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中國通史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中國通史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中國通史(經典珍藏)》為我國歷史事實與演進過程的一個簡要敘述,意在使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比較清楚而客觀的概念。《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中國通史(經典珍藏)》所述,上探舊石器時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文字淺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敘說清晰。見解持正,數千年中國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節點,前因後果。書中配有適量插圖。以方便讀者對史事有更為感性、系統的認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中國通史
  • 作者:黃勇 馬艷明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3月1日
  • 頁數:434 頁
  • 開本:10 開
  • ISBN:7805464995, 978780546499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中國通史(經典珍藏)》以時間為序,將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歷史功績、文化成就等諸多內容集於一書,以保持歷史敘事的完整性與延續性為基礎,將全書內容按照發生的先後次序分為史前史、西周春秋戰國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西夏中華民國等二十五章,按照歷史影響和時間長短,進行了或詳實細緻或簡明扼要的敘述,完整地描述了中國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華夏民族的發展歷程,從巨觀上把握中國歷史,從中探知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圖書目錄

平額廣眉的藍田人
火的使用
傳說中的有巢氏
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
遼寧金牛山人類化石
廣東曲江馬壩人
中石器文化
最早的中國農具
山頂洞人
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
私有制發展
的傳說
原始公社制度
大禹治水
大會諸侯,劃定九州
成湯滅夏建商
伊尹建功於商初
殷商的遷都
祖甲的政治改革
紂王的淫亂和暴虐
武王伐紂,殷商滅亡
殷商疆域
商代陶器與原始青瓷
貝幣成為貨幣形式
甲骨文與殷商歷史
二里頭宮室宗廟
西周
周文王臣服於殷商
安撫殷民
周公旦攝政
東征平叛,安定東方
周昭王征討荊楚
周穆王征戰犬戎部族
周王室的進一步衰敗
宣王復興周室
平王與攜王兩王並立
百姓與庶民
西周經濟的變化
春秋
周平王遷都
秦國的崛起
陽燧生火
諸侯國興起
魯國開始編《春秋》
強弩之末的鄭國
魯國太子允弒父
齊桓公即位
齊國的內亂
周王室內亂又起
魯國的權力之爭
齊桓公伐楚
齊桓公霸業終結
重耳入主晉國
晉文公的霸業
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鄭國商人智退秦師
秦穆公稱霸西方
楚莊王一鳴驚人
楚莊王問鼎中原
晉楚郯城之戰
周王室動亂再起
魯國實行“丘甲”制
晉齊鞍之戰
晉國的家族之爭開始
晉景公之死
吳國興起
晉秦絕交
晉國魏絳和
鄭國兩面討好晉楚
鄭國和晉國講和
子產的外交政策
鄭國子產“民主”治國
新式出現
周王朝二王並立
吳楚之爭
齊景公圖霸
衛國南子夫人弄權
吳師破越勾踐臥薪嘗膽
齊國陳恆奪權
名醫扁鵲
老子與《老子
戰國的經濟形勢
戰國初期天下形勢
木工始祖魯班
楚國勢力復盛
子夏傳授孔學
魯三桓攻魯哀公
三家分晉
晉國趙氏的內部爭權
魏文侯以儒術稱強
李悝的政治改革
吳起論治國之道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中國首創生鐵鑄造技術
儒墨之爭
韓國滅亡鄭國
甘石星經》書成
魏國公子爭奪君位
魏開運河
兩周分裂
商鞅入秦
周王室被一分為三
顓頊曆》問世
商鞅第一次變法
戰國刺繡工藝
尚書》編成
戰國銅塑
戰國制衡器
商鞅的第二次變法
孫臏兵法》與兵家思想
商鞅誘擒魏公子
長城與戰國政治
趙國修築長城
張儀相秦初見成效
楚帛書》形成
陳軫代齊國說退楚軍
屈原任楚左徒
張儀相魏
義渠國大敗秦軍
燕王讓王位於相國
戰國釀酒
儒法之爭
張儀誑楚
燕昭王求賢燕國復興
秦國攻克宜陽
齊、魏、韓三國聯軍攻楚
秦國誘捕楚懷王
屈原與《離騷
屈原作《九歌
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
秦、齊稱帝未成
秦國合縱攻齊
燕國大破齊國
屈原沉江身亡
秦國圍攻大梁
中國現存最早的大豆
司南開始使用
趙敗秦於閼與
秦國大將白起自殺
趙人“毛遂自薦”
秦國李冰興修水利
大商人呂不韋的奇貨
秦國滅亡東周
秦國建鄭國渠
李斯諫逐客令
孟子與鄒衍
老子與莊周
散文與詩賦
戰國文化的一般狀況
秦國統一中國
秦統一的原因
秦王贏政始稱皇帝
秦朝推行封建官僚制度
秦始皇統一法律
秦始皇統一簡化文字
秦王朝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阿房宮和驪山皇陵
空前絕後的秦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焚書坑儒
秦始皇下令統一貨幣
劉邦項羽起兵反秦
秦二世被逼自殺
子嬰降劉邦秦朝覆亡
劉邦滅亡秦朝
劉邦東還安定“三秦
項羽稱霸,分封諸侯
劉邦稱帝
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西漢政治概況
幾個重要的制度
工商業與工商
官營手工業
地主、大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奴隸主
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七國之亂被平定
張騫出使西域
蘇武受命出使匈奴
武帝託孤
煉鋼技術的發明
王昭君出塞
大司馬王莽主政
王莽托古改制
王莽稱帝建立“新”朝
王莽的經濟改革
對匈奴的全面戰爭
爾雅》成書
二十四節氣”定型
經學、史學、歷數學、諸子
文學
農民大起義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東漢前期政治概況(漢光武帝漢章帝共六十四年)
東漢後期政治概況(漢和帝漢靈帝共一0一年)
分裂前期政治概況
經濟概況
農業
創造性的手工業
工商業
漢文化對周鄰諸族的影響
班固繼父志補纂《漢書》
王充著《論衡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董卓入京亂政
王允呂布謀殺董卓
華佗成為外科鼻祖
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
曹丕稱帝
劉備繼漢統在成都稱帝
蜀相諸葛亮定南中
孫權聯蜀稱帝
蜀相諸葛亮身死五丈原
曹魏政治
蜀漢滅亡
經學、哲學、科學、宗教
史學、文學、藝術
司馬炎受禪稱帝
石勒襄國建制
石勒殺王浚
蘇峻祖約之亂爆發
石勒稱帝
桓溫廢晉帝,獨攬朝政
秦兵向南進攻占取襄陽
慕容垂稱燕王
孫恩起兵
十六國分布形勢圖
五胡內遷與獨立
趙燕更替
前秦興起與南征
諸國混戰
北魏一統
疆域與行政區劃
其他民族
軍事制度
社會
人口
經濟
文化
宗教
文學
藝術
劉裕創宋
魏通西域
拓跋魏統一北方
宋文帝下詔北伐
祖沖之制訂《大明曆
宋魏間再次爆發戰爭
馮太后臨朝稱制
蕭道成建齊
魏始鑿龍門石窟
蕭衍代齊建梁
高洋建齊伐魏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
陳霸先建陳代梁
北周作《大律
北周突厥伐齊
宇文周統一北方
楊堅稱帝建隋
隋文帝頒布均田令
楊堅廢除辟署制
隋滅陳統一南北
楊堅改革兵制
隋滅後梁
隋築新都大興城
隋平江南豪族叛亂
隋代的賦役制度
楊堅出征高句麗
楊廣弒父
楊廣謀廢蜀王
大運河貫通南北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李密設宴殺翟讓
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亡
李淵建唐
李世民大破劉武周
唐頒行戶籍法
均田制與租庸調法
唐代科舉制度
太宗整頓府兵制
武后殺長孫無忌
武則天改唐為周
狄仁傑拜相
李隆基受禪即位
唐大敗吐蕃
玄宗赦安祿山
李林甫拜相
玄宗冊楊太真為貴妃
安祿山兼御史大夫
楊國忠拜相
安祿山起兵反唐
顏真卿起兵討叛
郭子儀平河東
史思明降唐
李光弼邙山之敗
收復東京
吐蕃侵入長安
朱全忠代唐稱帝建(後)梁
晉王李存勖大破梁軍
李存勖稱帝建(後)唐
(後)唐滅(後)梁
石敬瑭割地建(後)晉
劉知遠稱帝建(後)漢
劉崇晉陽稱帝建北漢
成立樞密院
趙匡胤親征北漢
宋代科舉
宋軍大敗軍於滿城
王安石上萬言書
趙頊改革官制
趙構即位宋室南遷
李綱為相
王彥組織抗金“八字軍”
岳飛收復建康
張俊議北伐齊
宋金第一次和議
岳飛應詔班師
柘皋之戰宋大勝金
趙構削奪眾將兵權
抗金名將岳飛慘遭殺害
宋金達成紹興和議
著名抗元將領文天祥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阿保機採取新措施
遼朝重臣韓德讓
改革法令
東侵高麗
遼金議和
党項族的由來
李繼遷割據地盤
定兵制立軍名
元吳稱帝建國
夏宋好水川之戰爆發
夏遼之戰
夏宋議和
蒙古滅西夏
女真族的由來
女真建立的三大聯盟
阿骨打建立金朝
金太祖破遼
天祚帝降封海濱王
創造女真文字
勃極烈制度
東京遼陽政變
蒙古族的起源
鐵木真被推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發動對外戰爭
忽必烈在全國設行省
忽必烈推行“漢法”
大都發生帝位之爭
元廷嚴格軍官世襲制度
元朝國力衰退
朱元璋參加義軍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立稅法
朱元璋稱吳王討元
朱元璋建明朝
朱元璋改革政治體制
大明律》頒行
鄭和七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親征蒙古
朱棣遷都北京
巡撫制度的形成
于謙率兵擊潰蒙古軍
明設“九邊”修築長城
戚繼光防倭
俞大猷、戚繼光破倭於福清、興化
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與“一條鞭法
閹黨專權
魏忠賢矯詔殺王安專制朝政
魏忠賢遣宦刺探邊事
東林黨與魏忠賢的鬥爭
皇太極施計袁崇煥被殺
下詔清查魏忠賢餘黨
李自成偽降突圍
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李自成被推為闖王
李自成建大順政權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大清國更易舊制
多爾袞攝政
吳三桂導引清軍入關
李自成反攻失敗
康熙即帝位,四大臣輔政
玄燁親政
康熙設計擒權臣
吳三桂叛清
康熙帝設立南書房
三藩”反清平息
廢止海禁,開海貿易
台灣回歸大陸
康熙帝招賢納能
清朝實行人丁稅制大改革
康熙帝頒布海外貿易禁條實行禁海
賦稅制度大改革
設立軍機處
清朝派兵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清政府頒定鴉片禁令
林則徐在湖廣嚴禁鴉片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中美《望廈條約》訂立
上海租地章程》公布
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太平軍攻克南京正式建立農民政權
英、美、法三國要求修改條約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大變亂
英國挑起“亞羅號”事件
英法聯軍入侵中國
英法兩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英法聯軍劫掠焚燒圓明園
沙俄侵吞中國東北大片領土
中俄天津條約》簽訂
垂簾聽政慈禧獨攬大權
左宗棠收復新疆
中俄簽訂《伊犁條約
中法戰爭爆發
維新思想興起
康有為上皇帝書
中日海軍進行黃海大戰
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
中日《馬關條約
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從“扶清滅洋”到“掃清滅洋”
八國聯軍入侵華北
沙俄武力侵占東北三省
慈禧挾光緒皇帝倉皇出逃
辛丑條約》簽訂
清廷下詔“變法”
“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措施
中國同盟會成立
孫中山與“三民主義”
孫中山、黃興發動黃花崗起義
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
武昌中華民國軍政府成立
南京臨時政府制定法令措施
溥儀退位
袁世凱就任
國民黨成立
袁世凱初步確立獨裁統治體系
袁世凱“善後大借款
南方革命黨人“二次革命”失敗
袁強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
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
袁世凱成為“終身總統”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條
袁世凱稱“中華帝國皇帝”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張勛復辟帝制
段祺瑞專制賣國護法與毀法矛盾尖銳
軍閥割據局面形成
護法運動的失敗
南北和會的召開及破裂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中共發動和領導第一次工運
孫中山發動第二次護法戰爭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孫中山不幸逝世
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五原誓師馮玉祥率部投身國民革命
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國民政府定都武漢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局面形成
武漢國民政府加速右轉日趨反動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寧漢合流
寧、漢、滬三方實現合作國民黨“統一”告成
蔣介石結束北伐
孫中山靈柩奉安南京中山陵
中共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
王明“左傾”冒險主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土地革命路線和分配土地政策
“九一八”事變爆發
“一二八”事變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
偽滿洲國建立
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
紅軍第四、第五次反“圍剿”
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
溥儀稱“滿洲帝國”皇帝
中央紅軍被迫放棄蘇區開始長征
國民黨軍占領中央蘇區實行白色恐怖
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
日本公開策動“華北自治”
中央紅軍勝利結束長征
北平學生髮動“一二九”運動
全國抗日民主運動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中共中央通電停戰議和一致抗日
西安事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日軍製造“七七”盧溝橋事變
日攻陷北平天津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洛川會議
平型關首戰告捷
南京大屠殺
台兒莊戰役取得重大勝利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汪精衛集團公開叛國投日
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
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論抗日民主政權》
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
日軍攻占香港
蔣介石就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日偽軍頻繁“掃蕩”華北
日汪達成新的“合作”協定
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
中共王明“左”傾轉右傾
美、英、中三國首腦通過《開羅宣言》
八路軍南下部隊在延安閱兵
《雅爾達協定》
中共“七大”召開
國民黨“六大”召開
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
國共軍隊舉行全國反攻
蘇聯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
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
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渝談判
國共舉行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簽訂
中共確立“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國民黨軍事進攻,解放區受挫
毛澤東飛返延安
國共談判繼續進行停戰協定簽訂實施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中共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被粉碎
中共制定粉碎蔣軍進攻的方針政策
解放軍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
第二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中共中央在陝北召開十二月會議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
中共中央機關進駐西柏坡
人民解放軍統一編制
解放軍發起遼瀋戰役國共戰略決戰開始
人民解放軍發動淮海戰役
毛澤東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
蔣介石“求和”“引退”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李宗仁任代總統國共和談開始
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
人民解放軍向全國勝利進軍

序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有著五千年之久的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具有無以倫比的強大凝聚力、堅韌頑強的輝煌生命力、推陳出新的持續創造力和與時俱進的現實適應力,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就根基於此。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閱讀歷史,可以熟知一個民族的興衰更替;品味歷史,可以洞察歷史中蘊含的勝負之道與內在規律;學習歷史,運用歷史的眼光審視現實問題,並從豐富的歷史智慧中激發現實的靈感,這是當今任何一個有志者不可忽視的課題,也是歷史學習在現實運用的奧義所在。特別是身處當今飛速變幻的世界,唯有洞察歷史史實之中包含的深厚底蘊,方有可能增進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與把握,方有可能在日新月異的挑戰中與時俱進,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
《中國通史》以時間為序,全書在進行歷史事件敘述的同時,還對同時期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描述,以便立體全面的呈現歷史的全貌,可使讀者對歷史事件進行全方位的把握。本書還配以多幅精美圖片,圖文照應,作為對文字的解釋與補充。
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了解中國歷史,以史為鑑,與時俱進,在積累中國歷史知識的同時領悟到歷史的智慧和現實的處世之道。全書結構嚴謹,詳略兼宜,語言生動。引導讀者解讀一幕幕生動歷史,品鑑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將繁雜紛復的史實變得清晰明白,並讓千古流傳的智慧啟迪人們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