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尤侗生於萬曆四十六年四月(1618年6月),祖籍蘇州府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其家世代書香,自稱是“簪纓不絕”。其父為明太學生,但終生未仕,在家課子。尤侗五歲開始居家習讀四書五經,受業於其父祖。其天資聰穎,喜讀《
史記》、《
離騷》等,以博聞強記聞名鄉里,世人稱其為“神童”,併入學為諸生,一時間頗負才名。
順治三年(1646年)副榜貢生,順治帝曾稱譽尤侗是“真才子”,惜六入考場皆名落孫山,九年授永平(今河北盧龍)推官。曾在衙署門柱撰寫了一副楹聯:“推論官評,有公是,有公非,務在揚清激濁;析理刑法,無失入,無失出,期於扶弱鋤強。”順治十三年(1656年)春,他以大清典律杖責魚肉鄉里的“旗丁”後,反遭彈劾,刑部以“擅責投充”,例應革職,改為降二級調用。尤侗不等降級調用,憤然辭官,當年七月偕同妻兒返回故里,“拜見父母,悲喜交集”。決定從此收心歸隱,自號“晦庵”,將居處改為“看雲草堂”,取杜甫詩意“年過半百不如意,明日看雲還杖藜”。尤侗精通南曲(崑曲)北曲,以一腔憂憤創作了許多劇本,雜劇《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黑白衛》、《清平調》五種,及傳奇《鈞天樂》,均在順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間(1656年~1668年)完成。
康熙十八年(1679年)應詔入選博學鴻詞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參修《明史》,分撰列傳300餘篇、《藝文志》5卷,“受知兩朝,恩禮始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長子尤珍高中進士,完成了他一生未了“科名”夙願,於是慨然引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名,可以休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鄉,歸隱蘇州亦園。書齋名為“西堂”,故自號“西堂老人”。後在蘇州城滾繡坊建有園林,面積約十畝,定十景名為:南園春曉、草閣涼風、葑溪秋月、寒村積雪、綺陌黃花、水亭菡萏、平疇禾黍、西山夕照、層城煙火、滄浪古道。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尤侗年近八旬仍親迎於道,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誕辰,作《萬壽詞》以祝壽,“上嘉焉,賜御書。‘鶴棲堂’匾額”。四十二年康熙帝再度南巡,晉為侍講。時人比之為李白。隔年六月因年老逝於家中,《蘇州府志》記載葬於蘇州西郊太湖邊光福鎮官山塢姚姊河,建國後歸屬吳縣藏書鎮東方村上官山姚姊河。
個人作品
【聞鷓鴣】
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
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
【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想雙文之目成,情以轉而通焉。
蓋秋波非能轉,情轉之也。然則雙文雖去,其猶有未去者存哉。
張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來相憐,去相捐也。此無他,情動而來,情靜而去耳。鐘情者正於將盡之時,露其微動之色,故足致於思焉。
有如雙文者乎?
最可念者,囀鶯聲於花外,半晌方言,而今餘音歇矣。乃口不能傳者,目若傳之。
更可戀者,襯(一作觀)玉趾於殘紅,一步漸遠,而今香塵滅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見盈盈者波也,脈脈者秋波也,乍離乍合者,秋波之一轉也。吾未之見也,不意於臨去時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屬。或者垂眺於庭軒,縱觀於花柳,不過良辰美景,偶爾相遭耳。猶是庭軒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揚,忽徘徊其如送者奚為乎?所云含睇宜笑,轉正有轉於笑之中者。雖使覯修矑於覿面,不若此際之銷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後,秋波何往。意者凝眸於深院,掩淚於珠簾,不過怨粉愁香,淒其獨對耳。惟是深院將歸,珠簾半閉,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為乎?所云渺渺愁余,轉正有轉於愁之中者。雖使觀羞目於燈前,不若此時之心蕩矣。
此一轉也,以為無情耶?轉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為有情耶?轉之不為情滯又可知也。人見為秋波一轉,而不見彼之心思有與為之一轉者。吾即欲流睞相迎,其如一轉之不易受何!
此一轉也,以為情多耶?吾之惜其止此一轉也。以為情少耶?吾又恨其餘此一轉達也。彼知為秋波一轉,而不知吾之魂夢有與為千萬轉者。吾即欲閉目不窺,其如一轉之不可卻何!
噫嘻!
招楚客於三年,似曾相識;
傾漢宮於一顧,無可奈何。
有雙文之秋波一轉,宜小生之眼花繚亂也哉!抑老僧四壁畫西廂,而悟禪恰在箇中。蓋一轉者,情禪也,參學人試於此下一轉語!
【答王阮亭】
來書謂仆《清平調》①一劇,為吾輩伸眉吐氣,第不圖肥婢競遠勝冬烘試官,摩詰出公主之門。太白以貴妃上第,乃知世間冬烘試官愧巾幗多矣,讀竟太息,又復起舞。
仆謂天下試官皆婦人耳,若閨閣憐才反過試官十倍。太白賦《清平調》、《上清調》,貴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涼葡萄酒笑飲,斂繡巾再拜,不正天子門生真為貴妃弟子矣!
假使太白當年果中狀元,不過盲宰相作試官耳,不幸出林甫、國忠②之門,恥孰甚焉?何如玉環一顧笑於朱衣萬點乎?然仆甫脫稿,即有罪我為罵狀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遊春》劇,人謂其罵宰相,今仆亦遭此語,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於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成就榮譽
尤侗才情敏捷,文名早著。曾以《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制義以及《讀離騷》樂府流傳禁中,受順治帝賞識;在史館時進呈《平蜀賦》,又受康熙帝賞識,所謂“受知兩朝,恩禮始終”(潘耒《尤侍講艮齋傳》)。他的詩文多新警之思,雜以諧謔,每一篇出,人所傳誦。所撰《西堂雜俎》盛行於世,但辭賦、銘贊、應俗、遊戲之作,十之八九格調不高。自序說:“雕蟲之技,悔已難追;雞肋之餘,棄復可惜”,故名“雜俎”而不以“文集”標目。但他所撰的《艮齋倦稿》,在評文論學方面,卻寫得比較認真而紮實。
尤侗論詩,將唐宋置於平等地位,認為:“取唐之美者與宋之惡者,則
元白必笑蘇黃之拙;取宋之美者與唐之惡者,則
李杜不如楊陸之工”,“平而論之,二代之詩美惡不相掩也。”(《宋詩選序》)他所作的詩,則以“性情自在”為尚。
王士禎評論其詩“如
萬斛泉,隨地湧出,時出世間,辯才無礙,要為稱其心之所欲言”(《
西堂全集序》);
沈德潛說他“四十至六十時詩,開闔動盪,軒昂頓挫,實從盛唐諸公中出也”(《
清詩別裁集》)。總之,其詩筆調酣暢,格調多樣。但數量既多,不免有信手敷衍、浮淺油滑的弊病。從內容上說,《老農》、《殺蝗》、《
苦雨行》、《散米謠》、《紀賑》、《
煮粥行》、《出關行》、《憂盜行》、《民謠》等早、中年所作的長篇古風,頗關注於現實社會,對人民疾苦也很表同情,多有可取。《擬明史樂府》100首、《外國竹枝詞》100首及《土謠》10首,歌詠明代史事,描述清初交往各國和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同時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表現手法,清新風趣,別具一格。
尤侗亦能詞曲,著有《百末詞》6卷,自稱是“《花間》、《草堂》之末”;又有《鈞天樂》、《讀
離騷》、《吊琵琶》、《
桃花源》、《黑白衛》、《
清平調》等
雜曲傳奇6種,匯入《西堂曲腋》,在當時流傳頗廣。
尤侗著作浩繁,大都收入《
西堂全集》61卷和《余集》共135卷中;“著書之多,同時
毛奇齡外,甚罕其匹”。另有《鶴棲堂集》詩、文各3卷,是晚年作品。由於《西堂雜俎》乾隆時因“有乖體例,語多悖逆”,被列為禁書,所以其集《四庫全書》不收。
詩文軼事
清初文人尤侗寫過一篇著名的遊戲
八股文《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收在《西堂雜俎》里,
王士禛《
池北偶談》中說:“近見
江左黃九煙周星作‘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制義七篇,亦極遊戲致。” 這篇八股文的最後云:“有雙文之秋波一轉,宜小生之眼花繚亂也哉!抑老僧四壁畫西廂,而
悟禪恰在箇中,蓋一轉也,情禪也,參學人試於此下
一轉語。”所謂“四壁畫西廂”,出自明末
張岱《
快園道古》卷四:邱瓊山過一寺,見四壁俱畫西廂,曰:空門安得有此?僧曰:老僧從此悟禪。問:從何處悟?僧曰:老僧悟處在“臨去秋波那一轉”。
話說尤侗的這篇遊戲八股傳到宮中,康熙見而喜之,讀到最後一句“參學人試於此下一轉語”,便對身邊的國師宏覺和尚說:“請老和尚下。”宏覺說:“這不是
山僧的境界。”當時另一首座和尚也在旁,康熙又問他如何。首座說:“不風流處也風流。”康熙聽了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