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

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

《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講的是公元前260年(周郝王下五十五年)長平之戰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治通鑑·周紀·長平之戰
  • 時間:公元前260年
  • 人物:周郝王
  • 來源:《資治通鑑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原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1)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瓮(2)沃焦釜然。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注釋

(1)讓:責備。
(2)瓮(wènɡ):陶製盛器,小口大腹。

譯文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國派左庶長王齕率兵進攻上黨,攻破後,上黨百姓被迫逃往趙國。趙國便派廉頗率軍駐守在長平,以接應上黨逃難的百姓。王齕於是就揮師討伐趙國。
秦軍屢屢打敗趙軍,廉頗便下令趙兵堅城固守。趙王以為廉頗損失慘重後更加膽怯,不敢迎戰,憤怒之餘,就多次斥責他。這時應侯范雎又派人帶上千金去趙國施行反間計,到處散布謠言說:“秦國所畏懼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廉頗極易對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趙王很快中計,任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道:“大王因為趙括有名望就重用他,這就像是粘住調弦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而不知道在戰場上隨機應變。”趙王不聽。
當初,趙括從小習讀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能夠與之相比;他曾經與父親趙奢探討兵法,趙奢也難不住他,但始終不肯說他有才幹。趙括的母親詢問緣故,趙奢說:“領兵作戰,是提著腦袋做事,而趙括談起來卻輕鬆自如。趙國不用他做大將也就罷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待到趙括即將出發,他的母親上書趙王,指明趙括不可重用。趙王問:“為什麼?”趙母回答道:“當年我服侍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的時候,親自捧著飯碗前去招待的將士有數十位,他的朋友有數百人。大王和貴族宗室給他的賞賜,他全部都分發給手下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過問家事。而趙括剛剛成為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朝拜,大小軍官沒有人敢抬頭正眼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絹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來,每天只是忙於查看哪裡有良田美宅可買的就 趙括紙上談兵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的父親一樣,其實他們父子是心思迥異的兩個人,還望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趙王卻說:“老太太你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母親因此說:“萬一趙括出了什麼差錯,我請求大王不要連累我治罪。”趙王同意了她的請求。
秦王聽說趙括已經升任為大將,便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改王齕為副將,並在軍中下令:“有誰膽敢泄露白起為上將軍的訊息,一律處死!”趙括來到軍中,全部廢除原來的規定,更換軍官,下令出兵攻打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逃走,卻預先布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不知中計,乘勝追擊,直搗秦軍營壘,秦軍堅守不出,趙軍無法攻克。這時,秦軍的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經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騎兵也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被斷絕。武安君白起趁勢下令精銳輕軍前去襲擊,趙軍倉促提兵,迎戰失利,只好堅築營壘等待援兵。
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草通道已經被切斷,便親自到河內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阻斷趙國的救兵及糧運。齊國、楚國增援趙國,趙軍缺乏糧草,請求齊國救濟,齊王不同意。周子說:“趙國對於齊國、楚國而言,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齒外面的嘴唇一樣,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一旦滅亡,明天災禍就會降臨到齊國、楚國頭上。因此救援趙國這件事,就應該像捧著漏瓦罐去澆燒焦了的鐵鍋那樣,刻不容緩。更何況救援趙國表現出的是高尚的道義;抵抗秦軍,更是顯示威名的好事;必須主持正義救援亡國,以顯示兵威擊退強大的秦國。不為此事傾盡全力反而愛惜糧食,這樣為國家謀劃真是個大錯!”齊王仍舊不聽。
到了九月份,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趙軍開始暗中互相殘殺,互相吞食。趙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趙軍進攻秦軍營壘,想派出四隊人馬,輪番進攻,但到第五次,仍無法突圍出去。無奈,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趙軍於是大敗,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秦國。白起說:長平之戰“當初秦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百姓卻不願歸順秦國而去投奔趙國。趙國士兵多反覆無常,如果現在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後患。”於是連哄帶騙地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較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趙兵四十五萬人,趙國因此大為震驚。

評析

長平之戰被評價為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鬥,不是因為作戰雙方的勇敢,而是由於秦將白起的殘忍。趙國派趙括帶兵,一步步把整個趙國推向深淵,戰敗之後,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而白起使用奸計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了四十五萬人,趙國大為震驚,從此衰落下去。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