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貽

孔令貽

孔令貽(1872-1919),字谷孫,號燕庭,孔子的第76代嫡孫。1877年襲衍聖公,1898年孔令貽奉諭為翰林院侍講,並正式主持府務。1892年署理四氏學學務。1907年奉旨稽查山東學務。1913年中華民國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組織“籌安會”,孔令貽為“名譽理事”,袁稱帝後,加封孔令貽“郡王”銜。1919年春,進京為前清廢帝溥儀祝壽,蒙賞紫禁城騎馬。同年秋再次赴京為繼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殯,突發背疽,於11月8日在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令貽
  • 外文名:Kong Lingyi
  • 別名:字谷孫,號燕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曲阜
  • 出生日期:1872年
  • 逝世日期:1919年
  • 職業:世襲衍聖公
  • 信仰:儒學
  • 性別
  • 出生年代:清末民初動盪年代
生平經歷,光緒任職,抵制洋務,民國初年,離世,個人愛好,世系一覽,孔令貽墓,

生平經歷

光緒任職

1888年(光緒十四年),受“陛見”,賜御書“斯文在茲”匾額及“福”、“壽”二字, 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朱子全書》各1部以及絹箋、筆墨、文綺等。在京期間與吏部右侍郎孫毓汶之女結婚。1889年(光緒十五年),奉諭為翰林院侍講,正式主持衍聖公府府務。1892年(光緒十八年),署理四氏學堂學務。

抵制洋務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西方傳教士欲在曲阜古泮池興建教堂,他與知縣及地方士紳協力,在古泮池北岸建起“文昌祠”以抵制傳教士。1904年(光緒三十年),津浦鐵路線路勘測中,欲由歇馬亭經孔林西直達鄒縣,他以“破壞聖脈”、“震動聖墓為由,奏請朝廷批准,使鐵路線改道兗州。同年,被山東巡撫保鑫飯立四氏師範學堂總理,他“親身在堂,督率教習”,還將衍聖公府捐納功名的巨款及曲阜60戶族人所集錢2萬餘千文,於全縣16社各設初等國小堂1所,城內設高等國小堂1所。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春,奉旨稽查山東學務。他自認負有“改良校務,尊崇正學之責”,先後到濟南、泰安、兗州、濟寧、萊州、膠州、登州、青州六府二直隸州視察。隨行雜役等經費“均自行發價,概不騷擾。沿途只要公館1所、燈油茶水,余毋庸供給。”周曆各郡縣,對師生教、學,細加觀覽,“隨時示以改良之法”,“誨以明人倫崇正學,期有合於立人達人之旨”。次年春因丁母憂,離職守孝。
孔令貽(左)與孔德成孔令貽(左)與孔德成

民國初年

民國初年,地方上擬推舉其為國會議員,堅辭不就。1912年2月,袁世凱竊任臨時大總統,他上書恭賀。是年,在他的倡議和資助下,曲阜縣興辦了接種牛痘的防疫機構。次年,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準予衍聖公仍舊膺受前代榮典、祀典,並頒給“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他積極參與“籌安會”活動,被推選為“名譽理事”,並任教育界請願團理事長,代表教育界勸袁稱帝。袁復辟後,加封其“郡王”銜。洪憲帝制失敗後,康有為提出“孔教為中國之基礎” ,孔令貽即發出“請定孔教為國教”的通電。1917年7月,張勛擁戴前清廢帝溥儀復辟,他發賀電稱是“日月重光”、“普天同慶”,並準備好巨款在曲阜為張勛建“生祠”,還撰寫了“生祠啟”,後因張勛復辟失敗作罷。1919年,入京為廢帝溥儀祝壽,被賞賜“紫禁城騎馬”。
孔令貽舊居孔令貽舊居

離世

同年秋,再次赴京,為繼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殯,突發背疽,醫治無效,11月8日病逝於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個人愛好

他能詩,善畫,工書。
孔令貽作品孔令貽作品

世系一覽

47世祖黃帝(姬軒轅
9世祖宋父周(
8世祖世子勝(
5世祖木金父(
4世祖高祖)祁父(
3世祖曾祖)防叔(子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畏華氏之逼而奔魯國,故孔氏為魯人也
2世祖祖父)伯夏(
始祖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漢族,名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尊稱至聖”、“文聖”;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卒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他子姓孔姓”,真正孔姓始祖
2代(兒子孔鯉
3代(孫子孔伋
4代(曾孫孔白
5代(玄孫孔求
6代孔箕
7代孔穿
8代孔謙(又名孔慎、孔順)
9代孔騰(漢高祖劉邦孔騰為奉祀君,孔子後代始有封號孔鮒、孔樹
10代孔忠(孔騰子)
11代孔武(孔忠長子)、孔安國孔忠次子)
12代孔延年(孔武子)
13代孔霸(孔延年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孔子後裔再獲封號
14代孔福(孔霸長子,被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孔捷孔霸子)、孔喜孔霸子)、孔光孔霸子)
15代孔房(孔福子,褒成侯)、孔永孔捷子)、孔放孔光子)
16代孔均(原名孔莽,孔房子,褒成侯)
17代孔志,褒成侯
18代孔損,褒亭侯
19代孔曜,奉聖亭侯
20代孔完(孔曜長子,褒成侯,無子)、孔贊孔曜次子)
21代孔羨(孔贊子),宗聖侯
22代孔震,奉聖亭侯
23代孔嶷,奉聖亭侯
24代孔撫,奉聖亭侯
25代孔懿,奉聖亭侯
26代孔鮮,奉聖亭侯
27代孔乘,崇聖大夫
28代孔靈珍,崇聖侯
29代孔文泰,崇聖侯
30代孔渠,崇聖侯
31代孔長孫,恭聖侯
32代孔嗣悊(孔長孫次子、孔英悊之弟,紹聖侯)
33代孔德倫,褒聖侯
34代孔崇基,褒聖侯
35代孔璲之,初封褒聖侯,後改封文宣公(為歷史上的首任文宣公)兼兗州長史
36代孔萱,文宣公
37代孔齊卿,文宣公
38代孔惟晊,文宣公
39代孔策,文宣公
40代孔振,文宣公
41代孔昭儉,文宣公
42代孔光嗣,泗水主簿
43代孔仁玉(中興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4代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45代孔延世(孔宜長子,孔延澤之兄,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孔延澤(孔宜次子)
46代孔聖祐(孔延世子,文宣公兼知曲阜縣事,無子)
【注】以下文字中姓名加黑者為受封衍聖公等世襲職位者
46代衍聖公孔宗願〔孔延澤子、孔聖祐從弟,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孔聖祐三十五歲卒,無子,孔宗願襲爵文宣公,授國子監主簿,知仙源縣事(宋代曲阜縣曾改為仙源縣,今屬山東省)。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直集賢院,曾上書申明歷代對孔子及其嫡裔封號的混亂狀況,建議革唐代之失誤,法漢代之舊制,改至聖文宣王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獲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衍聖公。孔子嫡長孫衍聖公之封號,從此相沿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持續880年(公元1055年—1935年)〕
47代奉聖公孔若蒙孔宗願長子,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孔若虛孔宗願次子,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字公實)襲封奉聖公〕、孔若愚(孔宗願第三子)
48代衍聖公孔端友孔若蒙長子,1104年(崇寧三年),被授為朝奉郎直秘閣、襲封奉聖公,勾管祀事。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1110年)復改封孔端友為衍聖公。1128年(建炎二年)十一月,金兵大舉南下,因宋朝的濟南知州長劉豫叛宋,形勢急轉直下,孔端友在從父孔傳的支持下,除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闕里林廟外,遂恭負傳家寶“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和“至聖文宣王廟朱印”等,率近支族人端木、瓚等南渡,成為南宗的開創者〕、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立(孔若愚子)
49代衍聖公孔璠〔孔端操次子,1128年(宋朝建炎二年)十一月,金兵大舉南下,宋朝的濟南知州長劉豫叛宋,金國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太宗下詔,立扶持宋朝降臣、原濟南知府劉豫為皇帝,建立“偽齊”政權,管轄黃河故道以南的今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區。九月九日正式成立劉豫偽齊政權。十一月,廢用天會年號,改用阜昌年號,並以天會八年(即1130年)十一月十三日後為阜昌元年。偽齊阜昌三年(1132年),補迪功郎,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成為北宗衍聖公的繼承人。金國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廢偽齊。金國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詔求孔子後,加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主奉祀事〕、孔玠〔孔端操長子,南宗。1132年(紹興二年)夏隨宋室南渡浙江衢州的衍聖公孔端友逝世,孔端友無子,同年,以孔端友胞弟孔端操長子孔玠襲封為衍聖公〕、孔琥(孔端立子)
50代衍聖公孔拯孔璠長子)、孔摠(又名孔璠次子)、孔搢(孔玠子,南宗)、孔拂(孔琥子)
51代衍聖公孔元措孔摠長子)、孔元用(孔拂次子)、孔文遠(孔搢子,南宗)、孔元紘(一作孔元綋,孔摠次子)、孔元孝(孔拂長子)
52代衍聖公孔之全孔元用子)、孔萬春(孔文遠子,南宗)、孔之厚(孔元孝子)、孔之固(孔元紘子)
53代衍聖公孔湞〔孔之固子,元憲宗元年(1251年)襲封衍聖公,後(1252年)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此後衍聖公之爵中斷達43年之久,直到元貞元年(1295年)孔治被元成宗封衍聖公為止〕、孔治孔之全子。孔湞被廢爵後,曲阜沒有衍聖公孔治代管祭祀事三十餘年。元貞元年(1295年),元成宗詔令孔治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孔洙〔孔萬春子,南宗。1241年(宋淳祐元年),授承奉郎、襲封衍聖公。1276年(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宋恭帝降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秋,元世祖詔命衢州第六代衍聖公(孔子53世嫡長孫)孔洙赴京,令他載爵去曲阜奉祀。孔洙以先祖廬墓在衢州,且衢州已建家廟,不忍舉家北上為由,願意讓爵給曲阜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請求,稱讚他“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後也”,便改封他為國子監祭酒,提舉浙東道學校事。從此,南宗不再有衍聖公的封爵,此封爵僅北宗所有,孔洙為南宗末代衍聖公〕、孔浣(孔之厚子)
54代衍聖公孔思誠孔治子)、孔思晦(孔浣子)、孔思許(孔津子,孔之言孫,孔仁玉的第11世孫,南宗
55代衍聖公孔克堅孔思晦子)、孔克忠(孔思俊子,孔洙孫,南宗
56代衍聖公孔希學孔克堅子)、孔希路(孔克忠子,南宗
57代衍聖公孔訥孔希學子)、孔議(孔希路子,南宗
58代衍聖公孔公鑒孔訥子)、孔公誠(孔議子,南宗
59代衍聖公孔彥縉(孔公鑒子)、孔彥繩〔孔公誠子,南宗。1505年(弘治十八年),衢州知府沈傑向明孝宗朱祐樘上疏,稱:“衢州聖廟,自孔洙讓爵之後,衣冠禮儀,猥同氓庶。今訪得洙六世孫孔彥繩(孔子第59世嫡長孫),請授於官,俾主祭事。”沈傑還奏請孝宗下詔減輕孔家祭田稅賦,孝宗準奏。次年,即1506年(正德元年)接位的武宗朱厚照秉承先皇旨意,封孔彥繩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欽定子孫世襲。這樣,衢州孔子後裔在失去爵位224年之後,又得到了封號。從此,“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的爵位,由孔彥繩的子孫世襲下去〕
60代衍聖公孔承慶孔彥縉子)、孔承美孔彥繩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1代衍聖公孔宏緒(原名孔弘緒,孔承慶長子)、孔宏泰(原名孔弘泰,孔承慶次子)、孔宏章(原名孔弘章,孔承美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2代衍聖公孔聞韶孔宏緒子)、孔聞音(孔宏章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3代衍聖公孔貞乾孔聞韶長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貞運(孔聞音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4代衍聖公孔尚賢孔貞乾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無子早夭)、孔尚乾孔貞運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5代衍聖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子)、孔衍楨(原名孔胤楨,孔尚乾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6代衍聖公孔興燮孔衍植子)、孔興燫(孔衍楨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7代衍聖公孔毓圻孔興燮子)、孔毓垣(孔興燫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8代衍聖公孔傳鐸孔毓圻子)、孔傳錦(孔毓垣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9代衍聖公孔繼濩孔傳鐸子)、孔繼濤)孔傳錦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0代衍聖公孔廣棨孔繼濩子)、孔廣杓(孔繼濤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1代衍聖公孔昭煥孔廣棨子)、孔昭烜(孔廣杓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2代衍聖公孔憲培孔昭煥長子,孔憲增之兄,無子)、孔憲坤(孔昭烜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3代衍聖公孔慶鎔(孔憲增子,過繼孔憲培,1794年襲爵)、孔慶儀〔孔憲型子,孔傳錦的第5世孫,南宗。同治三年(1864年)承襲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頒布《崇聖典例》,改南宗五經博士孔慶儀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世襲〕
74代衍聖公孔繁灝孔慶鎔子)、孔繁豪孔慶儀子,孔繁英之兄,無子,南宗。1923年冬,孔慶儀去世,其子孔繁豪襲任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伐後,孔繁豪仍任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享簡任官的職位及待遇,約比照司長級,視特任官官階為低,與孟子“亞聖”、顏子“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奉祀官同等級)
75代衍聖公孔祥珂孔繁灝子)、孔祥楷〔孔繁英子,過繼孔繁豪,南宗。1944年10月,孔繁豪去世,無子,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乃以其二弟孔繁英長子孔祥楷受封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6日,國民政府失去對衢州的統治,孔祥楷未隨國民政府遷台,南宗奉祀官世職遂廢孔祥楷目前健在,現為中國大陸浙江省政協委員、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主任
76代衍聖公孔令貽孔祥珂子,清光緒三年(1877年)承襲衍聖公,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頒布《崇聖典例》,保留衍聖公爵位,仍由北宗的前清衍聖公孔令貽襲爵,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77代衍聖公孔德成孔令貽子,母王氏夫人,1920年2月23日出生,出生百日後,奉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令,承襲衍聖公爵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伐後,孔德成有感於世襲衍聖公爵位不宜存於民國,遂於1935年主動請求政府撤銷爵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為道統不可廢,乃改衍聖公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的職位及待遇,相當於部長故而孔德成為歷史上的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的孫女孫琪芳為妻;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孔德成隨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孔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金文的綜合研究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灣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八十九歲,安葬在台灣的新北市三峽區龍泉公墓)
78代孔維益孔德成子,早卒,未襲封)
79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孔維益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80代孔佑仁孔垂長子,2006年元旦生於台灣)
81代之後的輩分: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資料來源於《孔子家譜》、《孔子世家譜》)

孔令貽墓

位於孔林東北部環林路東側。封土東西13米,南北9米,高2.8米,為中型墳冢。墓前石碑篆書“孔子七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墓燕庭先生之墓”。碑雕麥穗額、龍邊,前設石雕供案、石鼎、帛池、酒池各一件。孔令貽墓在1966年為孔林首批被破壞的墳墓之一,後修復。
孔令貽墓孔令貽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