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州(地名)

許州(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許州即今河南省許昌市,於河南省中部,歷來是群雄逐鹿之地。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向東南緩慢傾斜,最高點為禹州市大洪寨山,海拔1150米。主要河流有潁河、雙洎河清流河、人工潁汝乾渠等。年均降水量809.6毫米,年均溫14.8℃,1月均溫1.3℃,7月均溫27.2℃,屬暖溫帶季風氣候。京廣鐵路、京深公路和鄭許高速貫穿南北,禹(州)鄲(城)地方鐵路、徐(州)西(峽)公路橫貫東西。鈞瓷為傳統名特產品。名勝古蹟有漢魏許昌故城、灞陵橋關羽辭曹處、春秋樓華佗墓射鹿台受禪台毓秀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許州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地理位置河南省許昌市
  • 著名景點:大洪寨山
許州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歷代名人,古文記載,

許州概況

許昌市是河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最為活躍的省轄市之一,非公有制經濟尤其發達,有“河南的溫州”的美譽。許昌市工業體系齊全,特別是在菸草種植、加工業方面歷史悠久。中原電氣谷是以電力裝備製造業為主體的省級重點產業集聚區。2008年許昌市經濟生產總值達到1062億元,位居全國第75位!
許州許州
許昌人”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現代的人類起源中的重要一環,並有望打破人類“非洲起源說”的觀點。

行政區劃

許昌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北距鄭州80公里。總面積4977平方公里,總人口467萬人(2006年末)。全市轄魏都區,許昌、鄢陵、襄城3個縣,代管禹州、長葛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8個街道、35個鎮、43個鄉。市政府駐魏都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許昌市總人口4124086人;魏都區373387人、許昌縣737384人、鄢陵縣564477人、襄城縣679863人、禹州市1122669人、長葛市646306人。

歷史沿革

唐堯時昆吾族部落的首領許由,率眾耕牧於此,故名“許”。周代稱許國,秦置許縣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後,因“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為曹魏五都之一。南北朝時設許昌郡,治長社(今許昌市魏都區)。統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
大業三年(607) 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
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仍稱許州,隸京西路。金許州隸南京路。元許州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汴粱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許州隸開封府
清初許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隸河南省。乾隆六年(1741年)復改府為直隸州。
1913年廢許州為許昌縣,屬河南省豫東道。後為河南省第二、第五行政區所在地。
1949年2月建立許昌行政區專員公署、許昌市,專區轄15個縣(市)。1960年,撤銷許昌縣,併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198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許昌地區撤銷,升為地級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縣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縣臨潁縣郾城縣劃歸漯河市。1997年8月,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歸許昌市管轄。

歷代名人

許由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從而也成為許姓的始祖。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帝堯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許文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國,文叔亦以封國為姓,謂許文叔。故為許姓開國始祖。為西周諸侯國許國君主之一,當時頗受周天子器重,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戰國末年陽翟(今河南禹縣)大商人。他到趙都邯鄲經商,遇見在趙國人質的秦王孫子楚,以為“奇貨可居”,便向子楚說,願用千金幫助他成為秦國太子安國君華陽夫人的嗣子。子楚甚為感激,答應事成後將秦國的天下與他共有。呂不韋便到鹹陽,向華陽夫人獻上了許多奇珍異物,終於說通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嗣子。公元前249年,子楚即位,為秦莊襄王。呂不韋被任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莊襄王卒,13歲的秦王政即位,呂不韋仍任丞相,號稱“仲父”,有家童萬人。呂不韋專斷朝政,曾派兵攻占韓、趙、魏的土地,建立三川郡太原郡和東郡;又令賓客編著《呂氏春秋》26卷,20餘萬字,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的學說,旨在為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理論,是書為雜家代表作。秦王政親理政務後,呂不韋嫪毐作亂受牽連,於公元前236年被免職,出屈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陽一帶)。不久,秦王政賜信呂不韋,令其與家屬遷移蜀郡。呂不韋恐遭誅戮,飲毒自殺。
陳寔(shí)(104~187),字仲弓潁川許(今許昌)人,他和同鄉鐘皓、荀淑韓韶以清高有德行而聞名於世,被人稱為“潁川四長”。陳寔出身於寒微之家,年輕時在縣吏手下聽差,凡事任勞任怨,因而升為都亭刺佐。他勤奮好學,縣令鄧邵認為他是個奇才,就推薦他到太學里學習。學歸故里,鄧紹準備提拔他作縣吏,而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豐富,辭而不就,避於陽城山中(今登封市境內)刻苦學習。後為郡西門亭長,不久轉為功曹。司空黃瓊聽說他品德高尚,就推薦他做了聞喜長,後又任太丘(今永城縣西北三十里)長,時人稱之為陳太丘。任太丘長期間,陳寔“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如果百姓有冤,到縣裡告狀,他明辨是非,公平解決。後來,全縣竟無人再告狀了,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空牢無訟”的現象。周圍各縣百姓紛紛逃到太丘謀生,陳寔為使鄰縣同僚不因為人員流失而受到皇上懲罰,便對逃到太丘謀生的百姓好言勸慰,並發給口糧,讓其返回原籍。上司沛國相瘋狂加收苛捐雜稅,陳寔不願給百姓增加負擔,就毅然解下印綬,棄官返鄉。在鄉期間,陳寔總是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事物,而且為人寬宏大度,待人處事公正。鄉人之間發生糾紛,經常找陳寔評理調解,陳寔總力求判決公正,並向百姓講解道理的曲直,百姓無不心悅誠服,人們感嘆道:“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先生批評。”有一年鬧災荒,有些人就做起了偷盜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潛入陳寔家裡,躲在房樑上,陳寔暗中發現後,就召集子孫過來訓誡說:“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之於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慢慢勸喻他說:“看你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克制,返回正道。”最後贈送二匹絹給小偷,讓他回去好好謀生。這件事情傳開以後,全縣再也沒有發生過盜竊的事情。“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中平四年(187),陳寔去世,“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制蓑麻者以百數”,連朝廷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藪知名,失聲揮涕”。大家共刊石立碑,著名文學家蔡邕親自撰寫碑文。陳寔被謚為“文范先生”,意思是“文為德表,范為士則。”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縣人,其祖父陳寔、父陳紀、叔陳諶皆望族名士,子陳泰也是魏國後期名將。陳群先後受曹操、曹丕託孤,受命二主、輔佐三朝,是曹魏集團的肱骨之臣。陳群少時,深受祖父陳寔的影響和喜愛,陳寔曾對宗人父老說:“此兒必興吾宗。”陳群成年後,為人清尚有儀,雅好結友,有知人之明。初為劉備所用,任別駕,多次進言劉備,但建議沒被採納,劉備被呂布所襲,陳群與父避居徐州,後歸曹操,歷任司空西曹掾屬、治書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後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曹丕繼承王位後,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尚書。曹丕稱帝後,陳群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後拜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曹睿即位後,陳群任司空,錄尚書事,封穎陰侯。青龍四年(236年)去逝,追謚靖侯。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人才埋沒和流失現象嚴重,九品中正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選拔人才、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起到積極的作用,而這一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者就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陳群。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指的是中正按照九品的標準去選拔官員,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薦官,先在各郡設中正,然後在各州設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在任的中央官員兼任,中正的任命權掌握在司徒府。中正手下的屬員稱為“訪問”。一般人物可由屬員評議,重要人物則由中正親自評議。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依據家世、道德和才能這三項標準進行綜合評定,給被舉薦人定“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將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覆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稱“鄉品”,任官者的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越高,做官的起點就越高,升遷也較快。中正評議人物時,按照照例,每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的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鄉品升降後,官品也往往隨之變動。如果中正定品時違法,中央要嚴格追查其責任。東漢選拔官吏,主要是依據儒家的道德行為標準,宗族鄉黨的評定成為政府選拔官吏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據。曹操的用人唯才是舉,他反對東漢時期的把所謂“門第”、“道德”作為用人的主要標準,而主張只要用那些“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不論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都可重用,這種用人政策雖然為曹操建立和鞏固強其統治集團選拔了不少人才,但他不得不殺掉諸如孔融楊修魏諷等只有才能的人。曹丕稱帝後,陳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正式推行,這一用人制度既革除了東漢選拔官員只重家世和道德的弊端,又彌補了曹操選拔官員只重才能的不足,家世、道德、才能並重,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許多出身寒門、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便有了出仕為官的機會和途徑,為曹魏政權網羅天下英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荀爽(128~190),字慈明,一名諝,東漢著名經學家,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氏為潁陰望族,荀爽的先祖荀卿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爽的父親荀淑更是品行高潔、博學多識,素有“神君”之稱,曹操的得力謀士荀彧是荀爽的侄兒。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時稱“荀氏八龍”,葬有其兄弟八人的“八龍冢”至今仍保留在許昌城北2公里處的陳莊村西。荀爽在“荀氏八龍”中排行第六,若論才學,則數第一,當時就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荀爽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十二歲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荀爽因至孝被太常趙典舉薦,拜為郎中,但他把上奏的對策遞上去之後即棄官而去。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之濱長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黨錮解除後,司空袁逢又推薦荀爽為官,但荀爽仍避而不就。公元189年,董卓劉協為獻帝,再次召荀爽為官,荀爽避而不及,遂任平原相,在上任的途中,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時被追為光祿勛,任職三天后,又遷升為司空。董卓急於拉有才德的飽學之士裝飾門面,而荀爽見董卓殘暴,就積極參與了司徒王允謀除董卓的義舉,但在舉事前病逝,終年63歲。
馬殷(852~930) 字霸圖,漢族。原籍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五代十國時楚國第一代君主。唐乾寧元年(894),隨劉建鋒率部入湖南,據潭州,被授為馬步軍都指揮使.三年,建鋒為部曲所殺,殷被推為主帥。隨即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統一湖南,任武安軍節度使。朱溫建後梁,殷受封為楚王。後唐滅梁,殷建國承制,自置官屬,建楚王天宮幕府,任用高郁、呂師周等人,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獨立和地方安定,發展經濟,使楚國在五代十國中強盛一時.後唐天成五年(930)病卒。
王建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少時以屠牛、盜 驢、販私鹽為生,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為養子。後分典神策軍。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占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891),攻占成都,殺陳敬瑄、田令孜。乾寧四年(897),破梓州(東川節度使治所),占有東西兩川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永隆一年(680) ,卒於乾元元年(758)前後。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古文記載

許州,潁川。望。開元戶五萬九千七百十七。鄉一百十七。元和戶五千二百九十一。鄉五十七。今為陳許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許州,陳州。縣十三。都管戶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貢》豫州之域。周又為許國,《春秋》定公六年鄭滅許,七年又封許,自是附庸於鄭。周末為晉地,三卿分晉,其地屬韓。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理陽翟漢高帝五年為韓國,以韓信為王,六年復為潁川郡。後漢獻帝初,遭董卓之亂,遷都長安,卓死東歸於洛,魏太祖迎帝都許。及魏受禪,改許縣許昌縣。然魏雖都洛,而宮室武庫猶在許昌。又析潁川,增置襄城郡。晉鹹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潁川、襄城,本是一郡,戶口今少,請還合潁川。”從之。宋受禪後,魏明帝使達奚斤伐宋,長驅至武牢,潁川許併入於後魏,後又陷於東魏高澄就古潁陰城改置南鄭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壽元年,改南鄭州為許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討平世充,復為許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三百四十里。北至鄭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南至陳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東至蔡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蔗心席,〔乾柿〕。賦:綿,絹。元和貢:蔗心席六韻,絹二十匹,乾柿。
管縣七:長社長葛,許昌,鄢陵,臨潁,舞陽,扶溝。
長社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時鄭長葛地,其社中樹暴長,漢更名長社。後漢屬郡不改。隋文帝廢郡,以縣屬汴州。大業三年,改為潁川縣,武德四年復為長社,改屬許州。
潁水,西南自襄城縣界流入。
氵┆水,俗名敕水,經縣西,其源出密縣大?鬼山。
長葛縣,緊。南至州六十里。本漢長社縣地,隋分置長葛縣,屬許州,取舊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縣十三里。
長箱城,東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眾圍西魏將王思政於潁川,因築此城。
初以車箱為樓,因名長箱城。隋開皇六年,又於此立縣,今縣理是。
長葛故城,縣北十三里。
長社故城,縣西一里。西魏大統十三年,詔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進據潁川,東魏遣將清河王高岳率眾十萬圍潁川,思政不與戰,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潁川城陷,水自東北入城,思政為岳所執,即此城也。
偏城,縣東北五里。《左傳》齊人、鄭人伐許,許莊公奔衛,鄭伯使百里奉許叔居許東偏,即此城也。
許昌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許國,為楚所滅。至漢為縣,屬潁川郡
後漢因之。魏太祖迎獻帝都許。文帝受禪,改為許昌。《宋志》無許昌縣,天平元年復置,今縣理是也。高齊文宣帝鄢陵入許昌。隋文帝又於鄢陵縣洧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廢洧州,以縣屬許州。初,魏武帝既破黃巾,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人屯田許下,即今許昌縣。得?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所在倉儲盈積。
洧水,西北自長葛縣流入,去縣三十里。
〔故許昌城,縣南四十里,即許國故城。〕許昌宮,在許昌故城中。楊修作《許昌宮賦》,即此宮也。
魯城,縣南四十里。《左氏》鄭伯請以太山之礻方易許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許昌故城內西南隅。
鄢陵縣,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鄭伯克段於鄢,晉、楚戰於鄢陵,並此地。後魏潁川許昌郡,仍立鄢陵縣以屬焉。高齊文宣帝廢鄢陵,以其地入許昌縣。隋開皇三年復置,屬許州。十六年,又於縣理置洧州,縣仍屬焉。大業二年廢洧州,以鄢陵屬許州。
洧水,西北流入,經縣西十里。
鄢陵故城,縣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縣西南二十里。陳?嘗為此縣長。
故陶城,縣南五十里。相傳晉陶侃征杜?殳所築。
臨潁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歷代因之。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許州。大業四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建中二年屬氵殷州,貞元二年州廢,依前屬許州。
臨潁皋,東西長五十里,即龍脾岡也。嵩高山東南三百里有龍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岡也。今臨潁縣理在岡上。
潁水,西北自長社縣界流入。
繁昌故城,縣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陽亭,築壇受禪,因置繁昌縣,即此城也。
舞陽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在舞水之陽,因名。漢封樊噲、魏封司馬宣王並為舞陽侯,皆此邑。自漢至晉不改。宋省,開元四年重於故城內置。
扶溝縣,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屬淮陽國。後漢屬陳留郡,魏屬許昌郡。高齊文宣帝自今縣北移於今理。武德四年置北陳州,縣隸焉。其年廢州,以縣屬洧州,九年洧州廢,又屬許州。
洧水,縣西二十二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