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受禪台
- 地理位置:河南省漯河市
- 建築大小:台高20米,長寬約30米
- 建築時期:東漢延康元年(220年)
景點簡介,歷史記載,
景點簡介
受禪台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為中國唯一的禪讓活動紀念地,台高20米,長寬約30米,築成於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是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稱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陽(今繁城)築靈台,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是謂魏文帝,見證了,曹魏篡漢歷史時刻。從此結束了大漢帝國400年的歷史,成就了大漢帝國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傳奇。
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代。台上原有大殿等建築。現僅存高台一座,台分三層,坐北朝南,呈上圓下方狀,高約13米,底周長368米,總面積8448平方米。
受禪台前有兩碑,即《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受禪碑也就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碑高3.70米,寬1.19米,厚0.33米,上刻公卿將軍們呈給魏玉曹丕的奏章,力勸以曾代漢,建立魏國之事。受禪表碑高3.70米,寬1.10米,厚0.30米,詳細記錄了黃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見證了,曹魏篡漢的事實。兩碑並列,立於鎮內的獻帝廟舊址上,碑呈圭形,額有穿,沒有華麗的裝飾。
受禪大典的盛況,裴松之引《獻帝傳》注云:“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可見其炫赫隆重。
臨潁縣繁城鎮有一座受禪台。此台是漢魏交替的見證地,三國鼎立的發源地。
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10月,早有篡漢之心的魏王曹丕,按周易卜卦靈龜算命占吉利方位,尋風水寶地,準備築壇受禪。
漢代的繁陽亭,北鄰潁河古道,是南北交通要道水旱碼頭,交通方便。這裡又多次落過鳳凰,走過麒麟,被認為是最好不過的風水寶地。曹丕利用司馬懿在這裡駐紮的14萬部隊,築一大台,以備受禪盛典之用。
此台為夯實結構,築起後占地面積13畝。按品級為三級台,每級27層台階,三級共81層台階通頂端。當時台頂靠北部有宮殿式建築,樓閣石欄氣勢磅礴,威武壯觀。
漢延康元年10月庚午日,召開大會準備受禪。司馬懿卜卦一算,不吉利,即改為次日,即十月辛未(農曆十月二十九)寅時(早晨3—5點)。當時台下30多萬部隊,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在一片歡呼萬歲聲中,魏王曹丕及公卿將軍王侯挾漢獻帝步入受禪台台頂,還有請來的匈奴、南單于、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王侯君長前來朝賀,數萬人陪位。就在此台,幾百年的漢室江山禪讓給魏王曹丕。
歷代文人墨客前來登台觀賞,作詩吟賦。
2001年7月,受禪台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細雨密密地下著。繁城的四月,寒氣依舊襲人。
經過時光的剝離,繁城的很多前塵舊事都消失了,但唯有受禪台和三絕碑卻抗住了歲月的侵蝕,長成一株不朽的等待。它在等我,來赴一個千年的約會。
一座土台,兩座古碑,有著太多的傳奇與舊事。那是遙遠的220年吧,秋高氣爽,陽光和暖,一群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人,就是在這兒上演了漢魏時代最為精彩的華章。獵獵風中,曹丕幾番推讓之後,終於款款登上高台,正式代漢稱帝。這一刻,歷史長出了枝杈,進入了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
如今,歷史的煙雲早已散盡,受禪台只剩下一座巍峨的土丘。但撩開現世的喧囂,我還是感受到了歷史根須在這塊土地上的蜿蜒遊動。
徐徐而行。我依稀看見中郎將李伏、太史丞張芝等公卿將軍們那一張張興奮的面孔,看見曹丕深藏不露的權謀運作之後那按捺不住的笑容。我也分明聽見朝代更迭的悲愴之吟在歲月深處鳴響,聽見漢獻帝在古城的某一個角落低聲地啜泣。歷史就是這么無情,一個人的閃亮登台,就意味著另一個人的黯然離去。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中,他只能遠走山陽,淡出歷史的視野。十四年之後,他鬱鬱而終。我想,沒有人能夠讀懂他內心的孤獨和悲涼,除了這漫天飄飛的雨絲。
三絕碑前,我的目光逡巡再三,不願離去。“起筆含千鈞之力,行筆蘊豪邁縱逸之氣”。是啊,當政治的風雲飄遠,三絕碑只能留下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刻這些文化符號。繁城也因此蘊足了文化底氣,吸引著有緣者的尋訪:
王羲之來了,他從會稽跋山涉水而來,繁城的空氣中有他的散墨餘韻;顏真卿、徐浩、劉禹錫來了,繁城的客棧里有他們的大唐風度;歐陽修來了,《受禪碑跋》洋溢著他頻頻光顧的詩意;康有為、梁啓超來了,留下“鴟視虎顧,雄偉冠時”“堂皇典重,岳廟之外,無與倫比”的盛評……
然而三絕碑依然是寂寞的,它沒有因為誰的造訪而躁動。暮色煙雨中,這塊被千年風雨敲打過的青石,正以它的沉靜和軒邈,給人無限的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