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三蘇游京
蘇轍生於
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時其父
蘇洵三十一歲,遊學四方。其兄
蘇軾四歲。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蘇轍。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蘇轍時年十七歲,史氏十五歲。
嘉祐元年(1056年)春,蘇轍父子三人同游都城開封(
今河南開封),途經成都時,拜訪出知益州的大臣
張方平。張方平以
國士禮對待蘇轍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蘇軾兄弟參加禮部會試,當時
歐陽修知貢舉,將蘇軾、蘇轍兄弟置於高等,蘇轍名登
五甲。蘇轍中第後,上《
上樞密韓太尉書》於
樞密使韓琦。四月,母親程氏去世,蘇轍父子回到蜀地。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蘇轍隨父在開封遊歷。十二月,全家抵達
江陵,蘇轍將舟中創作的詩賦一百篇整理為《南行集》。
嘉祐五年(1060年),蘇轍隨父從江陵回到開封,父子三人將途中所作的詩賦共七十三篇整理為《南行後集》,蘇轍作有《南行後集引》。三月,天章閣待制
楊畋奉命調銓(
根據考績遷調)官員,蘇轍被授為河南府澠池縣
主簿。楊畋又舉蘇轍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同年,蘇轍與兄長蘇軾在東京
懷遠驛讀書,準備
制科考試。
科舉風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蘇轍參與殿試。當時仁宗已五十二歲,蘇轍想他或許對政事感到疲倦,所以盡力講政事得失,而對宮禁朝廷之事,議論尤為激切。策問試卷送上後,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
司馬光將其置於第三等,初考官
胡宿不同意。司馬光與
范鎮商議後將其置於第四等,
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蘇轍。只有胡宿認為蘇轍對仁宗不恭,堅持要求黜落他。仁宗說:“以直言來得人,而因直言拋棄他,天下人會怎么說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後,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
校書郎、
商州軍事
推官。當時蘇洵奉命修《禮書》,蘇軾出任簽書鳳翔
判官。蘇轍要求在京城侍養父親,獲朝廷準許。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蘇轍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師逝世,蘇轍兄弟自
汴河入淮,順長江回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服喪期結束後,蘇轍兄弟一路東遊前往京師,於次年抵達。
建議新法
熙寧二年(1069年),蘇轍上書論政事,即被神宗召見於延和殿。
當時,
王安石為相,與
陳昇之管三司
條例司,命蘇轍入
三司條例司。
呂惠卿依附王安石,蘇轍和他討論時多有牴觸。王安石拿《
青苗書》讓蘇轍仔細議論,說:“有不便之處,就告訴我不必疑慮。”蘇轍說:“把錢借給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濟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間,吏員趁機營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錢到百姓手裡,即使良民也不免亂花;到交還時,即使富民也不免超過期限。這樣,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縣官的事不勝其煩了。唐代
劉晏掌管國家財政,從沒有借錢給百姓。有責怪他的人,劉晏說:‘讓百姓僥倖得錢,不是國家之福;叫吏員靠法催督還債,對百姓不利。我雖然從不發放借貸,但四方的豐收和災荒谷價的貴賤,從來能及時知道。有谷賤處就收購,有谷貴處就發售,所以四方沒有太貴、太賤的弊病,豈用發貸款?’劉晏所說的,就是常平倉法。現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頓,你真能有意於百姓生計,就整頓實行,那劉晏的功績可以立刻見效。”王安石說:“你的話有理,我當慢慢思考。”從此後一月之間都不談
青苗法。
被貶出京
河北轉運判官
王廣廉奏請發給度僧牒幾千份作為本錢,在陝西轉運司私自實行
青苗法,春天發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青苗法便開始實行。王安石派人去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去見陳昇之說:“從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撫恤各路百姓,但他們各人都務求滋生事端,回來所奏的大多不可實行,被天下人恥笑。現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寫信給王安石,竭力陳說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發怒,將加罪,陳昇之勸阻,於熙寧二年(1069年)八月被貶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
張方平知陳州,徵召蘇轍為陳州
教授。
熙寧十年(1077年),蘇轍改任
著作佐郎,又隨南京留守張方平任職,為簽書
應天府判官。當時蘇軾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間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創作了《
逍遙堂會宿》等詩。
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
烏台詩案),被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為監
筠州(
今江西高安)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
元豐五年(1082年),蘇轍沿贛水至
黃州,與蘇軾相聚,一道遊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於次年(1083年)應張夢得邀請創作《
黃州快哉亭記》。
返朝任職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
宋哲宗趙煦即位。五月,蘇轍臥病,至秋痊癒。八月,因舊黨當政,蘇轍以秘書省
校書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當時太皇太后高氏(
高滔滔)垂簾聽政,起用
司馬光、
呂公著為相,想廢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
蔡確、
韓縝及樞密使
章惇都被蘇轍彈劾去職。大臣
呂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後又竭力排擠、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黨被清算時,他自知難逃責罰,請求外授
宮觀官以逃避貶官流放之罪。蘇轍連上三疏把他的奸惡加以揭露,最終使呂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復
差役法,卻不知差役法之害相當於免疫法。蘇轍說:“自從廢除差役法幾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習慣。何況役法關係眾多事務,盤根錯節十分複雜,實行得慢些,方能審慎詳盡。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終,輕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實行之後,又產生各種弊端。現在州縣的免役錢,照例有累積剩餘,大約夠用幾年,暫且依舊雇役,到今年為止。催促監督有關官員審議差役法,趁今冬成為法令,來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實行之後,不再有人議論,那就進退都有利了。”司馬光又因王安石設《
詩經》、《尚書新義》來考取天下士人,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說:“進士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不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於治經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總之,來年都還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惟有經書的釋義兼取註疏及各家議論,或提出應舉者自己的見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學說。並罷去對律令釋義的考試,使應舉的人知道有定論,一心一意做學問,以待選拔考試,然後慢慢地議論元祐五年以後科舉的條例,也不算晚。”但司馬光都不聽。
起初,神宗因
西夏內亂而派兵進攻,於是在熙河增設蘭州,在延安增設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賀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們有請求蘭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討論守或棄尚未決定。蘇轍建議答應西夏所請,朝廷便允許還西夏五寨。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權任吏部尚書。八月,任賀遼國生辰國信使,與刑部侍郎
趙君錫出使
遼國。
拜相參政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
中大夫、守
尚書右丞。當時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也隨兄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準許。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轍代理
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六月,任
太中大夫、守
門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
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為
護軍,進爵開國伯,實封
食邑二百戶。
連遭貶謫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
紹聖元年(1094年),門下侍郎
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題批駁元祐政事。他上書反對哲宗恢復熙寧新法,被貶知
汝州。過了幾個月,元豐時諸臣都在朝廷任職,再貶蘇轍為左
朝議大夫、知袁州。未到任,又於七月降為左朝議大夫、試
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處分。蘇轍治州有優異政績,等到他被罷免離開,州里父老送別他的人都嗚咽流涕,延綿數十里不斷。
紹聖四年(1097年)二月,蘇轍又被貶為
化州別駕,安置
雷州處分。此時,蘇軾也被貶為
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於
藤州,蘇轍送蘇軾赴海南。六月十一日訣別于海濱。
元符元年(1098年),移至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龍川略志序》、《龍川別志序》、《春秋傳後序》。
元符三年(1100年),
宋徽宗即位,蘇轍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為濠州團練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復職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因有田產在
潁川,他便前往居住。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在常州(
今江蘇常州)去世,臨終前以不見蘇轍為憾。蘇轍得知後,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軾歸去來詞》,其後作《
東坡先生墓志銘》。
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宰相
蔡京當國,黨禍復起,蘇軾等已去世的元祐黨人,原追復官告並繳納;蘇轍等在世之人,並不與在京差遣。同年,朝廷削蘇轍
五官,降授
朝議大夫。
崇寧二年(1103年),蘇轍為避禍,獨自遷居
汝南。十月,朝廷罷蘇轍提舉太平宮之職。蘇轍住在許州,又被授以
太中大夫致仕。
潛居潁濱
崇寧三年(1104年)正月,蘇轍在潁川定居,因感於元祐時人所剩無幾,於是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終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謝絕賓客,決口不談時事,將所感皆寄託於詩中。
崇寧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潁濱遺老傳》及《欒城後集序》。次年,著《論語拾遺》。
大觀二年(1108年),蘇轍復任朝議大夫,遷任中大夫。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潁昌西湖,泛赮水,並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
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十二月,朝廷追復甦轍為
端明殿學士,特贈
宣奉大夫。原擬葬蘇轍於
眉州祖塋,但後來仍葬蘇轍於
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
南宋
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因其子
蘇遲顯貴,蘇轍獲贈
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
太夫人。
淳熙元年(1174年),經禮部尚書
趙雄奏請,
宋孝宗特敕追謚為“文定”。
主要成就
政治
蘇轍在政治上反對
王安石變法中的
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王安石聽後,亦頗覺有理。
宋哲宗初年”
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
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
雇役法,恢復
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其兄
蘇軾基本相同。《
宋史》稱其“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
水利
在
回河之爭中,蘇轍與右相
范純仁等主張維持北流,反對
文彥博等回河東流之議復起。蘇轍雖多次上疏反對,但以
高太后為主的中樞始終傾向東流,雖時停時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東流。
紹聖元年(1094年),“盡閉北流,全河之水東還故道”。
這次黃河回復東流,不過僅僅五年時間,至元符二年(1099年),黃河於內黃決口,東流斷絕,主流又趨向北流,仍至乾寧軍一帶入海。積極主張回河的吳安持、鄭佑、李仲、李偉等被朝廷加罪,結束了第三次回河的爭論。
文學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說:“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他雖自稱“其學出於
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在《歷代論》中多論古今得失成敗,又撰有《
古史》,用意亦在於此。
蘇轍對於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於歐。但韓、歐闢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並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
他擅長
政論和
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
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論漢光武、唐太宗,分析相當全面,和蘇軾相比,特點確在於“穩”。《
六國論》評論
齊、
楚、燕、
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
韓、魏,團結抗
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
三國論》將
劉備與
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蘇轍致力最勤的文章,在於政論和史論,史論之文,尤所盡心;但他寫得更為自由隨便的文章,還是書信雜文。例如十九歲時寫的《
上樞密韓太尉書》,說自己初到京師,“非有求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而所願者,只是“一睹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初生之犢,年少氣豪,既不同於韓愈《上宰相書》那樣卑躬屈節,也不像李白《上韓荊州書》那樣縱橫使氣。當文人仕途廣於唐代的宋代,這樣的文章是有時代特點的。
與此書相類者,還有《
上昭文富丞相書》、《上曾參政書》,都是年少氣豪之作。到了晚年,所為書札,出語雖有所收斂,但依舊灑脫自然,例如《答
黃庭堅書》,其文墨頗似
蘇軾。二蘇早年之文,氣象雖不盡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觀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語。二蘇相比,蘇轍之文,未可以一“衰”字盡之。
王士禛《
香祖筆記》云:“潁濱《棲賢寺記》造語奇特,雖唐作者如劉夢得(
劉禹錫)、柳子厚(
柳宗元)妙於語言,亦不能過之。”並引其中“入棲賢谷”一段文字而後云:“予游廬山,至此,然後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畫圖,後人不能及也。”蘇轍之文,本來不是以“奇”見稱的。《黃樓賦》“稍自振厲”,即被疑為蘇軾所作,則此文之“造語奇特”,也就自然為人所稱了。
蘇轍還有一篇《
東軒記》,造語雖不甚奇,卻是寫得更加“如其為人”的文章。這篇“記”也是寫得頗有特色。作“東軒”以為“宴休之所”,卻不得一日“安於其中”,而日日忙於“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此情此景,是和歷來文人雅士作軒亭以自適者大異其趣的。文章最後還說: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伏田裡”,“然後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遊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這樣的筆墨,也是“如其為人”的。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
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
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
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
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
自閒。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閒澹,情趣悠遠。
又如晚年所作《
游西湖》云:“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遊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時值新黨
蔡京等人執政,元祐黨人累遭迫害,蘇轍築室於許州,閉門不出,與早年之“閉門”遙相對應。從他一生的經歷看來,始終皆以直言而不見容。故以“閉門”始,以“閉門”終。這樣的作品,亦頗見性情。
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
李白、
白居易、
韓愈、
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這看法在
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
宋史》稱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而俊秀傑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
蘇轍的
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
墨竹賦》讚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緻逼真,富於詩意。
儒學
蘇轍與父
蘇洵、兄
蘇軾創立了蘇氏蜀學,他與蘇軾同為蘇氏蜀學的
集大成者。蘇氏的蜀學與
荊公新學、二程
洛學相對立。“
三蘇”博通經史,遍采六經百家之說,又吸取老莊道家學說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時代潮流的產物,是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
蘇轍晚年曾著《蘇黃門
老子解》,朱熹稱其書“合吾儒於
老子,以為未足,又並
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反映了蜀學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學上的建樹最為卓著,但認為學術中最重要者並非文章辭賦,注重所謂“性命自得之際”。以文為“寓理之具”,認為“學文之端,急於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
書法
蘇轍不僅在詩文創作方面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其書法運筆結字與其兄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
傳世
墨跡有《雪甚帖》、《雪詩帖》、《車馬帖》、《晴寒帖》等。
個人作品
蘇轍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論語拾遺》、《道德經解》、《
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欒城應詔集》12卷等,並行於世。曾自撰《潁濱遺老傳》。《
全宋詩》錄有其詩。
人物評價
張方平: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蘇軾: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劉攽:具官某天材穎茂,儒學純備。敏於事而慎於言,志於道而輔以術。早繇方聞之舉,藉甚士林之譽。粵自諫垣,進陟詞掖。倜儻正論,啟沃者非一;潤色王猷,灝噩乎吹萬。
張耒:某平生見人多矣,惟見蘇循州不曾忙,范丞相(
范純仁)不曾疑。蘇公雖事變紛紜至前,而舉止安徐,若素有處置。范公見事,洞達情實,各有部分,未嘗疑惑。此皆過人者。
王辟之: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
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孫覿:白公(
白居易)詩所謂辭達,大抵能道意之所欲言者。蘇黃門詩已不逮諸公,北歸後效白公體,益不逮,惟四字詩最善。張文潛(張耒)晚年詩不逮前作,意謂亦效白公詩者。公述潘邠老言,文潛晚喜白公詩。信矣,如所料也。
王稱:轍之名跡與軾相上下,而心閒神王,學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則於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
朱熹:蘇子由愛《選》詩“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此正是子由慢底句法。
文天祥: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
李迪,不取
鑿說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
劉幾。
脫脫:蘇轍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
王安石初議
青苗,轍數語柅之,安石自是不復及此,後非
王廣廉傅會,則此議息矣。轍寡言鮮欲,素有以得安石之敬心,故能爾也。若是者,軾宜若不及,然至論軾英邁之氣,閎肆之文,轍為軾弟,可謂難矣。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調停;及議回河、雇役,與
文彥博、
司馬光異同;西邊之謀,又與
呂大防、
劉摯不合。君子不黨,於轍見之。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獨其齒爵皆優於兄,意者造物之所賦與,亦有乘除於其間哉!
王世貞:吾嘗謂子瞻非淺於經術者,其少之所以不典,則明允之餘習。晚之所以不純,則
蔥嶺之緒言。然而得是二益,亦不小也。子由稍近理,故文彩不能如父兄,晚益近理故益不如,然而不失為佳子弟也。
茅坤:蘇文定公之文,其鑱削之思或不如父,雄傑之氣或不如兄;然而沖和澹泊,遒逸疏宕,大者萬言,小者千餘言,……西漢以來別調也。
楊慶遠: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屬,任憑他千磨百鍊,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朱軾:轍自熙寧以前,滯於小官。及元祐之朝,耆舊居職,未及有所施用。至紹聖,而世變不勝言矣,其斥調停、論紹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無營,至引當否、商是非,直言抗論,無所回撓,斯可尚也已。
錢基博:①自宋初
柳開、
穆修以迄
石介、
尹洙、
蘇舜欽、
歐陽修、
梅堯臣、
王安石、
曾鞏、
蘇洵及其子軾、轍兄弟、
秦觀、張耒、
黃庭堅、
陳師道,氣必疏快而力祛茂興,與發宋文之機利,而以殊於唐格者也。...其中歐、蘇、曾、王,與唐之韓、柳,並稱
唐宋八大家,為後世言古文者之所宗。然惟歐陽修,碑傳議論,兼能並擅。蘇氏軾、轍,策論得歐陽之明快,而碑傳殊無體要。②今觀其文疏於敘事,而善議論,辨明古今治亂得失,出以坦迤,抑揚爽朗,語無含茹,而亦不為鉤棘;策論特其所長,碑傳則其所短,與軾蹊徑略同,而波瀾不如;氣不如軾之舒,筆不如軾之透。……策論至蘇氏父子,原原本本,述往事,思來者,有以見天下之賾,古今之變,而觀其會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直與周秦諸子同為一家之言,固不僅文章之工。而觀轍之所為,其學兼綜兵農儒法,其文出入莊、孟、蘇、張,雖不如洵之峭勁廉悍,而頗追軾之條達疏暢,意到筆隨,無愧難弟也。……然軾轍之文,有餘於汪洋,不足於淡泊;工於用盡,而不善於用有餘;可振厲以警發憒憒之意,而未能唱嘆以發人悠悠之思。
朱德: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軼事典故
取名依據
關於蘇轍名字中“
轍”的意思,其父
蘇洵在《
名二子說》中解釋說: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這與蘇轍相對內斂的性格也頗為相符。
啟發民智
因“
元祐黨爭”牽連,紹聖四年(1097年),蘇轍被
責授為化州別駕,
雷州安置。蘇轍初來雷州,水土不服。據載,雷州知縣張逢、海康縣令陳諤對蘇轍非常友善,以誠相待,禮遇有加。時勞問有。”
蘇轍雖謫居雷州僅一年,但他面對雷州當時“其民甘於魚鰍蟹蝦,故蔬果不毓;冬溫不雪,衣被吉貝(木棉),故藝麻而不績,生蠶而不織,羅紈布帛,仰於四方之負販。工習於鄙朴,故用器不作。醫奪於巫鬼,故方術(指醫術)不治”,致力於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啟發民智,破除迷信,致力於農、工、商之利,教民治窮致富。他在該詩引中又說:“我遷海康(今雷州)實編於民,少而躬耕,老復其真。……願以所知,施及斯人”;他教導人民“斫木陶土,器則不匱。績麻繅繭,衣則可冀。藥餌具前,病安得至?”這首詩表現出蘇轍體察民情,關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同時,該詩也是研究雷州當時風土習俗的重要史料。
此間,章惇得知張逢禮遇蘇轍,派
董必明查暗訪,稱其以強占民宅,但因有租券,不便加罪,便於
元符元年(1098年)詔蘇轍遷
循州。後來,雷州人民在蘇轍居住地建遺直軒以紀念。
大貓據爐
蘇轍曾做
黃白術,先在一個封閉的房間中放置一個大爐,將要生火時,看見一隻大貓站在爐上之後沒入水中,一會兒就不見了。蘇轍因此認為自己不是能將這種技藝傳下去的人,便不再講說此術。
十年流落
蘇轍聽聞鐵龜山人擅長
術數,曾邀其至所坐舟中,向他詢問自己的吉凶。鐵龜山人說:“自此以後十年,應當飛騰升進,前十年的流落已經過去,但還有十年的流落。”
道啟心海
蘇轍受其兄蘇軾影響,崇信道教。除這一原因外,蘇轍信道還與他自己所遇到的兩件事有關,一是因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對道教大感興趣。他接著談自己讀道經《
抱朴子》的感想,認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蘇轍在《丐者趙生傳》中記載了他所遇到的第二件有關道教的怪事:趙生是一個乞丐,敝衣蓬髮,醉即罵人。後來趙生主動去見蘇轍,一席話之後,使蘇轍感到這個乞丐“非特挾術,亦知道者也。”蘇轍又把趙生介紹給蘇軾,趙在蘇軾那裡停留了半年之久,後隨蘇軾北歸,至興國為楊繪所留,不久被騾所傷而死,繪備棺葬之。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來訪,告訴蘇轍說,他路過雲安時,有乞丐自稱姓趙,與蘇轍相識,請代為問好。法震描述這個乞丐模樣後,蘇轍確認是趙生。當時,興國地方官朱彥博的兒子在座, “歸告其父,發其葬,空無所有,惟一杖及兩脛在”。據此,蘇轍判定趙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還稍有欠缺的神仙。
應該說,這兩件事對蘇轍的影響是大的。第一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養生術,第二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神仙之說。蘇轍對道教的信仰基本上貫徹終生。他常常把人的健康歸功於道教的養生術,他在《李鈞壽花台》的序中說:“尚書郎晉陵李公秉性直而和,少從道士得養生法,未五十去嗜欲,老而不衰。”這是把別人的健康歸功於道教。他在69歲時寫的《丁亥生日》中說,自己少年病肺,中年病脾,但是到了晚年,“二疾忽已平”,為什麼呢?詩人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拜老子為師、擺脫了百欲、明白了“道”的緣故。這就把自己的健康也歸功於道家道教。
除了對道教的信仰外,蘇轍對道家理論也有深入研究,他42歲時曾作《老子解》,把各家思想融會於道家,其兄讀了這本書以後,給予極高的評價。蘇轍在《梁武帝》中先說佛法與《老子》相出入,把佛歸於道,然後說:“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說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這等於把“道”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朱熹對蘇氏兄弟的這一看法十分生氣,他認為蘇氏兄弟“合吾儒於《老子》,以為不足,又並釋氏而彌縫之”,這是“舛矣”,是“無忌憚者與”。蘇氏兄弟與朱之間的根本分歧在於:蘇氏兄弟要以道家為本位去融合儒佛,而朱要以儒家為本位去融合道佛。
蘇轍一生也寫過不少有關道家道教的詩文,有《樓觀》《和子瞻讀道藏》《送道士楊見素南遊》《和子瞻濠州七絕》《御風辭》《上清辭》等。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 | | |
曾祖母 | 宋氏 | |
祖父 | | |
祖母 | 史氏 | 追封嘉國太夫人。 |
父親 | | |
母親 | 程氏 | |
平輩 | 長兄 | 蘇景先 | |
次兄 | | |
姐姐 | | |
姐妹二人 | —— | 均早夭。 |
配偶 | 妻子 | 史氏 | 追封楚國太夫人。 |
子輩 | 長子 | | |
次子 | | |
三子 | 蘇遜 | |
長女 | 蘇氏 | 嫁文務光。 |
次女 | 蘇氏 | |
三女 | 蘇氏 | 嫁曹煥。 |
四女 | 蘇氏 | 嫁王浚明。 |
五女 | 蘇氏 | 嫁曾縱。 |
史料記載
《史傳三編·卷三十三·名臣傳二十五》
後世紀念
三蘇祠
眉山三蘇祠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南隅紗縠行南街。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規模重建,爾後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占地面積56800平方米。
1980年7月7日,三蘇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
三蘇博物館”。
三蘇墳
“三蘇墳”坐落在河南郟縣茨笆鄉蘇墳村東南隅。此地宋時屬汝州郟城鈞台鄉上瑞里,蘇軾、蘇轍兄弟葬此後就改稱蘇墳村。
“三蘇墳”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對汝水曠川。墓東、西兩邊的兩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兩道劍眉。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