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奩

妝奩

妝奩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zhuāng lián,原指女子梳妝打扮時所用的鏡匣。後泛指隨出嫁女子帶往男家的嫁妝。語出庾信《鏡賦》:“暫設粧奩,還抽鏡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妝奩
  • 讀音:zhuāng lián
  • 基本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借指嫁妝。
  • 辨析:亦作“ 妝匳”
拼音注音,基本義,引證詳解,辨析,歷史沿革,妝奩的等級,妝奩的形狀,

拼音注音

ㄓㄨㄤ ㄌㄧㄢˊ

基本義

女子梳妝用的鏡匣,借指嫁妝。

引證詳解

(1)女子梳妝用的鏡匣等物。
【北周】庾信《鏡賦》:“暫設粧奩,還抽鏡屜。”
【唐】白行簡李娃傳》:“幃幙簾榻,煥然奪目;粧奩衾枕,亦皆侈麗。”
【唐】劉禹錫泰娘歌》:“妝奩蟲網厚如繭,博山鑪側傾寒灰。”
【宋】徐照清平樂》詞:“貪教玉籠鸚鵡,楊花飛滿妝奩。”
【明】高明《琵琶記·兩賢相遘》:“寳劍賣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夫人妝匳衣服在此。”
《紅樓夢》第四二回:“(黛玉)忙開了李紈的妝奩,拿出抿子來,對鏡抿了兩抿。”
(2)嫁妝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布)連夜具辦粧奩,收拾寶馬香車,令宋憲魏續一同韓胤送女前去。”
《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我家是孤兒寡婦,沒甚大粧奩嫁送,不過隨常粗布衣裳。”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我家也要備些薄薄妝奩,一時如何來得?”
【清】昭連《嘯亭雜錄·滿洲嫁娶禮儀》:“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贈粧奩嫁貲視其家之貧富,新壻乘騎往謝。”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於中丞》:“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匳甚富,夜被穿窬席捲而去。”
何香凝《回憶孫中山和廖仲愷》:“我為了玉成他出國求學的志願,變賣了我娘家給我陪嫁的所有妝奩飾物。”

辨析

亦作“妝匳”。

歷史沿革

妝奩是古人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產生並流行開來,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歷史十分悠久。中國傳統造物追求“器以載道”的意境,妝奩的發展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妝奩
在戰國秦漢時期,多為漆器妝奩,是名望貴族才能享有的。經過唐宋變革進入宋代平民社會以後,人們在追逐器物精美的同時,更加注重器物的實用性,這使曾經昌盛一時、適合席地起居的漢式漆奩逐漸演變成適合垂足而坐的多層套奩。隨著明式家具的大發展,妝奩最終演變成了大型梳妝檯和攜帶型梳妝匣。
妝奩的變化同古人坐姿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漢代小巧的漆奩是適合席地而坐時代的,垂足而坐的坐姿在宋代最終確立下來,室內家具逐漸增高,大型梳妝檯也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中國家具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巨大發展,出現了用貴重木材如紫檀、黃花梨等製作的妝奩。妝奩的款式設計繼承多為摺疊式梳妝匣,外形小巧,便於攜帶,上蓋打開,可支起鏡子,匣內置多個存放梳妝用具的小屜。

妝奩的等級

在戰國秦漢時期,多為漆器妝奩,是名望貴族才能享有的。依據妝奩主人的社會階層、身份及化妝的複雜程度,子奩的數量一般為三、五、七、九,子奩組多的一例是曹女巽墓出土的長方奩,其中有11個子奩。

妝奩的形狀

西漢時期,貴族階層男男女女都要梳妝。他們對化妝的要求非常高,而多子奩形制多樣,造型獨特,做工精美,充分代表了這一時期漆器製作工藝水平和審美標準。
有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精巧地貼合著圓形漆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