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酺

張酺(pú)(?—104年9月28日),字孟侯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東漢大臣、學者。其先祖為趙王張敖,張敖子張壽受封於細陽之池陽鄉,後封國廢除,便定居於此。

張酺少時從祖父張充習《尚書》,師事名儒桓榮,銳意進取,毫不鬆懈。永平九年(66年),奉命教授四姓小侯《尚書》,又多次在御前講授。後被任為郎,入宮教授皇太子劉炟(即漢章帝)。劉炟即位後,升任侍中、虎賁中郎將,旋即任東郡太守。任職十五年後,升任魏郡太守,調任河南尹

永元五年(93年),升任太僕。數月後,接替尹睦擔任太尉。張酺多次請辭未果。後因小事被策免,歸鄉後,閉門不通賓客。永元十六年(104年),復任光祿勛,同年七月,接替魯恭任司徒。任職一月多後逝世,和帝親著喪服前往送葬。其奏疏收錄於嚴可均《全後漢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酺
  • 別名:張孟侯
  • 國籍:東漢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公元104年9月28日
  • 職業:官員、學者
  • 主要成就:輔佐三帝,歷位三公
  • 代表作品:《上疏薦太子侍從》《上疏辭典郡》等
  • 官職:太尉、光祿勛、司徒
  • 籍貫: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
人物生平,教授章帝,出任東郡,不屈權貴,位列台司,因故生變,最後歲月,歷史評價,親屬成員,祖先,祖父,後代,史書記載,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教授章帝

張酺年輕時跟隨祖父張充學習《尚書》,並能繼承張充的學業,後來又拜當時名儒、太常桓榮為師。他勤懇學習、不懈怠,教授有上百的學生。
公元66年(永平九年),漢明帝劉莊南宮四姓小侯(樊、郭、陰、馬四家外戚)開設學堂,並設分別教授《五經》的師傅。張酺用《尚書》教授,並數次在御前講學。因他的論難符合明帝的想法,於是被授職為郎,並賜車馬衣裳,讓張酺入宮教授皇太子劉炟(即後來的漢章帝)。張酺為人質樸正直,遵守經義,每次侍講之餘,都有匡正過失的言辭,因他過於嚴肅而讓人害怕,也深得太子敬重。

出任東郡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明帝駕崩,章帝劉炟即位,提升張酺任侍中虎賁中郎將。數月後,出任東郡太守,張酺自認為曾與章帝親近,卻沒有領會章帝的意思,便有些不高興。於是上疏推辭。章帝沒有同意,賜他行裝錢三十萬,命張酺立即赴任。
張酺雖然是儒生,但性格剛斷。到任後便提拔義勇,搏擊豪強。長吏有殺盜徒的,張酺就將他們查處,因為他認為縣令、縣長受贓,尚且不至死罪,盜徒都是饑寒傭保的人,怎能對他們極盡處置。東郡郡吏王青的祖父王翁,曾與前任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攻打王莽,等到翟義失敗後,剩下的人全部投降,王翁獨自守節力戰,王莽就將他燒死。王青的父親王隆,在光武帝建武(25年—56年)初年擔任郡都尉的功曹,王青任小吏。與父親都跟隨都尉巡行縣裡,路上遇到盜賊,王隆用身體保全都尉,自己便遇害;王青也被箭射中咽喉,導致聲音嘶啞。前郡守認為王青身上有傷口,竟然不舉薦他。張酺見到王青後,嘆息道:“難道一家的忠義反而得不到爵賞嗎?”便提拔王青為極右曹,還上疏薦王青家三代死節之事,認為應該給王青特別的賞賜。奏文下達給三公,王青由此被司空徵辟。
自從張酺外放後,章帝每次見到諸王侯的師傅,常說:“張酺從前侍講時,多次有諫言匡正,言語忠正懇切,出於一片誠心。可以說有史魚的風度了。”
公元85年(元和二年),章帝向東巡狩,途中巡幸東郡,在庭中引見張酺和他的門生及郡縣的掾史集會,章帝先準備弟子對老師的禮儀,讓張酺講授《尚書》一篇,當時又讓尚書令王鮪與張酺相互辯難,章帝甚為喜悅,然後才修君臣之禮。對他賞賜特殊,所有人也都沾了光。

不屈權貴

張酺任職十五年後,於漢和帝劉肇初年,升任魏郡太守,他要去魏郡赴任時,百姓都流淚送他離開,擠滿了道路。郡人鄭據時任司隸校尉,奏免外戚、執金吾竇景的職務。竇景後來復職,派掾屬夏猛私下告訴張酺說:“鄭據是小人,我被他所誣陷而受冤。聽說他的兒子為官,放縱狼藉。取這人的兒子一個,足以殺一儆百。”張酺聽後大怒,立即將夏猛下獄,並故意檄言執金吾府,稱懷疑夏猛與鄭據的兒子不和,矯稱是竇景的意思,來報自己的私仇。碰上有贖罪的赦令,夏猛才得以出獄。
不久,張酺被徵召入朝任河南尹,他到任後,京師雒陽安定平靜,秩序良好。此時竇景家人又擊傷市卒,官吏將他捕得,竇景大怒,派緹騎侯海等五百人毆傷市丞。張酺的部吏楊章等徹底追查侯海的罪行,將他充軍朔方。竇景忿怒之下,便移書提拔楊章等六人為執金吾吏,想藉此報復他們。楊章等害怕,報告張酺,願意自引貪污的罪名,來推辭竇景的辟命。張酺立即上書說明情況,竇太后下詔回報說:“從今後執金吾辟吏,都不要派遣過去。”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大將軍竇憲等被迫令回到封國,被逼自殺。張酺便上疏道:“臣實在愚鈍,不懂得大體,認為竇氏雖然伏了罪,而罪行沒有揭露,後世人沒有看見他們的罪行,只聽說他們被殺了,不是垂示國家章法,留給將來的好辦法。應該下達給理官,讓天下人共同評論。當竇憲等寵貴時,群臣討好他們還怕來不及,都說竇憲受顧命之託,懷著伊尹呂尚的忠心,甚至把鄧夫人比作文王的妻子。現在嚴威開始施行,卻都說竇憲等該當死罪,不再顧其前後,考析他們的初衷。臣認為夏陽侯竇瑰,每每存忠善之心,前次與臣談論時,言辭中常有盡節之心,又檢查敕令賓客,因此不曾犯法。臣聽說骨肉之刑,尚且有三次赦免的道義,過厚不過薄。現在議論的人認為,應該為竇瑰選嚴能之相,恐他太過迫切,必不完免,應該裁加寬貸,以崇厚德。”和帝感悟張酺之言,便改變初衷,只是徙封竇瑰為羅侯,讓他免官返回封地而已。

位列台司

公元93年(永元五年),張酺升任太僕。同年十一月乙丑,張酺接替已於一月前逝世的尹睦擔任太尉。張酺多次上疏以疾病為由請求辭職,又推薦魏郡太守徐防代替自己。和帝不同意,讓中黃門詢問病情,加賜他珍饈,另賜錢三十萬,張酺的病更重。當時其子張蕃以郎的職位侍講,和帝於是派小黃門讓張蕃傳話給張酺:“如今陰陽不和,許多人流離失所,朝廷希望您考慮得失,能與國家同心,如果託病以自潔,請求辭去重任,那誰和朕共同憂責呢?不是有望於同心同德。司徒劉方身患固疾,司空張奮年歲已大,希望您佝僂從命,不要有所束力。”張酺於是害怕到朝廷謝罪,回到原職視事。
張酺雖然身在公位,但他的父親卻常居田裡,張酺每有職務變動,他父親就到京師一次。一次他來看張酺時,適逢節歲,公卿罷朝之後,都到張酺的府上捧酒祝壽,盡歡飲宴終日,眾人對此都很羨慕。等到他的父親去世,既將下葬時,和帝下詔派使者帶著牛酒替他解除喪服。
射聲校尉曹褒受章帝命制定漢禮,但是張酺卻與尚書張敏等上書指責曹褒擅作《漢禮》,破壞聖術,類似異端之術,應該對他處以刑罰。雖然和帝沒有同意,但此舉也導致曹褒的漢禮無法施行。張酺此舉被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抨擊。

因故生變

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張酺與司隸校尉晏稱會於朝堂上,張酺從容對晏稱說道:“三府徵召的掾屬,多數都用人不當。”晏稱回去後,立即嚴令三府查實其掾屬,並以此上奏。張酺本是私自交談,沒想到晏稱會上奏,因此懷恨在心。碰上又與他在宮闕下道別,張酺於是責怪晏稱。晏稱說話不太符合張酺的心意,張酺更加生氣,就在宮廷上大聲呵斥他,晏稱便劾奏張酺有怨言。和帝因為張酺是先帝的老師,就召集公卿、博士及朝臣商議。司徒呂蓋劾奏張酺位居三司,知道公門有儀節,不屏氣鞠躬以待詔命,反而作色大言,怨恨責備司隸校尉,不可以做給四方邊遠之人看的榜樣。同年九月戊午,將張酺免職。

最後歲月

張酺被罷免回鄉後,辭謝並遣散了他的學生,閉門不與賓客朋友交往。左中郎將何敞以及那些向和帝進諫的人,大多為張酺的公正忠誠爭辯,和帝也很尊重他。
公元104年(永元十六年),又拜張酺為光祿勛。同年七月庚午,接替魯恭任司徒。任職僅一月余,於八月己酉(9月28日)去世。和帝身著喪服,乘車前往憑弔,下詔賜其墓地,助辦喪事而賞賜的財物不同於其他宰相。張酺病危時,要求其子張蕃薄葬自己,死後不必建祠堂,用草蓋屋,施祭其下即可。

歷史評價

劉炟:“張酺前入侍講,屢有諫正,誾誾惻惻,出於誠心,可謂有史魚之風矣。”
范曄後漢書》:“孟侯經博,侍言帝幙。”
王夫之:“張酺以迂執之說致其淹沒,是亦古今之大缺陷矣。”

親屬成員

祖先

張耳,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趙王。
張敖,張耳之子,襲封趙王,後因罪被降封宣平侯。
張壽,張敖之子,受封於細陽之池陽鄉,後封國廢除,便定居於此。

祖父

張充,張酺祖父,與光武帝劉秀同門求學,以《尚書》教授張酺。

後代

  • 兒子
張蕃,和帝時為郎。
  • 孫子
張盤,張蕃之子。
  • 曾孫
張濟,字元江,張盤之子,靈帝時官至司空,後因曾教授過靈帝而被追贈車騎將軍關內侯
張喜,張濟之弟,獻帝時官至司空、錄尚書事
  • 玄孫
張根,張濟去世後,靈帝追念張濟侍講有功,封張根為蔡陽鄉侯

史書記載

東觀漢記·卷十六·傳十二》
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上疏薦太子侍從》、《上疏辭典郡》、《上書薦王青》、《上疏平竇氏罪刑》、《上言宜令刺史奏事如舊典》、《奏劾曹褒》、《敕子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