營血的證候及治法研究進展.中醫雜誌,1987,28 (1):63-66.
14.黃星垣.古為今用和用以揚古的探索,中西醫結合特集中西醫結合之路,1986,43.
15.黃星垣.中醫病證規範的層次和框架.中國中醫藥學報,1990,(4):3.
16.黃星垣.中醫藥治療腎盂腎炎141例研究探討.中華內科雜誌,1966,(5):10.
17.黃星垣.溫病學的學術成就及其繼承發揚.陝西中醫,1981,(4):1.
18.黃星垣.中藥大輸液的臨床及實驗初步觀察,中西醫結合雜誌,1982,(3):153.
19.黃星垣.急性感染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探討.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9):520.
20.黃星垣.幾種內科急症的中醫證治和療效比較.中國中醫藥學報,1987,(3):22.
21.黃星垣.如何掌握熱病昏迷的證治要點.中醫雜誌,1990,31(5):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