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為乾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乾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乾支紀元法。天干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干地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干地支
  • 外文名: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 簡稱:乾支
  • 乾支組合: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 天干數:十個
  • 地支數:十二個
  • 屬性:天文曆法
  • 套用領域曆法、醫學、占卜、天文、地理
基本概念,乾支與星象,乾支涵義,象法,組合序列,淵源發展,來源淺考,天象觀測,套用領域,與五行的關係,地支與五行,天干與五行,與生肖的關係,乾支表,乾支與時間,乾支歷,乾支紀年,乾支紀月,乾支紀月歌訣,乾支紀月圖表,紀月節氣表,乾支紀日,乾支紀時,時間換算,序數法,推算年份,日乾支推算表,其它相關,相關解讀,相關規律,

基本概念

乾支與星象

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可以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恆星組成的,天文學上恆星十分穩定,相對位置幾千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保持不變,對地的影響也是相對穩定的,而地球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不斷的圍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則是相對於北極星(即紫微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運行而造成天星之間位置關係的改變,進而改變了特定星宿對地球及地上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吉凶。
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斗、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乾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甲乙攜帶著風氣,丙丁攜帶著火氣,戊己攜帶著濕氣,庚辛攜帶著燥氣,壬癸攜帶著寒氣,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氣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式運行變化。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寅卯攜帶著風氣,巳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戌醜未攜帶濕氣,以一種獨特的程式運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氣有著另外的一種既遵循五行相生規律。天干表明是說天上的五氣規律,地支表明是說地上的五氣規律。

乾支涵義

夫乾猶木之乾,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乾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乾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從文獻記載來看,太古時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天干地支,是套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
天干地支簡稱“乾支”。《辭源》里說,“乾支”取義於樹木的“乾枝”。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乾,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雞,戌-狗,亥-豬。
前人有云:“天干,猶木之乾,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可見稱為乾支的原始用意。

象法

由於天干地支的意義均來自於樹木,所以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賦予了生動的說法。
  • 乾者猶樹之乾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組合序列

規律為——陽乾配陽支,陰乾配陰支:
天干▶
▼地支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甲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乙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甲辰
丙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乙巳
丁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甲午
丙午
戊午
庚午
壬午
乙未
丁未
己未
辛未
癸未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壬申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癸酉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淵源發展

來源淺考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乾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十乾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天干地支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以這套乾支術語紀年)。乾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這套乾支術語後來發展中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相傳在公元前2697年,於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乾支產生了”。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乾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據《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乾支是大橈創製的,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乾;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隋朝的《五行大義》一書同意了乾支是由大撓創製這一觀點。天干地支最初的起源,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近百年來出土的殷墟(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乾支記錄,而在甲骨文中出現最頻繁的字也是乾支。
殷商時期出現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載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干,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紀年、月、日、時。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但是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占卜無關的刻辭。比如其中的“乾支表”刻辭。“乾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乾支名稱的乾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甲子表。

天象觀測

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乾支的來歷,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導。《易學原理與大六壬套用》一書解釋。夜觀星象受時間、位置、氣侯等諸多不利因素制約,所以人們試圖尋找更為簡便的方法進行占卜,地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利用起來了。根據曆法知識可知道,月的劃分是根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標準,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
換一種方式解釋,因為乾支是用來計時的,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像成鐘錶的錶盤,以地球為錶盤中心,十二宮就是錶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錶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鐘。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繫,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乾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周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更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因為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鐘錶的錶盤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布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們假想的時鐘只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對於日月五星運轉了一周;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也就是相對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了同一地點能量分布逐日逐時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日和時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上面的鐘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實際上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由於軌道和運轉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也就是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影響力。但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星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
天干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布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游,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了改變,漩渦的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變成了漩渦,周而復始,循環一周,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復循環。
已發現的“乾支表”刻辭數量並不少,但多數都殘缺,其中發現最完整的乾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見圖)。
釋文:(從右至左豎讀)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甲子
乙卯
乙巳
乙未
乙酉
乙亥
乙丑
丙辰
丙午
丙申
丙戌
丙子
丙寅
丁巳
丁未
丁酉
丁亥
丁丑
丁卯
戊午
戊申
戊戌
戊子
戊寅
戊辰
己未
己酉
己亥
己丑
己卯
己巳
庚申
庚戌
庚子
庚寅
庚辰
庚午
辛酉
辛亥
辛丑
辛卯
辛巳
辛未
壬戌
壬子
壬寅
壬辰
壬午
壬申
癸亥
癸丑
癸卯
癸巳
癸未
癸酉
這一份乾支表共分六列,每列二十字,由右至左讀,每列紀十天,十日為一旬,一列一旬,橫向看,天干十行,脈絡清晰;豎向看,天干六輪,與地支五輪相組合。這一版乾支表刻辭六甲齊全,嚴謹有序,是甲骨文乾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們看見最完整乾支表材料之一。通過此“甲子表”,我們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數,從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這也是商人的記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稱為“六旬表”。殷人將60乾支循環紀日,將60乾支分為6旬,每旬十日,殷王常常在旬末最後一天,即六癸日(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占卜詢問下一旬後十天禍福,稱之為“詢問”。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齊地刻著一份乾支表,也是我國最早的乾支日曆,字字清晰,完整無缺。
雖然商代採用乾支紀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的商代的乾支紀日。有資料證實可確知的紀日乾支是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的,從那時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乾支紀日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也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這對於核查史實所發生的準確時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鐘山記》中“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二十八日。
後來,乾支紀日更發展到紀年、紀月、紀時,形成乾支歷。此曆法至少從唐代開始,載於歷朝的黃曆中。
乾支除了用於記錄時間、占卜外,後來被賦予的功能就越來越多了。

套用領域

用於曆法紀時
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始又用乾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乾支,北宋時又將十乾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乾支註記,這就是乾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曆
此外,乾支註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曆中,兩種曆法同時並用。
乾支註記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如《馮婉貞》:“鹹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鹹豐,皇帝年號;庚申,乾支紀年。
用於序數、評級和分類
天干地支的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一般的序數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僅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在有機化學的命名中,1-10個碳原子的化合物用天干命名,如甲烷(1個C原子),乙烷(2個C原子),丙烷(3個C原子)以此類推……又比如乙烯(2個C原子),丁烯(4個C原子)。
用於儒學、理學、醫學、風水、術數和命理學中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乾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數;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衝突及其生滅。
天干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了解古代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與五行的關係

地支與五行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央;
醜(牛)、未(羊)屬陰土,中央。

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樑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與生肖的關係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醜,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醜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齧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月出之時,月本坎體,中含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戌時,戌”就是沒有牙齒的意思。狗沒有了尖牙利齒,就沒法磨碎食物,就意味著餓死故戌屬狗。亥時,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乾、支的五行屬相
01甲子金鼠 ▪ 02乙丑金牛 ▪ 03丙寅火虎 ▪ 04丁卯火兔 ▪ 05戊辰木龍 ▪ 06己巳木蛇
07庚午土馬 ▪ 08辛未土羊 ▪ 09壬申金猴 ▪ 10癸酉金雞 ▪ 11甲戌火狗 ▪ 12乙亥火豬
13丙子水鼠 ▪ 14丁丑水牛 ▪ 15戊寅土虎 ▪ 16己卯土兔 ▪ 17庚辰金龍 ▪ 18辛巳金蛇
19壬午木馬 ▪ 20癸未木羊 ▪ 21甲申水猴 ▪ 22乙酉水雞 ▪ 23丙戌土狗 ▪ 24丁亥土豬
25戊子火鼠 ▪ 26己丑火牛 ▪ 27庚寅木虎 ▪ 28辛卯木兔 ▪ 29壬辰水龍 ▪ 30癸巳水蛇
31甲午金馬 ▪ 32乙未金羊 ▪ 33丙申火猴 ▪ 34丁酉火雞 ▪ 35戊戌木狗 ▪ 36己亥木豬
37庚子土鼠 ▪ 38辛丑土牛 ▪ 39壬寅金虎 ▪ 40癸卯金兔 ▪ 41甲辰火龍 ▪ 42乙巳火蛇
43丙午水馬 ▪ 44丁未水羊 ▪ 45戊申土猴 ▪ 46己酉土雞 ▪ 47庚戌金狗 ▪ 48辛亥金豬
49壬子木鼠 ▪ 50癸丑木牛 ▪ 51甲寅水虎 ▪ 52乙卯水兔 ▪ 53丙辰土龍 ▪ 54丁巳土蛇
55戊午火馬 ▪ 56己未火羊 ▪ 57庚申木猴 ▪ 58辛酉木雞 ▪ 59壬戌水狗 ▪ 60癸亥水豬

乾支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計算以及推算
萬年曆查知1995年為乙亥年。
用1995年的尾數查得知為乙,用年份(1995年)除以12的餘數為3查表的知3為亥,所以1995年為乙亥年。具體的算法如下:
先用年份的尾數查出天干,如2013年 3為癸;再用2013年除以12餘數為9,9為巳。那么2013年就是癸巳年了。
天干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公元前的換算表:
先用年份的尾數查出天干,如公元前2013年 3為戊;再用公元前2013年除以12餘數為9,9為子。那么公元前2013年就是戊子年了。
天干
7
6
5
4
3
2
1
0
9
8
地支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乾支與時間

乾支歷

乾支歷和陽曆是兩套不同的曆法。乾支歷又稱甲子歷,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曆法已施行了數千年,它完全參照黃道地日關係創建,以立春元旦,一個回歸年為一年。在當代農曆借用乾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這是籠統的標註;“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指出,乾支紀年是從立春起算。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乾支歷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乾支歷主要由乾支紀年、乾支紀月、乾支紀日、乾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乾支曆法是上古文明的產物,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部深奧的曆法。它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主要由乾支紀年、乾支紀月、乾支紀日、乾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乾支歷通過天干地支論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黃道面劃分出來的,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乾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須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目前,乾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乾支紀年

乾支紀年以天干和地支組成共60個乾支紀年(詳見上文序列表中的表格)(或見下文五行、屬相),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迴。
乾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乾支紀年
乾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60是10、12的最低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為甲申年,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曆和乾支歷是不同的曆法,年份起點不同。

乾支紀月

乾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錶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位。古代曆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醜”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不同朝代年歲開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而商曆是正月建醜,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三月建寅。秦歷是年開始於建亥,但仍稱十月。至漢武帝改歷,才復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乾支紀月自官方到民間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歲具注曆日》(伯3403)為例,各月起始點的定義,並非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節氣,此故,二月就定義成從驚蟄(二月節)至清明(三月節)前一日,余類推。敦煌具注歷以節氣為各月之始的規矩,或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但從現存各漢簡殘歷中,均可見到以朔日作為各月月建起點的情形。

乾支紀月歌訣

乾支紀月的推算較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訣為證(寅月為正月,寅為虎,又稱“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乾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乾從丙上起。
乙庚之歲戊為頭,——逢年乾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乾從戊上起。
丙辛必定尋庚起,——逢年乾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乾從庚上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逢年乾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乾從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乾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乾從甲上起。

乾支紀月圖表

為了便於推算,把他們的關係歸納於此表:
年天干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月乾公式:月乾=年乾*2+月支 (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干?
解:巳月乾=乙*2+巳=2*2+4=8=辛
與乾支紀年始於立春相對應,乾支紀月法採用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

紀月節氣表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乾支:
地支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甲或己年乙或庚年丙或辛年丁或壬年戊或癸年
辰月
清明-立夏
穀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寅月
小寒-立春
立春―驚蟄
大寒
雨水
十二月
一月
1月
2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乾支紀月是乾支歷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中,這使得乾支歷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流行不衰。而事實上”正月建寅”是與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觀察的周年運動有關,與地球環繞太陽一周期的時間相同。
節氣表:
立春
驚蟄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月初為節,月中為氣
乾支月,屬於陽曆月,每月含一節一氣,以節為始,以氣為中。月初為節,月中為氣。節氣歌中,每兩個字為一個月,第一字為節,第二字為氣(例如,春雨-寅月,驚春-卯月)。
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醜。

乾支紀日

乾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乾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周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換算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低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乾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曆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因為按照當代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約會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低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乾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乾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漢歷(農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乾支紀日比起記載某月某日,其優勢是非常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否有閏月存在。因為漢歷(農曆)每個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沒有閏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則計算將會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乾支的對應,則可以查萬年曆。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秦朝曆法,每年的第一個月為十月,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遊後過了9個多月(不算閏月),駕崩了。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天,但270天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313天。
用日期記日的失敗例子: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錯誤)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閏五月(共29天)。《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所以該問題答案應是1+29=30天。

乾支紀時

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晨子)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乾支,以台北時間(UTC+8)為準:
時辰地支台北時間甲或己日乙或庚日丙或辛日丁或壬日戊或癸日
子時
23時—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1時—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3時—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5時—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7時—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9時—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1時—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3時—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5時—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7時—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19時—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1時—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時間換算

公元推算乾支方法:注意,這裡的西元年的乾支,僅表示此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個西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的回歸年乾支。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年2月4日——2016年2月4日)

序數法

天干
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天干序數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序數按:1(寅),2(卯),3(辰),4(巳),5(午),6(未),7(申),8(酉),9(戌),10(亥),11(子),12(醜)
年乾支推算:
①年乾公式:年乾=年份個位數- 3(適用於任何西元年,個位數小於3,借10)
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餘數(整除餘0,即餘12=醜)
③年支簡化:
(西元年末二位數-1)-12*N=年支(適用於20世紀,即1900—1999年)
(西元年末二位數+3)-12*N=年支(適用於21世紀,即2000—2099年)
例:求2015年乾支?
解:2015年乾=5-3=2,2=乙,故2015年天干為乙
2015年支=15+3-12=18-12=6,6=未,故2015年地支為未
綜上,2015年乾支為乙未
例:求公元189年乾支?
解:189年乾=9-3=6=己,189年支=(189+7)/12餘4=巳,189年乾支為己巳
月乾支推算:
①月乾公式:月乾=年乾x2+月支(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②簡化公式:(和取個位)
亥月乾=年乾x2
子月乾=年乾x2+1=寅月乾
丑月乾=年乾x2+2=卯月乾
例:已知2015年為乙未年,求2015年申月天干?
解:2015年乙未年,天干為乙,乙=2,申=7
申月乾=乙x2+申=2*2+7=11,個位=1,1=甲,故申月天干為甲
例:求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
解:亥月乾=壬x2+亥=9*2+10=18+10=28,個位=8,8=辛,故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為辛
(註:亥月天干公式,可直接簡化為:亥月乾=年乾x2)
例:求戊子年,子月天干?
解:子月乾=戊x2+子=5*2+11=21,個位=1=甲,故戊子年子月天干為甲
日乾支推算:
乾支紀日,民間往往採取元旦乾支推算法,進而推定陽曆某天干支,由於閏年都是在申子辰年,366天,平年都是365天,天數固定,每月天數也都固定,因此只要知道元旦的乾支,就能推算出該年各天干支,距離元旦多少天,減去60倍天數,就能推算出某日乾支。
時乾支推算:
天干
(晨子)
(夜子)
序數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支
注意:晨子=-1,夜子=11。因子時、丑時是每日的前兩個時辰,順序置前,地支序數也應置前,故將子醜置前:子=-1,醜=0,寅=1,卯=2…子=11。由於子時作為日期分界線,被一分為二,分為晨子和夜子兩個小時,晨子(0點-1點),子=-1。夜子(23點-24點),子=11。八字中,夜子時(23點-24點),仍屬於今天,仍用今天日乾。
①時支公式:時支=小時÷2-1(小時為偶數),時支=(小時+1)÷2-1(小時為奇數)
②時乾公式:時乾=日乾×2+時支(晨子=-1,夜子=11)
例:求1:45,23:43,18:58,0:38時支?
解:時支:(1+1)/2-1=0=醜,(23+1)/2-1=11=子,18/2-1=8=酉,0/2-1=-1=子
(註:八字中,出生時間宜根據出生地所在時區,採用真太陽時。推算時柱乾支,分鐘可以忽略不計,只用整小時推算)
例:求乙卯日17:30的乾支?
解:時支=(17+1)/2-1=8=酉,時乾=乙*2+酉=2*2+8=12,個位=2,2=乙,故17:30乾支為乙酉
例:求戊午日0:50、10:50、22:05、23:49乾支?
解:0:50——時支=0/2-1=-1=子,時乾=戊*2+子=5*2-1=9=壬
10:50——時支=10/2-1=4=巳,時乾=戊*2+巳=10+4=14,4=丁
22:05——時支=22/2-1=10=亥,時乾=戊*2+亥=10+10=20,0=癸
23:49——時支=(23+1)/2-1=11=子,時乾=戊*2+子=5*2+11=21,個位=1=甲
(註:23:49未到24點,是夜子時,仍屬今天,用今天日乾戊) 
例:求甲子日0:20和23:40乾支?
解:0:20——時支=0/2-1=-1=子(晨子),時乾=甲*2+子=1*2-1=1=甲
23:40——時支=(23+1)/2-1=11=子(夜子),時乾=甲*2+子=1*2+11=13,個位=3=丙
推算公元前年乾,公元前年支
①公元前年乾公式:公元前年乾=8-公元前年個位數 (個位為9,8-9=-1,加10,-1+10=9=壬)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8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乾支?
解:前22年乾=8-2=6=己,前22年支=12*2-22+8=10=亥,前22年為己亥年
前155年乾=8-5=3=丙,前155年支=12*13-155+8=1+8=9=戌,前155年為丙戌年
除法:
公曆紀年在時間維的標度是均勻的,而乾支紀年在時間維上是不均勻的。
天干地支紀年與公曆的近似換算,已知公曆年份,求對應乾支
公元後的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除以12得到的餘數(保留到小數點後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
公元前的年份的計算方法:先用大於所求年份的60的倍數減去所求年份(的絕對值),然後再減去2;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干, 除以12得到的餘數(保留到小數點後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
把天干數和地支數合併起來,即為所求的乾支年份。此方法的根據是公元4年為甲子年(沒有公元0年)。
計算例1: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計算其乾支。
解:(184-3)/10=18.1,餘數為1,故天干為甲(1為甲,2為乙…癸為0);
(184-3)/12=15.083,0.083/0.083=1,故地支為子(1為子,2為醜…10為酉,11為戌,0為亥)。
因此,公元184年為甲子年,所以黃巾起義時在官府門前都貼有“甲子”字條,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計算例2:計算公元2042年的乾支。
解: (2042-3)/10=203.9,餘數為9,故天干為壬;
(2042-3)/12=169.916,0.916/0.083=11,故地支為戌。
因此,公元2042年為壬戌年。
計算例3: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計算其乾支。
解:60*10-551-2=47,47/10=4.7,餘數為7,故天干為庚;
47/12=3.916,0.916/0.083=11,故地支為戌。
因此公元前551年是庚戌年。

推算年份

由於天干地支每60年一循環,所以不能直接根據乾支計算對應的年份數值。但是可以根據乾支計算出對應於60年中的第幾年,從而進一步推算。
設x為天干對應的次序,甲-癸依次為1-10;y為地支對應的次序,子-亥依次為1-12.那么對應次序z的計算公式為:
z = 6x - 5y,
如果為負,可再加60。
其計算根據是同餘方程:z≡x (mod 10),z≡y (mod 12),x≡y (mod 2),解得z≡36x+25y (mod 60),進一步化簡即得。
中國近代史中許多歷史事件均以天干地支紀年為基礎進行命名如:辛酉政變就在1861,甲午戰爭就在1894年,戊戌變法就在1898年,辛丑條約就在1901年,辛亥革命就在1911年,壬子癸丑學制頒布在1912-1913年。

日乾支推算表

日乾支推算表,又名日柱推算表、一紙萬年曆。一張表,能推出表上幾百年的每一天的乾支,十分快捷,便攜袖珍,山東任紅岩原創,推薦給廣大命理師,從此日柱瞬間可知。
年數表(1950年—1999年)
19年
19年
19年
19年
19年
50
31
60
24
70
16
80
9
90
1
51
36
61
29
71
21
81
14
91
6
52
42
62
34
72
27
82
19
92
12
53
47
63
39
73
32
83
24
93
17
54
52
64
45
74
37
84
30
94
22
55
57
65
50
75
42
85
35
95
27
56
3
66
55
76
48
86
40
96
33
57
8
67
0
77
53
87
45
97
38
58
13
68
6
78
58
88
51
98
43
59
18
69
11
79
3
89
56
99
48
年數表(2000年-2049年)
20年
20年
20年
20年
20年
00
54
10
46
20
39
30
31
40
24
01
59
11
51
21
44
31
36
41
29
02
4
12
57
22
49
32
42
42
34
03
9
13
2
23
54
33
47
43
39
04
15
14
7
24
0
34
52
44
45
05
20
15
12
25
5
35
57
45
50
06
25
16
18
26
10
36
3
46
55
07
30
17
23
27
15
37
8
47
0
08
36
18
28
28
21
38
13
48
6
09
41
19
33
29
26
39
18
49
11
月數表(月數表萬年通用,最好背熟)
月份
月數
月份
月數
3月
0
4月
31
5月
1
6月
32
7月
2
8月
33
9月
4
10月
34
11月
5
12月
35
下年1月
6
下年2月
37
日柱公式:日乾支序數=年數+月數+日期(和大於60,則減60。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數)
計算結果即日乾支序數,若大於60,則減去60。1月和2月的年數要歸上一年,年數要用上一年的年數,可以將1月和2月看作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例如求2015年1月30日乾支,年數要看2014年,2014年數=7,不能用2015年數,月數不變。年數適用範圍:此年3月-下年2月。
命理師最好將月數表背熟,只要知道年數,往後366天每天日柱瞬間可知,一紙萬年曆在手,百年日柱盡可知。對於要求更高的盲派占卜師,則建議將年數表和乾支表也背熟。
例:求1987年7月18日,1997年1月15日,2008年8月8日,2015年11月21日,2016年2月14日乾支?
解:查表得知
1987年7月18日=1987年數+7月數+18日=45+2+18=65-60=5=戊辰
1997年1月15日=1996年數+1月數+15日=33+6+15=54=丁巳 (1月、2月用上一年數)
2008年8月8日=2008年數+8月數+8日=36+33+8=77-60=17=庚辰
2015年11月21日=2015年數+11月數+21日=12+5+21=38=辛丑
2016年2月14日=2015年數+2月數+14日=12+37+14=63-60=3=丙寅 (1月、2月用上一年數)

其它相關

相關解讀

天干地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簡稱為“乾支”,天干共有十個字數,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個字數,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知識告訴人們,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的分類,和有一個五行性質的分類,具體的分類劃分為:
天干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乾,屬於陽,說明它們都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
乙、丁、己、辛、癸屬於陰乾,屬於陰,說明它們都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於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於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於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於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地支分陰陽:子、寅、辰、午、申、戌同屬於陽,分屬於陽,說明它們具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醜、卯、巳、未、酉、亥同屬於陰,分屬於陰,說明它們具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屬於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巳午同屬於火,午為陽火,巳為陰火;申酉同屬於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子亥同屬於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辰戌醜未同屬於土,辰戌為陽土,醜未為陰土。
乾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陽乾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從甲子開始,繼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為止,共合為六十數,之後再從甲子開始循環。
天干的運行周期為十,以十個時辰、十天、十個月、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地支的運行周期為十二,以十二個時辰、十二天、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製造出一個以六十個時辰、六十天、六十個月、以及六十年為一周的運行周期,並不斷地有序地反覆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由於天干地支配合產生的周期以天干“甲”與地支“子”為開始,因此人們又將這個以六十為一個過程的周期稱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確地告訴人們,在我們生活的空間內,在天上存在著一個以十進制為一個循環周期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的自然運動程式,在地上存在著一個以十二進制為一個循環周期的規範化與標準化的自然運動程式,它們都是出自於大自然的創作,是不可人為更改的自然規律。
如果說一年有十二個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個地支有著相對應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著倍數的相應,人們會覺得很有道理,因為時支和月支的變化周期有具可觀察性,如果說還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難有說服力,因為誰也不能感覺到和能夠觀察到這兩個周期性的變化所在。
再說天干的十進制,雖說十進制是現代社會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計量標準,但要說天上也存在一個十進制的自然運動,這未必有人相信,這個自然運動的主體是什麼?運動的過程怎樣進行?能夠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嗎?
古代的人們為什麼要創造出一套天干?為什麼又要創造出一套地支?它們是根據什麼為依據,通過怎樣的方法產生出來的?當現在人們要追溯它們的起源時,確實遇到不少的難度,因為古代的人們根本就沒有留下為什麼要創造天干地支的解釋,現在人們對天干地支的認識,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說的那一套照搬,幾千年來都沒有一點突破性的新意。由於缺乏創造過程中的原理和依據,現在人們對天干地支提出質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問,這是很應該的,只有大膽地提出疑問,細心地研究考證,才能有所發現。
怎樣才能解開天干地支之謎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陰陽理論為基礎,以五行原理為工具,因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宇宙間一切物質都由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創造,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按照五行原理運行,只要抓住陰陽五行的理據,結合現代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在破解了陰陽與五行以後,運用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破解了天干地支之謎,從一步步的破解中,發現了古代人們創造天干地支的現實依據和基本原理,發現了它們創造天干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干地支的真實用意
天干與地支有什麼作用呢?人們最普遍的認為,它們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工具,它可以記時,記日,記月,記年。相信稍有點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中華民族很早以前就運用它來記載時間了,年有乾支,月有乾支,日有乾支,時有乾支。乾支真的只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嗎?如果從表面現象上看,乾支的確是在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時間歷史,在公元歷還未進入中國的時代,古代人一直用乾支在記載著年代,記載著每個月,每一天,每一個時辰,乾支紀年有著漫長的歷史記載為根據,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
如果從本質內涵上看,用乾支記載時間的說法卻又顯得有很大懷疑,如果單純是為了記載時間的話,不論從哪個角度上看,用數字記載時間比用乾支記載時間都方便簡單,而且容易追溯,數位化必然是最優越的記載工具,以公元記年為例,數字記載的最大好處是逐漸進位,採取十進制的計算方法,每一年都會在一個相同的數列順序上,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準確時間位置,不會與其他年份錯亂。
但乾支記時就麻煩多了,每個年份只有固定的乾支年號,卻沒有自己固有的數字時間定位,這乾支六十年後一循環,單說甲子年,到底是哪個甲子年?以公元紀年以來的兩千年當中,就有幾十個,重複實在太過多,而且歷史越長,重複越多,顯然,乾支紀年怎么也比不上數字紀年簡單清楚。
懷疑天干地支為記載時間的工具,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在實踐中,天干地支不僅僅被用作記時間這么簡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還被中華民族廣泛地套用於預測之中。天干地支具有的預測功能,經過中國人長期的運用,證明有非常高的準確度,這讓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天干地支是超越現代科學的先進知識,它有可能隱藏著宇宙的秘密信息,隱藏著氣候變化的秘密程式,隱藏著人類生命的神秘密碼,隱藏著事物發展過程的神奇節奏,如果它沒有隱藏著這些人們未知的秘密,天干地支又怎可能用於準確的預測呢?
人們將乾支用於預測方面,則是對乾支所起作用的無限高度發揮,這也不是創造天干地支的原意。嚴格地說,古代人們創造天干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來記載時間,也不是用來記載什麼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來記載天上與地上風、寒、濕、燥、火這五行之氣的運動變化情況,準確地忠實地記載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運行的盛衰狀態和規律特點,這才是天干地支隱藏的最大秘密。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義也不是用來記載時間,而是用來記載在特定時間內天上五行之氣的狀態與地上五行之氣狀態的,比如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它記載的是每一年當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氣的性質是什麼,地上五行之氣的性質是什麼,如甲子年,它要表明的是,在當年之中,天上以為逐漸增強的風氣為統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漸增強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如癸亥年,它要表明的是,在當年之中,天上以逐漸衰弱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漸衰弱的寒氣為統管的主宰。同樣,每月,每天,每時的乾支,也是記載著當時的天氣性質和地氣性質。
為什麼古代人要不厭其煩地記載下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規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氣不但對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且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狀態,一方面可以用來分析未來環境氣候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面可以用來預測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趨勢,能夠預測未來的環境趨勢,這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即使在現代社會,對未來環境狀態變化趨勢的預測,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不過是現在的預測手段比過去更加先進更加科學而已。
如果天干地支只是對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的記載,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認識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的變化規律呢?很明顯,天干與地支所反映的是兩個不同位置上發生的問題,那么這製造出天干規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麼?製造出地支規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麼?也是在問:到底是誰製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氣的運行程式規律?是誰製造出了地上五行之氣的運行程式規律?解開這兩個問題,才是全面認識天干地支的根本所在。
天干地支記載的只是天上與地上五行之氣,這說明是對現實世界認識的記錄,是一種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高,是一種從普遍原理到基本規律的的發現,現代的人們試圖破解這個秘密時,也必須遵從一條從感性認識開始的道路,從親身的體現中發現問題,在發現的問題中找出原理。對於天上的五氣,人們怎樣去感受?這存在有一個方法上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對於地上的五氣,既然它在地上,就必然能夠被人們感覺到,它的產生原因也容易被發現,根據先易後難的做事原則,認識地支五行之氣的規律,追溯地支的產生原因,必須是首選題目。

相關規律

在術數和命理學中,天干地支間的相互作用見右圖。
天干地支
甲骨文分析:
從乾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字形源於十天干衍生。
癸孕甲,稱子 
己孕庚,稱醜
乙孕丁,稱寅 
乙孕丙,稱卯
己孕辛,稱辰 
丁孕己,稱巳
丁孕戊,稱午 
戊孕庚,稱未
辛孕癸,稱申 
辛孕壬,稱酉
戊孕辛,稱戌 
癸孕乙,稱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