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山脈名稱)

胡山(山脈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山森林公園是省級森林公園。它地處泰沂山脈北麓,濟南市章丘區境內的胡山腳下,主峰海拔693米,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9℃。公園距章丘區6公里,距濟南市區46公里。309國道貫穿其東西,外環路、繡陽路直達其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山
  • 外文名稱:Hu Mountain
  • 類別:省級森林公園
  • 地點: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
  • 竣工時間:1917年
  • 開放時間:1917年
  • 始建於:1917年
  • 海拔:693米
  • 森林覆蓋率:95.6%
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民俗文化,自然奇觀,傳說,

地理位置

胡山在百脈泉正南八公里處,層巒疊嶂、崖青壁綠。被列入章丘十二景觀。

自然資源

胡山省級森林公園,始建於1917年,主峰海拔693米,公園東鄰朱家峪,西接錦屏山旅遊度假區,北瞰百脈泉景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公園內森林覆蓋率達95.6%,以側柏為主要樹種,混有少量闊葉樹種。園內環境清幽,空氣清新,鳥語花香,風光旖旎,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胡山

民俗文化

胡山道教歷史悠久,是山東宗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道教歷史上山東除泰山嶗山,胡山並列其後。自唐代時胡山頂峰上就有廟宇,遠近百姓都有前來上香祈願的。廟宇曾由僧侶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後,一直為全真教龍門宗主持。後來廟宇不知何故被扒掉,現遺址只留下幾塊基石。

自然奇觀

胡山位於章丘區雙山街道辦事處東南腳。在當地人眼裡,這座海拔近700米的高山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神聖之地。這裡山朗石秀、異鳥成群;這裡有長老坐石修、佛祖拈花笑。
道觀遺址兀立峰頂
胡山又稱古月山,可以說是當地百姓心中的一座“神山”。它到底“神”在何處呢?用村民們的話說就是:這裡不但異鳥成群,而且還有千年狐仙以及得道的高人隱藏於山中。山上大大小小几十個洞穴,皆深不可測。
較之周圍的山脈,胡山山體最為巍峨,山脈東西走向,山上蒼松翠柏、壁仞嶺峭,海拔693米的最高峰仿佛遠在天邊,讓人不敢攀越。
山上植被茂密,耳邊不時傳來陣陣清脆的鳥鳴,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這最高峰之上藏有一座道觀,叫老君祠。據當地老人介紹,原先這裡有一座建於唐代的翁婆廟,宋時在其遺址上建了天公地母祠,民國時又建了老君祠。提起這裡最早修建的翁婆廟,還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
相傳,隋末時兵戈四起,民不聊生。當時山下村里住著一對夫妻。兩人因為害怕戰亂,便躲進了胡山。過起了與世隔絕的日子。一晃幾十年過去,夫妻倆根本不知山外已更朝換代,成了唐太宗的天下。
一天,唐太宗東征高麗路經此處。他見胡山峰頂飄著五彩雲霞,便認定山上住著仙人。於是,唐太宗帶領一隊兵馬攀上胡山,尋找仙人。正好這對夫妻在林中采蜂蜜,忽聽山下喧譁吵鬧。老婆婆便道:“不好了,有兵來抓咱們了。”老翁一聽,頓時慌了手腳。兩人正欲躲避,已經有士兵攀了上來。老翁一急之下說:“要是咱們會飛就好了。”沒想到話未說完,他竟真的飛了起來。老婆婆一見,急忙喊道:“別丟下我!”她心裡一急,一縱身,竟也飛了起來。兩人頓時明白,他們早已成仙了。唐太宗看到兩人飛升,此時天空彩霞絢麗,耳邊仙樂飄飄。唐太宗知是遇到了仙人,連忙跪拜。
後來,唐太宗在夫妻二人飛升的地方建了一座道觀,就是翁婆廟。
落鷹神石讓人卻步
落鷹石並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片孤立突出的山壁。落鷹石高約30米,整座石壁直上直下,從半山腰突然斜插出來,像一把利刃,鋒利無比,讓人無法攀越。落鷹石是胡山的一大景觀,也是村民們敬仰的一個地方。
“鷹落石”被李開先譽為胡山八景(李開先曾為胡山題過八景,詩句早已失傳,這八處景觀,人們也只知道兩處。一處是“朝陽洞”,另一處是“鷹l落石”)之首。它獨立於胡山西側的牤牛峰南側。說它是石,其實是座幾十米高的錐形小山峰,上半部有飛禽穿越的巨大無形閣門,頂部有塊巨石。據說鷹落時鷹站在此處,因而得名。李開先曾為鷹落石題過碑文,但無記載。幾年前,馬家峪村村委會曾組織十幾個人的隊伍,專門去蒐集名人為胡山的題字和碑文。經幾天搜尋,發現了李廷啟撰寫的碑文《神鷹賦》,此碑也已斷四截,分別在百米方圓的密林草深處。李開先寫的碑文仍無音息。此石碑上端不知去向,下半已斷四截,幾經拼湊,從斷續的碑文中,仍發現他對胡山的內心感嘆:“斗絕高聳,名曰胡山,拱揖泰岳,運帶昭河,上有八景,洞穴遂密......水自出城地也......”。“斗絕高聳”是李開先對胡山的高度讚揚,也可以說是對自已為官的真實評價。
據說,原先在胡山主峰上立有一石碑,上面記載了落鷹石的一個故事:道光十八年,胡山山谷里突然飛來一群黑鷹,在落鷹石四周盤旋。後來,越來越多的黑鷹從四面八方聚來,形成一道奇觀,引得四周百姓爭相觀望。
當地人都說,因為這落鷹石是胡山山神的居所,所以每隔60年,山神便召集鷹群在此聚會。而且人們認為,胡山山神其實也是一隻大鷹。相傳,北宋熙寧年間,章丘城北的女郎山上住著一個道士,叫穆子衡。此人為人正直,專心學道,總是救助山下村民,因此頗受敬仰。有一天,穆子衡正在靜坐,忽然有一隻白鶴盤旋而下,口吐人言:“胡山有千年人參,你吃了它便可成仙。”說完後,白鶴便飛走了。次日,穆子衡趕往胡山。剛上山,突然下起了大雨,穆子衡趕緊找地方避雨。就在他著急的時候,突然發現山林深處有一間茅屋。穆子衡便跑過去敲門,一個白鬍子老翁打開了門。
穆子衡把自己尋參一事告訴了老頭。沒想到老頭說:“我也是尋找人參的,住在這裡已經三十年,卻從來沒有找到。恐怕這胡山上根本就沒有人參!”穆子衡頓時有些失望,打消了尋找千年人參的念頭。等到雨停了,穆子衡向老翁告辭。老翁拿出一件黑色衣服,非要送給穆子衡當禮物。穆子衡推辭不過,只好穿上。突然,穆子衡覺得那衣服越來越緊,而且和自己的皮肉長在了一起。轉眼間,穆子衡已經變成了一隻黑鷹。這時,只聽老翁笑道:“我便是那胡山千年人參,本為胡山山神,因修行圓滿,已成神仙。我看你素有品行,便騙你入山,繼我之後為胡山山神。從此之後,你要永遠守護著胡山和這裡的百姓。”說完,老翁化作一隻白鶴飛走了。從此,黑鷹便成了受人愛戴的胡山山神。
神秘洞穴深不可測
胡山還有一奇,便是那些深不可測的洞穴。妖精洞、神仙洞、朝陽洞等,大大小小几十個洞穴隱藏於山壁密林之中。每個洞穴都散發著神秘氣息,讓人充滿了好奇又不敢越雷池半步。最有意思的要算妖精洞了。
妖精洞位於胡山北側山腰的一片石壁上。人站在洞下向上觀望,妖精洞距離人所站的位置有4米高,洞口呈圓形,僅能容一人爬行進入。洞內怪石嶙峋,幽暗且深不可測。站在洞口,一股森然之氣迎面而來,頓時讓人毛骨悚然。
當地人說:胡山上的洞大多深不可測,很少有人敢進去探索一番。這妖精洞雖然陰森,但卻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說這妖精洞便是妖精們藏寶的地方。相傳有一村民來山上砍柴,就曾在妖精洞外撿到妖精遺落的珍寶。由於村民貪心,便把妖精洞給堵死了,沒想到第二天再來取時,洞裡已沒有了珍寶。原來妖精見財富暴露,便把財寶移走了。如今,仍有村民不時來拜妖精洞,據說凡是心誠來拜的人,回去後都能發筆小財。
朝陽洞在胡山南側的百丈深崖下,由東往西登十餘層石階,再向北轉登七層台階便進洞內。洞內十分寬敞,裡面仍有石床和石座。李開先是明代大文學家、大戲曲家,被稱做八大才子之一。嘉靖八年中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僅為官十三年,因剛正不阿,不與夏言等奸雄同流合污,被罷官回鄉。從少年至辭歸故里,他的一生與胡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李開先便在這裡讀書和休息,因此又被稱為“李開先書齋”。雪蓑得知李開先被罷官後,經常在胡山居住,也來這裡,長久在此洞內,所以又被稱為“雪蓑洞”。此處又成了李開先與雪蓑探討文戲曲的地方。
一日,雪蓑在洞內讀書,聽見腳步聲,知是李開先至此。便對洞口吟道:“人對青山山對人,不知誰是主和賓。”李開先聽雪蓑吟出一道七絕的前兩句,知是意在為難他。正在這時,一牧羊姑娘吹起了牧笛,李開先立即接吟道:“猛然谷里一聲笛,喚出梅花隴外春。”吟罷,二人哈哈同笑起來。
胡山的一草一石,都成為了山下村民們的驕傲。人們依賴著胡山,敬仰著胡山,生活中離不開胡山。對村民來說,胡山才是他們真正的財寶。

傳說

胡山巍峨挺拔,雄奇秀麗,橫亘聳立在章丘中南部,素有“小岱嶽”之美譽。胡山又是道教興盛之地,許多道教廟宇星羅棋布點綴其間,特別是在胡山東麓聖水靈泉與“風門三廟”,傳經布道的傳說故事在民間更是廣為流傳。
翟伯成 
濟南府臬台來胡山祈雨
胡山東麓,李家峪西約三里,東北方向與橫嶺交界處,山峪不深,卻山巒奇秀,柏林茂密,草木蕃盛。密林中有一泉,即聖水靈泉。《濟南府志》記載:“泉出山半……禱雨輒應。”
遠望,聖水靈泉似“鑲”在大石堰中下端的深洞,石砌拱形。拱劵上懸有石額,刻有“聖水靈泉”四字,時間為康熙辛丑初秋吉旦(1721年)。
近觀,在兩米進深的洞內,泉水自岩間流出,水口處雕刻有二石虎一左一右,水從虎口流出匯於一井中,井乃石壘,巨石突兀參差,煞有風格。此泉四時不乾,水質極好,寒而甘甜清洌。生飲,斷無受涼腹瀉之說,洞內刻有楹聯曰:祈數滴淵潛散長空而成時雨,保萬家煙火借斯泉以度豐年。
洞中有一石碑,記載著康熙六十年初秋,時任濟南皋台(即濟南按察使)的海州(今連雲港)人黃昺,隨同山東巡撫來此祈雨“輒有應效”,嘉降“甘露法雨”的故事。
那么,遠在百里之外的山東巡撫和濟南府臬台為何來胡山祈雨?這要從胡山久遠的歷史說起,據史書和《章丘縣誌》記載:“岱嶽癸脈,胡山最靈。”歷代章丘縣令也多有來胡山祈雨者,現存的宋代祈雨碑就是史證。
頗具歷史價值的“聖水靈泉”碑,有朱家峪進士朱士豸撰寫的碑文。曰:竊聞佛力無邊,必有以理測其端,妙應無窮,亦可以心感其意,故菩薩之顯化,未有不合夫人心者也。誦《大士經》雲: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則天下名山大川,洞天福地,在皆有菩薩之靈應,即分井閭里,亦籍菩薩之生成,往往有求必應,非誠則拂者也。
是歲春夏,雨水衍期,旱魃為虐,余奉皋憲之誠,頂禮胡山,祈禱聖水古泉,恍然斯洞中見大士之法身,瞬息立渺,毫無形影。詢及鄉民父老,皆雲從無此像,鹹以為奇,今悟《天上經》雲:澍甘露法雨或緣此而顯應耶。
聖水靈泉聖水靈泉
取水有傾,未數里而風雲變色,隨即沛澤,遍野甘霖,則佛力無邊,豈非以理測其端,妙應無窮,而心每每感其意也哉?
茲因皋憲法捐資重修斯泉,余亦感菩薩之慈悲,鑿斯以示後人,雨暘偶不時,凡臨此洞祈禱者,亦如此洞大士之靈,云爾:是為序,康熙六十年歲次辛丑實秋穀旦,處士朱士豸薰手敬題。
聖水靈泉磚雕聖水靈泉磚雕
碑文上方為精美的觀音菩薩畫像碑,畫像線條陰刻,奔放流暢,富有體質感和立體感,雕工精湛,是章丘現存的十分珍貴的畫像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畫像布局十分巧妙,中間為觀音菩薩,面目慈祥,烏髮高髻上有“佛”字模樣,頂戴瓔珞,十指尖尖,衣帶飄然流暢,赤足立於祥雲之上。觀音菩薩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柳枝,生動欲活。菩薩右面,立著善財童子,仰視觀音,雙手捧一缽,承接淨瓶甘露聖水。其上側為一隻祥鳥,展翅縈飛,凡其羽毛翅膀、細爪、彎嘴、環眼,無不栩栩如生,善財童子足下瑞雲環繞,海水鱗鱗,氣象森森。人物形象以白描線刻手法,畫出一幅祥和的觀音菩薩喜降甘露聖水圖。
魯班廟魯班廟

陰光四聖老母廟與“瘋捻子”傳奇
陰光四聖老母廟建於聖水靈泉西大殿北首,一小屋依舊尚存。根據民國十四年(1925年)《創建陰光四聖老母廟碑序》記載:官莊一李氏婦者,“夫遠賈,屢出不歸”,即常年在外經商,她事公婆至孝,安貧守節,公婆去世後,代夫葬雙親,不減喪儀,後其夫亦客死他鄉,此婦又討貸四方,輾轉異鄉,迎夫骨回,重喪葬夫。此後又守“柏舟”之節。多舛的命運使其精神崩潰,“瘋癲若狂”,她一再自稱吾神為“陰光四聖老母”。死後,李家莊人為四聖老母立了靈祠,建了小廟。她沒有留下姓名,只留下一個乳名,大家都叫她“瘋捻子”。但她當時的“荒誕”預言,後來多一一應驗。
捻子瘋後,常自言自語,說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語言。如她說將來會“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走路果子碰著頭”,“燈芯子朝下”(指電燈);“山旮旯,山旮旯,來的人,蟻羊(螞蟻)爬”;“公雞頭,母雞頭睡覺睡著那崖上頭”(住樓房);“颳風下雨不用怕,出門坐上個滿地爬”(指汽車之類);“80年後中國要開‘萬國會’(奧運會或世博會)”。瘋捻子的話都已應驗。老先輩們談起瘋捻子,認為她是某神仙的替身。這個故事雖然有點“玄乎”,但也反映了山區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風門口上有山神、老君、魯班三座廟
胡山東北麓,“九龍臥山”與橫嶺之間,風甚大,人立風中,有時難以行走。就在此卻建有風門三廟,即山神廟、老君廟和魯班廟。三廟東西並列,坐北面南,現只存魯班廟。
山神廟和老君廟,相傳建於明末清初,重修數次,最後一次復修於清道光歲次乙巳(1845)荷月。領袖朱調、朱希淵、朱士哲、馬篤實、李傑等十一人。
魯班廟,建於清末。此廟不大,建築獨特,完全用等面大青石咬合相扣而砌。本村秀才朱延鴻為魯班廟題書,並刻石立於廟門左右,依然尚存:
胡山東北麓胡山東北麓
橫批:大匠師表
楹聯:規矩千秋不易,準繩百世之師
魯班系我國古代的建築工匠,舊時,建築工匠尊其為“祖師”,並為歷代工匠所崇祀。
山神廟:系掌管山林的神,農曆三月十六日為聖誕日。鄉民於聖誕日,前來祭拜,以求人畜平安。
老君廟:老君即老子。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元代之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聖水靈泉道士為正一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