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和張汪鎮境內。戰國時期這裡就是擁有六萬餘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東周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

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志載其周長“二十八里”。今測實際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怍坊10餘處.

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即西周春秋薛城。戰國時的外城就是在西周春秋時的內城的基礎上向東北西南延長而擴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薛國故城
  • 類別:中國文化遺產
  • 地點:山東省滕州
  • 開放時間:24小時
  • 面積:長約3.4公里,南北寬2.3公里
  • 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化古蹟:田文、田嬰墓址,漢代煉鐵遺址
  • 公交線路:4路
  • 汽車站滕州汽車站
  • 火車站滕州站滕州東站
綜合概述,位置,滄桑古城,夏商邦國,戰國嘗君,

綜合概述

薛國故城是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牌位於薛國故城中的皇殿崗村後。據《滕縣誌·古蹟考》載:“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古薛國雖然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滄桑巨變,城廓保存基本完好,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東周時期的古城完好保存至今。因此,1988年元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城內有田文、田嬰墓址,漢代煉鐵遺址,城北部有毛遂墓址等許多文物遺存。歷代名人墨客過薛時,留下了詠頌詩文,圍繞著古薛國的衰亡,也流傳著許多迷人動聽的傳說故事。
內城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鐵礦石,煉渣和戰國、漢代瓦當。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梢高出四周,多出“千秋萬歲”捲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嘗君陵園,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園。 1984年至1986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在薛國故城發掘數百座春秋至戰同時期的古墓葬,出土文物數以萬計。1988年,薛國故城被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是魯南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遺址,1988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曾經是夏商時期的諸侯國,戰國時期被齊國滅掉,成為孟嘗君的領地。在這一座方圓不過10平方公里的古城裡,曾經積澱了無數文化寶藏,也演繹過諸多歷史佳話。
在皇殿崗薛公台東一華里處的尤樓村內東南部,有薛國廟遺址。
該廟原是奚仲廟,即商、西周、春秋、戰國前期的薛國宗廟、太廟,同時也是戰國後期田氏父子的薛國宗廟,漢代以後,由於受道教、佛教文化的影響,該廟隨塑造除了中國古代傳統神像諸如姜子牙、黃飛虎、張倉、李天王、閻王等神像以外,還塑造觀音菩薩、十八羅漢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無量壽佛等。後來在宋徽宗年間改名稱作東嶽天齊廟,或簡稱為天齊廟。又在巨大的廟群門外東旁設孟嘗君廟,又稱薛公祠。古廟前後大殿內內曾是松柏蓊鬱,古碑林立。文革期間神像被毀,古碑被砸。現依然存在著後大殿等古廟遺蹟。薛城裡一帶世代傳言:“先有天齊廟,後有薛國城”。可見古廟比古城還要久遠。

位置

薛國故城位於滕州南部,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面積呈不規劃方形,周長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殘存垣垛高出地面4-7米左右,底部寬20-30米。經考古專家普探,發現故城有大小城門8處,城內有各類作坊10餘處,居住遺址9處。

滄桑古城

從1978年以來,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薛國故城遺址現狀及地下掩埋情況比較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城址平面呈東西向,地勢東高西低,城牆東西長約3.4公里,南北寬2.3公里,城內有城。內城城牆已蕩然無存,但外城城牆卻依然斷斷續續地環繞在內城四周,殘存城牆基寬20-30米,高約7米。城門9座,其中南門3座,東門3座、北門2座,西門1座。南東門和東南門為小城原城門,其他城門為大城城門。孟嘗君墓東的城門,即是《皇覽》所載的“孟嘗君冢在魯國薛城中向門東。向門,出北邊門也。”所提及的那座東牆北偏門。
城牆的不規則,表明薛國故城不是一次規劃建設的,而是經歷了多次的擴建和增修。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都城,曾經有過大小城的規劃形制,其特點有二:一是大城內套一小城,二是大城小城東西獨立,分庭抗禮。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由使用功能決定的:小城為諸侯國君擁有,是國君居住和處理公務的地方;大城則為貴族或其他百姓居住,是諸侯國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集會的場所。大城小城分而治之的設計,目的是區別等級,明確諸侯國君和臣民在居住區域方面的關係,也便於城區管理,保證國君及其家族的安全,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城市規劃的鮮明特徵。
薛國古城薛國古城
但是,薛國故城的大小城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城中的小城固然也有宮殿遺址,留存了國君活動的信息,卻並沒有嚴格的大小城規劃,這裡的大城是後來擴建的結果。擴建的時代在戰國,主持擴建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嘗君。他的擴建,緊密依託了原來的小城,將其東牆、南牆分別向北、西延伸了4倍之多。在此之前,統治薛國的國君,沒有跟隨潮流規劃建立大小城,主要原因是經濟勢力不夠,而孟嘗君將小城擴建成大城,卻並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膽量。因為,孟嘗君當時僅僅是齊國的一個公子,他所繼承的薛城,不過是齊國的一塊封地,他不能也不敢把自己領取錢糧的食邑規劃成首都的樣子。 和其他諸侯國都城一樣,這裡除了有宮殿等居住遺址外,還發現了大面積的制陶和冶鐵遺址以及一批春秋時期的墓葬。這些考古資料表明,當時城內的規劃布局特點是:南部為宮殿區,緊鄰宮殿區的東、北部分是手工業作坊和臣民居住區,墓葬則安排在東部或東北部。
薛國故城考古圖 詳解薛國故城考古圖 詳解
薛國所以把首都設定在這裡,是因為這裡是山東南部重要的古文化集中地。1964年在薛城附近北辛村曾經發現了一種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這就是山東南部地區最古老的“北辛文化”,從此之後,直至薛國始祖在此建都,原始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了3000多年!經歷了如此久遠的歷史,人們始終不肯離開這塊土地,說明這裡的生存條件優越,適合人類居住。薛國就是在這樣深厚的文化基礎上,逐漸發達成為魯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國。戰國時期的齊國所以要將薛國劃歸自己的版圖,是因為這裡戰略地位的重要,是魯南的咽喉要道。
薛國古城薛國古城

夏商邦國

傳說,薛氏一族是黃帝的後代,其第12代孫奚仲曾經在大禹的時代里做過“車正”,也就是管理車輛生產的官員,因此,後人又把奚仲推崇為車子的發明人。大概奚仲的管理還不錯,所以大禹就給了他一個“薛侯”的封號,這裡遂成為奚仲的封地,周邊的山川也因此而帶上了“薛”的印記,河流叫薛河,城池稱薛國。但是,《山海經》卻說薛的始祖不是黃帝,而是帝俊。帝俊是東夷民族的一個首領,東夷民族就是活躍在山東地區的原始先民。對應薛城周邊豐富的考古資料,《山海經》所說薛氏族源應該更加可信。到了商代,奚仲的後人仲虺因為幫助商王朝打敗夏朝有功,被晉升為商朝的左相,登上了最高統治地位,輔佐商湯治理國家,其後人還有一個女兒出嫁陝西,生了一個著名的兒子周文王。因此,當商朝被西周推翻以後,薛氏一族不但沒有被西周王朝革了命,而且又被封回了薛地,世代為侯,並延續了64世、700多年。直到被戰國的田齊王國所吞併,薛氏一族才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結束了其長達千年的邦國歷史。
出土文物 薛侯壺出土文物 薛侯壺
由此可見,薛國雖小,卻與夏、商、周三代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薛國故城及其周邊也因此而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
雖然,沒有發現大禹時代的遺物,但商代的墓地卻在故城東牆外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被發現了,這裡就是著名的“前掌大商代墓地遺址”。
在前掌大村前村後,商代墓地星羅棋布,遺址範圍達1平方公里。這裡不僅出土了商代中晚期精美的青銅器,舉世罕見的原始瓷器,而且還發現了數處保存完好的車馬坑。在商代,擁有車馬坑隨葬,是極其尊貴的象徵。這也是目前所見除“殷墟”和“西安”之外,第三處隨葬車馬的商代墓地。“殷墟”是商王朝的首都,隨葬車馬的應該是商朝統治者,西安一帶是西周王朝的老家,隨葬車馬的也應該是西周的執政們。前掌大村的貴族能夠和商周天子一樣隨葬車馬,表明這裡的人物也不是等閒之輩,很可能就是像仲虺這樣入主朝廷的顧命大臣。“前掌大商代遺址”經歷了商王朝的中晚期階段,也是商朝最輝煌的時代。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給我們勾畫出了商代薛國的繁榮景象。正是因為薛國的尊貴和富有,所以它才得以以區區小國,長期立足於魯南,側身於齊桓晉文等春秋大國的是是非非之中,苟延殘喘,和姜太公的後代同呼吸,共命運,子孫後代延續了1500多年。
薛國城內出土文物 薛師戟薛國城內出土文物 薛師戟

戰國嘗君

公元前322年,齊威王將薛地分封給其少子田嬰,薛國從此改換門庭,成為齊國的一塊領土。田嬰是孟嘗君的父親,田嬰去世後,孟嘗君接班做了薛地的主宰。
孟嘗君是戰國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和他齊名的另外三位公子分別是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四大公子之中,孟嘗君聞名於世的是其養士,據說在他的領地里,豢養著上千名士人。這些人不農不工也不商,雖無所事事,卻錦衣玉食。孟嘗君對這些門人食客十分寬容,除了負擔其生活費用外,平時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工作安排。
依靠物質和精神上的恩惠,孟嘗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其門下曾經有一個人愛上了孟嘗君的夫人,孟嘗君知道後,不但沒有責罰這個門人,而且還推薦他到衛國做了官。當衛國的國君想要發動對齊國的戰爭,危及到孟嘗君利益的時候,便是這個門人力勸衛國國君撤銷了成命。
《戰國策》和《史記》宣揚孟嘗君養士故事的目的,是褒揚孟嘗君的寬宏大度和禮賢下士,但《史記》還記載了一件事,卻讓我們對這位公子有了另一面的認識。有一次孟嘗君路過趙國,趙國人聽說孟嘗君是個大賢人,紛紛出來觀看,但沒想到孟嘗君的體貌並不怎么魁梧,和其道聽途說的形象不相稱,趙國人很不以為然,有些嘲笑孟嘗君的矮小。這下子惹惱了孟嘗君,當時就令其手下人擊殺了數百觀者,並滅掉一縣人口才離去。
僅僅因為觀者嘲笑其身材矮小就動了殺機,而且滅門而去,可見孟嘗君在收養天下士人的同時,也有其十分殘忍和無道的表現。所以,當司馬遷路經薛地察其風俗時,感覺這裡多暴桀子弟,究其原因就是孟嘗君招致天下俠士的同時,也混雜了一些奸宄之徒,混雜了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並影響到了西漢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