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墨竹賦
與可以墨為竹1,視之良竹也2。
客見而驚焉,曰:“今夫受命於天3,賦刑於地4。涵濡雨露5,振盪風氣6。春而萌芽,夏而解馳7。散柯布葉8,逮冬而遂9。性剛潔而疏直10,姿嬋娟以閒媚11。涉寒暑之徂變12,傲冰雪之凌厲13。均一氣於草木14,嗟壤同而性異15。信物生之自然16,雖造化其能使17。今子研青松之煤18,運脫兔之毫19。睥睨牆堵20,振灑繒綃21。須臾而成,郁乎蕭騷22。曲直橫斜,穠纖庳高23,竊造物之潛思24,賦生意於崇朝25。子豈誠有道者邪26?”
與可聽然而笑曰27:“夫子之所好者28,道也29,放乎竹矣!始予隱乎崇山之陽30,廬乎修竹之林31。視聽漠然32,無概乎予心33。朝與竹乎為游34,莫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35,偃息乎竹陰36。觀竹之變也多矣!若夫風止雨霽37,山空日出38。猗猗其長39,森乎滿谷40。葉如翠羽,筠如蒼玉41。淡乎自持42,淒兮欲滴43。蟬鳴鳥噪,人響寂歷44。忽依風而長嘯45,眇掩冉以終日46。筍含籜而將墜47,根得土而橫逸48。絕澗谷而蔓延49,散子孫乎千億50。至若藂薄之餘51,斤斧所施52。山石犖埆53,荊棘生之54。蹇將抽而莫達55,紛既折而猶持56。氣雖傷而益壯57,身以病而增奇58。淒風號怒乎隙穴59,飛雪凝冱乎陂池60。悲眾木之無賴61,雖百圍而莫支62。猶復蒼然於既寒之後63,凜乎無可憐之姿64。追松柏以自偶65,竊仁人之所為66,此則竹之所以為竹也。始也,余見而悅之;今也,悅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67,勃然而興68,而修竹森然。雖天造之無朕69,亦何以異於茲焉70?”
客曰:“蓋予聞之71:庖丁,解牛者也72,而養生者取之73;輪扁,斫輪者也74,而讀書者與之75。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76,況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77,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78?”
與可曰:“唯唯7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與可:即
文同,其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與
蘇軾、蘇轍為從表兄弟。操韻高潔,以學名世,尤擅墨竹。
元豐二年(1079年)去世,蘇軾作《篔簹谷偃竹記》以示悼念。
良:精良,指所畫墨竹能得竹之神韻。
受命於天:從上天獲得生命。
賦刑於地:由大地賦予形體。刑,通“形”。
涵濡(rú)雨露:受雨露的滋潤。涵濡,滋潤,沉浸。
振動風氣:受節氣的激盪。
解馳:分開枝條,迅速生長。
散柯(kē)布華:展開枝條和綠葉。華,這裡指竹葉,《
歷代賦匯》即作“葉”。
逮(dǎi):等到。遂:完成,這裡指嫩竹成長為勁竹。
疏直:疏闊挺直。
嬋(chán)娟:姿態秀美。閒媚:嫻雅嫵媚。
涉:經歷。徂(cú)變:寒來暑往的變化。徂,逝去。
李漁《
閒情偶寄·種植部》:“後先相繼,自夏徂秋。”
凌厲:氣勢迅猛。
均一氣於草木:先天之氣平均布施於萬物。一氣,混沌之氣,古人認為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
性異:秉性相異。
信:誠然,確實。物生:物性。生,通性,資質,稟賦。
雖造化其能使:縱然是上天創造化育,豈能使竹變成這樣。其,猶“豈”。使,指限定和改變。
子:對文同的尊稱。研青松之煤:以松煙所集的煤灰研磨成墨汁。
沈括《
夢溪筆談·雜誌》:“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也。”
運:揮動。脫兔之毫:兔毫製成的毛筆。
睥睨(pì nì):斜視,指聚精會神,胸有成竹。牆堵:這裡指作畫的粉壁。
振灑:揮灑自如。繒綃(zēng xiāo):繒帛絲絹。蘇軾《
跋文與可墨竹》:“昔時,與可墨竹,見精縑良紙,輒奮筆揮灑,不能自已。”
郁乎蕭騷:鬱鬱蔥蔥,瀟灑搖動。蕭騷,風吹竹葉的聲音。
穠(nóng)纖庳(bì)高:粗細高矮。庳,低矮。
竊造物之潛思:從造物主那裡竊取潛心的構思。
賦生意於崇朝(zhāo):即刻賦予生機意趣。生意,指生命力。崇朝,也作“終朝”,指從天亮至早飯時刻,即早晨,比喻時間短暫。
有道者:懂得萬物之本原和萬物運行規律的人。《韓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然者,萬理之所然也。”蘇軾《跋文與可墨竹》:“與可曰:‘吾乃者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於墨竹,是病也。”’
聽然:張口笑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無是公聽然而笑。”郭璞曰:“聽,笑貌。”(裴駟《史記集解》引)
夫子:敬稱,您。
放:擴展,推廣。
崇山之陽:高山之南。《爾雅·釋詁》:“山南水北謂之陽。”
廬:用作動詞,搭建茅廬。
視聽漠然:對外界的聲響和景象無所知覺。
無概乎予心:心無雜念,無所系掛。概,概懷,關切,繫念。
游:遊伴。
飲食(shì):均用作動詞,飲水吃飯。
偃息:睡臥止息。
雨霽(jì):雨停天晴。
山空:山間霧散,空曠幽靜。
猗(yī)猗:美盛的樣子。《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森:高聳繁茂的樣子。
筠:竹皮。《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鄭玄註:“筠,竹之青皮也。”(陸德明《釋文》引)
淡乎自持:淡泊自守。司馬相如《子虛賦》:“泊乎無為,淡乎自持。”
淒:沾濕的樣子,這裡指露水。兮:一作“苟”。
人響:人聲。寂歷:寂靜。
依風:隨風搖曳。
眇(miǎo):注視,傲視。掩冉:同“掩苒”,小草隨風傾倒的樣子。
柳宗元《
袁家渴記》:“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終日:日暮。
含:包含,包裹。籜(tuò):筍殼。墜:脫落。
橫逸:縱橫延伸。
絕:橫穿,穿越。
散:散播,繁衍。
藂(cóng)薄之餘:指雜生在草叢中的散竹。藂薄,叢生的雜草。藂,同“叢”。
斤斧所施:被砍伐。施,施加。
山石犖埆(luò què):散竹生長在石縫中。犖埆,怪石嶙峋的樣子。
荊棘生之:散竹與荊棘並生在一起。
蹇(jiǎn):艱難不順。抽:發芽抽莖。莫達:不能破土而出。達,幼苗出土的樣子。《
呂氏春秋·季春》:“生者畢出,萌者盡達。”
紛:雜亂。持:相持,抗衡。
氣:元氣。
身:竹乾。以:因為。病:傷害。奇:奇挺,奇異挺拔。
隙穴:山谷與洞穴。
凝冱(hù):結冰,凍結。陂(bēi)池:池沼,池塘。
無賴:無所憑依,無可奈何。
支:支撐。
猶復:仍然能夠。蒼然:青綠挺拔的樣子。
凜乎:凜然,嚴肅而令人敬畏的樣子。
追:追隨,仿效。自偶:自比,作為榜樣。
竊:謙詞,竊比,私下效法。仁人:仁人志士,仁愛有節操的人。
忽乎:恍若,好像。
勃然:勃發,興起。森然:茂盛聳立的樣子。
天造之無朕(zhèn):謂上天造化萬物自然天成。無朕,沒有跡象或先兆。
茲:指墨竹。
蓋:發語詞。
庖(páo)丁,解牛者也:見《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宰牛十九年,殺牛數千刀刃不鈍。以其長期實踐向文惠君闡明:事物紛繁複雜,只有反覆實踐,掌握客觀規律,方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養生者取之:指文惠君從中領悟了養生之道。《莊子·養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輪扁,斫(zhuó)輪者也:見《莊子·天道》。輪扁,春秋齊國著名造車工,製做車輪七十餘年。以其長期實踐向
齊桓公闡明:砍木做輪如同讀書,需經長期實踐才能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其心得甘苦唯自知不可言傳;讀聖賢書而缺乏獨立思考,則所讀者只是古人所遺留的糟粕。斫,砍削。
讀書者與之:指齊桓公贊同輪扁所講述的道理。與,讚許。
其所從為之者異爾:天地萬物內在的法則是同樣的,只是人們遵循規律的外在方式有差異。從,遵循。為之,指具體的方式方法。
況夫:何況。托:寄託,寄寓。
則非耶:難道不是。
唯唯:應答之辭,順應對方而不置可否的樣子。
白話譯文
文同擅長畫墨竹,畫出的竹子看起來和真的一樣。
客人見到他畫的竹子之後非常驚訝,說:“大自然賦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潤,存在於天地間。春天竹子開始萌芽生長,夏天竹筍就脫離竹殼,舒展為竹。等到葉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長成了。竹子性情剛直,長得姿態卻嫻雅嫵媚。歷經寒暑變化,笑傲面對冰雪嚴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間渾然之氣是一樣的,嗟嘆它們生長的土壤一樣,但是性情卻不一樣。確實萬物生長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誰能夠駕馭的了?如今你卻用松煙製成的墨,用兔毛製成的筆,漫不經心地看著作畫的牆壁,然後在絹帛上盡情揮灑,不一會兒就畫好了。竹子枝葉紛繁茂盛,極為傳神,仿佛能聽到風吹竹葉發出的聲音。畫出的竹子彎直橫斜,粗細高低,形態各異。竊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構思,賦予畫竹以蓬勃生機。你難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嗎?”
文同聽過了之後微笑著說:“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這種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開始在高山的南面隱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視聽淡漠,對外界無牽掛。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間吃飯,在竹陰下睡覺休息。看到竹子形態體貌的變化很多。每當風住、雨停的時候,山林間空曠幽靜,太陽出來,竹林就顯得特別秀麗茂盛,布滿了整個山谷。竹葉像是翠鳥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來了。只有蟬和鳥在林間鳴叫,人的聲音寂寞而寥落。我順著風長嘯一聲,終日看著那蒼茫的遠方。新的竹筍帶著筍殼一起落下,根在土裡生長,穿過澗谷蔓延開來,生出成千上萬的子孫。到了被斧頭砍過,比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荊棘叢生,竹在那種地方艱難地抽出來卻不能伸展開,雖欲倒卻頑強支撐著,雖環境艱難元氣受損卻更加堅強,身體彎折形狀卻更加奇特。狂風怒號的天氣,天寒地凍,嘆息別的樹木即使很粗大卻沒有自持。竹卻依舊在嚴寒之后蒼翠,沒有那種可憐的姿態,使自己與松柏同列,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這就是竹子為什麼稱之為竹了。我一開始見到竹子就很喜悅,如今這種喜悅的感覺已經融入自己身體裡了。來了興致之後,揮毫潑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雖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設的,可是這與墨竹又有什麼分別呢?”
客人聽了之後說:“我從前聽說,庖丁,是個殺牛的廚師,但是學養生的人從他那裡學到了養生的道理;輪扁,是製造車輪的木匠,讀書的人卻從中學到了讀書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不一樣而已,更何況您把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說您是得道的人,難道不對嗎?”
文同聽過之後說:“大概是這樣子的吧。”
創作背景
此賦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中國古代題畫賦肇始於晉、唐,但多模山范水、畢肖人物的“形似”局限。至北宋蘇軾、文同、米芾等人提出“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蘇軾《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詩、書、畫異跡而同體的觀念,主張論畫明理,體物寫意,追求高標遠韻的“神似”境界,於是使題畫賦成為與題畫詩相媲美的抒發自我心胸的文人賦。蘇軾在《文與可畫貧篤谷偃竹記》中提出“成竹在胸”和“身與竹化”的觀點,其《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亦云:“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此賦或是作者為對此理論觀點作一形象化詮釋而創作,同時巧妙地讚美了文同高潔的人格和純樸率真的節操,從而表自己的思想情趣和審美理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賦分三層。第一、第二段為第一層,此層以真襯畫,極寫文同畫藝的熟練高超。此賦起筆扣題,先總寫文同所畫墨竹的精妙。“與可以墨為竹,視之良竹也”,這裡的“良”字,不僅是“好”的意思,也包含著“真”、“美”的意思,是說文同的墨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所以“客見而驚焉”。然後此賦借客人之口,首先描述了竹子生長的環境條件和成長過程、它的稟性恣態、與眾不同的品格神韻,接著筆觸一轉,如此物生自然、造化難使的竹子,文同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它繪寫出來,不僅得其形,而且得其神,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驚奇,所以客人禁不住要問:“子豈誠有道邪?”這一段作者用了“水漲船高”的寫法,先極力鋪寫竹子的生長、恣態和神韻,目的是為突出文同畫藝的高妙服務。第三段為第二層,此層借文同之口,述說文同畫藝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的原因。首先借文同之口說:“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為下文確立綱領,接著敘寫文同痴迷於竹,生活在竹子中間,心無旁鶩,觀其形,體其神,察其變,會其德,從而由熟悉竹到喜愛竹,最終達到與竹化而為一。因此,當文同畫竹時,便“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達到巧奪天工、與自然爭奇的地步。最後兩段為第三層,此層總結全文,說明文同之畫竹,合於大道。作者首先用庖丁解牛與養生之道相通,輪扁斫輪與讀書之道相通兩個事例說明“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接著用設問的方式,說明文同之畫竹,同樣也合於大道,從而把題旨升華到了“萬物一理”的這個社會生活根本的原則上。
在藝術上,此賦除繼承了傳統的賦體創作手法如主客問答的形式以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其一,此賦構思精巧,行文流暢,前後聯繫密切,結構合理謹嚴。此賦第一層寫文同畫藝的高超,第二層寫文同畫藝高超的原因,第三層指出文同畫竹合乎大道。全賦以“道”為貫穿始終的線索,而“道”的含義又隨著文章的展開而逐漸豐富和深化。其二,寫竹與寫人,論畫藝與論人品有機結合,人、景、情、理渾融一體,使全賦意蘊豐厚,耐人品味。其三,語言簡潔凝鍊,流暢疏宕,準確精到,既形象鮮明,又意義深邃。其四,句式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整齊中有變化,音韻節奏跳蕩活潑,語言形式與內在意蘊的表達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馬德富:全賦工於描寫,既寫出竹在晴日風中的種種變態,又寫出竹的精神氣韻。措辭豪縱,音韻鏗鏘,句式駢散兼施,富於變化。(《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作者簡介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號穎濱遺老,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與其父
蘇洵、兄
蘇軾合稱“三蘇”,均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小蘇”。
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為著名散文家,元祐年間參加過治河爭論,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對者。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