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號笠翁,還常署名隨庵主人。一生跨明清兩代,飽受戰亂之苦。中年家道中落,靠賣詩文和帶領家庭劇團到處演戲維持生計。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笠翁一家言全集》、《閒情偶寄》、《笠翁十種曲》、《十二樓》、《無聲戲》等。有人認為長篇小說《回文傳》、《肉蒲團》也可能出自他的手筆。
主要內容 《閒情偶寄》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一般人只把《頤養部》視為養生學著作。實際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黃強認為:“《閒情偶寄》八部無一不是李漁養生理論的組成部分”,只不過“《頤養部》總論養生,專論養生,而其他各部分論養生者必備的專門知識”。
《閒情偶寄》一書行文接近於當時的白話,簡單易懂,另外,他幽默風趣,把枯燥的養生理論說得有滋有味。為此,他的養生理論無論在當時還是以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5年,林語堂英文版《吾國與吾民》給該書以極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版本 《閒情偶寄》的撰寫大約始於
康熙 六年(1667年),歷時數載,分幾次刊刻,最後成全本。康熙十年(1671年)翼聖堂刻為十六卷單行本發行,後又收入翼聖堂本《笠翁一家言全集。雍正八年(1730年)芥子園主人重新編輯出版《笠翁一家言全集》,將十六卷本《閒情偶寄》並為六卷,標為《笠翁偶集》。
目錄 詞曲部 結構第一
詞采第二
音律第三
賓白第四
科諢第五
格局第六
演習部 選劇第一
變調第二
授曲第三
教白第四
脫套第五
聲容部 選姿第一
修容第二
治服第三
習技第四
居室部 房舍第一
窗欄第二
牆壁第三
聯匾第四
山石第五
器玩部 制度第一
位置第二
飲饌部 蔬食第一
穀食第二
肉食第三
種植部 木本第一
草本第三
眾卉第四
竹木第五
頤養部 行樂第一
止憂第二
調飲啜第三
節色慾第四
卻病第五
療病第六
選文 《閒情偶寄》為
李漁 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在
中國 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聲譽,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閒情偶寄》選文 《閒情偶寄》
中的 “飲饌部”,是李漁講求
飲食之道 的專著。他主張於儉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得生活之樂趣。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24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
尚真 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正表現了
中國傳統文化 對飲食的美的追求。
《閒情偶寄》文字清新雋永,敘述娓娓動人,讀後留香齒頰,餘味道無窮。
周作人 先生對此書推崇備至,認為本書唯一缺憾中在於沒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則必有奇文妙論。
總之,《閒情偶寄》不僅薰陶、影響了周作人、
梁實秋 、
林語堂 等一大批現代散文大師,開現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對我們今天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仍有極大的借鑑價值。
蔬食第一 ……
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①,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跛②。是猶作羲皇之民③,鼓唐虞之腹④,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果,是則謬矣。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釋】
② 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跛:羊,代表肉食。全句意為:不使腹中蔬菜受
肉腥 踐踏。
筍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
芳馥 ,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記》曰:“甘受和,白受采。”①鮮即甘之所從出也,此種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
城市之間 賣菜傭求活者,不得與焉。
然他種蔬食,不論
城市山林 ,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時有其樂。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
齊烹 ,合盛一簋,人止
食筍 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購於市且然,況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葷用肥豬。”
茹齋 者②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盡當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制葷筍之大凡也。
筍之為物,不止孤行並用各見其美 ,凡食物中無論葷素,皆當用作調和。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但不當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皰之人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者在也。
《本草》中所載諸食物,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檀其長者,莫過於此。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不知能醫俗者,亦能醫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注釋】
① 甘受和,白受采:出自《禮記》,意為甘美的的東西容易調味,潔白的東西容易著色。
蕈①
求至鮮至美之物於筍之外,其惟蕈乎?蕈之為物也,
無根無蒂 ,忽然而生,蓋山川草木之氣,結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無體,凡物有體者必有渣滓,既無渣滓,是無體也。無體之物,猶未離乎氣也。食此物者,猶吸山川草木之氣,未有無益於人者也。
其有毒而能殺人者,《本草》雲以蛇蟲行之故。予曰:不然。蕈大幾何,蛇蟲能行其上?況又極弱極脆而不能載乎!蓋地之下有蛇蟲,蕈生其上,適為毒氣所鐘,故能害人。毒氣所鐘者能害人,則為
清虛 氣所鐘者,其能益人可知矣。世人辨之原有法,苟非有毒,食之最宜。此物素食固佳,伴以少許葷食尤佳,蓋蕈之香有限,而汁之鮮味無窮。
【注釋】
① 蕈:傘菌一類植物,無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茹、蘑菇。
陸之蕈,水之蓴,皆清虛妙物也。予嘗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黃,魚之助,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甘之曰:“今而後,
無下箸處 矣!”
【注釋】
① 蓴:又稱:“蓴菜”、“
水葵 ”,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春夏采的嫩葉可做“
蓴羹 ”,味鮮美。明代袁中郎有文記蓴說:“其根如荷,其葉微類初出水荷錢,其枝丫如再珊瑚,而細又如鹿角菜,其凍如冰,如白膠,附枝葉間,清液冷冷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魚髓蟹脂,而清輕遠勝。半日而味變,一日而味盡,比之荔枝,尤覺嬌脆矣。”
菜
世人制菜之法,可稱
百怪千奇 ,自新鮮以至於醃糟醬臘,無一不曲盡
奇能 ,務求至美,獨於
起根 發軔①之事缺焉不講,予甚惑之。其事維何?有八字訣云:“摘之務鮮,洗之務淨。”務鮮之論,已悉前篇。
蔬食之最淨者,曰筍,曰蕈,曰豆芽;其最穢者,則莫如家種之菜,灌肥之際,必連根帶葉而澆之;隨澆隨摘,隨摘隨食,其間清濁,多有不可問者。洗菜之人,不過浸入水中,左歷數漉,其事畢矣。熟知污穢之濕者可去,乾者難去,日積月累之糞,豈頃刻數漉之所能盡哉?故洗菜務得其法,並須務得其人。以懶人、性急之人洗菜,猶之乎弗洗也。
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則乾者浸透而易去;洗葉用刷,刷則高低曲折處皆可到,始能滌盡無遺。若是則菜之本質淨矣。本質淨而後可加作料,可盡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穢作調和,雖有百和之香,能敵一星之臭乎?噫,
富室大家 食指繁盛者,欲保其不食污穢,難矣哉!
菜類甚多,傑出者則數黃芽。此菜萃於京師,而產於
安肅 ②,謂之“安肅菜”,此第一品也。每株大者可數斤,食之可忘肉味。不得已而思其次,其惟白下之水芹乎?予自移居白門,每食菜、食
葡萄 ,輒思都門;
食筍 、食雞豆,輒思
武陵 ③。物之美者,猶令人第食不忘,況為適館授餐之人乎?
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之頭髮菜是也。予以
秦客 ,傳食於塞上諸侯,一日脂車將發,見坑上有物,儼然亂髮一卷,謬謂婢子櫛發所遺,將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餉這物也。”詢之土人,知為頭髮菜。浸以滾水,拌之姜醋,其可口倍於藕絲、
鹿角 等菜。攜歸餉客,無不奇之,謂珍錯中所未見。此物產於
河西 ④,為值甚賤,凡適秦者皆爭購異物,因其賤物之中,其可貴者
不知凡幾 ,焉得人人物色之?髮菜之得至
江南 ,亦
千載一時 之至幸也。
【注釋】
① 起根發軔:軔,車閘;發軔,拉開車閘,車開始運行。其與“
起根 ”同指事情剛開始,這裡指製作菜餚的第一步:擇菜和洗菜。
瓜茄·瓠芋·山藥①
瓜茄瓠芋諸物,菜之結而為實者也。實則不止當菜,兼作飯矣。增一簋菜,可省數合糧者,諸物是也。一事兩用,何儉如之?貧家購此同於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煮冬瓜絲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醬醋而不宜於鹽;煮芋不可無物伴之,蓋芋之本身無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藥則孤行並用無所不宜,並油鹽醬醋不設,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注釋】
① 瓠芋:瓠,即瓠瓜,又叫“扁蒲”,俗稱“葫蘆”;芋,俗稱“芋艿”、“芋頭”。
蔥·蒜·韭
蔥蒜韭三物,菜味之至重者也。能芬人齒頰者,香椿頭是也;菜能穢人齒頰及腸胃者,蔥蒜韭是也。椿頭明知其香而食者頗少,蔥蒜韭盡識其臭而嗜之者眾,其故何歟?以椿頭之味雖香而淡,不若蔥蒜韭氣甚而濃。濃則為時所爭尚,甘受其穢而不辭;淡則為世所共遺,自薦其香而弗受。吾於飲食一道,悟善身處世之難。一生絕三物不食,亦未嘗多食香椿,殆所謂“夷、惠之間”者乎?
予待三物亦有差。蒜則永禁弗食;蔥雖弗食,然亦聽作調和;韭則禁其終而不禁其始,芽之初發,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變也。
蘿蔔
生蘿蔔切絲作小菜,伴之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後打噯,噯必穢氣。予嘗受此厄於人,知人之厭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絕而弗食。然見此物大異蔥蒜,生則臭,熟則不臭,是與初見似小人,而卒為君子者等也。雖有微過,亦當恕之,仍食勿禁。
芥辣汁①
菜有具
薑桂之性 者乎?曰:有,辣芥是也。制辣汁之芥子,陳者絕佳,所謂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無物不佳。食之者如遇正人,如聞讜論②,困者為之起倦,悶者以之豁襟,食中之爽味也。予每食必備,竊比
於夫 不撤姜也。
【注釋】
① 芥辣汁:芥,芥菜類蔬菜,其莖有辛辣味,可製成芥辣粉和芥辣汁。
穀食第二 食之養人,全賴五穀①。使天上生五穀而不產他物,則人身之肥而壽也,較此必有過焉;保無疾病相煎、壽夭不齊之患矣。試觀鳥之啄食粟,魚之飲水,皆止靠一物為生,未聞於一物之外,又有為之肴饌酒漿、諸飲雜食者也。乃禽魚之死,皆死於人,未聞有疾病而死,及天年自盡而死者,是止食一物乃
長生久視 之道也。人則不幸而為精緻腆所誤②,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損傷,少禁一時,少安一時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飲食太繁,嗜欲過度之所致也。此非人之誤,天誤之耳。天地生物之初,亦不料其如是,原欲利人口腹,孰意利之反以害之哉!然則
人慾 自愛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當稍存其意,而以一物為君。使酒肉雖多,不勝食氣,即使為害,當亦不甚烈耳。
【注釋】
①
五穀 :五種穀物,古時有多種說法,一般指稻、黍、稷、麥、豆。
飯粥
粥飯二物,為
家常 日用之需,共中機彀,
無人不曉 ,焉用越俎者強為致詞?然有吃緊二語,巧婦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為喝破,使姑傳之媳,母傳之女,以兩言代千百言,亦簡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飯之大病,在內生外熟,非爛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無是事。然亦有剛柔合道,燥濕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飯之美形,無飲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無度,增減不常為害也。其吃緊二語,則曰:“粥水忌增,飯水忌減。”米用幾何,則水用幾何,宜有一定之度數。如醫人用藥,水一鐘或鐘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數。若以意為增減,則非藥味不出,即藥性不存,而服之無效矣。
不善執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飯常苦其多。多則逼而去之,少則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於水,逼去飯湯者,非去飯湯,去飯之精液也。精液去則飯為渣滓,食之尚有味呼?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猶米之釀而為酒矣。慮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於粥,猶入水於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
故善主中饋者①,挹水時必限以數,使其勺不能增,滴無可減,再加以火候調勻,則為粥為飯,不求異而異乎人矣。
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銷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嘗授意小婦,預設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後入碗。食者歸功於穀米,詫為異種而訊之,不知其為尋常五穀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而此法不行於世矣。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薔薇、香椽、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薔薇、香椽、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注釋】
①
中饋 :《易經·家人》:“天攸遂,在中饋。”指婦女在家主持飲食等事。
湯
湯即羹之別名也。羹之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湯者,慮人古雅其名,而即鄭重其實,似專為宴客而設者。然不知羹之為物,與飯相俱者也,有飯即應有羹,無羹則飯不能下,設羹以下飯,乃圖省儉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飲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飯,即有下飯之物。世俗改下飯為“廈飯”,謬矣。前人以讀史為下酒物①,豈下酒之“下”,亦從“廈”乎?
“下飯”二字,人謂指肴饌而言,予曰不然。肴饌乃滯飯之具,非下飯之具也。食飯之人見美饌在前,匕箸遲疑而不下,非滯飯之具而何?
飯猶舟也,羹猶水也;舟之在灘,非水不下,與飯之在喉,非湯不下,其勢一也。且養生之法,食貴能消;飯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見。
故善養生者,吃飯不可無羹;善
作家 者,吃飯亦不可無羹。宴客而為省饌計者,不可無羹;
即客 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饌不留者,亦不可無羹。何也?羹能下飯,亦能下饌故也。
吳越 張筵 ②,每饌必注以湯,大得此法。吾謂家常自膳,亦莫妙於此。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有湯下飯,即小菜不設,亦可使哺啜如流;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時
食不下咽 。
予以一赤貧之士,而養半百口之家,有飢時而無謹日者③,遵是遁也。
【注釋】
① 前人以讀史為下酒物:《
龍文鞭影 》載:北宋詩人
蘇舜欽 讀《漢書》下酒。參見《酒經·酒藝·酒藥方》。
③ 有飢時而無饉日:意為吃不飽的時候卻不會全天挨餓。“飢”、“饉”都是吃不飽肚餓的意思。
………………………………
賞析 《閒情偶寄》恐怕沒幾個人不喜歡讀,因為這世上有趣的人實在不多,尤其要像
李漁 那樣有趣的人,少之又少。
這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大家都覺得人生難免有許多大事可做,要不拘小節,更不可沉湎於風花雪月不可自拔;然而我們的人生總是那般無味,跟
嚼蠟 一樣。大家雖然有些感觸,卻立刻要被自己的這種想法嚇退,以為自己算是墮落了,立刻便警醒過來。於是這本書在很多人看來便成了奇書,因為它是發他人所不顧之事,敘他人所不屑之狀。在我看來,古往今來的凡稱得上奇書的,也僅僅是奇而已,大家姑且觀之,卻是不會信之。這是當然的事,在我們孔孟之道大行其是的民族,人們雖然覺悟不很高,手段不很了得,卻也以“
捨生取義 ”為榮,以“縱橫天下”為任。我們總以
大德 為先,小行次之,倘遇竹肉競陳的時候,猶洪水猛獸避之不及,縱然內心歡喜得不得了。
君子是不會寄情聲色的,但君子是世間最無趣之人。我不知道君子的具體標準若何,卻也知道
中國 的君子,總是板著臉孔不苟言笑的。
李漁 畢生獨愛聲色,所有才情均在這裡面顯現。照現今的標準,
李漁 是典型的封建殘餘,不思進取,把自己的風花雪月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自然,君子的行列里他是算不上了。他愛女人的小腳,喜
狎妓 ,他遊歷四方,把四方妓女的小腳拿來比;與惡趣的
士大夫 所不同者,是他覺得女人的腳僅僅小巧並不能評定為美足:他於秦之
蘭州 、晉之大同得見女人腳小不及三寸又能
步履如飛 ,覺得驚喜,因為他確信“小腳之累不可有”。書名里有“閒情”二字,內容也確是閒得可以。單憑這一個“閒”,這本書要被許多人從正經書的書目里刪去。我們常聽的一句話,就是“我哪有空讀那閒書呀”。這樣的標榜有時候真令人難堪。殊不知,閒情得之實屬不易;風花雪月,非人人可以講得,更非人人可以講得好的。要閒,你先得
心安理得 。世間
心安理得 者實在是少得可憐,所以這第一個條件就不合格了。第二,還須知足。知足者當然也不多,所以這第二個條件符合的人也就寥寥得很。第三,還得真的超凡脫俗。我所說的超凡脫俗,並非清高,而是說能在極平常的生活中活得極快樂的一種心態和才情,這自然要有一雙非同尋常的眼睛,看出非同尋常的美來。——其實我也列不出太多的條件,只覺得這些是至少要的。這些必要條件中最難達成的恐怕是第三條。這又使我想起我們常常談論的
藝術家 來。我向來對那些一套套搬理論而竟然被稱為藝術家的人
嗤之以鼻 ,他們固然是高高在上的,然而正是高高在上令他們喪失了成為真正藝術家的資格。我們古人對於隱者有一句話說得極好:“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套用到藝術上來。在
聲色犬馬 中都悟出藝術來的,才
令人欽佩 。
李漁在《閒情偶寄》的凡例里說自己著本書有“四期三戒”。一期“點綴太平”,一期“
崇尚儉樸 ”,一期“規正風俗”,一期“警惕人心”。其中“點綴太平”和“警惕人心”是舊時著書人的行話,我們不必理會,而“
崇尚儉樸 ”和“規正風俗”則是確然可見的。最能見出
李漁 的有趣來的,正是在“
崇尚儉樸 ”四個字里。用
李漁 的話說:“凡予所言,皆貴賤鹹宜之事,既不詳
繡戶 而略衡門,亦不私貧家而遺富室。”其實
李漁 在書里,更多的是在眷顧貧者,苦中作樂的意見隨處可見。在卷六“頤養部”里,分“行樂”“止憂”等六個章節。
關於“行樂”的意見,
李漁 把人生可能有的幾種境遇都寫在裡面。“貧賤行樂之法”中述一故事:一顯者
旅宿 郵亭,時方溽暑,帳內多蚊,驅之不出,因憶家居時堂寬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揮,不復知其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懷至樂,愈覺心煩,遂致終夕不寐。一亭長露宿階下,為眾蚊所齧,幾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體
動而 弗停,則齧人者無由廁足;乃形則往來僕僕,口則讚嘆囂囂,一似苦中有樂者。顯者不解,呼而訊之,謂:“汝之受困,什佰於我,我以為苦,而當以為樂,其故維何?”亭長曰:“偶憶某年,為仇家所陷,身系
獄中 。
維時 亦當暑月,獄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攣手足,使不得動搖,時
蚊蚋 之繁,倍於今夕,聽其自齧,欲稍稍規避而不能,以視今夕之奔走不息,四體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別乎!以昔較今,是以但見其樂,不知其苦。”顯者聽之,不覺爽然自失。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這就是所謂的“
精神勝利法 ”,是阿Q 的兩百年前的鬼。如果
李漁 的意思僅限於此,還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他對此事的看法是:“由亭長之說推之,則凡行樂者,不必遠引他人為退步,即此一身,誰無過來之逆境?……‘執柯伐柯,其則不遠。’取而較之,更為親切。”
李漁 是深知精神勝利是人類的本性,然而人們總是用不得法,相較者總是為他人居多。
李漁 的“更為親切”四字,可見他的精神勝利法還是比較高尚的。不唯如此。我們這些讀
魯迅 長大的人,對精神勝利深惡而痛絕之,以為這是人性里最墮落的秉性。然而
李漁 的這一句話,細細品味,更有所得——精神勝利若用得“得體”,還是好東西——他對
生活的藝術 理解之深可見一斑。篇末言“此皆湖上笠翁瞞人獨做之事,
筆機 所到,欲諱不能,俗語所謂‘
不打自招 ’,非乎?”這種自我解嘲讀之令人哂然。
較之前幾卷而言,故事裡已有“警惕人心”的意思在裡面了,雖然正如
李漁 自己說的:“勸懲之意,決不明言。”前幾卷里,多是家居瑣細,
妝奩 器玩,居室飲食,花草樹木,無所不及,而且所述極為詳盡,將自己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融會其中,令人嘆為觀止。正如
尤侗 在序里所說的“用狡獪伎倆,作遊戲神通”,真是風花雪月,樂不思蜀,讀者眩目於其人生的豐富有趣而不知返。不能不提的是,作為戲曲家的
李漁 ,在《閒情偶寄》里,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將其畢生接觸的梨園洞天描繪出來。尤侗說:“度其梨園法曲,
紅弦 翠袖,燭影參差,望者疑為神仙中人。”我不懂戲曲,故不敢妄言優劣,但想來總是不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