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藏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鐵路,公路,社會事業,鎮村建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歷史文化,文物古蹟,民間藝術,方言,旅遊觀光,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屬薛(部落方國)。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薛縣併入
蕃縣,屬兗州部。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蕃縣改屬徐州部蕃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蕃縣改為滕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柴胡店一帶屬
京東西路徐州彭城郡滕縣如市鄉。
金代,屬山東西路滕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
滕陽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滕陽州改為滕州,柴胡店屬
山東西路滕州滕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為
濟寧府滕縣禮教鄉王村社;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屬
兗州府。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柴胡店一帶為兗州府滕縣滕巽八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保為社;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滕縣孝八社。
民國二年(1913年),滕縣改屬岱南道;民國七年(1918年),孝八社改為孝八區,滕縣改屬
濟寧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滕縣屬兗州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一級行政區,為山東省滕縣孝八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滕縣二區(區公所駐羊莊)奚仲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軍侵占魯南後,滕縣屬偽魯西道,奚仲鄉成立“治安維持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滕縣屬偽兗州道;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奚仲鄉日偽維持會解散,恢復國民政府鄉公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中共在柴胡店一帶建立滕嶧邊縣第六區抗日民主政權,屬
魯南行政區第一專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9月,第六區改屬魯南行政區第二專署
滕東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屬魯南行政區第二專署
臨城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臨城縣改屬魯南行政區第五專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解放奚仲鄉,鄉公所潰散;同年秋,國民黨
還鄉團控制奚仲鄉,恢復鄉公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奚仲鄉第二次解放,鄉公所垮台。
1949年10月,為山東省棗台專署臨城縣第六區。
1952年8月,臨城縣更名為薛城縣,時為山東省棗台專署薛城縣第六區。
1953年7月,為濟寧專署薛城縣六區。
1956年3月,薛城縣撤銷,六區(柴胡店)、七區(張汪)、四區(歡城)合併成立
薛城區(屬滕縣,區公所駐張汪),原六區劃為柴胡店鄉和龍山鄉。
1958年9月,撤銷柴胡店鄉、龍山鄉,與官橋鄉合併成立紅專人民公社,公社駐官橋,柴胡店為管理區。
1959年9月,紅專人民公社改稱官橋人民公社,時為柴胡店小公社。
1962年4月,柴胡店從官橋公社分出,成立柴胡店人民公社。
1966年1月,柴胡店人民公社改稱柴胡店區。
1968年12月,復稱柴胡店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柴胡店公社改為柴胡店鄉;同年11月,撤銷柴胡店鄉,成立滕縣柴胡店鎮。
1988年5月,撤銷滕縣,成立縣級
滕州市,柴胡店鎮屬之為滕州市柴胡店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柴胡店鎮下轄41個行政村。
高橋村 | 楊橋村 | 王官莊村 | 大王樓村 | 郝王莊村 | 永福村 |
坦山後村 | 庵後村 | 魯莊村 | | 鐘辛莊村 | 柴胡店村 |
| 四李莊村 | 南平村 | 官路口村 | 振興莊村 | 沙崗村 |
| 大石樓村 | | 大廟村 | 劉村 | 姬莊村 |
後閆村 | | | 前黃村 | 邵莊村 | 沙莊村 |
何莊村 | 簸箕掌村 | | 南胡樓村 | 前大官村 | 後大官村 |
南辛村 | 龍山頭村 | 老君院村 | | 黃山村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柴胡店鎮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南部,地處東經117°11′—117°19′,北緯34°51′—34°55′,東鄰
羊莊鎮,南接
薛城區陶莊鎮,西連
張汪鎮,北靠
官橋鎮。總面積57.62平方公里。
地質條件
構造
柴胡店鎮位於
華北地台魯西南
穹窿西南隅、魯南
台背斜南翼,嶧山
斷層和化石溝斷層將鎮域劃為羊莊
向斜盆地、官橋單斜斷塊、滕西
斷陷盆地三個構造單元,
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嶧山斷層為
隱伏斷層,自高橋村東北向南至王官莊南;化石溝斷層北起南小辛,經前大官莊東南至沙莊南、南胡樓村東等處可見斷裂形跡;兩斷層大致平行,均為南北走向。此外境內還有小型斷裂構造多條。
地層
柴胡店鎮地層屬華北型,在境內出露不甚延續,
岩漿作用微弱。
古生界寒武系地層在東部山區大面積出露;
奧陶系為一套隱伏地層,主要分布在鎮域中西部化石溝斷層以西、嶧山斷層以東地帶,在坦山有局部出露;石炭—
二迭系為一套海陸互動相隱伏地層,夾有多層可採煤層,分布於化石溝斷層以西劉村至井亭一帶;
侏羅系(
中生界)分布於嶧山斷層以西高橋至楊橋一帶;
第四系(
新生界)由沖洪積物及坡積物所組成,主要分布於中西部山前傾斜平原,東薄西厚。
地形地貌
柴胡店鎮東部為低山
丘陵,西部為平原。東部山區約占鎮域總面積的35%;境內山嶺屬泰沂山系魯中南山區西南麓延伸地帶,山脈呈東西條帶狀展布,共有
黃連山、
龍山、寨子山、
胡山、
奚公山等大小山頭46座,最高峰南大山海拔287米;山體主要由青石岩組成,基岩裸露,僅谷底有薄層鬆散堆積物。柴胡店鎮中西部平原由
沖洪積物和
坡積物所組成,由東北微向西南傾斜,坡降1/1000,總體地勢平坦,局部略有起伏,西南部邊界處海拔最低,為42.4米。
氣候
柴胡店鎮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南部,屬季風型
大陸性氣候明顯,
大陸度66.4%,四季分明。春季(3月27日—5月25日)光照長、多春旱,夏季(5月26日—9月7日)高溫多雨,秋季(9月8日—11月6日)天高氣爽,冬季(11月7日—3月26日)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6℃,7月平均氣溫26.9℃,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77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245.8毫米(1964年),最小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81.8天,平均降雪日7天。年平均蒸發量1217.6毫米,為降水量的1.57倍。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384.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1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9%。霜期平均起止日期為10月24日至次年4月9日,無霜期平均197天。年平均風速2.8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水文
地表水
柴胡店鎮屬淮河流域,境內有2條山洪河道(薛河、新薛河)、1條坡水河道(小魏河)。
薛河在龍山頭村北入境,向西南流至南辛村西北處南折,向南至沙莊西南進入薛城境,境內長5.2公里,河寬80—120米,明清時期為
京杭運河的水源之一;
新薛河是1957年在薛河南折處起向西南新開挖而成,至大廟北轉向南至四李莊西流入張汪鎮,境內長6.5公里,為汛期主洪道;小魏河自高橋村北入境,至王官莊西南進入張汪鎮,境內長4.5公里,河床淺窄。境內年地表平均徑流量約1445萬立方米,入境客水年平均徑流量約100萬立方米,總計約2445萬立方米。
地下水
柴胡店鎮境內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約9米,每年2至6月因灌溉而急劇下降,6至9月因降水而急劇上升。東部山區地下水受斷裂控制,單井涌量小於4立方米/小時,缺水嚴重;各山嶺多季節性泉眼,其中沙莊東千山下的黑龍潭為千山七十二泉之首,全年湧水,豐水年平均日流量1900立方米,枯水年平均日流量121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後因地下水位下降湧水量減少。西部平原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空隙水,依靠大氣降水和薛河滲漏補給,單井涌量30—50立方米/小時,其中劉村礦最大湧水量達1540立方米/小時。
土壤
柴胡店鎮境內的土壤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3個大類,6個亞類,13個土屬,18個土種。
褐土分布於東部丘陵西區,剖面通體呈褐色或黃棕色,呈微鹼性,質地細偏黏,蓄水保肥性較好。潮土只有河潮土一個亞類,由
新薛河泛濫沖積沉積而成,通透性強,保肥差,7218畝,占總面積的11.27%。
砂礓黑土分布於南平以東及以南、沙崗以南等澇窪地區,面積3203畝,占總面積的5%,土質黏重,通透性差,地溫低,潛在肥力稍高。
植被
柴胡店鎮屬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區,雜生針葉林,原始森林已被破壞,為次生植被所取代。山坡上一般生長
側柏、
刺槐、
松樹、
棗樹、
山楂樹、
核桃樹等樹種,山嶺崖壩等非耕地處有
胡枝子、
酸棗、荊藤、
野花椒、黃蓓草、
毛茛、白楊草、
羊鬍子草、
山菊花等野生植物,平原耕地為農作物覆蓋,路旁河畔植有
楊樹、
垂柳、
玉蘭等綠化植物。墨子國家級森林公園柴胡店片區位於鎮域東部,面積933.3公頃。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林木覆蓋率42.7%,森林覆蓋率38.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柴胡店鎮年平均降水量折契約5176萬立方米,保證率50%;境內地表水攔蓄能力約332萬立方米,占地表徑流量的13.58%。全鎮多年地表水平均利用量約16萬立方米。
境內東部山區地下水資源貧乏,基本無空隙水;西部平原為孔隙潛水分布區,地下富水性較強,涌量大。全鎮地下水礦化度0.3克/升左右,屬重碳酸鹽鈣型水,水質較好;地下水年采量約470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土地利用類型 | 面積(畝) | 備註 |
---|
耕地 | 45167 | 其中水澆地31540.24畝,旱地7216.76畝,菜地6410畝 |
---|
園地 | 8036 | 均為果園用地 |
---|
林地 | 20030.6 | 其中經濟林8419.94畝,其他林地11610.66畝 |
---|
城鎮村工礦用地 | 11417.85 | 其中建制鎮604.2畝,村莊10330.35畝,採礦用地483.3畝 |
---|
交通運輸用地 | 3273.75 | 其中鐵路用地525.75畝,公路用地576.9畝,農村公路用地2171.1畝 |
---|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 4084.8 | 其中河流水面2731.6畝,坑塘水面325.5畝,溝渠用地217.95畝,水利建築用地609.75畝 |
---|
按照國家
土地分級的原則標準,柴胡店鎮境內無一級地;有二級地24788畝,主要分布於薛河以西平原地帶,多屬壤質潮土和潮褐土,為高產穩產地塊;三級地13389畝,分布於淺平窪地周圍及平原崗坡地,多為砂礓黑土和湖積濕潮土;四級地14249畝,分布於山嶺的中小部平窪地和鎮域西南部平原窪地,易澇易旱,灌溉條件差;五級地與六級地分布於東部山嶺的中上部,漸次退耕還林;七級地分布於山嶺上部石質荒坡,多薄層褐土性土,多植酸棗及松柏;八級地為山嶺石灰質裸岩。
礦藏資源
煤炭
官橋煤田部分區域分布於柴胡店鎮境內。境內煤炭資源探明地質儲量3102.5萬噸,可采儲量1889.2萬噸;開採煤層總厚度5.8米;主要為
肥煤,其次是
氣煤,兼有少量
天然焦;其中肥煤
發熱量5000
大卡,
含硫1.8%—2.8%,為優質動力煤和煉焦用煤。
石灰石
柴胡店鎮石灰石資源主要分布在柴胡店鎮東部北宮、郭溝、黃連山村一帶,估算儲量20.63億立方米,石灰岩中
氯化鈣占46.14%,有害成分在2.3%以下,可用作建築材料及石灰、
水泥、
蘇打等原料。
河沙
柴胡店鎮境內河沙均為黃沙,粒度勻、雜質少、強度大,廣泛用作建築材料。20世紀80年代後薛河、新薛河的河沙基本采盡,至21世紀初小魏河流域河沙儲量約300萬噸。
生物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年份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總戶數 | 7250 | 9017 | 12591 | 13524 |
---|
總人口 | 32019 | 43497 | 45102 | 45491 |
---|
自然增長率 | 8.51‰ | 6.39‰ | 3.76‰ | 1.57‰ |
---|
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總戶數13476戶,總人口45472人,人口密度724.76人/平方公里,西部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達991人/平方公里;總人口中男性23991人,占總人口的54.35%,女性20678人,占總人口的47.25%;0~4歲1852人,5~14歲2949人,15~59歲33412人,60歲及以上7239人。2011年全年出生422人,死亡37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12‰。
民族
柴胡店鎮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截至2011年,境內有8個少數民族,共18人,占總人口的0.04%;其中回族10人,
羌族2人,蒙古族、彝族、
黎族、土家族、壯族、白族各1人。
經濟
綜述
柴胡店鎮是傳統的資源型鄉鎮,煤炭等能源型行業是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1世紀以來,柴胡店鎮對產業結構進行最佳化升級,但截至2013年煤炭工業稅收仍占財政收入的主體地位。
2013年,柴胡店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4011億元;財政
一般預算收入1.1731億元,比2012年增長4.72%;財政
一般預算支出1.2017億元,比2012年增加2.0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525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046億元;實際
利用外資115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315元,比2012年增長13.84%。
第一產業
柴胡店鎮
農業區劃分為中西部平原糧經區和東部低山丘陵糧油林果牧區兩部分。中西部平原糧經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熱條件好,生產力較高,主要發展種植業,農田集中。東部低山丘陵糧油林果牧區地貌多樣,水土條件差,自然經濟條件與農業生產特點具有平原和山區兩重性,以發展種植業、林果業和畜牧業為主。
2013年,柴胡店鎮第一產業增加值(比照2012年)完成2.2585億元。
種植業
作物類別 | 播種面積(畝) | 單產(公斤/畝) | 總產量(公斤) |
---|
| | 29700 | 497.5 | 14775923 |
玉米 | 29013 | 579.6 | 16811743 |
豆類 | 2179 | 247.1 | 538485 |
薯類 | 988 | 632 | 624387 |
合計 | 62044 | 528.8 | 32807883 |
| 花生 | 1676 | 344.3 | 577097 |
其他 | 453 | 176 | 79749 |
合計 | 2129 | 308.5 | 656846 |
| 6836 | 4057.6 | 27737499 |
2013年,柴胡店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1711畝;農業總產值4.2387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7%。
畜牧業
1971年,柴胡店公社及各大隊開始大規模養豬;20世紀70年代起養兔形成規模;80年代後湧現出一批養豬大戶和養羊大戶。1991年盈泰集團在境內建大型養殖基地1處,內設種雞場和肉雞養殖場。2005年後東部山區逐漸興起林下養殖模式。
截至2011年底,柴胡店鎮畜牧業形成養豬基地、長毛兔養殖基地、肉雞養殖基地、山羊養殖基地、肉牛養殖基地五大板塊;全鎮大牲畜飼養量391頭,其中
牛380頭,
驢、
騾共11匹;豬存養量7770頭,年出欄6300頭;
羊存欄8500隻;飼養
肉兔8萬多隻;
蛋雞養殖大戶20家,存欄蛋雞14萬隻,
肉雞養殖大戶30家,年存欄肉雞30萬隻,盈泰養殖基地孵化
雞苗12萬隻,年存欄肉雞100多萬隻。
林果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內草木稀少,
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50年代起,柴胡店鎮陸續實施
植樹造林工程,在荒山、河堤、路旁構建林網。境內
果樹主要栽植
梨樹、
蘋果樹、
杏樹、
桃樹等,其中劉村梨園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產劉村
酥梨在魯南蘇北名氣較大。
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中西部平原林地面積8030畝;東部山區
有林地12000畝,其中
疏林地2600畝,栽植未成林3200畝;全鎮營造農田林網1.12萬畝;果樹種植面積8036畝,果品總產量13983噸。
第二產業
採礦業
柴胡店鎮境內煤礦分布於西部平原地區,均為中小型
薄煤層礦井,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境內可採煤炭資源基本枯竭,各礦陸續停產重組。
礦井 | 投產時間 | 設計生產能力 | 性質 | 備註 |
---|
井亭煤礦 | 1976年12月 | 21萬噸/年 | 統配 | 1988年註銷生產能力;1996年技改復產;2006年底破產重組為山東井亭實業有限公司 |
---|
柴胡店煤礦 (富園煤礦) | 1979年 | 9萬噸/年 | 縣營 | 1990年更名富園煤礦;2003年與劉村煤礦合併成立滕州市力源煤炭責任有限公司,富園煤礦為北井 |
---|
劉村煤礦 | 1995年12月 | 15萬噸/年 | 縣營 | 2003年與富園煤礦合併,為力源煤炭公司南井 |
---|
黃莊煤礦 | 1977年3月 | 15萬噸/年 | 縣營 | 1999年采罄停產,資產轉交劉村煤礦 |
---|
參考資料來源
採石業分布於東部山區。1975年柴胡店公社興建石料廠,統一管理石料開採和運輸。改革開放後採石業迅猛發展,至21世紀初全鎮有個體採石點200多處,大型採石場20多家。2009年柴胡店鎮劃定禁采和限採區,將所有採石場整合規範為5家企業;2010年關停京滬高鐵沿線採石場。
製造業
柴胡店鎮製造業有縫紉、家具、建材、機械、食品等門類。2011年規劃建設占地300餘畝的千山創業園區。截至2011年,全鎮有縫紉廠11家,主要生產加工時裝、窗簾、床上用品等;有家具城4家,定做、生產、銷售各類家具;有新型磚廠5家,水泥製品廠6家;有大型機械製造企業4家;有麵粉廠4家。
電力工業
2014年,柴胡店鎮引進東部山區新能源發電項目2個,其中華電滕州新源熱電有限公司的
光伏太陽能發電新能源項目整體規劃太陽能發電容量不小於30兆瓦,初步規劃太陽能發電容量10兆瓦;投資4億元的華潤風能發電項目先期建成80米風能檢測塔一座。
建築業
1976年,柴胡店公社成立建築隊,從業人員363人。1987年,鎮建築隊改名柴胡店建安公司,全鎮有個體建築隊30多個,從業人員600餘人。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共有各類建築施工隊18個,從業人員560餘人。
第三產業
2013年,柴胡店鎮第三產業增加值(比照2012年)完成7.4354億元。
旅遊業
1992年,劉村梨園舉辦首屆梨花會,柴胡店鎮旅遊業開始萌芽。2004年柴胡店鎮成立黃連山旅遊開發公司和古薛河旅遊開發公司;2009年
劉村梨園風景區開業,舉辦首屆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提出“薛河梨鄉”旅遊品牌;2010年,葫蘆套影視基地開工建設,柴胡店鎮被評為山東省旅遊強鄉鎮。截至2012年, 柴胡店鎮形成了劉村梨園文化體驗、薛河文化休閒、黃連山文化生態旅遊三大功能區。
2014年,柴胡店鎮提出構建以劉村梨園、葫蘆套鐵路主題公園、老君院文化創意園、孟嘗君莊園“四園”為主題,以薛河、
十字河、小魏河沿河生態觀光帶為主脈,以森林公園綠道網路建設為主線的“四園三河一綠道”鄉村旅遊一日游閉合圈;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實現綜合服務收入8000餘萬元。
商業貿易
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有集市6處(柴胡店集、楊橋集、劉村集、高橋集、井亭礦集、官路口集),廟會(物資交流會)6處,各類商業網點162處。
集會 | 時間 | 地點 |
---|
柴胡店物資交流會 | 三月二十五、四月二十五、十月十二 | 柴胡店村 |
---|
大廟會 | 正月初八 | 福勝寺 |
---|
坦山廟會 | 四月初一 | 坦山南坡,1973年後遷至楊橋 |
---|
千山頭廟會 | 九月十二 | 千山頭 |
---|
官路口廟會 | 三月初八、十月初八 | 官路口村春秋閣 |
---|
梨花會 | 4月初 | 劉村梨園 |
---|
金融業
1954年,柴胡店區設立
農村信用社。1976年設立
中國人民銀行柴胡店辦事處。1980年,中國人民銀行柴胡店辦事處改為
中國農業銀行柴胡店營業所。2000年農行撤銷。2011年,柴胡店農村信用社改為
滕州農商銀行柴胡店支行。截至2011年末,柴胡店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2.29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35億元。
郵政電信
清末柴胡店村設郵政代辦所1處。1970年設立柴胡店郵政支局。1998年,郵政與電信分離,設立柴胡店電信支局。1999年,移動從電信脫離,成立移動柴胡店門市。2009年設立
聯通營業部。2011年,柴胡店郵政支局有工作人員9人,業務總量678.643萬件次,境內投遞段道總里程160公里;全鎮有固定電話1780部,光纖用戶76戶,AD寬頻用戶1028戶,聯通手機用戶1.3萬戶,移動手機用戶1.8萬戶。
交通運輸
柴胡店鎮處於南北交通大動脈上,京滬鐵路、京滬高鐵、京台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縱貫全境。
鐵路
京滬鐵路自鐘辛莊西北入境,四李莊東南出境,境內段長4.6公里,井亭礦西設有
井亭站,為四等站,中心裡程594公里+264米,有到發線3條。
京滬高鐵從龍山頭村入境,沙莊東出境,境內段長5.1公里,不設站,鎮駐地距高鐵
棗莊站16.3公里。
公路
京台高速公路(
G3)大致與京滬鐵路平行,自劉村西北新薛河大橋入境,向南至種莊東出境,境內長4.7公里,不設出入口和服務區,鎮駐地距棗莊出入口12.8公里,距滕州南出入口19.5公里。347省道(上武穴—官橋)自小石樓村東南古薛河橋入境,經前黃村、鎮駐地、大廟村,向北至新薛河橋出境,境內長5.2公里。此外境內還有棗莊—滕州、柴胡店—張汪、柴胡店—羊莊等縣道。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村村通”道路總里程104公里,41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全鎮有各種客運車輛30餘部,貨運機動車402輛。
社會事業
鎮村建設
2006年,葫蘆套村民搬遷至葫蘆套新村。2009年,柴胡店鎮制定總體規劃,將41個行政村整合為“一城四區”(鎮駐地中心社區和沙崗、楊橋、高橋、郭溝四大社區);啟動鎮駐地力源花苑社區建設。2010年實施沙崗社區新農村建設。截至2011年底,柴胡店鎮小城鎮開發總面積達到1平方公里,其中商貿用房建築面積24.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4.4萬平方米,道路硬化面積12萬平方米。
教育事業
1912年,柴胡店始辦國小。1949年有
完全國小1所。1969年柴胡店成立五七中學(後為柴胡店中學、滕縣二十六中、滕縣十四中)。1980年後,柴胡店公社辦起幼稚園。1986年有中學5所。1999年有幼稚園24所,國小20所,國中1所。2000年後對幼稚園和國小進行了多次撤併。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有幼稚園7所,在園兒童523人,專任教師56人,學前幼兒入園率94%;有國小5所,在校生1609人,專任教師13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小升國中升學率均達到100%;有國中1所,教學班22個,在校生1070人,專任教師102人。
文化事業
從1987年開始,柴胡店鎮在每年春節後舉行“千山之春”文藝匯演。2008年起,各村陸續建起
農家書屋。截至2011年底,柴胡店鎮有文化站1處,建築面積480平方米,共分二層14間,設有辦公室、圖書室、閱覽室、培訓教室、多媒體室、遊藝室、展覽室、多功能廳、電影辦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點(無微機)等功能科室;有鎮村文化廣場28個,文化大院22個;有農家書屋37處,共收藏各類圖書4萬餘冊,光碟2100張,訂閱報刊近30種900餘份,農家書屋覆蓋率達到90%以上;有體育健身場所40處;全年放映電影492場;《柴胡店鎮志》編修完成。
衛生事業
1952年臨城縣六區聯合診所在柴胡店成立。1953年在老北宮建滕縣專區
麻風病療養院。1958年,聯合診所改稱官橋醫院柴胡店保健站,麻風病療養院遷至
益都縣,山東省衛生、公安、勞改部門在千山頭建立麻風病監獄。1962年柴胡店保健站改稱柴胡店衛生所。1963年在劉村西二號井建立
濟南軍區第二十四
野戰醫院。1965年柴胡店衛生所改稱柴胡店公社衛生院。1968年各大隊建起衛生室。1970年麻風病監獄撤銷。1977年二十四野戰醫院遷往南沙河上營。截至2011年底,柴胡店鎮有衛生院1處,
執業醫師17人,
助理醫師19人,註冊護士15人;有標準化村級衛生室18處,醫護人員60名。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柴胡店鎮名勝古蹟眾多。截至2011年,境內共有省級、市級、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其中滕州市級37處,棗莊市級6處,省級2處;就類別劃分,有古遺址32處,古建築6處,古墓葬5處,古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1處。此外還有若干未定級別的文物古蹟。
古遺址 | 前大官莊遺址、後黃莊遺址、小石樓遺址、南辛遺址、高莊遺址、振興莊遺址、坦山後遺址、小王樓遺址、大王樓遺址、後官路口遺址、劉村遺址、鐘辛遺址、邵莊遺址、沙莊遺址、朱村遺址、魯莊遺址、馬莊遺址、王官莊遺址、賈樓遺址、大石樓遺址、後閆遺址等 |
---|
古建築 | 老君院、福勝寺、老北宮、小石樓土寨、寨子山石寨、郭溝石寨、葫蘆套石寨、烽火台、鐘氏家祠、節孝牌坊、張家大院、春秋閣、三聖堂、四聖廟等 |
---|
古墓葬 | 楊橋古墓群、柴胡店古墓群、九頂山古墓群、高橋古墓群、大王樓古墓群、將軍林、柴胡店村南古墓、鐘辛莊古墓、劉村古墓等 |
---|
古石刻 | 鐘辛莊漢畫像石、柴胡店漢畫像石、羅漢山石刻造像、老君院觀音閣造像、楊橋石雕、碧霞祠遺址石雕 |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
---|
古墓葬
楊橋漢墓群位於楊橋村西北750米處、
薛國故城南門外。其中南北兩冢漢墓較大,北冢已被破壞。現存南冢,俗稱“皇姑墳”、“
堌堆”,墓葬封土直徑15—20米,高約3—4米,墓室為石質結構。
九頂山古墓群位於後大官莊東
九頂山山腰至山下,共有200餘座中小型古墓,多為漢代墓葬,分石室、石匣葬兩種,中型墓有前堂、後室,多為單墓室,小型石匣墓多為雙室聯結。出土有漢畫像石、玉器、銅器等。
古廟宇
老君院位於柴胡店鎮東北部老君山上,始建於唐代,至清末有大殿4間,東西房12間,樓1間,廟內供奉玉皇、老君、觀音,現僅存明代觀音閣,高16米共三層,內有石窟造像群。福勝寺位於薛河西側,原大廟村舊址東,俗稱“大廟”,是由福壽寺、白衣閣、天齊廟三寺廟合成,現僅存部分房基巨石和一株古槐。老北宮始建於明天啟年間,位於千山腳下,亦稱三宮,即南宮(龍泉觀)、中宮(玉真觀)、北宮(玄真觀),分別供奉玉皇、老君、觀音等塑像,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成十八進四合院建築群。現存部分基址及古銀杏樹一株。
古石刻
柴胡店鎮境內共出土40餘塊
漢畫像石,主要遺存於鐘辛莊、柴胡店兩村,為凸刻或弧面
淺浮雕,畫面為鳥獸、人物、車馬等,未得到妥善保護,多遭毀壞或用於壘砌。
羅漢山石刻造像位於龍山頭南羅漢山南的斷崖上,年代為唐代天寶年間,共有6窟十八佛,每窟寬60至100厘米不等,高60厘米,西側石面上還刻有
陰線佛教儀式的圖案。老君院
觀音閣造像位於觀音閣中,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為一不規則凹型石窟,雕有坐姿著彩觀音造像一尊,高1.6米,寬1.36米。石窟旁還有五個小
龕,刻有人物浮雕若干,並配楷書題字。
石寨
清末至民國時期,柴胡店匪患嚴重,民眾相繼在小石樓、寨子山、郭溝、葫蘆套等處山嶺建起易守難攻的石寨,並設有炮台、防禦掩體等設施,其中寨子山、郭溝、葫蘆套三處石寨的條石上還有陰刻楷書。
民間藝術
民間曲藝
民間美術
民間文學
柴胡店鎮流傳的神話有數十個,如“
千山頭上掛雜草”、“不修梁山修泰山”、“楊二郎擔山攆太陽”等;傳說有百餘個,如柴胡店的由來(薛皇姑打虎)、洪洞縣移民、梨花仙子的傳說、黑龍潭的傳說、張天師的傳說等;故事在民間文學中占比最大,如“劉村梨園與乾隆下榻處”、“長家仙背碾”、“‘屚’的故事”、“孔斌背鬼”、“九斤狸貓降千斤鼠”、“背著老娘去涼快”等;
笑話有“你得喊我大爺”、“憨貨”、“財迷發喪”等。
境內流傳的
民間歌謠有《
打夯歌》等勞動歌謠,《迎新人》《撤帳》《點燈》《送床》等儀式類歌謠,《顏大嫂哭五更》《隔窗望兒孫》等生活類歌謠,《唱千山》等風物類歌謠,《拾石子》等遊戲類歌謠,《扯大鋸》《哄小孩》等兒歌以及《
郗山殷黃甸孫》《金倉溝銀王開》《五八年》《生產隊》等民謠。
方言
柴胡店鎮方言屬
北方方言中的
中原官話,與國語相比,語音、語法基本相同。部分字的
聲調和國語有差別,如“八”、“姑”、“冰”、“吹”、“身”等字均為
上聲;有些字z、c、s和zh、ch、sh不分,如“棗”和“找”發音相同;有些z、c、s
聲母的字的聲母變作j、q、x,如“醉”(juì)等;另有聲母是zh、ch、sh、r的字的聲母在方言中讀作pf、pf'f、f、mf
齒唇音聲母,如“豬”(pfu)、“出”(pf'fu)、“書”(fu)、“入”(mfu)等;部分字的
韻母與國語不同,如“腳”(jiǒ)、“客”(kěi)、“麥”(měi)、“饢”(nǎn)等;此外還有“水”(féi)、“勺”(fō)等特殊發音和“䠪(duàn)上”(追上)、“㧅(dāo)菜”(夾菜)、“quě(無對應漢字)斷”(折斷)等特有辭彙。
旅遊觀光
劉村梨園風景區
劉村梨園位於柴胡店鎮劉村境內,坐落在十字河、薛河衝擊扇上,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盛產“酥梨”而聞名。景區標誌性建築有梨樹生態大門、梨花仙子、觀梨亭、梨王台等,建有沿河風光園,水上遊樂園、貢梨採摘園、園中園等景觀單元和景區廣場、竹箋影牆、流芳亭、梨花詩廊、仙人橋等特色景點。2009年起景區在春季和秋季舉辦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2014年舉辦首屆文化民俗廟會活動。
葫蘆套民俗村
葫蘆套村始建於清乾隆庚辰年間,存留石板房120餘套,340餘間,牆體均為山石砌壘,茅草覆頂,村內街道很不規則,保留著魯南山區農村“順山而建,依勢造房,就勢留路”的典型風貌和古井、舊屋、老樹、炮樓、茅草屋、碾子、溪坑等傳統民俗元素。村周邊山上有奚仲造車處、車服祠、古兵寨、玉皇頂、老北宮、觀音閣遺等遺址。
葫蘆套影視基地
葫蘆套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依託柴胡店鎮葫蘆套老村建設,是以鐵路為主題的影視文化園,包含影視城、軍事展覽館、軍事陣地、CS對抗體驗區、植物園等部分,是集影視製作、動漫設計、文化交流、真人CS戶外體驗、拓展培訓、國防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截至2014年末累計有《紅高粱》、《東方戰場》、《武工隊傳奇》等30餘部各類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
黃連山風景區
黃連山景區位於千山主峰下,景區面積22.16平方公里,有大小山頭46座,主峰海拔287米,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黃連山亂石嶙峋、溝壑縱橫,有黑龍潭、迷宮岩、黃連洞等自然景觀和老北宮、老君廟、古石寨、摩崖石刻等文化遺存。
孟嘗君莊園
莊園位於柴胡店鎮東部千山腳下、薛河岸邊,分為御苑流芳區、古韻遺風區和聚義無憂區三大主題文化功能區,建有主題文化餐廳、古玩市場、
韓厥與
孟嘗君紀念館、沙灘戲水、景觀水榭、無憂莊園、觀景亭台、仿漢式宅院圍牆、植物觀光園等設施項目,是一處集觀光、休閒、娛樂、餐飲、會議於一身的鄉村旅遊景區。
老君院文化創意園
老君院文化創意園位於位於老君院村西、前龍山北麓,2013年5月開工建設,總規劃面積1400餘畝,分為唐代石刻文化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廣場、有機農業產業園和配套新農村社區四部分,融唐代石刻文化、“修佛”聖地、古代建築藝術以及現代生態園林理念等為一體。景點包括觀音閣、聖水泉、 許願池、仙人洞、大雄寶殿、鐘鼓樓、觀音殿、天王殿、禪修中心等原有古遺址和新建景觀,以及560餘畝的有機農業產業園區和歷史文化村、歷史文化廣場、唐摩崖石刻群等。
著名人物
奚仲,
黃帝五世孫,古薛始祖,造車鼻祖,任姓、薛姓、
奚姓先祖。奚仲佐
大禹治水,被
禹封為車服大夫(
車正),受封薛地。奚仲“撓曲為輪,因直為轅”,發明了以馬為動力牽引的木車。柴胡店鎮境內
奚公山有奚仲造車處。奚仲卒後葬於千山頭偏南山腳下,奚公山下建有車服祠祀之。
鐘甯(1653—1742),坦山後村人,清代康熙年間武進士,後任陝西固原衛守備,誥封武德將軍。
張畊(1763—1843),字餘三,號余心,小石樓村人,經學家、音韻學家。早年以
國子監生員授
儒林郎、部政司理問之職。晚年研究古音韻學,著有《古韻發明》、《切字肆考》等。
張兆垠(1955— ),前黃莊人,1972年入伍,歷任
裝甲兵工程學院政治教導員,總參兵種部作戰參謀,
總裝通保部計財局、綜合局、裝備工廠管理局局長,總裝通保部部長,陸軍第十四集團軍代理副軍長、海軍
南海艦隊副司令員等職,授
海軍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