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起因,過程,攻占上黨,廉頗固守,趙國議和,兩軍換帥,白起用計,秦軍獲勝,結果,影響,評價,作戰雙方,軼聞典故,戰爭遺址,骷髏廟,白起台,永錄屍骨坑,長平古戰場遺址,相關爭議,時間爭議,人數爭議,相關影視,
背景
趙國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
趙武靈王進行“
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
秦國位於趙國的西面,是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最初的領地在秦(今天水市),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
秦穆公時,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逐步成為
戰國七雄之一。
起因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韓國進攻趙國,被趙將
趙奢大敗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這時,魏人
范雎入秦,提出了"
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據"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後轉向韓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並占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
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於是,韓國的國君
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
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於是,馮亭便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趙國的國君
趙孝成王和平陽君
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
趙勝和
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說:“好。”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
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
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過程
攻占上黨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軍隊攻打並占領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
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並占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
廉頗固守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
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
裨將茄(音:加,裨將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趙將廉頗兵敗,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占,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堅守在營壘里不出去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奪下趙軍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名趙國尉官。
趙軍初戰不利,趙國的主將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建營壘,剛好錯開秦軍控制小道(註:趙括就是由這小道被秦軍包抄後路包圍的),趙軍固守不出,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壁不出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戰場上,廉頗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而秦軍急於打開局面。然戰爭走向卻將被場外因素所干擾,時也,命也!相對秦王的老成,年輕氣盛的趙王將決定這次戰爭的走向!
趙國議和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
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說“鄭朱入秦,秦王與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趙孝成王最終沒有採納虞卿的
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痹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
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秦國丞相
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
反間計,並散布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
趙奢的兒子
趙括。”
趙王決定換將,當時李牧還年青,尚未出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趙王則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於是不顧
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一部20萬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見有機可乘,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
白起為上將軍,改命
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白起用計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
白起換下了
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
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秦軍獲勝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的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也有記載這裡白起坑殺趙兵指的並非活埋,而是斬殺後把其挖坑埋葬的意思。戰國策記載:白起把趙國降兵分化成很多部分.一天只給一頓飯,然後在一天夜裡令秦兵臉帶黑巾(這並非是隱藏身份,而是隱藏屠殺者的表情)對手無寸鐵的趙兵展開屠殺。最後挖坑將其埋葬。據說花了十天才埋葬完畢。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
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
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
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
周公、
召公、
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
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
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
燕國,東到
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
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
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結果
長平之戰以秦國獲勝而告終。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此戰後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
戰國歷史分期)。
趙孝成王後悔沒有聽從平陽君趙豹的建議,又因為趙括的母親先前阻止趙括出征時說的話,沒有誅殺趙括之母。
影響
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
王齕率一軍攻占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時候,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趙國與韓國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
遊說范雎。
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
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罷兵。白起得知此事後與范雎產生矛盾。
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
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近二十萬,即雙方傷亡超過六十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發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評價
王東滿詩云:當年血戰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兩千餘載一詞訓, 四十萬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華始幸有同衡。
作戰雙方
王齕:戰國末期
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
秦王,為秦國
宿將。在與趙國的多次戰爭中互有勝敗。
白起:戰國時期
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戰略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征戰皆全勝。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軍事家、戰略家,趙國苦陘(今
保定定州市邢邑)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因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
趙括:戰國時期
趙國人,趙國名將
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喜談兵學,曾幫助其父在不到一個月攻下齊國麥丘,受到嘉獎。長平之戰中戰死,落下“紙上談兵”的笑柄。
軼聞典故
紙上談兵
成語
紙上談兵,經常用於形容長平之戰失利的趙括。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戰爭遺址
骷髏廟
位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該廟始建於唐,後歷代均有修葺,廟記憶體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髏廟碑記。
據《高平縣誌》載,這裡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二十萬處,因為這裡殺人太多,後老百姓稱之為殺谷。唐明皇巡幸澤、潞兩郡,路過高平時,見頭顱似山,於是命官員擇骷髏廟一座,此廟分正殿和東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為頭顱山,更殺谷為省冤谷。骷髏廟以祭祀二十萬被坑殺趙卒之先靈。
白起台
在山西省晉城高平市王何村與王降村之間,有一條高大的土嶺,嶺上有個荒涼的土堆,當地民眾傳說: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清掃戰場收集頭顱,因頭顱太多而堆積成台,名叫“白起台”。
永錄屍骨坑
1995年,在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該是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非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由此而對幾千年“白起坑趙”之說提出異議。
長平古戰場遺址
長平之戰遺址,位於山西省晉城
高平市東西梁山之間
丹河附近河谷地帶。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
丹朱嶺,南到
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於重點保護區。
相關爭議
時間爭議
關於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有三種不同說法:
第一種是3年,即前262年-前260年,這個時間段的計算是馮亭降趙開始的一直到趙括全軍覆沒;
第二種說法是半年,即前260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這個時間段的計算是前260年四月秦趙開戰至九月趙括突圍失敗止;
第三種說法是21個月,即前261年年初至前260年農曆九月,這個時間段的計算是秦國攻占上黨開始一直到趙括全軍覆沒。
各方說法論著如下:
三年說
楊寬先生在《歷史教學》1983年第3期、1983年第11期先後著文《關於長平之戰的時間》、《再談長平之戰的時間》,認為長平之戰的時間範圍是三年。
依據是《呂氏春秋·應言篇》“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口”等的記載,認為是役應從《史記·秦本紀》所說“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計起,即“上黨降趙,秦因攻趙”,長平之戰事實上已經爆發,而兩軍經歷數載“相距”小打,終成短期大規模決戰。
楊寬還駁辯長平之戰六個月之說,是論者惑於《史記·秦本紀》為了行文方便把歷時三年的長平之戰都記在戰勝之年而形成的誤解。
半年說
張景賢先生在《歷史教學》1982年第9期、1983年第11期先後著文《長平之戰時間考辨》、《長平之戰時間再辨》,認為長平之戰的時間範圍是半年。
張景賢對史學界長平之戰歷時三年的傳統說法作出考辨,認為長平之戰作為一次戰爭,“應該從秦、趙雙方軍隊在長平開始接戰作為戰爭的爆發,到分出勝負停止軍事衝突而告結束”為戰爭持續時間,依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史記·趙世家》等史料,是役實際上由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四月至九月,僅歷時六個月。
張景賢駁辯歷時三年之說系把在此之前的由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韓一秦趙上黨之戰也合計於長平之戰的範圍之內,亦即將上黨之戰和長平之戰兩役混為一談了。
二十一月說
人數爭議
長平之戰的結局,傳統說法是趙軍全軍覆沒, 戰歿者5萬,投降被俘者40萬,降卒全被秦軍坑殺。但是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
宋裕先生在《
晉陽學刊》1983年第3期著文《白起坑趙卒有“四十萬”嗎》,又於《
河北學刊》1990年第6期著文《長平之戰的真象》。
兩文通過當時趙國可能有的人丁總數以及可能徵發長平的兵力的一般考證推理,認為所謂白起坑趙:卒“四十萬”是誇大之辭;而從白起敢於用僅25000人去絕趙軍後路、堵截援兵,以5000騎可分割穿插趙軍中路看,趙軍“四十萬”是不可能的;是役前期廉頗屢敗而改取守勢,只能以趙兵力薄弱解釋;又趙軍幾經突圍不成,趙括赤膊上陣以至身亡,說明於時趙兵所剩已不多,“長平之戰不過是一般的大戰”。
邵服民先生在《趙國歷史文化論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著文《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亦認為秦“斬首虜四十五萬”是可疑的;指出秦軍是為攻韓薄弱地區上黨而來,並非來打一場殲敵數十萬人的會戰,趙亦不會為此一役發空國之兵;趙軍被分割為二,不能迂迴騰挪,說明地形險要而狹小,實地考察省冤谷(谷口)雖比《寰宇記》所稱“六十步”略大一些,但在此坑殺40萬眾絕難實施,“白起或未有殺降,……或殺降數目距四十萬人相去甚遠”。
相關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