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施光南,祖籍
浙江金華,1940年8月22日出生於重慶南山,從小酷愛音樂。中學時代先就讀於北京圓明園舊址上那所從張家口遷來的
101中學,後進入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在校期間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付於了音樂。
1964年,從
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分配到
天津歌舞劇院。他創作的女中音獨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旋律流暢上口,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深得民眾喜愛。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施光南把萬馬齊喑後民眾揚眉高歌的心情與自己的一腔喜悅化成一曲《
祝酒歌》,頓時傳遍了華夏大地,它陶醉了億萬中國人民,成為一代頌歌。
1979年7月,施光南調入原
中央樂團,他接連創作了《
月光下的鳳尾竹》《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帶有濃 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抒情歌曲,無論是對當代青年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謳歌,或是對祖國的深深熱戀和對家鄉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國人民走向未來的心聲,喚起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激勵著一代青年在他的歌聲中奮發進取。
1981年,為紀念
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創作了大型歌劇《
傷逝》,他以滿腔熱情和嶄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樂塑造了魯迅先生於二十年代筆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尋與彷徨的青年形象。
1984年7月施光南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年後,他作為文藝界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出席了黨的十三大。1985年,施光南被選為
中國音樂家協會十五個副主席中最年輕的副主席。同年,全國30萬個團支部投票評選首屆“當代青年最喜愛的歌”獲獎的30首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占三首。1986年,施光南被選為全國青聯副主席。成為許多青年,特別是文藝界青年人的摯友,許多著名音樂家、
詞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團結在周圍。
1980年10月、1987年10月和1989年10月,分別在天津、武漢和廣州舉行了《施光南聲樂作品音樂會》。
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餘載的另一部大型歌劇《
屈原》初步完成,並舉行了歌劇《
屈原》音樂演唱會。一部歌劇醞釀半生,在當今如此不景氣的中國歌劇舞台上,竟能不屈不撓地開花結果,是何等難能可貴。孰不知《屈原》竟成為音樂家最後的絕響。施光南1990年5月2日去世,享年49歲。
施光南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將伴隨著時代永遠迴旋於中華大地上,施光南無愧於“時代歌手”、“人民音樂家”的美稱。
人物生活
被扣“修正主義”帽子
1970年前後創作了《最美的讚歌獻給黨》《趕著馬兒走山鄉》《
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優美的抒情歌曲,流暢上口、具有濃厚民族風味,受到廣大民眾歡迎,但也因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
修正主義”、“
靡靡之音”、“黑色回潮”等帽子。
大量新作品問世
1976年“
四人幫”被粉碎後,施光南與億萬人民民眾的心一道沸騰起來,他把民眾的揚眉高歌的心情和自己的一腔喜悅化成了一曲《
祝酒歌》,這首歌傳遍了華夏大地,陶醉了億萬中國人民,成為一代頌歌。懷著對
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愛戴,施光南用淚水譜寫了《周總理,你在那裡》,以獨特、優美的旋律,表達了千千萬萬人積聚已久的悲痛和思念,牽動著所有人的心。1978年7月,施光南調入
中央樂團,此後,他的創作靈感盡情噴發,先後創作了《生活是多么美麗》《
月光下的鳳尾竹》《
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上百首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國音樂家協會並當選為理事,後任副主席。同年又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後任副主席;並當選為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的歌唱出了中國人民走向未來的心聲,喚起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除了創作歌曲外,他還創作了多部歌劇、
芭蕾舞劇、京劇等多種類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劇《
傷逝》《
屈原》,芭蕾舞劇《百蛇傳》等。
後世紀念
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去世後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重慶南山公園(1999年6月擴建為
南山植物園)內建有施光南廣場以示紀念。施光南
檔案文獻遺產中的作品,包括了《
祝酒歌》《假如你要認識我》《
屈原》《周總理,你在哪裡》、《高舉亞運會的火炬》等著名歌譜11篇,施光南生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86張、信封7份,關於音樂創作的文章和講話稿7篇,報刊介紹評論19篇,相關書刊19冊,磁帶、CD、節目單、獎盃、獎狀、日常生活用品和遺物若干,這些捐贈物品,系統地反映了施光南同志作為一名人民音樂家歷經磨難、投身音樂事業的光輝一生,非常珍貴。
施光南曾多次作為團長率青聯文藝慰問團深入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祖國的優秀文化。又多次率全國青聯代表團出國訪問,增進中國青年與世界青年的友誼。曾獲天津市
海河建閘工程勞動模範、
天津音樂學院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施光南音樂廣場在渝落成
人民音樂家施光南1940年生於重慶南山,父母為他取名光南,含有“光照南山”之意。為了紀念這位著名音樂家,重慶市園林局在南山植物園(原
南山公園)修建光南音樂廣場。廣場精美寬闊,有表演舞台,可舉辦音樂會和文藝演出。施光南雕塑正加緊籌建,山城人民希望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和施光南同志的“戰友”關牧村屆時都能親臨南山為塑像揭幕,共同紀念音樂家施光南誕辰60周年,願他那美妙動人的音樂長遠地飄蕩在風景秀麗的南山之巔。
施光南(1940—1990),
金華金東區源東鄉葉村人,系政治活動家
施復亮之子。一級作曲家,是
新中國成立後成長的一代作曲家的傑出代表。
“音盲”家庭
1940年,施光南誕生在山城重慶。4歲的時候,在國小當校長的媽媽不忍心把最小的寵兒獨自鎖在家中,便把施光南帶到了自己任職的國小里讀書。
翌年,重慶市準備舉辦小學生音樂比賽。學校舉薦頗宮天資、鋒芒初露的施光南去登台競技。賽前,音樂老師煞費苦心,為他精選演唱曲目。施光南卻不以為然,另闢蹊徑,哼哼唧唧,自編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開開,小鳥飛飛,黃鴛在樹上叫。它們快活,我也快活,我們大家都快活。”賽場角逐,施光南一鳴驚人,居然榮獲國小乙組第二名,抱著大木馬獎品,凱旋而歸。這支被他母親記錄下歌詞的歌曲,就是施光南的處女作《春天到了》。那年,他剛剛五歲。
家庭薰陶,耳懦目染,子承父業,似乎應是造就,‘神童”的天賜良機。說來難以相信,酷愛音樂的施光南卻名副其實地生長在一個“音盲”的家庭:姐姐習文,哥哥學工,媽媽辦教育,爸爸搞經濟,全都與音樂絕緣。既無淵厚家學,又無名師點撥,幼年的施光南音樂天賦之高、創作靈感之強,叫人讚嘆不已。
打起了“啞謎”
1956年盛夏的一天,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年合唱團音樂會在人民劇場舉行。談笑風生的人們熙熙攘攘,魚貫湧入明亮的大廳。此刻,一位少年緩緩地踱著步子,徘徊在路燈的陰影下。他真想喊一聲:“誰有多餘的票子?”但是不敢。他在急切中默默地等待著。有位好心的大叔看出了少年的心思,免費贈送給他一張晚會票。他如獲至寶,欣喜地連連道謝。“下一個節目:《懶惰的杜尼亞》……”優美動聽、明麗歡快的旋律,博得了真誠的掌聲。等票的少年笑了……還是這一年的夏天。在青島高幹療養區俱樂部,舞廳樂池中豎立著一排排的樂譜架。一位少年好奇地翻動著樂譜。突然,他驚愕地瞪大了眼睛……晚上,少年悄悄地坐在舞廳的一隅,靜靜地期待著。終於,樂隊開始演奏一首《圓舞曲》。少年又笑了……1957年夏天,北京音樂刊物《圓明園歌聲》給他們帶來過多少歡樂和愉快呀!對!精選成冊,捐款謄印。當輯錄了三十多首中外民歌的冊於出版後,學生當中的一個--那位等晚會票和被拒之舞廳門外的少年,再一次笑了……他為什麼笑?原來,那連行家也沒提出過疑問的《懶惰的杜尼亞》和不脛而走,流傳到青島的佚名的《
圓舞曲》及裝訂成冊的三十多首中外民歌,根本不是有著“阿查都力亞”、“方耀”、“阿熱布森”等古怪名字的作曲家的作品,而統統出自施光南之手。
施光南為什麼要跟社會打啞謎?其一,當時他十分靦腆,怕羞,不喜張揚;其二,他覺得好玩,‘啞謎”使他感受到某種心靈上的快樂,其三,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公允評價。基於此,他接辦《圓明園歌聲》以後,在刊載當時流行歌曲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私貨”--那些標著不同國家、民族、作者而實則都是他自己創作的作品塞進了這個刊物。施光南十二歲時創作的《懶惰的杜尼亞》和《圓舞曲》,就是通過這個刊物以訛傳訛,流傳到了社會。
從頭開始
國中畢業,施光南執意要考音樂學院附中,而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學完中學課程,就這樣他被勸阻住了。父母的疏忽給兒子的心靈蒙上了濃濃的陰影。“報考音樂學院!”上音院附中的希望破滅後,施光南只有背水一戰,直接報考音樂學院了。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招生簡章上白紙黑字:考生要具有相當水平的樂理、和聲知識和一定的鋼琴水平。樂理知之甚少;和聲,一竅不通;鋼琴,沒有摸過,連五線譜還不太熟悉呢,能行嗎?“考!一定要考!”媽媽知道兒子未償的宏願後,深深地感動了:“我們實在不知道你是這樣熱愛音樂你現在需要什麼?”“一切從頭開始。學習鋼琴。”這時,離考期僅剩半年時間了。
施光南臨陣磨槍,買來一本《拜爾鋼琴初級教程》。母親四處托人,尋找鋼琴教師。費盡周折,終於打聽到一位家住
東單的私人鋼琴教師林太太。帶上學費和禮品,施光南隨著母親匆匆趕到了林太太家。
林太太正在教一個很小的女孩子彈琴,看到“不速之客”上門,問:“找誰?”“我們是來學鋼琴的。”“誰學?”“他!”母親連忙把身材高大的施光南推上前去。17歲的施光南恰好跟學琴的小女孩站到了一起。“他?我從來不教這么大的人。喏,手指早僵了。”母親一再解釋,林太太無動於衷,母親只得無可奈何地拉著施光南從原路返了回去。
一晃半年,施光南忐忑不安地走進了考場。第一關是筆試。由於不懂音樂術語,答得風馬牛不相及。第二關是面試。坐在當中的音樂學院副院長
江定仙說:“先彈一首奏鳴曲吧。”“我只能彈
莫扎特的《G大調小奏鳴曲》。”考場一陣騷動。
這樣簡單的曲子,只配去考音樂國小!縱是這樣簡單的小曲,施光南還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死摳出來的。施光南有些心虛,手指顫慄,不斷出錯,整個亂了套,只彈了四分之一就再也彈不下去了。
……企望金榜題名,偏偏名落孫山,施光南看榜後,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家了。正當他處於山窮水盡之時,突然接到了
江定仙教授的一封書信:“施光南同學,你的基礎知識較差,但考慮到你有良好的音樂感覺和作曲才能,建議你去附中插班學習,打好基礎。”
東去的列車,把施光南帶到了海河之賓的天津。他將在當時還設在這裡的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始新的生活。
攀登音樂殿堂的道路,還剛剛開始。
家庭情況
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在日本帝國主義飛機狂轟濫炸的重慶,1940年8月22日,一個新生命降臨了。在用竹子搭起的臨時醫院裡。醫生去用餐時,胎兒連著衣胞從母體裡一起滾了出來。粘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兒的眼睛、鼻子和小嘴。嬰兒被窒息著,生命垂危……
嬰兒的父親急急跑去把醫生叫來,及時搶救,解開衣胞。嬰兒哇地哭出了第一聲……
光南的姐姐(後排左一)、姐夫(後排左二)、哥哥(後排右二)、光南(後排右一),母親
鐘復光(前排左),父親
施復亮(前排右)。1993年4月份
父親施復亮。母親鐘復光。兒子誕生在重慶南山腳下。因此,嬰兒起名叫施光南。
鐘復光,四川
江津縣(今重慶市
江津區)人。她出生的日子陰曆四月八日(陽曆5月4日),正是
佛祖釋迦牟尼的成佛日,故她起名佛光。她參加革命後,改名復光。她是
黃埔軍校的第一代女兵。1927年,她任軍校女生隊的教導員。抗日英雄
趙一曼就是她的學生。抗日戰爭後,鐘復光到重慶籌辦南方印書館,任總務主任;她的丈夫
施復亮任印書館總編輯。
施復亮出生於浙江金華縣葉村的一個
農民家庭。他原名施存統,一度化名為方國昌,又曾用光亮、伏量等筆名。他少年時就有民主革命思想,參加過共產黨的籌建工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他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任過團中央書記。大革命失敗後,他脫離了共產黨組織,但一直在黨外做革命工作。在
上海大學任教授時,他與學生
鐘復光結為伴侶。聽從妻子的建議,改名為施復亮。他青年時期翻譯了許多馬列主義著作,寫作出版了許多經濟學專著。全國解放後,他任勞動部副部長。他是民主建國會的主要籌建者,與
黃炎培、
章乃器三人都是民建會的主要負責人。
施光南上頭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分別於1926年和1927年出生,大他十三四歲。晚來得子,復亮夫婦極為欣喜。但環境太艱難惡劣,復光只好用自己的奶水餵兒子。奶水不夠,便用米粉煮米糊餵孩子。施光南在母親的懷抱里,在不時蹲防空洞的敵機空襲和飢餓中,開始了艱苦的人生旅程。
妻子 洪如丁
洪如丁是原中國僑聯副主席
洪絲絲的女兒。在她還是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的學生時,就十分崇拜音樂家施光南。她愛聽他的歌,愛唱他的歌,經常去看施光南作品
音樂會。
他倆相識了。
他倆相愛了。
1975年,洪如丁到北京工作。
儘管兩人職業志向不同,但夫妻生活很和諧。妻子支持丈夫的創作,盡力為他創造良好的創作環境。雖然光南是個著名作曲家,但每一首歌曲的稿酬也不過十幾元或幾十元。顯然,他們的經濟狀況不佳,家中僅有的一件值錢的東西,是一架鋼琴——施光南的父親的贈物。多少年來,他一直使用著一台陳舊的“磚頭式”
錄音機。80年代,洪如丁有機會出國工作時,便省吃儉用,積累下一筆錢,購買了一台組合音響,為丈夫的音樂創作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施光南是那樣地愛妻子和女兒。不少事情上,他都主動為如丁著想,竭力關心照顧她。他雖是一個大藝術家,在家卻是個重體力勞動者。家裡買米,扛糧食,扛東西等重活兒全是他一個人幹的。他,1米8的個頭,看上去,還算強健;乾什麼活也都蠻在行。他家中僅有一間裝飾過的房間——客廳兼琴房的壁紙,就是他自己親手一張一張地糊上去的……誰能想到,一個音樂家竟也學會了這個裝飾房屋的手藝!妻子在合資公司工作,上班十分緊張勞累,施光南便主動多承擔家務。
洪如丁熱愛自己的工作,努力自學英語,光南竭力支持她。她雖是一位工程師,但很喜愛藝術,喜歡跳舞。偏偏光南不會跳舞,也不愛跳舞,可光南卻關心支持妻子跳舞的愛好。一回,民航局邀請音協的同志去參加舞會。光南自然是去不了的,可他特地給朋友
曉光同志去了個電話,用近乎懇求的口氣囑咐曉光道:“請你多招呼一下如丁,多陪她跳一會舞……”因為快要過春節了,光南希望多為妻子增添一些歡樂。
光南再忙碌,也要抽出一定時間去關注他的女兒。他發現女兒有一定的歌唱天資,便著手設計培養女兒成為未來的音樂家的藍圖。他創作出《
屈原》大型歌劇後,便不時孜孜不倦地耐心教女兒練唱其中的一些段落。
為了慰藉病人的心靈,在施光南的病房裡,親人們特地不時輕輕地為光南播放著他新近創作的《屈原》的樂曲。
《屈原》是光南繼大型歌劇《傷逝》之後的一部歌劇力作。在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時,就盼望把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形象搬上歌劇舞台。他特地寫信給話劇《屈原》的作者郭沫若先生,表達了自己的心愿。郭老也回信表示全力支持他。“文化大革命”耽誤了他的這個創作計畫。直到1989年他完成了這部歌劇的主要旋律,於1990年3月,順利地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禮堂舉行了《屈原》歌劇清唱音樂會。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C小調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
青春》,
管弦樂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獨奏《
瑞麗江邊》,歌劇音樂《傷逝》,電影音樂《
幽靈》,京劇音樂《
紅雲崗》,
河北梆子音樂《
紅燈記》,聲樂套曲《
革命烈士詩抄》《海的戀歌》,歌曲《最美的讚歌獻給黨》,《
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報寄回家》《台灣當歸歌》《
搖籃曲》《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灕江謠》《火車司機之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劇《
屈原》等。其中《祝酒歌》獲慶祝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一等創作獎及1980年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第一名,並被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亞洲文化中心選為在亞洲青少年中推薦的歌曲;《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在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中獲獎;《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國音協主辦的優秀
民眾歌曲評選中獲獎;《立功喜報寄回家》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中獲優秀創作獎;《瑞麗江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傳國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傳最廣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
周總理,您在哪裡》《祝酒歌》《潔白的羽毛寄深情》、《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台灣當歸謠》等。在1980年中央電台和《歌曲》編輯部舉辦的“聽眾喜受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中,他有三首作品獲獎。其他如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小提琴獨奏曲《瑞麗江邊》、電影《
幽靈》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響。除此,他還創作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傷逝》的音樂,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選》等,被譽為“時代的歌手”。
社會影響
新中國樂壇上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施光南是新中國樂壇上一位成就
卓然的作曲家。其創作涉及多個領域,且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準;而最能體現其藝術成就的當首推其歌曲創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既有較高的藝術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謂“雅俗共賞”,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其“立足於民族傳統,融匯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間音樂之神韻,化為自己的音樂語言,創造性地運用於創作實踐”的創作思想,對當代及今後的歌曲創作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識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識,又熟悉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且善於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風格。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和體裁多種多樣,音樂語言新鮮活潑,風格熱情瑰麗,富有民族特點和生活氣息。1980年
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等聯合舉辦他的聲樂新作品音樂會,在京、津演出,反映強烈。
愛國是我創作永恆的主題
施光南對黨、對人民、對祖國充滿熱烈的愛。他說:“愛國是我創作永恆的主題。”有一次他出國訪問回來,大家請他吹吹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的第一句話是:“看來看去還是我們的祖國好。”這幾年,音樂界的大批才子流往國外,光南夫人洪如丁從小在新加坡長大,有人勸他們也“出洋去過過”,光南聽了很生氣:“我的根在中國,”他說,這裡的生活雖然艱苦一點,但我能為11億人寫歌,新加坡才一千萬人,有幾個人聽我的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才得了30元稿費,有人不平,光南自己也詼諧地說:“才夠買一張流行音樂會的入場票。”他在1989年底全國青聯常委會的一次夜談時說:“不論社會上有多少讓人不滿意的事,我總是對我們的國家充滿希望,要是我們的社會沒有充滿希望的人,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麼前途呢?”他不是空談家,他用他的歌表現了他的愛國之心。
王立平說:“他乾起活就像頭牛,可以一整天坐在鋼琴上不下來。”
圓夢歌劇
1990年4月18日,一個普通的春日,永遠地改變了洪如丁的人生。40齣頭的她,在一瞬間失去了丈夫施光南——一個何等優秀的丈夫!
施光南去世後,經熱心的朋友幫忙,陸續出了施光南作品盒帶、雷射唱片。又在王先豫等一群施光南的101中同學的協助下出版了施光南作品集等幾種書籍。但洪如丁心裡仍是沉甸甸的,因為她還沒有能夠圓上縈繞在丈夫胸中長達20餘年的一個夢。
這個夢就是歌劇《
屈原》。 當施光南還是個翩翩少年的時候,他讀到
郭沫若的《
屈原》話劇劇本,一下子就被這部戲的宏大氣勢、絢麗色彩及劇中屈原、嬋娟、南後等生動形象所吸引。他認定這是一部歌劇體材,暗下決心要把它寫成一部史詩般的歌劇。1963年在音樂學院讀書的施光南決定把劇本中的《雷電頌》一折先改編出來,作為自己的畢業作品,並給郭老寫信,受到他熱情的鼓勵。可惜迫於多年的政治氣候,這個計畫只能擱淺。直到1984年,在中央歌劇院的支持下,
韓偉和施光南動手寫劇本。
洪如丁並非不支持他的“主旋律”,她委實是有些怕了。前車可鑑。只是幾年前,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施光南創作了大型歌劇《傷逝》。上演了,成功了,在
中國歌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卻一分錢也沒給為歌劇注入生命的作曲家。施光南當時的月薪是105元,上有80多歲的母親,下有正上中學的女兒。基於經濟考慮,向來無保留支持施光南創作的洪如丁第一次跟丈夫發生了爭執。
80年代後半期,正值
藝術歌曲走入低潮,流行音樂呈上升趨勢,“西北風”颳得漫天翻卷。一日,施光南隨手在鋼琴上彈出一首“東北風”,粗獷,豪放,民族韻味十足。憑藉他深厚的民族音樂功底,一天出一盤30首的磁帶不成問題。洪如丁鼓勵丈夫寫現代流行歌曲,掙點錢給孩子買電腦,遭到施光南的斷然拒絕———“我不能那么做,糟蹋我自己,毀了名聲。”
洪如丁是個急性子:“就算你吃苦受累寫出來了,國家不支持,還得自己籌錢,誰去演?勞民又傷財,國民素質誰聽得懂?”
施光南沒有半點讓步:“歌劇是反映一個國家音樂的整體水平,我就要留給後人演。我不信二三十年後國民素質提高不了!”都是較真兒的人,兩口子爭吵時完全像小孩。平日,施光南待人極為寬和,在關鍵決定上卻有九頭牛拉不回來的犟勁兒。
“我就是要寫《屈原》!”
學工科的洪如丁雖說沒有受過音樂知識的系統訓練,卻有著良好的藝術感覺。以往,她是施光南作品的第一聽眾。《打起手鼓唱起歌》、《
祝酒歌》都是她一聽就說好,說肯定能傳唱,果然廣為傳唱、飲譽樂壇。自從起了誓,她果真對寫《屈原》秋毫無涉,但她看得見丈夫為歌劇付出了多少。近3年時間裡,除工資外沒有一點兒收入。那時不敢想空調,盛夏,室內溫度高達三十六七攝氏度,施光南光著脊樑天天彈琴、抄譜子,汗水一滴滴灑在譜紙上。他瘦了一圈,他心滿意足。
漸漸,洪如丁發現十四五歲的女兒蕾蕾成了爸爸的第一聽眾,她對劇中每個人物的唱段都十分熟悉。施光南認為蕾蕾有歌唱天賦,可以唱嬋娟,抽空便教她演唱。那一段,父女倆感情特別好。
在當時歌劇乃至整個
嚴肅音樂舉步維艱的局面下,一部《屈原》醞釀半生,終於在1990年3月17日以音樂會清唱形式問世,女指揮家
鄭小瑛舉起了指揮棒。幕落,興奮異常的作曲家衝下台來,把剛剛接受的鮮花轉送給了女兒蕾蕾。施光南的老母親因交通問題未能到劇場,夫婦倆和女兒都是騎車的。回家的路上,施光南與蕾蕾並排騎在前面,他一邊唱一邊跟蕾蕾高聲議論今天誰唱得怎樣。洪如丁默默跟在後面,心頭掠過一絲被冷落的苦澀。
在現實中,施光南的《屈原》夢只完成了一半。外人為之扼腕。
對洪如丁,留下的則是深深的歉疚、自責、抱憾終生。這份理解、愧疚交織成一個信念———我一定要讓《屈原》早日搬上舞台。音樂家撒手人寰時,《屈原》的全部音樂已完成,但還需修改、加工及寫作宣敘調的配器部分,這項工作由誰來完成?於是,《屈原》總譜一壓就是5年多。直到中央歌劇院作曲
史志有先生不太計較報酬接下了這個活兒,《屈原》的排演才被提上日程。
接下去是籌措資金。萬般無奈,正所謂“飢腸出奇策”,洪如丁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拍賣施光南的其他作品。訊息傳出,一時沸反盈天,掀起軒然大波。
許多善良的國人還不能接受“拍賣”的觀念,當他們聽說自己喜愛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
祝酒歌》將被拍賣,不禁痛心疾首,進而怒不可遏。那些天,洪如丁一晚上要接十幾個電話,有記者、有陌生人,更多的是熟人。一位老同事直言不諱:“你把老公有名的歌賣了想發財呀?”某些傳媒不負責任地曲解事實,擾亂視聽。頂著強大的社會壓力,洪如丁理直氣壯:“我是贊成音樂作品拍賣的,這也是一種改革!通過拍賣,可以體現藝術的價值,可以保護智慧財產權,規範藝術市場。拍賣施光南作品的款額,將全部用於推出他的歌劇《屈原》和其他還未公開的音樂作品,一分錢也不會落進我的腰包。”施光南生前曾多次慨嘆:“我的藝術居然養活不了我的藝術!”今天他的妻子試圖改變一下現狀。可惜,因種種原因拍賣未果。退一萬步講,即使洪如丁把這筆款作其他用,也是無可爭議的,她是丈夫遺產的第一繼承人。
在施光南的中學好友、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的幫助下,中僑公司慷慨解囊,拿出20萬元作為《屈原》的啟動資金。
總政治部歌劇團自告奮勇,表示有多少困難也要排出來。現已招標選演員,由多名老專家評選,組成以男高音歌唱家
楊洪基、女高音歌唱家
麼紅(特邀)為首的強大陣容,正日日加緊排演,進入坐唱階段。後續的資金尚無著落,舞美、服裝、布景還都不能上馬。一部大型歌劇,緊打緊算也要100餘萬元,還有一個80多萬元的大缺口。沒有錢,今年春天上演的計畫就會成泡影。施光南3年的心血,洪如丁及許多熱心人7年的奔波, 能否真正圓上已不僅僅屬於作曲家一人的這個夢,尚在未知之數。
施光南過世不久,就有人預言洪如丁是施光南三位女性親人中最不幸的一個。老母親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女兒豆蔻年華,可以開創自己的生活;中年喪夫的洪如丁在丈夫的光環下難以解脫。事實果是如此。7年中,婆婆、母親、二姐相繼離她而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洪如丁一個心眼在續著丈夫的夢。毋寧說,作家給妻子留下了一首無形的生命之歌。今天,可以告慰丈夫的是,他的生前夙願已了卻多半,女兒已長大成人。蕾蕾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
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後又赴美國工作、讀碩士。她繼承了父親聰穎、踏實、厚道、大度的秉性。生性活潑的洪如丁不是一個守舊、封閉的人,對友人勸她重組家庭的建議並不是沒考慮過。她說:“《屈原》一天不上演,我一天不言嫁。我天天折騰施光南的事,他的影子始終籠罩著我,作為伴侶,誰能理解我?”丈夫去世後的日子,洪如丁在音樂天地里依舊與丈夫琴瑟相和,共赴甘苦。從這個意義上講,洪如丁又是親人中最幸福的。
妻子回憶
祖籍金華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英年早逝,不到50歲就離開了我們。有關他的祭日,許多人都認為是1990年5月2日,他的夫人洪如丁卻私下把祭日定在4月18日。每逢這天她都要捧著鮮花為施光南掃墓,這裡是他們兩個人相守的世界。對施光南過早離世,洪如丁記憶猶新:那件事來得太突然了!
1990年4月18日中午,施光南興致很高,還與夫人開玩笑,故意藏起她的車鑰匙。直到夫人上班時間到了,目送著她離開家門。緊接著發生的事情洪如丁一輩子都忘不掉。洪如丁在工作中,女兒突然打電話告訴她:“爸爸唱歌的時候,手突然麻木,已經把他扶到了沙發上。”並急切地叫她趕緊回家。因事先沒有任何徵兆,洪如丁半信半疑地回來了。
母女倆把施光南送到了醫院。接下來的事情讓人出乎意外,醫院通知單位來人。洪如丁當時就懵了:經診斷,施光南得的是腦溢血。
醫務人員全力搶救14天,但是施光南的心臟還是於5月2日停止了跳動。洪如丁後來才了解,其實當天晚上,施光南已經是腦死亡了,照西方醫學觀點,病人出現
腦死亡就意味著去世了,所以這天就成了施光南的祭日。
施光南的死因經檢查發現是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一部分厚,一部分薄,薄的部分只有常人的1/10,由於常年從事音樂創作,心情經常處於亢奮狀態,導致疾病發作。
每每想起這些事,就讓洪如丁傷心不已。
她說:“他死在《
屈原》的創作上了,這個作品在他心裡盤桓了30多年。對他最好的紀念,就是把《屈原》搬到舞台上,了卻丈夫的夙願。”
施光南一生熱愛大海,生前曾對好友說:如果將來我走的話,就把骨灰撒在大海里。”洪如丁沒有這樣做,作為妻子,她希望有個獨立的空間,以紀念心愛的丈夫。
與祝酒歌
歌壇上曾有過這樣一件趣事:兩位煙不離手的作者在吞雲吐霧中創作了《戒菸歌》 ,而另兩位與酒無緣的合作夥伴在激情如醉的狀態下寫出了《
祝酒歌》 ,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同志。施光南是當之無愧的人民音樂家,他曾創作了許多在民眾中廣為流傳的歌曲。尤其是《祝酒歌》、《周總理你在哪裡》、《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等,這些歌唱出了億萬人的歡樂與追求,抒發的是人民大眾的心聲,他的歌已成為一個時代的坐標。
歷史終於翻開了一九七六年的十月六日,這一天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當聽到“
四人幫”被粉碎後,從南到北,從上到下,各行各業的民眾敲響鑼鼓,扭起秧歌,情不自禁的去遊行,去狂歡。各單位食堂都不約而同地備下喜宴美酒,形成“八億神州舉金杯”的感人場面。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我的歌詞後,即刻進入一種如醉如痴的創作情境,並在短短几天內將
曲譜定稿。在《祝酒歌》中,他選用熱情奔放而又富於舞蹈動感的新疆音調為素材,歌曲節奏則使人感受到響徹四方的鑼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別具匠心,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拜,盪氣迴腸的旋律讓演唱者和聽眾久久難以忘懷。
《祝酒歌》問世後,
李光羲、關牧村、羅天禪、
蘇鳳娟等許多歌唱家爭相演唱。一次,中央電視台的文藝晚會中,伴隨《祝酒歌》的旋律,編導安排了一組在當時很是大膽而富有新意的鏡頭,飄香的美酒,高舉的酒杯,跳起交誼舞的來賓,神采飛揚的歌唱家,這一切都在歌聲中交融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第二天《祝酒歌》便傳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以歌代酒的施光南使海內外炎黃子孫陶醉在他那優美動人而又充滿自豪的旋律中。
後世紀念
音樂盛會
施光南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上個世紀70年代,施光南的《
祝酒歌》抒發了億萬人民的心情,傳遍了大江南北。而施光南的名字也同他的作品一起被廣大音樂愛好者熟知,他的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不僅旋律優美,民族風格濃郁,同時具有很強的生活底蘊。1990年5月2日,年僅50歲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與世長辭,使中國音樂界失去了一位德藝雙馨的優秀作曲家。
施光南的《
祝酒歌》和《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成為廣為傳唱的最流行的歌曲,而著名歌唱家李光羲、
楊洪基、
韓芝萍和關牧村等在世紀劇院重新唱起施光南創作的這些熟悉的旋律。除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外,音樂會上還演唱了兩首過去在音樂會上沒有演唱過的歌曲《最美的讚歌獻給黨》和《趕著馬兒走山鄉》。
施光南曾經說過:“‘愛國’是我創作永恆的主題。”在施光南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及對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無論是在改革開放階段,還是在建設祖國的繁榮時期,或是在中國邁向偉大復興的今天,施光南的作品始終傳達著中國人民走向未來的心聲並不斷喚起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他為此也成為新中國1949年建國後唯一一位被國家授予“人民音樂家”稱號的藝術家。
紀念人民音樂家施光南作品音樂會曲目:
7.校園多美好 寧馨銳、寧馨磊
11.潔白的羽毛寄深情
陶紅(寧馨銳、寧馨磊)李谷一原唱
12.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關牧村
14. 冬天來了 選自歌劇《傷逝》 宋昕寧
15.馬鈴聲聲響 韓芝萍(陶紅)
18. 海南素描 於麗娜
20.山鬼 選自歌劇《屈原》 黃華麗
22.在希望的田野上 殷秀梅
百首遺作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在重慶,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在短短50年的時間中創作了近千首歌曲,但流傳下來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據此次音樂會總指揮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史志有透露,當他去施光南工作室蒐集樂譜時有了一個重大發現,施光南生前曾給自己策劃了三套大型音樂會,包括133首曲目,其中100多首從沒有問世過,這些歌曲都有完整的總譜,搬上舞台很輕鬆,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誕辰70周年暨逝世20周年紀念音樂會在2010年8月在北京、天津相繼舉辦。
人物榮譽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施光南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音樂家”。
人物評價
施光南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創作實踐中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和民眾性相統一,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國媽媽》《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數以千計的音樂作品,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堅持把愛國作為音樂創作的永恆主題,為人民書寫創作,謳歌改革開放,譜寫時代讚歌,被譽為“時代的歌手”。作品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對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奮發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