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陰氏家族,
歷史
光武帝之所以能夠復興東漢王朝,是因為得到了出生地南陽豪強地主和河北豪強大族勢力的援助。這和高祖劉邦與殺狗的庶民一起創建前漢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一般認為東漢王朝是豪強大族聯合政權。和惟一的皇帝掌握強大權力的西漢相比,東漢時代皇權較弱,具有與豪強大族協力聯合行政的意義。所以,東漢一代,從一開始政治上就是皇權和世家豪族兩種勢力並存。皇帝手中集中著權力,世家豪族有著尊貴的政治、社會地位。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鬥爭。劉秀在對待世家豪族採取了這樣的政策:一方面尊重豪族們在政治上的地位,給他們高官厚祿,請他們作三公大臣;一方面又緊緊地把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左右的小官尚書權力大起來,成為實際上總理國政的機關。《後漢書·仲長統傳》說:“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鄧禹家族
鄧禹家族—東漢最顯赫的大家族
鄧禹(2—58),字仲華,漢族,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中興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首。鄧禹有十三個兒子,《後漢書》記載:鄧禹長子鄧震、次子鄧襲、三子鄧珍、六子鄧訓和少子鄧鴻。鄧禹為劉秀中興漢室立下大功,滿門顯貴,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大家族。宋代姓氏學家鄧名世、鄧椿哀父子所撰《古今勝氏書辯證》說:“自鄧氏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擔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
【鄧訓(40年——92年)】字平叔,東漢開國名將鄧禹之子。少有大志,厭文尚武,鄧禹罵他不肖。明帝初年(58年)為郎中,能與士卒同甘苦,士大夫多附之。章帝時任烏桓校尉。歷官張掖太守、武威太守、護羌校尉。永元四年(92年),病卒,河湟族在土樓山建聖賢神祠。有女鄧綏,為漢和帝之皇后。共有五個兒子:鄧騭、鄧京、鄧悝、鄧弘、鄧閶。
【鄧騭(?-121年)】字昭伯,鄧禹的孫子,鄧訓之長子,鄧綏的哥哥。延平元年(106年),漢和帝拜鄧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漢殤帝駕崩,鄧太后與鄧騭共同擁立安帝。鄧騭與士大夫關係較好,曾重用楊震等人。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駕崩,不久被漢安帝逼令自殺,鄧騭絕食而死。漢順帝即位,下詔追復鄧騭故大將軍之位。
【鄧綏(東漢和帝皇后(81-121)】。鄧皇后(81年-121年),東漢女政治家,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鄧禹的孫女。鄧禹和南陽陰氏兩個家族都是世居新野,世代聯姻,陰皇后的祖母叫鄧朱,而鄧綏的母親姓陰,陰皇后是鄧皇后表姑。鄧皇后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輔政,後又為晉升大將軍,常留禁中,有大事常與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鄧悝、鄧弘、鄧閶等亦居官封侯,成為鄧太后統治上的助手。鄧太后雖重用外戚,卻了解到必須要管理使他們守法守分。元初七年(120年),在皇太后鄧綏的主持下把與閻姬有殺母之仇的李氏所生的皇子劉保立為皇太子,引起閻姬的極大不滿。永寧二年(121年),鄧太后病死,安帝親政。閻姬便開始實施扶持閻氏,打擊鄧氏的計畫。她通過漢安帝將閻顯、閻景、閻耀、閻晏4兄弟並列為卿校,典掌禁兵。隨著閻氏家族的勢力迅速崛起,鄧氏家族遭到滅頂之災。閻姬指使他人誣告黃門侍郎、侍中、西平侯鄧弘、鄧悝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鄧氏或被貶或被捕入獄。南陽鄧氏為了逃避殺身之禍,被迫紛紛外遷。
【漢桓帝鄧皇后名猛女】,是和熹皇后鄧綏從侄鄧香之女。其母名宣,先嫁給郎中鄧香,生鄧皇后,後因丈夫早死且鄧氏遭難,改嫁梁冀的妻子孫壽之舅梁紀。鄧皇后因幼年隨母親生活,即改姓梁氏。長大後,孫壽看她容貌姣美,在永興年間(153~154)把她送入宮中。當時為采女,為桓帝所“絕幸”。因此,第二年桓帝就封她哥哥鄧演為南頓侯。鄧演死後,其子鄧康嗣侯。到梁皇后病死後,桓帝誅滅梁冀,即立為皇后。當時桓帝由於厭惡梁氏,便把她改姓為薄,並封她母親宣為長安君。後來到延熹四年(161年),有人指出鄧皇后本是鄧香女兒,不應該改易他姓,桓帝又讓她重新改姓鄧氏,並且追封鄧香車騎將軍、安陽侯,更封宣、康大縣,賞賜以巨萬計。不久,其母宣去世,桓帝又特加優待,葬禮均照皇后之母的規格舉行,並以鄧康弟鄧統封昆陽侯、鄧統從兄鄧會襲封宗陽侯、鄧統弟鄧秉為清陽侯,其他鄧氏宗族也都位列校尉、郎將等。由於鄧皇后無子,桓帝對她的寵愛也沒有持續多久。後來桓帝對郭貴人寵幸,鄧皇后自恃位尊,驕橫忌妒,與郭貴人在桓帝面前互相譖告。這使桓帝對鄧皇后非常不滿,到延熹八年(165年)下詔廢黜,送暴室管制。鄧皇后憂憤而死,為皇后7年,死後葬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東北),其兄也都受到制裁。
耿弇家族
耿弇家族—東漢三代為將的鐵血巨族
耿弇yan(3—58),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少而好學,尤愛兵事。更始元年(23)投奔劉秀。次年率上谷騎兵隨劉秀軍攻滅王郎。建武元年(25)拜建威大將軍。耿氏父子忠勤王室,功勳顯赫,受到了皇帝的優厚待遇。建武十二年,耿況病重,劉秀親自去探病。耿弇的弟弟耿國做當了駙馬都尉,耿國的弟弟耿廣、耿舉都做了中郎將。史稱:“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醫藥,當代以為榮。”耿氏家族除耿弇外,他的父親耿況、弟弟耿舒,侄子耿秉、耿夔、耿恭等人皆為當世名將。一家三世用兵,仍立功勳,打破了古人所謂“三代為將必敗”的讖言。
【耿秉(?—91年),字伯初】,東漢名臣耿國之子,耿秉之弟,耿弇之侄。耿國二子:耿秉,耿夔。漢明帝時常向耿秉詢問一些用兵的方略,並拜其為謁者僕射,受到重用,每逢大臣議論軍情,明帝常常把耿秉叫來一起討論。 建初元年(76年),拜耿秉為度遼將軍。在邊疆巡視了七年,使匈奴人感念其恩德。後命其為執金吾,越發倚重。章帝到各地出巡,耿秉常領禁兵進行保護。永元三年(91年)夏,耿秉去世,時年五十多歲,謚曰桓侯。和帝賜朱棺、玉衣,命五營騎士三百餘人為其送葬。匈奴聞秉去世,“舉國號哭,或至斴面流血”(《後漢書·耿秉列傳》)。耿秉長子耿沖嗣爵,後因竇憲被殺。
【我們的“拯救大兵耿恭”】,岳飛名篇《滿江紅》中的千古絕句“壯志飢餐胡努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說的就是耿恭在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7年)以偏師征守疏勒城的事跡。那一仗耿恭以百人之力,抗拒匈奴單于親自率領的大軍經年之久,箭盡糧絕,甚至榨馬糞以求水,熬皮甲燉弩弦以充飢……
東漢,章帝元年,剛剛繼任皇位的漢章帝立即面臨一個重大問題:整個西域或許已經落入匈奴手中。原來在這年的三月,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蠡音離)帶領二萬軍隊與漢帝國爭奪西域,匈奴軍隊勢如破竹,攻破了歸附漢帝國的車師後國,招降了西域北部焉耆等小國,漢帝國剛上任的西域都護陳睦戰死,駐紮柳中城的關寵部、駐紮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圍,這兩支不過數百人的小部隊一旦被消滅,匈奴軍隊將長驅直入山南。 多數大臣都認為救援沒必要,西域的失去已經不可避免了,而那些戰士們,已經注定為國犧牲了!但是,年輕的皇帝卻被以司徒鮑昱為代表的大臣的決心打動:漢帝國從來不冷卻英雄的熱血,即使這次救援注定失敗,也要向世人宣告漢帝國從來不會放棄為他戰鬥的勇士!實際上,耿恭乘大雨向敵人發起突擊,成功逃出重圍。到了五月,耿恭因為水源問題引兵轉移到疏勒城。疏勒城有澗水流過,可以保證夏季的飲水;同時,疏勒城正當山南山北之間的要道,可以防止匈奴攻略山南各西域小國。匈奴人很快發現了耿恭部的意圖,再次將耿恭部合圍在疏勒城。匈奴人曾把澗水的上游壅塞住,要渴死漢軍,但是失敗。而附近的國家都已經投降匈奴,形勢十分險惡。城中漢軍因為不斷有人戰死、病死、餓死,結果只剩下了數十人,也沒有人想要投降匈奴。被困日久將士們餓得要死,只得把身上的皮製鎧甲放進鍋里,煮軟一些,然後切成一塊塊地分下去,吞嚼充飢。再後來,連皮甲都吃完了,迫不得已,將弩也拆了,把上面繃著的皮條和用作弓弦的獸筋同樣煮了吃。護具和武器無疑是戰士的第二生命,為了稍填肚子,都顧不得了。
這時匈奴單于親臨城下,知道城裡的漢軍已經疲痹得不得了,卻還不投降。匈奴人雖兇殘,但是心腸直,敬重英雄,於是他心生敬意,便招降耿恭,並答應封他為王。這時一幕令人震駭的事便發生了——耿恭答應投降,並將匈奴使者騙進城裡,親手擊殺,然後就在城上,對著匈奴的大軍,將屍體的肉割來烤著吃!耿恭用這樣的行動,把投降這一條後路給完全斷絕掉了。與其說是餓極了騙個“食物”進來,不如說是橫下一條心,誓死無二。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說得就是這事。第二年的正月,漢帝國的救援軍終於到達了柳中城,關寵部隊已經全軍覆沒了,在這么嚴寒的天氣下,救援軍認為更加艱難的耿恭部更不可能存在了,於是統兵的秦彭、王蒙、皇甫援等將領都決定返回,畢竟他們不能冒險把全軍置於危險之地。但是,范羌泣血要求一定要去去疏勒城看看,雖然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但還是分給他兩千部隊。范羌領兵冒雪前進,沿山北而行,歷盡艱辛終於到達城下。城中漢軍已經所剩無幾,還活著的都沒有什麼戰鬥能力了,半夜察覺有軍隊開來,還以為是匈奴軍趁雪來打,大驚絕望。范羌遠遠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敵人,是漢朝派兵來迎接耿校尉,救你們回國!這時候,城內只有二十六人。由於將士忍飢挨餓,身體孱弱,一路上,多有死者,到玉門關時,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洞破襤褸,形容憔悴枯槁。中郎將鄭眾安排耿恭等人洗沐,更換衣服。並上奏章給皇帝,希望表彰耿恭:“耿恭憑單薄的兵力堅守孤城,當匈奴的要衝,面對幾萬敵軍的攻擊,累月連年,心思用盡,力量耗光。從山上打井取水,煮弓弩當糧,抱著萬死而無一生的決心,前後殺傷敵軍數以千百計,終於忠勇雙全,沒有給國家丟醜。耿恭的節義,真是古今不曾有過的,應當授給他顯要的爵位,用來勉勵將帥。”耿恭回到洛陽。鮑昱也上奏皇帝,說耿恭的節義超過了蘇武,應該賜予爵賞。於是,朝廷任命耿恭為騎都尉。
【耿夔字定公】東漢名臣耿國之子,耿秉之弟,耿弇之侄。耿國二子:耿秉,耿夔。 耿夔字定公。少有氣決。公元91年,大將耿夔、任尚又再次大勝北匈奴,俘虜其太后親王五千多人,北匈奴單于僅有數騎於混亂中落荒而逃。自此北匈奴殘餘部落在漠北再也無立足之地,一路向西流亡。3個世紀後,匈奴未被殺盡的餘部終於侵抵黑海北岸,導致了原居民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而多瑙河原住民汪達爾部落又被這幫“失敗者”趕得向西侵入羅馬帝國。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經不住這些野蠻民族的滾滾大潮,最終滅亡。所以,耿夔將軍的一擊,恰似一根強有力的手指推倒了一個多米諾骨牌,導致了影響整個世界格局的民族大遷徙。北匈奴汗國逃亡後,南匈奴內附中國,再也不成氣候。公元216年,最後一位呼廚泉單于去鄴城拜見曹操,大丞相“因留不遣”,分匈奴分五部,正式結束了匈奴的歷史。
梁統家族
梁統家族與—東漢共存130年的望族
【東漢順帝劉保皇后梁納(公元106——150年)】,安定烏氏(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人。東漢順帝劉保皇后。順帝死後,她執政6年,先後迎立沖帝、質帝、桓帝三位皇帝,臨朝聽政。梁太后執政期間,能兼用外、宦官,重用擁護她的官僚集團,表揚儒學,以此取得大官僚地主的支持。公元150年2月,梁太后還政於桓帝,3月病死。由於梁太后的地位,梁氏家族前後有七人封侯爵,三人立為皇后,六人晉為貴人,二人任大將軍。公元159年(延熹二年),漢桓帝依靠宦官的力量,發動政變,誅滅了梁氏外戚。
梁商字伯夏,年輕時憑藉外戚的身份拜為郎中,後又升為黃門侍郎。順帝陽嘉元年,梁商的女兒被冊立為皇后,妹妹被立為貴人,因此,又加梁商“特進”的官職(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得自辟僚屬),賞賜安車駟馬,那一年,又拜梁商為執金吾(督巡三輔治安的長官)。陽嘉二年,封梁商的兒子梁冀為襄邑侯,梁商謙讓不接受。陽嘉三年,順帝想讓梁商當大將軍,梁商堅持說自己有病不上朝。陽嘉四年,順帝派太常桓焉捧著策書到梁商的家裡來授官。梁商才來到皇宮叩謝接受任命。梁商常常謙恭溫和,前後舉薦了漢陽人巨覽、上黨人陳龜為掾屬,李固、周舉為從事中郎。於是京城內都齊聲叫好,稱梁商為好官,順帝更把國家的重要大事都交給他處理。遇到災荒年成,梁商就把自己田租收取的稻穀運到城門處,賑濟那些沒有糧食的災民,並且不說是大將軍的恩惠(只說是國家的救助)。然而宦官們嫉恨粱商得到皇上的寵幸,反而想要陷害梁商。順帝永和四年,中常侍張逵、蘧政等人一起合謀,誣陷梁商和另外的兩個中常侍曹騰、孟賁,說是想要向各位王子徵求意見。打算商議廢掉順帝另立新的皇帝,請求逮捕梁商等人治他們的罪。順帝說:“大將軍父子一家都是我的親人,曹騰、孟賁都是我喜愛的人,一定沒有這樣的事情,只是你們都嫉妒他們罷了。”張逵等人知道自己編的謊話順帝不信,他們害怕了,於是做了一篇假詔書去把曹騰、盂賁逮捕起來關在皇宮中。順帝聽說後大怒。命令宦官李歙趕緊去把曹騰、孟賁放了,並且把張逵等人逮捕起來。他們都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供詞牽連到一些在位大臣,梁商擔心有人冤枉受牽連,就上疏說:“《春秋》一書主張,立了大功,只獎勵主帥;犯了大罪,只懲罰主犯。所以賞賜不因超越本分而發得很多,施刑也不因為過分而用得很寬。這就是五帝、三王治理天下都能安康太平的緣故。我聽說審查中常侍張逵等人時,他們的供詞牽連到很多人。大案興起,必然牽扯到很多無辜的人,該判死刑的罪犯長期關押,一些小的問題最後都要變成大的案件,這不是用來順應天地間的和暢之氣、安定國家局面、教化百姓的辦法。應該早一點把這件事情了結,停止那紛繁的逮捕。”順帝於是採納了梁商的意見,只是把那些確實有罪的人判了刑。永和六年秋天,粱商病重,告誡他的兒子粱冀等說:“我沒有大的功德,卻享受了許多福分。在生沒有更多地輔佐好朝廷,死了還定會耗費國家的錢財。穿上好的衣服,口裡含著珠寶之類的東西,這對朽骨又有什麼好處呢?百官勞頓,擁擠在道路上,只是增加了路上的塵土,雖然說是按照禮節該如此辦,但禮節也還有靈活處理的時候。現在邊境上在打仗,國內四處都有盜賊出現,哪裡還能為了我的喪事而破費國家更多的財物呢?我死之後,把我運到墳墓前,馬上就裝殮入棺。就穿平時穿的衣服,都用我穿過的衣服,別另外裁製新衣。穿戴好後就把墳墓打開,墳墓打開後馬上就下葬。祭祀時用的食物就像我在生時吃的一樣,不要用豬牛羊這三牲的大祭禮。人們說,是孝順的兒子就應該按照父親的意願辦,你們不要違背我的話啊。”等到死的時候,順帝親自到他的遺體前來誌哀。用朝廷的名義賞賜了東同朱壽器、銀鏤、黃腸、玉匣、什物等一共二十八件,錢二百萬,布三千匹。皇后(因為是梁商的女兒)用自己的錢物送了錢五百萬,布一萬匹。等到下葬的時候,皇后親自送喪,順帝也送喪,但只送到宣陽亭,然後佇立瞻望(目送)送喪的車馬遠去。梁商死後,朝廷賜予他諡號“忠侯”。
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八月,梁冀出現在外戚專政的政治舞台上,這標誌著東漢外戚專權進入了最險惡的境地。梁冀當權時,東漢王朝名義上是劉家天下,實際上是梁家天下,真是梁冀一人當上大將軍,梁家的阿貓阿狗統統升天。梁冀一門,前後封侯的有七人,當上皇后的有三人,六個貴人,二十大將軍,夫人、女兒、封了食邑,冊為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為妻的有:人,其餘的卿、將、尹、校達五十七人。梁冀的祖先是梁子都,原是河東郡人,為了做生意搬到通向西域的要道附近。發財後,其子梁橋又遷回內地茂陵,在茂陵住了兩代,到了梁延任西域司馬,故又遷往安定郡。梁延生梁統,他是梁冀的高祖。梁統在新莽離亂之際,曾當過酒泉太守,新莽政權倒台,西北地方勢力推竇融為河西大將軍,梁統為武威太守,擁兵保境。東漢王朝建立後,竇融和梁統望風歸順,劉秀待之為開國功臣。建武十二年(36年),梁統與竇融至洛陽,竇融任大司空,梁統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並且竇、梁兩家都與皇室聯姻,劉秀將他的女兒午陰公主嫁給梁統的兒子梁松為妻。從此,梁家的子女就取得了選配皇后的資格。
公元144年八月,漢順帝突然病逝,享年三十。這無疑是給了梁冀玩弄“貪孩童以久其政”的一個機會。之後的整整一年時間內,東漢王朝連死了順、沖、質三個皇帝。太尉李固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聯名寫信給梁冀,大意說,天下不幸,屢遭大憂,一年之間,連失三帝,如今又當立繼位人,這是萬事中最大的事,國家興衰,全在此一舉,太后為此操心,梁將軍因此勞慮。但是,要選擇“聖明”之主,必須廣泛徵求群臣意見。正當梁冀苦於謀劃之時,老謀深算的不倒翁中常侍曹騰深夜來訪,他向梁冀進言說:“梁將軍累世有皇室聯姻,長期以來,掌握朝政,手下又有那么多賓客,難免不發生差錯的。清河王剛正清明,倘若他做了皇帝,那將軍就要大禍臨頭了。不如立劉志,富貴才可長保下去!”立劉志,實際上是立梁家王朝;立劉蒜,梁氏家族命運不可捉摸。曹騰這一番話,促使他下決心立劉志為帝。梁冀為了排除李固的阻撓,以妹妹梁皇太后的名義,先免去李固的太尉職務,剝奪了李固的朝議權,然後再立劉志為帝,稱為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甘陵人劉文與南郡劉鮪聯合“謀立”清河王劉蒜。李固並沒有參與這個政治活動,工於心計的梁冀卻巧妙地將這件事與李固、杜喬掛起勾來。誣告他與劉文謀立劉蒜的罪名處死李固。為了酬謝梁冀“援立之功”,桓帝劉立是不惜代價的。對梁冀禮遇之優,超過了蕭何;封地之廣,超過了鄧禹;賞賜之厚,超過了霍光。可以說梁冀所受到的皇帝恩遇,超過兩漢以來一切元勛。梁冀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將軍,窮奢極欲,為所欲為達到了極點;權重勢盛,威風凜凜,不可一世。這二十多年是東漢外戚掌權的鼎盛時期,也是梁冀及其家族的“黃金時代”。延熹二年(159年),梁皇后死,這時桓帝已二十八歲。桓帝利用這時機,將宦官唐衡單獨拉到廁所里問道:“朝廷里有誰與梁家不對頭?”唐衡回答說:“單超、左倌、徐璜、具瑗都忿疾梁氏專橫。”於是,桓帝急呼單超、左倌入密室密謀誅滅梁氏。恰恰在這時又發生了梁冀派人殺貴人鄧猛的母親宣的事件。鄧猛的父親是鄧香,鄧香死後,其妻宣又嫁給梁紀。梁紀是梁冀妻孫壽的舅父。鄧猛為桓帝所愛,升為貴人。梁冀為了鞏固他的權勢,就認鄧猛為女,改姓梁。但是又怕鄧猛的家族得勢,而與梁氏分庭抗禮。所以先殺了鄧猛的姐姐的女婿議郎邴尊,後又要殺鄧猛的母親宣。事發後,鄧猛的母親宣向桓帝告發,於是桓帝就派宦官單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等五人帶兵圍攻梁冀宅,捕捉河南尹梁胤,梁家及其妻孫家,無論長幼皆棄市。梁冀家產全部沒收,官家拍賣,合價三十餘億錢,供朝廷之用,可減天下稅租之半。梁氏滅了,東漢王朝的外戚專權的時代也就基本結束了。但是東漢的皇權並未因此而強盛起來。因為皇帝身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外戚,另一個就是宦官。桓帝依靠宦官除掉外戚,現在坐上了宦官的獨輪車,他本人也就由外戚的傀儡變成了宦官的傀儡,時代又進入了一個宦官專權的鼎盛時期。桓帝為了酬謝單超等人除梁冀之功,即封他們四人為侯。四侯如梁冀一樣驕橫,當時流傳這樣的話:“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
【漢桓帝梁皇后】名梁瑩,是梁太后之妹,桓帝初為蠡吾侯,梁太后征桓帝到洛陽,準備把她嫁給桓帝。尚未成婚,桓帝被梁冀策立為帝。第二年,即建和元年(147年),有關部門上奏梁太后稱:應具備禮章,按婚禮規定的時間納彩。於是按惠帝時娶張皇后規格,聘黃金兩萬斤,其他彩禮仍舊。這樣,梁瑩於六月入宮,到八月即立為皇后。 梁皇后被立以後,由於其姐姐臨朝聽制和哥哥專權,桓帝對她極盡寵愛。和平元年(150年)三月,梁太后病逝,桓帝對她的態度就開始轉變。梁皇后雖得到桓帝數年寵幸,卻一直無子,桓帝對她慢慢疏遠。這使她對桓帝嬪妃暗懷怨忌,凡妊娠者,無不設法使她們墮胎。桓帝由於畏懼梁冀,對梁皇后暫時還不敢譴責,但對她更加疏遠,很少再與她恩愛。到延熹二年(159年),梁皇后終於因憂憤而病死,死後葬懿陵,謚“懿獻皇后”。同年,桓帝誅滅梁冀,此後就下詔追廢懿陵為貴人冢。
漢章帝恭懷皇后
恭懷皇后(61年—?)梁皇后,漢章帝劉炟貴人,漢和帝生母。追封皇后。梁氏為褒親侯梁竦之女。梁氏年少失母,為伯母舞陰長公主所養。梁氏年十六,既在建初二年與姐姐俱選入掖庭為貴人。建初四年,梁貴人生和帝。章帝的竇皇后養為己子。欲專名外家而忌妒梁氏。八年,竇皇后作飛書以陷梁竦,梁竦坐誅,貴人姊妹以憂卒。
漢和帝永元九年,已成為太后的竇皇后逝世,還未下葬,而梁貴人姐姐梁嫕上書陳貴人枉歿之狀。太尉張酺、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請求依照漢光武帝黜呂后的事例,貶去竇太后的尊號,不與漢章帝合葬。百官亦多上言者。漢和帝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案前世上官太后亦無降黜,其勿複議。”於是竇太后與漢章帝合葬敬陵。
竇融家族
竇融家族—東漢舉足輕重的外戚世家
竇融(公元前16~公元62)東漢初大臣。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新莽當政時,為強弩將軍司馬。竇融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將作大匠。竇氏一門貴寵,前後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當時貴戚功臣都無法相比,竇融子孫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公元59),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漢明帝劉莊詔令竇融歸第養病。
【漢章帝皇后竇氏(?—97年)】,漢章帝皇后。曾祖竇融(官大司徒);父竇勛,母沘陽公主,東漢章帝劉炟的皇后,貌美,性悍妒。竇氏出生於顯貴的家庭,到了她的父親竇勛,因罪伏誅,家道中落,父竇勛,追爵安成息侯;母為東海恭王劉強女沘陽公主。公元78年被立為皇后。竇氏六歲能作文章,而且天生麗質。建初二年(77年)八月,竇氏及其妹妹被選入長樂宮。由於她貌美、舉止言談非凡,得到了馬太后的賞識,更得到了章帝的喜愛。爾後,馬太后病逝,宮內權力最大的莫過於竇後。
楔子:大漢出塞曲:北京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所帶來的氣流擾動,可能導致幾天后紐約的一場暴風雨,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這個著名的例子常常被用來說明,在一個混沌系統中,任何因子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在遙遠時空的另一端帶來不可預知的巨觀效應。當然,除了少數專家,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為什麼一隻蝴蝶扇一下翅膀,就會帶來千萬里外的狂風暴雨。但世界歷史同樣是這樣一個不可預測的混沌系統。我們卻能在其中發現和驗證同樣的“蝴蝶效應”。譬如,亞德里亞堡會戰這場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暴風雨之一,就是三百年前一隻遠東的“蝴蝶”撲閃翅膀的結果:一個東方貴族的死導致了一個西方皇帝的死,兩個東方民族間的戰爭導致兩個西方民族的兵戎相見,中華帝國的崛起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這就是亞德里亞堡之戰的故事。
公元88年,東漢章和二年,洛陽。宗室子弟、都鄉侯劉暢在洛陽的一個衛所被刺身亡。這一年漢章帝剛剛駕崩,年方十歲的太子劉肇繼位,是為和帝,由母親竇太后垂簾聽政,漢朝的中樞政權逐漸被竇太后的幾個兄弟,侍中竇憲,虎賁中郎將竇篤等人所控制。慘死的劉暢雖然只是皇室疏宗,但最近因為章帝駕崩來京弔唁國憂,連連被竇太后召見,儼然已是太后的新寵。他的死無疑具有很大的政治敏感性。竇太后大怒之下,嚴令徹查此事,中間卻遇到了很不正常的阻力。在一批正直官吏的不懈追查下,最後真相大白:買兇殺人的,竟然是太后的哥哥竇憲,動機是懼怕劉暢得到太后的寵信,會和自己分享權力。
竇太后顯然也沒有想到這個結果,一時犯了難。從法律上來說,竇憲謀殺皇族,早已犯了死罪,鐵板釘釘;但竇太后畢竟手足情深,再加上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當然不能處死兄長,只有先將他關在宮中再想辦法,名為囚禁,實為保護。朝野間巨大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意外的機會,給了竇憲一根救命稻草:南匈奴使者前來朝見,請求朝廷出兵討伐北匈奴。
匈奴曾經是漢朝最可怕的勁敵,但在幾百年的反覆打擊下,東漢初年已經衰落並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漢朝稱臣,關係良好,北匈奴僻處漠北,對漢朝的威脅也不大。近年來,北匈奴饑荒慘重,人民流亡,所以南匈奴請朝廷出兵征討。竇憲及時抓住了這個機會,上書請求帶兵征討北匈奴以將功贖罪。
顯然,勝利是十拿九穩的,否則竇憲也不會將此作為救命稻草。但對朝廷來說,目前的問題不是能不能打贏,而是有沒有必要去打。大多數官員都反對出兵,指出消滅北匈奴,漠北的土地人民不能為朝廷所有,勢必被南匈奴或其他胡族占領,等於是朝廷幫助匈奴統一或其他蠻族坐大,效果適得其反。還不如保持匈奴目前的分裂,對本朝更加有利。如果在平時,竇太后當然會慎重考慮這些意見,結果多半不會出兵。但現在,一場預期中的軍事勝利可以挽救兄長的性命,也能幫助整個家族渡過醜聞的危機,這比虛無縹緲的長遠利益要現實得多。竇太后於是利用攝政太后的權力力排眾議,下詔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率領北邊十二郡的騎兵以及羌、胡軍,出塞討伐北匈奴。
竇憲蕩平北匈奴後,威名大振,“竇氏父子兄弟並居列位,充滿朝廷”。弟竇篤進位特進,竇景為執金吾、竇瓌為光祿勛。竇憲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尚書僕射郅壽、樂恢並以忤意,相繼自殺。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竇氏驕縱,以竇景為甚。元四年(公元92年),受封為穰侯的鄧疊與其弟步兵校尉鄧磊、竇憲的貴婿射聲校尉郭舉等,相互交結,鄧疊母與郭舉得幸於太后,遂共謀殺害和帝。和帝知其謀,乃與近幸中常侍鄭眾定議,欲誅郭舉等。因竇憲在外,恐其懼禍作亂,故忍而未發。不久竇憲、鄧疊班師還京師。和帝詔使大鴻臚持節郊迎,賞賜將吏。竇憲到來,和帝幸北宮,令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官,閉城門,收誅鄧疊、鄧磊、郭舉、郭璜,皆下獄誅,家屬徙合浦。遣謁者僕射收竇憲大將軍印緩,更封為冠軍侯。竇憲與弟竇篤、竇景、竇瓌皆遣就國,和帝以太后故,不欲有誅竇氏之名,選嚴能相督察之。竇憲、竇景、竇篤至國,皆被迫自殺,受株連者也都免官還鄉。
【竇武(?~168)東漢末年外戚﹑大臣】。字游平。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竇融玄孫。其父竇奉是定襄太守。他少時以“經行”著稱,顯名於關中。永康元年(167)﹐他為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遭黨錮一事上書﹐請求貶黜掌權的宦官﹑李膺﹑杜密等人以此得到赦免。同年冬﹐桓帝死﹐竇武以擁立靈帝故﹐拜大將軍﹐更封聞喜侯。他與太傅陳蕃共秉朝政﹐引用尹勛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竇武是漢靈帝時為反宦官的領袖。
【漢桓帝竇皇后名妙】,是章德皇后從祖的孫女,父親郎中竇武。延熹八年,桓帝廢鄧皇后,竇皇后被選入宮中,立為貴人。當時,桓帝對采女田聖特別寵愛,想立田聖為皇后,但朝臣以田聖出身微賤而強烈反對。桓帝無奈,只好策立竇妙為皇后,封竇武為槐里侯、特進,拜城門校尉。但儘管如此,桓帝對竇皇后仍不甚寵幸,所愛還是田聖等女。永康元年(167年),桓帝病重,就封田聖等九女皆為貴人。由於桓帝的薄情,竇皇后對田聖等人一直有氣。桓帝去世,竇皇后稱皇太后,即與父親竇武臨朝定策,迎立解犢亭侯劉宏,是為靈帝。臨朝聽制後,竇太后立即發難,桓帝的棺材尚在前殿,就派人殺了田聖,並且還想把其他桓帝的貴人全都殺掉。在中常侍管霸、蘇康的苦諫下,方才作罷。不久,竇武和陳蕃等人謀誅宦官事露,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死竇武,即把太后遷於南宮雲台,其家屬遷於比景(今越南南部)。靈帝念及太后曾援立自己,對竇太后比較照顧。建寧四年(171年)十月初一,曾率領群臣朝見太后,並親自為她祝酒。以後又聽從黃門令董萌的勸告,增加太后的供養。但太后心中悲憤,熹平元年(172年),終因母親死在比景,感傷而死。死後與桓帝合葬宣陵,謚“桓思皇后”。
馬援家族
馬援家族—上不了雲台的軍事巨族
【高處不勝寒——上不了雲台馬援的陣陣寒意】
雲台二十八將,這個是東漢年間的一場造神運動,這些神像造好後,放在朝堂之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供起來讓文武百官瞻仰。這個光武帝的做法,可謂一箭三雕。雲台二十八將和繪像凌煙閣都成了中國歷史上稍有的一種杯酒釋兵權的套路,而且做的更隱蔽、更美妙、更迷惑人。比起朱洪武來,光武帝和唐太宗的手腕明顯要略高一籌。
為何說是一箭三雕呢,其實也很簡單。第一雕,打仗的時候是馬上打天下,但是安能馬上做天下,上馬管兵,下馬能治民的焉有幾個,下了馬不能治民了,給你安一個金燦燦的高帽子,誰都舒服,除了像吳漢之流還能當一個大司馬,下場也不是太好之外,其他諸將主民不多;第二雕,飛鳥盡,良公藏;狡兔死,走狗烹,王朝建立了,該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節了。南征北戰中,這些丘八大個的白花花的銀子見多了,所以也不希罕,至於土地,他們幾乎都是河南的地主,豪強地主的背景,土地、部曲對他們來說也吸引力不大,最為關鍵的名利中,名好像重了很多,雲台上繪像,都會讓他們意淫一番,陶醉再自己夢幻中編制的一個美夢裡,這樣就乖乖的交出兵權,居功享樂了;第三雕,對皇帝來說,在朝廷之上,開口子容易,擺平難,行功論賞的時候座次如何安定,這個絕對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個時候都是同打落水狗的,雖然不痛,但是眾口鑠金的氣氛中,皇帝可以借力打力,針對幾個釘子戶,藉助其他人的力量,把他整的很慘。雲台繪像就可以達到這一點,誰畫上去,誰不畫上去,標準和界限很模糊,這裡的自由裁量權就是一個政治擺平術。
因此,我們歷史上突然看到了一句話,伏波將軍馬援未能上雲台,東平人王蒼觀圖後,問道緣由,道理如此“以淑房故,獨不及援。”安知馬援的處境差點就是以身飼虎,伴君如伴虎,難道就是皇帝的親戚就不能上了雲台閣,讓大家都瞻仰一番,功高勞苦,一口同聲的讚揚的就害怕天下悠悠眾口?伏波一身戎馬倥傯,馬援此世威名遠播,難道就是一個將軍封銜就能夠說明。
原因就是馬援其實一輩子都不是和鄧禹、吳漢、寇恂和馮異等同輩,在漢光武帝那裡客卿的等級,讓他的心目中位置太高,在實際上就要擺平。當世時,馬援是當仁不讓的僅此與光武帝的一個人,光武帝以儒生起兵,他的身邊圍繞了一圈功臣,均能知書好學,進能立功,退能守禮。但是,馬援在平定蜀中隈囂時,當時和隈囂討論天下大勢。隈囂問馬援東方流言和首都的八卦,馬原回答說光武帝是百年一遇的明君,每天都接見很多官員,詢問民間疾苦,才能、英明、勇敢和膽略,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上的,能夠開誠布公,兼聽豁達,博覽群書,政事練達,千古一帝就是這個樣子。但馬援又發現光武帝和高祖的差距時,毫無諱言的說,高祖無可無不可,現在的皇帝時喜歡做官,動用節度,又不貪女色,不好喝酒,這個問題就大了。
果然,革命勝利後,國歌的序曲剛剛響起,一幫功臣上了雲台閣,下了廟堂。理性之極的光武帝,一竿子就捅到底了,把一船老水手都送回了老家。南征北戰的一輩人中就留了馬援一人。可是,我們發現雲台二十八將是能征善戰的一幫人,其中沒有伏波將軍馬援,可後來天下初定的時候,戰將就留了馬援,何是道理?二十八將中就馬援乃淑房,其實鄧禹等皆是。當時功臣,馬援最有才智,因此,光武帝肯定不能容,欲與天公試比高的人,肯定要在每個地方安小鞋,讓他走路不是太舒服,這樣才能為自己服務。
史書說大皇帝陛下經常出兵打仗,在戰場上時間長了,看著流血死亡的場景,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有些於心不忍,所以不喜歡人談兵論武,現在天下初定,大百姓都很疲憊,需要修養生息。因此,他經常訓斥皇太子,因為太子經常詢問和了解戰爭、戰術等等。可是那個馬援,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要在陣前亡,希望繼續南征北戰。想想他在光武帝登基之後,平西羌、征隈囂、攻交趾、戰武陵五溪蠻,光武帝表面上說伏波將軍馬援每次論兵,都和我的意見相一致,其實就是在心裡打鼓,這個馬援王八蛋,怎么還不老實,可惜,最後一次,皇帝再也忍不住了,征五溪蠻的時候留了一手,派了女婿梁松監軍。馬援開始還說松爸是我弟兄,他是我晚輩,雖然地位高貴,可是我是他老叔,就不怎么擺他,後來發現自己天真之後,來不及了,終於在蠻荒之地,葬送了自己一世英名。
范曄在他的史書中表彰了馬援,不過背後就看到了他就是第二個韓信而已。高祖用韓信的助手曹參磨滅了他所有的功勞,而光武用一次失敗掩蓋了伏波所有的功勳。高處不勝寒,可沒有登上雲台的馬援,可能需要馬革裹體,才能抵禦這種寒流,可惜,一般來說馬革裹屍,下場就可窺一瓣了。
【漢明帝劉莊明德馬皇后:中國第一女史家】明德馬皇后閨名已經失傳,諡號為明德皇后。馬援有三個女兒,其中三小姐最聰明靈秀,他在世時,曾將三小姐許婚竇家。但馬援死後,竇家參與陷害馬援,於是馬援的藺夫人就堅決與竇家解除婚約。原本與馬家定親的人也紛紛給以勢力眼,馬氏的堂兄馬嚴不忿,取消馬家三姐妹的婚姻。三姐妹的年齡都在當時的選妃標準里,當時太子劉莊諸王皇子都沒有正妃,馬嚴便希望能讓堂妹們成為諸王姬妾,對於當時人來說,這是非常好的一條出路。馬氏十三歲時,其堂兄馬嚴上表請命,於是她進入太子宮。進宮後,她很好的侍奉陰皇后,和其他妃嬪友好相處,禮數周全,上下和睦,於是特別受到寵幸,太子經常與她住在一起。馬皇后生性謙恭和順,對太子的母親陰皇后侍奉周到,對其他嬪妃誠摯熱情官中上下交口稱讚,太子劉莊對她更是寵愛異常。中元二年劉莊繼立是謂漢明帝。她即被封為貴人。永平三年(60)春,當有人建議漢明帝立後時,皇太后說“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結果她毫無爭議地被立為皇后。賈貴人(馬皇后的外甥女)生下皇子劉炟,馬皇后無子,明帝就把劉炟交給馬皇后撫養。馬皇后盡心撫育,對養子寬愛慈和,劉炟雖非她親生,但猶如親子。永平十八年,明帝駕崩,太子劉炟即位,是為漢章帝,養母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而生母賈貴人毫未尊封。不但如此,章帝僅僅只對馬氏家族封以侯爵,對賈氏家族毫無封賞。建初四年(79年)六月癸丑,42歲的馬太后病逝於長樂宮,謚曰明德皇后。同年七月壬戌,她與明帝合葬於顯節陵。
陰氏家族
陰氏家族—東漢一等一的外戚世家
漢光武帝劉秀對統治集團儘可能地予寬容籠絡,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皇室與功臣宿將的家族聯姻,用婚姻關係來維繫政治關係,企圖藉此鞏固皇室統治,因此,東漢王朝選皇后不出竇融、鄧禹、馬援、梁統等功臣的家族之外。但劉秀這種做法適得其反,不僅沒有達到鞏固皇室的目的,而且在皇帝身邊培植了一種侵蝕皇權的強大的外戚勢力。東漢王朝自第四個皇帝和帝起,就開始了外戚專權的局勢。《後漢書·皇后紀》稱“外立者四帝”。外戚掌握了廢立皇帝的大權就必然是“貪孩童以久其政”。自章帝以下,所立皇帝最大不超過十七歲,最小的不過百日。皇帝幼小,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臨朝聽政。所謂“臨朝者六後”,即是竇、鄧、閻、梁、竇、何六個皇太后臨朝聽政。皇太后將實權不是委之於父,就是托之於兄。因之與這些皇太后相聯的父兄都相繼掌握了朝廷大權。南陽陰氏在東漢可是一等一的外戚世家,漢光武帝劉秀最喜歡的女人就是南陽美女陰麗華。
【陰識(?—59)字次伯】,南陽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建武元年,光武遣使迎陰貴人於新野,並征陰識。封陰鄉侯。十五年,定封原鹿侯。及顯宗立為皇太子,以識守執金吾,輔導東宮。帝每巡郡國,識常留鎮守京師,委以禁兵。入雖極言正議,及與賓客語,未嘗及國事。帝敬重之,常指識以敕戒貴戚,激厲左右焉。識所用掾史皆簡賢者,如虞廷、傅寬、薛愔 yīn等,多至公卿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