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修

穆修(979~1032),字伯長,鄆州汶陽(今屬山東汶上)人。後居蔡州(今河南汝陽)。他在柳開之後繼續倡導韓、柳古文,曾親自校正、刻印韓愈和柳宗元文集。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中,賜進士出身。初任泰州司理參軍,以負才寡合,被誣貶池州。後為潁州、蔡州文學參軍,徙居蔡州。性剛介,好議論時弊,詆斥權貴。不滿五代以來及西崑體的靡麗文風,繼柳開之後,力主恢復韓愈、柳宗元散文傳統,至鏤刻刊印韓柳集,親自鬻書於開封相國寺。對尹洙、蘇舜欽、歐陽修均有較大影響。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著有《穆參軍集》。

基本介紹

  • 本名:穆修
  • 字號:伯長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鄆州汶陽
  • 出生時間:979年
  • 去世時間:1032年
  • 主要作品:《河南穆公集》3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穆修拒金,忤物窮終,文學創作,宋史文載,代表詩作,

人物生平

穆修自幼苦讀,10餘歲即落筆成章,出口成誦。20餘歲博覽群書,對文體文風便有了見解。他不滿當時流行的“西崑體”靡麗文風,力主恢復韓愈、柳宗元散文傳統。一時間,其作品不脛而走,有些竟被傳入宮廷。一天宋真宗讀了他的文章,責問閣臣:“這等奇才,怎么不推薦給我?”宰相丁謂忙說:“此人出身微賤,行為不端,不可大用。”原來,穆修與丁謂有布衣之交,後丁謂居官,一味拍馬逢迎,不思民憂,為穆修所唾棄。一次兩人相逢於漢水,穆修非但未表示親近,反而揖而遠之。丁謂就此記恨,所以進讒言。
大中祥符年間,真宗東封泰山,詔舉齊魯人才。穆修得選。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考中進士,被委以泰州司理參軍。按慣例,新官上任先要拜會通判。可穆修自負才氣過人,不肯違心隨俗。對一班庸俗之輩,更是不理不睬。很快得罪了包括通判在內的一批人。後來通判捏造了幾條罪名,將他貶往池州,年余方得自由。
他過著貧寒的生活,志趣操守,一如既往。亳州知府張知白,一向欣賞其文才,請他為新落成的佛廟作《記》。一豪富為將自己名字書於《記》中,以白銀五十兩相賄。穆修一言不發,擲銀院中,即打點行裝返家。豪富次日攜更多銀子登門。穆修怒喝道:“我寧願吃不上飯去乞討,也不會拿你這不乾淨的銀子,來玷污我的文名的!”
數年後,他被補為潁州文學參軍。清貧一如舊日。母親去逝,他負櫬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用浮屠為佛事。自此,他再無牽掛,對自己的追求更加執著。他動手鏤刻瀕於失傳的唐本韓、柳文集數百帙,千里迢迢肩挑於都會開封。一次,他在相國寺賣書,遭到幾個儒士模樣人的刁難。穆修怒目而視,說:“你們有誰能讀其中一篇不錯一句,我就把全卷贈送給他!”結果幾個“儒士”當眾出醜。穆修鬻書相國寺的訊息,很快在社會上傳開。尹洙、蘇舜欽兄弟等徑向投師。穆修視為知己,諄諄教授,終使他畢生提倡的古文運動得以後繼有人,發揚光大。
穆修的文章存者不多,但頗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帳廟記》稱讚曹操“伐謀制勝,料敵應變”。

人物軼事

穆修拒金

宋仁宗天聖初,張知白知毫州(今安徽省毫縣),當地一豪士出資造佛廟,張知白使人請穆修撰寫記文,記文寫成後,不書寫那位豪士之名,豪士便以重金賄賂穆修,求載名於記,穆修投金庭下,遂促裝去郡。豪士謝之,穆修終不受,且曰:“吾寧餬口為旅人,終不以匪人污吾文也”

忤物窮終

穆修性褊少合,初任海州參軍,以氣淩通判,遂為捃摭,削籍系他州。後遇赦釋放,賦命窮薄,稍得錢帛,即遇盜或臥病,費竭然後已,故衣食不能給。晚年得柳宗元集,募工鏤板,印數百部,攜入京相國寺,設肆鬻之。有儒生數輩,至其肆,未許值,先展揭披閱,修就手奪取,瞋目謂曰:“汝輩能讀一篇,不失句讀,當以一部贈汝。”其忤物如此,自是經年不售一部。(《東軒筆錄》《曲洧舊聞》)

文學創作

穆修推崇韓愈、柳宗元。曾親自校正、刻印韓愈和柳宗元文集。他提倡韓柳古文,首先推崇“古道”。他說:“夫學乎古者,所以為道。”又說:“道者,仁義之謂也。”(《答喬適書》)不過,他雖衛道,卻不似韓愈那樣闢佛,例如他寫《蔡州開元寺佛塔記》《亳州法相禪院鐘記》,雖以儒者自居,卻承認佛氏“亦善導於人者”,認為儒講禮義已難引人為善,而佛說禍福卻能勸人為善。他同僧人也有往來,有詩《送靈師歸吳》寫道:“靈師殊可尚,頗不類浮屠。托跡雖依佛,留心獨喜儒。”
穆修的文章《全宋文》收錄二十篇,存者不多,但頗有深度。如《亳州魏武帝帳廟記》稱讚曹操“伐謀制勝,料敵應變”的才能,很有見識。其文風受韓愈影響較深,如《送李秀才歸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筆法、文風都與韓文相近。穆修也長於吟詠,曾有詩歌流傳禁中,頗有晚唐風格,其中《燭》一首,且接近“西崑體”,與其文章風格不類。
穆修著有《河南穆公集》3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宋史文載

穆修,字伯長,鄆州人。幼嗜學,不事章句。真宗東封,詔舉齊、魯經行之士,修預選,賜進士出身,調泰州司理參軍。負才,與眾齟齬,通判忌之,使人誣告其罪,貶池州。中道亡至京師,叩登聞鼓訴冤,不報。居貶所歲余,遇赦得釋,迎母居京師,間出遊匄以給養。久之,補潁州文學參軍,徙蔡州。明道中,卒。
修性剛介,好論斥時病,詆誚權貴,人慾與交結,往往拒之。張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廟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記,記成,不書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遺修為壽,且求載名於記,修投金庭下,俶裝去郡。士謝之,終不受,且曰:“吾寧餬口為旅人,終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宰相欲識修,且將用為學官,修終不往見。
母死,自負櫬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用浮屠為佛事。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修於是時獨以古文稱,蘇舜欽兄弟多從之游。修雖窮死,然一時士大夫稱能文者必曰穆參軍。
慶曆中,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書、序、記、志等數十首,集為三卷。

代表詩作

庾郎真好事,溪閣斬新開。
水石精神出,江山氣色來。
疏煙分鷺立,遠靄見帆回。
公退資清興,閒吟倚檻裁。
貴侯園
名園雖是屬侯家,任客閒遊到日斜。
富貴位高無暇出,主人空看折來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