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民政府(1926年12月5日——1927年8月25日),是由以汪精衛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的,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由廣州遷都的第一個政府。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武昌,國民革命重心由珠江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同年12月,一批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到武漢。為了不致使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權力中斷,到武漢的委員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行使中央最高職權,後選定南洋大樓。聯席會議的成立,標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
武漢國民政府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域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國民政府又組織管理京兆區委員會,以財政、外交、交通等部長,漢口、武昌二市市長以及防軍司令等九人為委員,管理京兆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併入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中山大道,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國民政府
- 建立時間:1926年12月5日
- 辦公地址:武昌總司令部行營
- 位於:漢口中山大道708號
- 截止時間:(1926年——1927年)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區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當年,國共兩黨的重要領導人汪精衛、徐謙、宋慶齡、孫科、宋子文、鄧演達、陳友仁、毛澤東、董必武、吳玉章、何香凝、唐生智、詹大悲等均在這裡活動過。據《武漢革命勝跡》一書介紹,當年這裡共作出200多項重要決議,內容涉及整頓交通、金融,處理勞資糾紛,懲治土豪劣紳等,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是領導中國人民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一洗中國人民近百年的屈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南洋大樓三樓大廳召開,會議堅持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限制了蔣介石的軍事獨裁,提高了黨權,支持了工農運動,是一次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對國民黨右派鬥爭取得重要成果的會議。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後,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修訂,對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人事作了重大調整,在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上有重要意義。武漢國民政府作為國共合作的組織形式,繼續推進國民革命事業,但後期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以失敗告終。
政治制度的變更
舊址
相比而言,中山大道708號沉靜著,這座六層樓的百年大廈俯瞰著江漢路這條商業老街,見證著它的百年興衰。大廈的外牆上寫著“中國南洋兄弟菸草有限公司”,記錄著百年前愛國華僑簡氏兄弟在這裡投資興建南洋兄弟菸草有限公司的歷史。
大門左側有一塊漢白玉石牌,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廳內有木製樓梯與電梯,大家徑直上到三樓,“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的字樣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