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
“癸”的構型尚無定論,疑似象形字,但所像之形不明。《說文解字》許慎認為壬、癸代表冬天,字像水從四方流入地中的樣子,但下文又說像人足,說解自相矛盾。桂馥《
說文解字義證》認為“癸”是“
揆”的本字,揆是揆度、揣測之義。此義與“癸”古文字形無關。揆義的“癸”當是假借字,後加提手以區分。
文字學家羅振玉認為“癸”是“
戣(讀作 kuí)”的本字,“戣”是三鋒戈。《甲骨文字集》葉玉森不同意羅振玉的說法,他認為羅振玉用金文中個別字形為證而與大多數的甲金文字形不符。
近代人饒炯認為“癸”是“
葵”的本字。“葵”在古代主要指
冬葵。甲金文的“癸”形像四葉對生形。“癸”的古文字形符合冬葵的裂片狀葉。這種葵菜的“癸”是象形字,“癸”字的本義當是葵菜。
“癸”字最早見於甲骨,作圖1,似二物相交狀,稍複雜的寫法是在四角添加短劃,有出頭和不出頭兩種構形,分別作圖2和圖3。以後分別沿著這兩個方向發展,前者至東漢時期尚無太大變化,仍作為“癸”字的異體存在,東漢以後湮沒不聞;後者最晚可見於戰國時期。而自春秋時期出現另有一種從矢從癶作圖7的構形,其所從之癶概即《說文》所云“象人足”所據。秦漢之後這種寫法逐漸成為主流,隨著時代的遷移而略有變形,至楷書則變形為上癶下天的“癸”。
詳細解釋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天干的第十位,與地支配合以紀年、紀月、紀日。參看“ 天干地支”。 | the last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 《春秋·桓公十七年》:“癸巳,葬蔡桓侯。” 王羲之《 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 癸未年 |
順序第十的代稱。 | | | |
〈文言〉指北方,北部。 | | 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癸次,水腔瀑三丈余。”岑仲勉集解:“北方屬癸,意謂池水北部。” | |
〈文言〉水的代稱。 | | | |
〈文言〉指婦女月經。 | | | |
(Guǐ)姓氏用字。 | | | |
動詞 | 〈文言〉估量。 | estimate | 《史記·律書》:“癸之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 | |
(以上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四下】【癸部】居誄切(guǐ)
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①。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屬皆從癸。
𤼩,籀文從癶(𣥠)從矢(𠓡)②。
〖注釋〗①冬時句: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古代五行說:‘壬癸為冬,故許以冬時解癸,以為冬時水枯,癸象水從四方流人地中。’亦非也。”②從癶從矢:饒炯《部首訂》:“夫揆度之法,有以步起度者,故從八;有以矢起度者,故又從矢。”
說文解字注
【卷十四下】【癸部】
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
揆、癸曡䪨(疊韻)。律書曰:癸之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律曆志》曰:陳揆於癸。
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
居誄切。十五部。
癸承壬。象人足。
冡大一經。
𤼩,籀文。從𣥠。從矢。
癸像人足,故從𣥠,矢聲。癸本古文,小篆因之不改。故先篆後籀。而艸部葵作𦮙,手部作揆,知古形聲兼取二形也。
廣韻
居誄切,上旨見 ‖ 癸聲脂1部
辰名,《爾雅》:“太歳在癸曰昭陽。”古作𤼩。又姓,《姓苑》云:“出齊癸公後。”居誄切。二。
【注釋】戴侗雲戣初文;甲文象二工(金文或變二木)相交以度圜,本規初文
康熙字典
【午集中】【癶字部】癸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4
古文:𤼩
《唐韻》居誄切。《集韻》《韻會》頸誄切。《正韻》古委切,竝規上聲。十乾之末。《說文》: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正韻》:癸者,歸也。於時為冬,方在北,五行屬水,五運屬火。《史記·律書》:癸之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也。《前漢·律曆志》:陳揆於癸。
又歲月日名。《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月在癸曰極。《禮·月令》:孟冬之月,其日壬癸。註:日之行,東北從黑道,閉藏萬物,月為之佐,時萬物懷任於下,揆然萌芽,又因以為日名焉。
又呼庚癸,軍中隱語也。《左傳·哀十三年》:吳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對曰: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註: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疏:軍中不得出糧與人,故作隱語為私期也。
又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黃帝·素問》: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方書》: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後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
又姓。《姓苑》:出齊癸公,後宋癸仲知嚴州軍。
《說文》:本作癸,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六書正譌(訛)》:交錯二木,度地以取平也。義同準。篆從二木,象形。因聲借為壬癸字。隸別作癸、揆、楑,竝通。
|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癶”寬“天”小,“癶”罩住“天”。❷“癶”的撇尖和捺腳都過橫中線。❸“天”,居下居中,首筆橫在橫中線,底部撇尖、長點持平。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集成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清濁 | 韻母 | 韻部韻目 | 韻系 | 聲調 | 等 | 四呼 | 擬音 | 韻攝 |
---|
上古音 | | | | | | 脂 | | | | | kʷilʔ | |
---|
廣韻 | 癸 | 居誄切 | 見 | 全清 | 脂A合 | 五旨 | 脂A | 上聲 | 三等 | 合口呼 | kjuei | 止 |
---|
中原音韻 | 鬼 | | 見 | 全清 | | 齊微 | | 上聲 | | 合口呼 | kui | |
---|
洪武正韻 | 詭 | 古委切 | 見 | 全清 | | 七賄 | 灰 | 上聲 | | | kuei | |
---|
分韻撮要 | 貴 | | 古 | | 威 | 第二威偉畏 | | 陰去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