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

薛國

薛國,商周三代東方的一個諸侯國。歷經1500多年。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張汪鎮。傳說是炎帝後裔。薛國前段時間由任姓家族統治,後段時間由田齊媯姓(田氏)家族統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薛國
  • 外文名稱: state of  Xue
  • 地理位置:今山東省滕州
  • 文獻:《通志·氏族》
  • 前期(姓):任姓
  • 前期(氏):薛氏
  • 爵位:侯爵
  • 後期(姓):媯姓
  • 後期(氏):田氏
簡介,歷史發展,起源,滅亡,孟嘗君執政,滅亡之後,君主世系,薛國故城,滄桑古城,夏商邦國,孟嘗君的領地,薛國文化,前掌大遺址,古城布局,薛國的始建年代,

簡介

薛為任姓古國,帝俊(嚳)後裔,一說為黃帝系統顓頊的後裔。左傳說任姓是太皞的後代。
薛國
薛國是古代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這個說法和後世稱奚仲為舟車始祖是可以相印證的。《左傳》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後人稱奚仲為中國造車鼻祖。另據《通志·氏族》稱:“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夏朝時期,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亦封於薛。”
西周初年,“周武王任姓後裔畛,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46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任畛開始,相傳31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謚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邑,招賢納士數千人,諸侯國君主競相求其輔助,他曾先後被齊閔王秦昭王魏昭王封為相國。孟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賈,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齊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迫思懷古的詩詞文賦。明代徐天博在《過薛》中寫道:“西去官橋舊薛城,城中百畝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塵土,十二侯邦就戰爭,林鳥有聲應弔古,汀花無語自含情,千年野廟荒碑在,行路猶能說姓名。”清代滿秋石在《春日過薛城懷古》詩中寫道:“車正遺封弈代承,杳茫人鬼兩無證,河山依舊還有薛,名分於今終長滕”。
薛國
薛國---始封祖為夏朝車正奚仲(侯爵)。今有薛國故城遺址。後遷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北。不久又遷上邳,即今微山西北歡城,奚仲之後仲虺居薛,為商湯左相周武王滅商,復封其後裔於薛。春秋以後,薛又遷下邳。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戰國時(或疑齊閔王3年,即前298年)滅亡,入為齊邑。傳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銅簠

歷史發展

起源

夏禹在位時,奚仲被擔任車正(相當於後世的交通部長)。後來因為發明車這種運輸工具,而封地於薛。其爵位為侯爵。
薛國瓷器 薛候壺薛國瓷器 薛候壺

滅亡

前418年,齊國乘機將任姓薛國占領,為田氏邑。另一說為楚國所滅。薛國滅亡後,從薛國逃亡的公子登在楚國做官,楚懷王以沛地賜公子登為食邑,公子登遂率族人遷居於沛,以祖先原封地命姓,成為薛姓。如果薛國為楚國所滅,公子登入楚做官,侍奉仇敵,於情不和。再則,此地後來為齊國田嬰封地。薛國應是被齊國所滅更合理一些。前321年(周顯王四十八年),齊威王封田嬰(號靖郭君)於薛稱薛公。並建造高聳的薛國城池,立宗廟。由此任姓薛國演變為田氏薛邑。

孟嘗君執政

田嬰死後,其子田文(號孟嘗君)襲封。田文好客喜士,招八方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增築薛城,薛城也成為僅次於齊都臨淄(七萬戶)的戰國大城,乃至於“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齊”,盛極一時。田文死後,魏國覬覦薛邑,而齊國擔心薛國獨大,於是齊魏共滅薛。
孟嘗君養士處孟嘗君養士處

滅亡之後

秦漢時,薛為重要郡縣。歷經數場戰亂至隋唐時,薛國故地已徹底淪落為耕地和瓦礫堆。

君主世系

夏車正
奚仲
始祖,帝俊(嚳)後裔一說顓頊後裔
薛侯
吉光
中間年代及世系均不明
國君稱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薛侯畛
任畛
薛侯初
任初
薛厲侯
任陵
薛宣武侯
任房
42
薛哀侯
任裒

29
薛莊侯
任元

30
薛平侯
任貫

34
薛昭侯
任直

20
薛襄侯
任夷

18
薛桓侯
任辨

30
薛康侯
任安興

44
薛定公
任箱

27
薛恭侯
任尚

23
薛景侯
任魏

19
薛宣侯(薛伯)
任勤
26年
前685年-前663年
薛簡侯
任文歡

55
薛惠侯
任夷黃

14
薛靈侯
任英

33
薛文侯
任俱

35
薛隱侯
任清

21
薛愍侯(薛閔侯)
任洪(任弘)
49年
前560年-前511年
任榖(任谷)
67年
前578年-前511年
任定
13年
前510年-前498年
任比
1年(被殺)
前497年-前497年
任夷
12年
前496-前485年
此後六世失考。前418年齊將薛占領。周顯王16(46)年(前323年)為齊國所滅,一說為楚國所滅。
黃帝生有少子禺陽(禹陽),禺陽受封於任(任城,今濟寧市),以任為姓。一說,任姓乃太皞之後,風姓之後,負責祭祀太皞和濟水,居任城。或據《山海經》,任姓乃帝俊的後代。任姓乃黃帝直系世家,是造車的軒轅直系後代,自稱軒轅皇族,掌握當時先進的獨一無二的造車技術,是深受華夏尊敬的炎黃神胄,盤踞在魯西南的任城、薛城、微山以及蘇北徐州一帶,世代受封,建立了諸多任姓國,初封任,後封薛,共有任姓十餘國,史稱諸任。禺陽直系後裔奚仲,發明了車,人稱“奚仲造車”,因任姓是造車的軒轅皇族,任姓自稱”軒轅“,奚仲號稱“皇祖”,任夏禹的“車正”,封於薛(今山東滕州張汪鎮境內),建立任姓薛國。
奚仲十二世孫,仲虺,任商王湯的左相,又把任姓薛國從歡(虺)城遷回薛地,到商朝末年仲虺後裔任成,又移國於摯(今河南汝南東南),周文王之父季歷娶(任)成之女太任為妻,生下聖人文王。(《詩經·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武王伐紂後,周武王封其太外公(任)成的後裔任畛為薛侯,復國於薛,即是春秋時曾與滕國“爭長”的薛國。薛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共傳六十四代,到戰國中期為齊國所滅。薛國滅亡後,子孫或繼續沿用先祖姓氏“任”,或以國為姓,姓“薛”,古薛國成為任、薛兩姓的共同發源地。薛人自稱任姓薛氏。《滕縣誌·薛世家》對此有詳細記載。
薛國城牆薛國城牆
滕州市官橋鎮大康留村《任氏族譜》一部十卷,內有《任氏宗族考略》碑文一篇,載:“考吾任姓遠溯黃帝,黃帝少子禺陽始封於任,遂有任姓。《山海經》云:禺陽後有禺號,禺號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番禺為舟,奚仲造車,舟車問世,乃利交通。大禹治水,封奚仲“車服大夫”,賜薛地,立為國。奚仲十二世孫曰仲虺,商湯左朝,湯滅夏桀,虺作《湯誥》以諭天下,天下遂得安寧。奚仲卒葬南山之巔,山名奚公山,仲虺終寢東山之麓,冢曰虺山固堆。仲虺後有疇有摯,代不失職,周文王失職。周文王西伯昌之母曰太任,乃任姓摯國任成之女,故而武王封任成之後任畛,復國於薛。嗣後薛定侯、獻公谷、襄侯定、薛伯比、薛伯夷等相繼宰薛。奚仲傳六十四世至愍侯(任)宏,薛為宋(一說齊)滅……該譜中有一個薛國任姓世系總圖,紀錄了自奚仲至末代國君愍侯宏的歷代國君名號。
薛國歷史悠久,文獻記載頗多。
《國語·晉語四》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任姓,軒轅黃帝之後,掌握當時獨一無二的先進造車技術,負責戰車製造,諸侯仰望,備受夏商周三代先王尊重,歷代受封,為軒轅皇族世家。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一說,任姓,乃太皞之後,風姓也,負責祭祀太皞。任國亦是風姓古國,太皞、小皞俱活動在任、奄附近。任,奄皆殷商宗親盟國。任姓與殷商王室是宗親,太皞小皞皆居任城。任(濟寧)、奄(曲阜),俱是殷商遷都前的統治政治中心。
《路史》載:薛之先祖出自黃帝,“禺陽最少,受封於任,為任姓”。《山海經》曰:“禺陽後有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
《左傳·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
宋代鄭譙《通志·氏族略》:“薛氏:任姓,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於任,故以為姓。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為薛侯。奚仲遷於邳。十二世孫仲虺,為湯左相,復居薛。舊雲魯國薛縣,今徐州有薛城,在滕縣東南五十里是也。臣扈、祖己,皆仲虺之胄也。祖己七世孫曰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女太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隱十一年,滕、薛爭長,齊桓之霸也,薛侯不從,黜為伯。獻公始與諸侯盟。杜預云:小國無紀,世次不盡知也。然唐世系表,自畛至閔侯弘,為楚所滅,凡二十一世,父子相傳,其語無所經見,只本人家譜籍,無足信也。今但從杜氏所紀而不得其世次者也,自仲虺為諸侯,歷三代凡六十四世,至閔侯弘,為齊所滅。”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張汪鎮之地,是魯南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遺址,1988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曾經是夏商時期的諸侯國,戰國時期被齊國滅掉,成為孟嘗君的領地。在這一座方圓不過10平方公里的古城裡,曾經積澱了無數文化寶藏,也演繹過諸多歷史佳話。
薛國故城薛國故城

滄桑古城

從1978年以來,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薛國故城遺址現狀及地下掩埋情況比較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城址平面呈東西向,地勢東高西低,城牆東西長約3.4公里,南北寬2.3公里,城內有城。內城城牆已蕩然無存,但外城城牆卻依然斷斷續續地環繞在內城四周,殘存城牆基寬20-30米,高約7米。城門8座,其中南門3座,東門、北門各2座,西門1座。南東門和東南門為小城原城門,其他城門為大城城門。城門的不規則,表明薛國故城不是一次規劃建設的,而是經歷了多次的擴建和增修。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都城,曾經有過大小城的規劃形制,其特點有二:一是大城內套一小城,二是大城小城東西獨立,分庭抗禮。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由使用功能決定的:小城為諸侯國君擁有,是國君居住和處理公務的地方;大城則為貴族或其他百姓居住,是諸侯國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集會的場所。大城小城分而治之的設計,目的是區別等級,明確諸侯國君和臣民在居住區域方面的關係,也便於城區管理,保證國君及其家族的安全,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城市規劃的鮮明特徵。
但是,薛國故城的大小城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城中的小城固然也有宮殿遺址,留存了國君活動的信息,卻並沒有嚴格的大小城規劃,這裡的大城是後來擴建的結果。擴建的時代在戰國,主持擴建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嘗君。他的擴建,緊密依託了原來的小城,將其東牆、南牆分別向北、西延伸了4倍之多。在此之前,統治薛國的國君,沒有跟隨潮流規劃建立大小城,主要原因是經濟勢力不夠,而孟嘗君將小城擴建成大城,卻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膽量。因為,孟嘗君當時僅僅是齊國的一個公子,他所繼承的薛城,不過是齊國的一塊封地,他不能也不敢把自己領取錢糧的食邑規劃成首都的樣子。
和其他諸侯國都城一樣,這裡除了有宮殿等居住遺址外,還發現了大面積的制陶和冶鐵遺址以及一批春秋時期的墓葬。這些考古資料表明,當時城內的規劃布局特點是:南部為宮殿區,緊鄰宮殿區的東、北部分是手工業作坊和臣民居住區,墓葬則安排在東部或東北部。
薛國所以把都城設定在這裡,是因為這裡是山東南部重要的古文化集中地。1964年在薛城附近北辛村曾經發現了一種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這就是山東南部地區最古老的“北辛文化”,從此之後,直至薛國始祖在此建都,原始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了3000多年!經歷了如此久遠的歷史,人們始終不肯離開這塊土地,說明這裡的生存條件優越,適合人類居住。薛國就是在這樣深厚的文化基礎上,逐漸發達成為魯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國。戰國時期的齊國所以要將薛國劃歸自己的版圖,是因為這裡戰略地位的重要,是魯南的咽喉要道。

夏商邦國

傳說,薛氏一族是黃帝的後代,其第12代孫奚仲曾經在大禹的時代里做過“車正”,也就是管理車輛生產的官員,因此,後人又把奚仲推崇為車子的發明人。大概奚仲的管理還不錯,所以大禹就給了他一個“薛侯”的封號,這裡遂成為奚仲的封地,周邊的山川也因此而帶上了“薛”的印記,河流叫薛河,城池稱薛國。但是,《山海經》卻說薛的始祖不是黃帝,而是帝俊。帝俊是東夷民族的一個首領,東夷民族就是活躍在山東地區的原始先民。對應薛城周邊豐富的考古資料,《山海經》所說薛氏族源應該更加可信。
另據左傳,任姓乃太皞的後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任姓乃太皞的後代,黃帝之前就已存在,任姓與東夷族太皞少昊關係密切,是太皞的後代,又是殷商宗親,故任姓來源甚早,母系社會就已存在,山海經中任姓諸國甚多,不一一枚舉。
不論任姓源於黃帝,還是源於太皞、帝俊,任姓都是古國,是殷商宗親國,任(任城)、奄(曲阜)兩地緊密相連,都是殷商祖宗發祥地,是太皞和小皞的城邑。當文王之母大任嫁於周,周人自豪地說“嬪於京”,寫進詩經,大加讚美,可見任姓是貴族之姓。大任來周,周人稱“帝乙歸妹”,能稱得帝乙的妹妹的貴族,恐怕也只有任姓。薛,辛之城也,任,壬之人也。辛為壬之母,壬乃母辛之子,故薛氏任姓,將任姓封於薛,符合殷商宗親分封制度。
夏代,奚仲造車,為夏車正。夏朝國君少康之母后緡,乃任姓之女(有任氏),為躲避追殺,後緡奔任,逃到娘家任城,生下少康。後來少康,報了國恨家仇,成功光復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到了商代,奚仲的後人仲虺因為幫助商王朝打敗夏朝有功,被晉升為商朝的左相,登上了最高統治地位,輔佐商湯治理國家,其後人還有一個女兒出嫁陝西,生了一個著名的兒子周文王。因此,當商朝被西周推翻以後,因周武王祖母大任是任姓之女,具有血親關係,任姓薛氏一族不但沒有被西周王朝革了命,而且又被封回了薛地,世代為侯,並延續了64世、700多年。直到被戰國的田氏齊國所吞併,任姓薛氏一族才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結束了其長達千年的邦國歷史。
由此可見,薛國雖小,卻與夏、商、周三代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薛國故城及其周邊也因此而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
雖然,沒有發現大禹時代的遺物,但商代的墓地卻在故城東牆外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被發現了,這裡就是著名的“前掌大商代墓地遺址”。
在前掌大村前村後,商代墓地星羅棋布,遺址範圍達1平方公里。這裡不僅出土了商代中晚期精美的青銅器,舉世罕見的原始瓷器,而且還發現了數處保存完好的車馬坑。在商代,擁有車馬坑隨葬,是極其尊貴的象徵。這也是截止2014年以來所見除“殷墟”和“西安”之外,第三處隨葬車馬的商代墓地。“殷墟”是商王朝的首都,隨葬車馬的應該是商朝統治者,西安一帶是西周王朝的老家,隨葬車馬的也應該是西周的執政們。前掌大村的貴族能夠和商周天子一樣隨葬車馬,表明這裡的人物也不是等閒之輩,很可能就是像仲虺這樣入主朝廷的顧命大臣
故城遺址故城遺址
“前掌大商代遺址”經歷了商王朝的中晚期階段,也是商朝最輝煌的時代。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給我們勾畫出了商代薛國的繁榮景象。任、薛,皆殷商宗親,是重要的宗親盟國,任姓又是夏朝姻親,也是周朝姻親,夏、殷、周三代,皆與任姓保持密切血親關係。周欲伐商,必有皇族血統不可,故娶大任,與皇族聯姻,產下文王聖人,周遂興,享800餘年。正是因為薛國的尊貴和富有,所以它才得以以區區小國,長期立足於魯南,側身於齊楚晉等春秋大國的是是非非之中,苟延殘喘,大任(薛國)和周公旦(魯國)、姜太公(齊國)的後代同呼吸,共命運,子孫後代延續了1500多年。

孟嘗君的領地

公元前321年,齊威王將薛地分封給其少子田嬰,任姓薛國遂滅,薛國從此改換門庭,成為齊國的一塊領土。田嬰是孟嘗君的父親,田嬰去世後,孟嘗君接班做了薛地的主宰。
孟嘗君是戰國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和他齊名的另外三位公子分別是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四大公子之中,孟嘗君聞名於世的是其養士,據說在他的領地里,豢養著上千名士人。這些人不農不工也不商,雖無所事事,卻錦衣玉食。孟嘗君對這些門人食客十分寬容,除了負擔其生活費用外,平時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工作安排。
依靠物質和精神上的恩惠,孟嘗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其門下曾經有一個人愛上了孟嘗君的夫人,孟嘗君知道後,不但沒有責罰這個門人,而且還推薦他到衛國做了官。當衛國的國君想要發動對齊國的戰爭,危及到孟嘗君利益的時候,便是這個門人力勸衛國國君撤銷了成命。
《戰國策》和《史記》宣揚孟嘗君養士故事的目的,是褒揚孟嘗君的寬宏大度和禮賢下士,但《史記》還記載了一件事,卻讓我們對這位公子有了另一面的認識。有一次孟嘗君路過趙國,趙國人聽說孟嘗君是個大賢人,紛紛出來觀看,但沒想到孟嘗君的體貌並不怎么魁梧,和其道聽途說的形象不相稱,趙國人很不以為然,有些嘲笑孟嘗君的矮小。這下子惹惱了孟嘗君,當時就令其手下人擊殺了數百觀者,並滅掉一縣人口才離去。
僅僅因為觀者嘲笑其身材矮小就動了殺機,而且滅門而去,可見孟嘗君在收養天下士人的同時,也有其十分殘忍和無道的表現。所以,當司馬遷路經薛地察其風俗時,感覺這裡多暴桀子弟,究其原因就是孟嘗君招致天下俠士的同時,也混雜了一些雞鳴狗盜奸宄之徒,混雜了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並影響到了西漢時代。

薛國文化

前掌大遺址

1994年冬,前掌大村前考古發掘商周之際薛國貴族墓葬11座,出土精美的青銅禮器2000餘件和三千年前的酒,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994年10月至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州市前掌大遺址進行鑽探和發掘,共清理墓葬11座,殉馬坑2座,祭祀設施及水井各1處,共出土各類青銅器200餘件,漆器近20件,玉器70餘件和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2000餘件。其中僅銅禮器就有60件,器類有鼎、簋、甗、尊、提梁壺提梁卣、壘、爵、角、觶、斝、盉、觚等,有20件帶有銘文,其他還有銅胄銅戈、銅矛、銅弓形器、銅鈴、銅泡、軸飾、銜、鑣等;可見器形的漆器有豆、壺、盤、盾牌、漆牌飾等;玉器有玉璜、玉兔、玉龜玉蟬、玉蛙形飾等。
在2件銅提梁卣、2件銅提梁壺和1件洞壘中,裝滿了清澈透明的液體,這5件酒器出土時均有子母口蓋密封,且直立於墓底,墓中沒有積水,推測內裝液體可能是當時的酒。
這批墓葬結構完整,隨葬器物組合清晰。在規模、隨葬品等方面,墓葬之間的等級差別較明顯。較大的墓有3座,均為土坑豎穴墓,葬具為一棺一槨,設熟土二層台,墓口和墓底呈梯形,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撒鋪硃砂,下有一殉狗的腰坑,墓內均用夯土夯實。
11號墓是此次發現的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墓。東側二層台有一殉人,側身屈膝,雙手反剪。墓中共隨葬銅胄13件,12件漆器,各類玉器27件,青銅酒器及裝滿液體的提梁卣和壘2件,青銅禮器中有方鼎和圓鼎,最大的一件圓鼎高55cm,口徑50cm,部分有銘文。
18號墓內有隨葬車,隨葬青銅器60餘件,其中禮器13件,在2件提梁壺中裝有液體。在墓內埋車的葬式,在山東商至兩周早期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
21號墓共隨葬青銅器50餘件,其中禮器14件,部分帶銘文,此外尚有一組玉器、漆器和象牙杯等,在二層台上,隨葬有一隻長徑65cm、短徑60cm的大烏龜。
截止到1994年,前掌大商周遺址的發掘已進行了5次,前4次發掘主要集中在村北,已清理出一批商代晚期的大、中、小型墓,初步斷定為商代東方薛國的貴族墓地。此次探明的西周早期墓地位於村南,由於絕大部分墓葬保存較好,將會為研究商周之際薛國的歷史文化、埋葬制度提供完整的可研究資料。已出土的青銅器、漆器和玉器等,其數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以及保存之完好,在山東商周考古中都是前所末見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前掌大商代方國遺址與西周時期的薛國都城僅一河之隔,而且兩處遺址的文化內涵及時代緊密銜接,因此應認定前掌大商代遺址為“商薛”及“任薛文化”。雖然薛之先祖曾數度遷邳(文獻所載皆在商代中期以前),但薛遷之地,乃今薛國故城西約15公里的微山縣歡城鎮附近,未出薛地範圍,而且從前掌大及薛國故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結果來看,薛國最遲在商代晚期便定都於前掌大,直至西周早期偏晚階段,方才又一次遷都於一河之隔的今薛國故城內,從此“更不徙都”。
前掌大商代遺址是河南安陽殷墟之外的又一處重要的商代方國遺址,前掌大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對於促進山東南部地區夏、商、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特別是薛文化的研究,以及薛河流域古文化的古城、古國課題的深入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城布局

薛國,乃土著的東夷古國。城址坐落在山東省滕州市區南部20餘公里的官橋、張汪兩鎮轄區內。該城呈不規則正方形,全長10615米,現存城牆高1~7米不等,底部寬30~50米,均系黃土夯築而成,故城面積約6.8平方公里。經勘探試掘證實,薛國故城有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現地面上遺存的為外城。已探明城門5座,東、西、北各1座,南部2座,各城門之間均有幹道相連。城外有護城壕,壕寬30~50米,深4~7米。通過對外城的解剖得知,該城為戰國時期所築。城內的皇殿崗村為外城中心,該村的東部和東鄰的尤樓村西部,發現了我國至漢代時期6萬多平方米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暴露了大量的鐵礦石煉渣,出土了鐮、鏟、斧等用具,以及鑄有“山陽二”、“巨野二”的陶范。皇殿崗村西南部發現有大量的建築基地,應為戰國、秦漢時期的王室貴族居住區。
內城位於外城東南隅,呈不規則長方形,東牆與南牆成直線,與外城東南城牆合併疊加一起。西牆和北牆向外凸出,全已淹沒在地下。內城總長2750米,牆寬一般在10米左右?城壕寬15~20米。南、北、西各探出城門一座,門道寬8米左右,城內有3~4米厚的文化堆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漢代文化層依次疊壓。內城中部發現有多處夯土台基?應為大型建築基址。1978年,山東濟寧地區文物組在狄莊南發掘了4座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小型墓,其中使用封君諸侯葬禮的七鼎墓,應為薛國高級貴族甚至為公室成員墓。根據多處考古發掘地點的地層疊壓和遺蹟打破關係分析,內城應建於西周早期偏晚階段,廢棄於戰國早期。
宮城在內城中部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其建築年代和廢棄年代基本與內城同。這種大城套小城的建築布局同《考工記中國古都城建設的規範是一致的。

薛國的始建年代

尚無詳細史料為證。據宋·鄭譙《通志·氏族》稱“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於此。”陽封於薛應是龍山文化中期。龍山文化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發現的“萬國林立”的城邦時期。傳說黃帝曾經“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禹也曾大會諸侯於塗山,置玉帛者萬國。古代城就是國,城裡人稱為國人。1993年,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對薛國故城的復探與試掘中,在薛國故城內尤樓城東南部鑽探出數百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遺址,據報導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根據滕州市境內多次考古調查,滕州市境內現已查出龍山文化時期遺址100多處。其中30~60萬平方米的遺址9處,其餘為6~28萬平方米不等。分布在薛國故城上游及周邊地區的有60餘個。薛國故城內發現的數百萬平方米遺址為最大。應該說,此地域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該龍山文化時期城址,應與薛國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夏朝時期,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亦封於薛。《左傳》就有“薛之皇族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的記載。
商代時期,“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在殷墟甲骨文中,薛作為國名頻頻出現,商王“命薛”、“作薛”、“往薛”、“宅薛”、“伐薛”、“追薛”等。自1964年以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州市博物館,在離薛國故城一步之遙的東部前掌大遺址進行了10多次勘探和發掘。該遺址南北長約2250米,東西寬約850米,總面積約200多萬平方米,遺址分居住遺址和墓葬遺址兩部分。居住遺址,時代為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墓葬遺址,時代為商代晚期,西周初年至西周早期。分為“河崖頭”、“南崗子”、“陸家林”三個墓區。“河崖頭”墓地布局嚴謹,座座排列有序;中字形大墓南北向縱列在兩條中軸線上,兩側橫排的多為甲字型大墓。“中字型”墓葬墓口面積在一萬平方米左右,“甲字型”墓葬墓口在數十平方米左右。儘管,該墓區被盜,但也發掘出土了數千件青銅器、玉器、漆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瑪瑙、水晶飾品等。據發掘者稱該遺址與薛國密不可分。從史料記載和發掘出土的實物分析,薛國在夏商時期就應該存在。
薛國民族的姓氏問題。據宋·鄭譙《通志·氏族》稱“薛氏,任姓。”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根據地下出土的薛國青銅器“薛候匜”銘“薛侯作叔任襄膢匜……斷薛為任姓之國。又據,薛國故城內發掘出土的鑄銘青銅器“薛侯戚”鼎、“薛子仲定”、“走馬薛仲赤”簋、“薛侯 壺”、“薛侯定戈”(“薛侯定”就是《左傳》定公十二年所記載的薛襄公)等銘器為證。薛國民族為薛氏任姓,與宋代鄭譙《通志·氏族》記載一致。周武王克商後,封任姓後裔任畛,復國於薛,爵為侯”。薛侯皆任姓。
根據《春秋》一書記載,春秋時期,薛國頻頻參與會盟。從公元前564年前至公元前506年間,多次參加討伐鄭國、秦國、圍攻齊國、攻打楚國等活動。戰國七雄崛起,相互攻伐,夾在齊楚兩大國之間的任姓薛國,成了齊楚兩國覬覦宰割對象,齊、楚都欲魚肉宰割瓜分之。直至齊威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1年)四月,齊威王將田嬰封在薛,為田氏邑,同年十月,開始擴築薛邑城池。齊威王田嬰於薛邑,號靖國君。嬰歿,子田文嗣立,號孟嘗君。孟嘗君招天下仁俠之士,食客三千,賢達聞於諸侯。田文去世,諡號孟嘗君。田文的幾個兒子爭著繼承爵位,隨即齊、魏兩國聯合發兵滅掉了薛邑。田文絕嗣沒有後代。現薛國故城內北部有田嬰、田文父子冢和陵園,據東晉《太康地紀》記載:田嬰、田文父子墓當在東晉時期就已遭盜掘,文化大革命時再次遭洗劫。秦置薛縣,屬薛郡。漢因之,屬魯國。晉屬魯郡。劉宋時屬彭城郡,後魏因之。北齊廢,後為滕縣領屬之地,漸為封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