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雜誌

中醫雜誌

《中醫雜誌》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國家級中醫藥學術期刊。

1951年,雜誌的前身《北京中醫》創刊;1955年,更名為《中醫雜誌》,之後2次停刊。1972年7月,復刊後名為《新醫藥學雜誌》;1979年7月,恢復《中醫雜誌》刊名。

據2018年11月《中醫雜誌》官網顯示,《中醫雜誌》有顧問18人、委員150人。據2018年10月3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醫雜誌》共出版文獻30404篇、總被下載4210926次、總被引184764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811、(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212。據2018年10月3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醫雜誌》共載文11913篇、被引量為61452、下載量為189997,2015年影響因子為1.46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醫雜誌
  • 外文名稱: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語言:中文
  • 類別:中醫學
  • 主管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
  • 編輯單位:中醫雜誌社
  • 創刊時間:1951年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國內刊號:11-2166/R
  • 國際刊號:1001-1668
  • 郵發代號:2-698
  • 屬性:中文核心期刊、JST、CSCD
  • 雜誌社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
  • 現任主編:張伯禮
歷史沿革,辦刊條件,欄目方向,人員編制,辦刊成果,出版發行,收錄情況,影響因子,榮譽表彰,文化傳統,形象標識,辦刊宗旨,領導題詞,現任領導,社會評價,

歷史沿革

1951年,《北京中醫》創刊。
1953年,開始以月刊發行。
1955年,《北京中醫》更名為《中醫雜誌》。
1960年8月—1961年6月,奉上級指示停刊11期。
1966年8月—1972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2年7月,復刊後改名為《新醫藥學雜誌》。
1979年7月,恢復《中醫雜誌》刊名。
20世紀80年代後,《中醫雜誌》英文版、西班牙文版、義大利文版、德文版、法文版、葡萄牙文版、荷蘭文版等相繼出版。
1993年,期刊改為計算機錄入排版。
1994年起,期刊封面改為彩色印刷。
2006年,第一本以繁體文字出版的中醫藥學術期刊——《香港中醫雜誌》在香港創刊。
2011年,改為半月刊。
2014年12月,正式成為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中醫雜誌》的主要欄目有學術探討、當代名醫、思路與方法、臨床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臨證心得、綜述、百家園、標準與規範、中醫藥發展園地、學術爭鳴、病例討論、中醫教育、海外中醫、學術動態等。主要讀者為中醫藥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者,也包括中西醫結合醫務人員和中醫藥愛好者。

人員編制

據2018年11月《中醫雜誌》官網顯示,《中醫雜誌》有顧問18人、委員150人。
《中醫雜誌》第五屆編委會成員
顧問
王永炎
王琦
鄧鐵濤
石學敏
劉志明
嚴世芸
吳鹹中
沈自尹
張大寧
張學文
陳可冀
周仲瑛
周岱翰
姚乃禮
翁維良
唐由之
路志正
薛伯壽
------
------
委員
馬建偉
馬融
王憶勤
王平
王偉
王傳航
王慶國
王階
王辰
王擁軍
王國辰
王昌恩
王垂傑
王玲玲
王振國
王笑民
王健
王晞星
王舒
王鍵
王融冰
毛靜遠
卞兆祥
方劍喬
方祝元
東貴榮
葉永安
田金洲
史大卓
仝小林
曲韻智
呂曉東
朱立國
朱江
朱明軍
喬明琦
劉中勇
劉長喜
劉鳳斌
劉志順
劉良
劉國正
劉金民
劉建平
劉保延
劉銅華
劉清國
劉清泉
池曉玲
孫增濤
花寶金
杜寶俊
李元文
李平
李寧
李光熙
李宇航
李軍
李軍祥
李燦東
李傑
李怡
李春梅
李梢
李冀
楊關林
楊志波
楊叔禹
楊明
楊明會
楊晉翔
連方
肖小河
吳以嶺
吳偉
吳煥淦
吳強
何麗雲
余曙光
汪受傳
沈洪
張允嶺
張寧
張偉
張聲生
張伯禮
張念志
張煒
張學智
張俊龍
張俊華
張洪春
陸金根
陳士林
陳日新
陳立典
陳達燦
陳志強
陳明
陳家旭
范永升
林麗珠
林洪生
林琳
羅頌平
冼紹祥
鄭錦
房敏
趙百孝
趙進喜
趙英凱
榮培晶
胡義揚
胡玲
胡鏡清
侯煒
姜泉
秦裕輝
賈玉森
賈英傑
夏有兵
錢麗旗
倪青
徐浩
高雲
高月
高秀梅
高希言
高穎
郭義
郭利平
唐旭東
唐農
黃惠勇
黃煌
黃熙
黃燕
黃璐琦
曹洪欣
閻小萍
景向紅
喻曉春
程海波
謝鳴
竇永起
裴曉華
翟雙慶
戴昭宇
魏軍平
魏瑋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中醫雜誌》自1955年創刊後,發表了中醫、中藥、針灸等方面基礎理論與臨床的文章以及現代和當代中醫學家和中醫工作者的醫案、經驗。
197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復刊後,由於“文革”的影響,作為中醫理論基礎之一時陰陽五行學說被批判。雜誌主要交流中西結合的醫療、科研、教學方面的成就、經驗和動態;以介紹有關預防為主,推廣套用中草藥、新醫療法防治疾病的經驗和方法,整理研究祖國醫藥學的成果;介紹在中西醫結合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中醫理論知識,及開展學術討論。雜誌報導了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研究和經驗,對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給予了報導,並對一些後來證明頗有研究前途的課題,如針麻、針刺鎮痛、五味子降酶、清開靈的開發研製、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等多有關注。1973年前後,刊登了一定數量的對中醫古典醫籍研討的文章。
改革開放以來,報導了一大批處於中醫學術研究領先的科研成果,如青蒿素抗瘧、六味地黃湯預防食道癌癌前病變、中西醫結合總攻排石療法治療肝膽管結石、大黃治療重症胰腺炎、消痔靈治療Ⅲ期內痔等。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獲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的論文在《中醫雜誌》發表。自1979年7月起至1995年底,《中醫雜誌》連續出版36卷406期,發行量最大時達18餘萬份。
據2018年10月3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醫雜誌》共出版文獻30404篇。據2018年10月3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醫雜誌》共載文11913篇。據2018年11月《中醫雜誌》官網顯示,《中醫雜誌》月發行量近10萬冊,海外發行到30餘個國家和地區。

收錄情況

《中醫雜誌》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收錄,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1996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影響因子

據2018年10月3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醫雜誌》總被下載4210926次、總被引184764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811、(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212。
據2018年10月3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醫雜誌》被引量為61452、下載量為189997;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來源數據顯示,期刊影響因子為1.464,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422名,在中國醫學(92種)中排第10名。

榮譽表彰

獲獎年份獲獎名稱
1992年
中國科協科技期刊一等獎
國家科委、中宣部、新聞出版署科技期刊三等獎
北京新聞出版局、北京市科技期刊協會辦刊條件獎、編輯質量獎、辦刊效益獎
1995年
首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
1997年
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1999年
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
2000年
首屆中國期刊獎
2001年
國家雙獎期刊獎
2001年
入選國家期刊方陣
2007年
第三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
2008年
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2009年
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
2010年、2014年、2017年
第二、三、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提名獎
2011年12月
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
2012年
第四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
2012年、2014年
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2013年
中國百強科技期刊
2018年
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提名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醫雜誌》的刊名由郭沫若題寫。
刊名刊名

辦刊宗旨

發揚中醫特色,以中醫學術為本,促進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提高為主,兼顧普及,面向臨床,兼重基礎理論,努力促進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學術的交流與發展。

領導題詞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領導人彭真喬石榮毅仁溫家寶吳階平彭佩雲楊汝岱等都曾為《中醫雜誌》創刊紀念日題詞表示祝賀。
1993年《中醫雜誌》收到了台灣提倡中醫的陳立夫先生的親筆題詞。

現任領導

《中醫雜誌》第五屆編委會領導
職務姓名
主編
張伯禮
副主編
吳以嶺、黃璐琦、王辰、劉保延、王國辰、劉良、唐旭東

社會評價

多年來,《中醫雜誌》在各級主管部門舉辦的歷次質量評比中,獲得了較高的榮譽,並因其較高的學術質量與編輯質量、廣泛的影響力和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贏得了主管部門、專業人員及讀者的認可和好評。中國中醫科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