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山

燕然山

燕然山:1、實體上,即今蒙古境內杭愛山;2、代指含義:在中國古典詩詞里也代表征戰對象,因為,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燕然山之戰及東漢時期打敗北匈奴時有著名的燕然勒功,所以代表中國—外敵關係里的征戰對象。

兩漢時代,中國與匈奴長期交戰。衛青霍去病相繼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東漢,竇憲出兵征討,一舉平定北匈奴絕患,其功績之顯赫,似在衛霍諸將之上。但是這場戰役歷來並不為人所看重。

古代文獻提及燕然山的很多,如唐代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詞《漁家傲》中的“燕然未勒歸無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然山
  • 位置:今蒙古境內杭愛山
  • 山名:燕然山
  • 出自:請纓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 讀音:yān rán shān
歷史文化,考古發現,古代詩句,

歷史文化

公元89年夏。竇憲耿秉走出朔方郡雞鹿塞,南單于走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和北單于在稽洛山開戰,大敗之。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不計其數,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中護軍班固受竇憲之命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並在後來的金微山之戰中徹底解決了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竇憲是個皇親國戚,但是在這點上並不能過多地指責。因為在漢朝多數領軍作戰的將領都是依靠了裙帶關係的,包括衛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戰目的上竇憲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資本。這點和“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漢時匈奴汗國正如日中天。而東漢,匈奴開始沒落,而東漢中央政府雖開始腐爛,但是武裝部隊的戰鬥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樣,竇憲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結束了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民族的威脅。並且深深影響了世界的格局。這是衛、霍等人無法做到的。燕然戰役在戰爭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一頁,在經過三百年的潛伏之後,它的影響開始在歐洲發作,引起了羅馬帝國的瓦解。歐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竇憲。但是這兩個名字卻改變了他們的歷史。
金微山之戰後,北匈奴汗國殘餘部眾在大漠不能立足了,於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遙的黑海北岸。當地原居民西歌特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壓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達爾部落受不了西歌特人的壓力,向西侵入了羅馬帝國。羅馬終於亡在這些野蠻民族手中。
北匈奴這次多米諾骨牌式的民族大遷移歷時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脫離了中國歷史的範圍。而南匈奴,永遠成了中國的附庸。東漢末年(三世紀初),它的最後一任單于(42任)到了鄴縣拜見當時的漢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國終於名存實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終為漢族融合而消失了。

考古發現

內蒙古大學發布訊息稱:“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
燕然山銘被認為是我國有史記載的“邊塞紀功碑”的源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朱玉麒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介紹說:“如今蒙古高原上的杭愛山,史書上稱燕然山。東漢時期發作在漢與匈奴之間的許屢次戰役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這個本地有過一場決議性的戰役,使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作為漢軍統帥的車騎將軍竇憲為了留念這一場首要的戰役,把記載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愛山的摩崖上,史稱《封燕然山銘》。”
《封燕然山銘》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譯文
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害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渭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古代詩句

提到燕然山(詩詞里的燕然山般都是代指征戰對象)的古代詩句:
1、請纓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⑴ 李白)
2、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長相思⑴ 李白)
3、田疇不賣盧龍策,竇憲思勒燕然石。(從軍行 李昂
4、願將班固筆,書頌勒燕然。(送張相公出征 楊夔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 王維
6、燕然如可勒,萬里願從公。(涇州觀元戎出師 戎昱
7、待勒燕然歸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靈池縣見早梅 吳融
8、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里是閒名。(送獨孤煥評事赴豐州姚合
9、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此外,唐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天山”,並不是指如今眾所周知的新疆天山,而指的就是外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即燕然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