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三十六計,故事背景,歷史典故,第二計謀,典故出處,用法示例,孫臏兵法,兵法原文,詞句注釋,戰爭案例,孔明智謀,班超故事,太平天國,其它相關,其它案例,現代案例,經驗教訓,人物簡介,田忌,孫臏,龐涓,趙成侯,
引證解釋
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
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的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
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
田忌、
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
魏軍,遂解趙圍。事見《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採用,稱為“圍魏救趙”法。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 ’之計也。”
《水滸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 ’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後語:孫臏救邯鄲——圍魏救趙
成語典故:戰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乾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乾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涉及人物: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三十六計
“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
檀道濟(?—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故事背景
公元前354年,
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後改向親附趙國,
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 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 不到一年時間,
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
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
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
孫臏得到
齊威王的
讚賞。
歷史典故
精簡版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
邯鄲,雙方戰守年余,
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
生命力。
完全版
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
齊國與魏國的
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
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
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
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
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
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
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
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第二計謀
圍魏救趙
原文: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注釋:①共敵:指兵力較集中的敵人。共,集中的。分:分散。②敵陽:指敵人精銳強盛的部分。敵:動詞,攻打。敵陰:指敵人必然存在的空虛薄弱環節。
譯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後各個擊破;正面攻擊敵人,不如迂迴攻擊其薄弱空虛的環節。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淺解: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按語: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臏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
批亢搗虛,
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按語之譯文: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臏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典故出處
此計名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林之戰。
《圍魏救趙》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
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公元436年),據《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
惠洪《
冷齋夜話》:“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用法示例
明·
施耐庵《
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
如之奈何?”
孫臏兵法
兵法原文
擒龐涓⑴
昔者,
梁君將攻邯鄲⑵,使將軍龐涓、
帶甲⑶八萬至於茬丘⑷。齊君⑸聞之,使將軍忌子⑹、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⑺□□□,將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⑻。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⑼,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⑽,北有衛,當途有市丘⑾,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徒舍而走平陵⑿。……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⒀?”曰:“
齊城、
高唐⒁。”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減□□都橫卷四達環塗⒂□橫卷所□陣也。環塗{車皮}甲⒃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⒄。環塗擊柀⒅其後,二大夫可殺也⒆。”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⒇,直將蟻附(21)平陵。挾{艹世}(22)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23)。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24)。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25),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26)。”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27),兼趣舍(28)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29),而擒龐涓(30)。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31)。
詞句注釋
……子曰:“吾……
……孫子曰:“毋待三日……” ⑴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龐涓,戰國時人, 早年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後被魏惠王任為將軍。
簡文中龐涓又稱龐子。⑵梁君,指魏國國君惠王(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 年在位)。魏國在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 又稱梁。
邯鄲,
趙國國都,今河北邯鄲。⑶帶甲,穿有鎧甲的士卒,此處泛指軍隊。⑷茬丘,地名,其地末詳。⑸齊君,指
齊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⑹忌子,即田忌,齊國的將軍,曾薦孫臏於齊威王。⑺衛,國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
淇縣),春秋時遷都帝 丘(今河南濮陽)。⑻平陵,地名。據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 則此平陵應在宋、衛之間。⑼東陽,地區名。戰邑,指平陵。意謂平陵是
東陽地區 軍事上的重要城邑。⑽ 宋,國名,原建都
商丘(今河南商丘),戰國初期遷都
彭城(今江蘇
徐州)。⑾ 市丘,地名,在魏國。⑿ 徙舍,拔營。走,急趨。⒀ 都,齊國稱
大城邑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長官。這裡似指那些率領自己都邑軍隊跟從田忌參加戰爭的 都大夫。孰,誰。⒁ 齊城、高唐,
齊國的兩個都邑。齊城,疑即齊都
臨淄, 在今山東臨淄。高唐,在今山東高唐、
禹城之間。⒂ 環塗,下文屢見,疑是
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環 塗”即“環途”,迂迴的意思。⒃ {車皮},疑借為彼此之彼。⒄
末甲,前鋒部隊。本甲,後續部隊。⒅ 柀,疑借為破。⒆ 孫臏的意思似是要犧牲“不識事”的二大夫,使魏軍產 生齊軍
軟弱無能的錯覺。⒇ 段,借為斷。意謂把齊城、高唐二大夫帶領的軍隊分 成兩部。(21) 蟻附,指攻城,形容軍士攻城時攀登城牆,如螞蟻附 壁而上。(22) 挾{艹世},一說借為浹渫,形容軍隊相連不斷。(23) 術,道路。意謂齊城和高唐二大夫的軍隊在行軍的道 路上大敗。(24) 厥,借為蹶(jue絕),摔倒,敗。(25) 請派遣輕快的戰車向西直趨魏國國都大梁城郊。(26) 以上兩句意謂把隊伍分散,讓敵人覺得我方兵力單 薄。(27) 輜(zi資)重,
軍用物資器材。(28) 趣,行進。舍,止息。趣舍,指行軍。“兼趣舍”就是急 行軍,晝夜不停。(29) 弗息,不停息。
桂陵,地名,在今
山東菏澤東北。(30) 《
史記·魏世家》記
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 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
桂陵之戰,沒有提到
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 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 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簡文記龐涓於桂 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31) 盡,終極。意思是稱讚
孫臏的作為盡善盡美。
戰爭案例
孔明智謀
一紙救江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
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
周瑜病逝的訊息後,就準備再次興兵進犯
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
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
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
孫權。於是,馬騰帶領次子
馬休、
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
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
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
劉備求援。
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
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
曹軍南犯,
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
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訊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
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
曹之,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覆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馬。正準備進發時,西涼
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徵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超總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畫,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班超故事
班超智和鄯善國
東漢初年,漢明帝派大將軍
竇固率軍西進攻打匈奴,班超也隨軍前往。為聯絡西域諸國共同對付匈奴,竇固派班超為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一行36人歷盡千辛萬苦,首先來到西域的
鄯善國。開始時鄯善王對他們很友好,可過了不久就變得冷淡了。原來,與漢朝為敵的匈奴也派使者來到鄯善,不斷向鄯善王施加壓力。
班超立即召集大家商議對策。他說:“我們來到西域,無非是想立功報國,現在鄯善王因匈奴使者的到來而變得優柔寡斷。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都說:“如今到了緊要關頭,我們聽從您的決定。”班超語氣變得堅定起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晚我們趁黑夜發動火攻,消滅匈奴使者,這樣鄯善王必定會同意與漢友好。”
夜幕低垂,班超率領36位勇士直奔匈奴使者的宿營地。班超讓10個人擂鼓吶喊,製造人多的聲勢,其餘的人放火燒帳,衝殺進去。一時間,匈奴使者的營帳大火熊熊,鼓聲和喊殺聲響成一片。匈奴人從夢中驚醒,到處逃竄,大都做了班超等人的刀下之鬼。
戰鬥結束後,班超把鄯善王請來,叫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級。鄯善王嚇得面如土色。班超乘機說服他與漢朝建立友善關係,鄯善王連連
點頭稱是。為表誠意,鄯善王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洛陽去做人質。
鄯善
王舍漢朝而欲結交匈奴,主要有匈奴使臣相迫。如果班超強令鄯善王臣服漢朝,即使鄯善王表面答應,內心也不會真服。班超採取
以迂為直的辦法,轉而攻擊自己的對手匈奴使臣,及時扭轉了不利的局面,挽救了瀕臨危機的漢鄯友好關係。
太平天國
太平救天京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
革命軍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朝派
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為了解救天京,天王
洪秀全召集諸
王眾將商討對策,但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
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拼只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地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抗州。然後天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 翼王
石達開急忙回響,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諸
王全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以為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
遲疑不決,沒有吭聲。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面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
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
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基地,城內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只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見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內守軍見
太平軍久攻不下,都很疲憊,天又降雨,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已經大開,李秀成率部沖入城內,攻了杭州。
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焚燒清軍的糧倉。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今副將
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撒天京。兩路兵馬匯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迴避了張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隊,終於順利地趕回天京。
此時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
左衝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時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
其它相關
孫臏謀劃
初時田忌計畫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龐涓中計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立即向大梁挺進。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城已攻破,魏軍還是不得只以少數兵力留守邯鄲,並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但同時間,齊軍已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已疲態畢露,再加以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意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便被大敗,魏軍主帥龐涓被生擒,但與之有仇的孫臏在此次放過了他。結果趙國之圍解除,邯鄲亦失而復得。“批亢搗虛”這招由於在桂陵之戰里被充份運用,因此後世以“圍魏救趙”來稱呼這道策略。
其它案例
維珍圍攻英航
直到1984年,無數新興航空公司在英國挑戰英航的圖謀均告慘敗。英航擁有幾乎壟斷的地位,使得競爭者毫無希望。所以,當
維珍集團開闢維珍大西洋航線後,許多業內專家表示懷疑。
維珍面臨眾多不利因素。它缺乏資金、能力、政治影響、經驗,而且也
控制不了訂票系統。它的失敗看來不可避免。
英國"維珍"老總
但是,維珍在
棋盤上擺了個前所未有的棋子。維珍把自己的品牌投入遊戲,引入了一個強大的新盟友。維珍使英航心神不定,奠定了一連串的勝利。鑒於其規模與聲譽,英航能對付幾乎所有的直接競爭者。然而維珍讓人不可思議:它在音樂行業是個很著名的品牌。英航面對的不僅是維珍大西洋,而且是維珍唱片。維珍唱片每賣出一張唱片,都在幫助維珍大西洋贏得乘客。
更讓英航撓頭的,是維珍擴張到無線電、電視、旅館行業。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攻擊,英航不能像對付新興航空公司那樣,輕而易舉地把維珍大西洋排除在行業之外。5年內,維珍大西洋贏得了1000萬英鎊的利潤。5年後,它的航線擴展到亞洲、
澳洲。維珍明白,用一個行業來保護另一個行業,不至於耗盡資源,通常情況下是雙贏。“圍魏救趙”的計謀變得更為實用,如同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察·布蘭森(RichardBranson)觀察的那樣:
它們(指公司)有著互利關係,它們彼此保護。當維珍大西洋開闢南非航線時,我們可以向那裡推出維珍電台和維珍可樂。同樣,我們會套用在航空業訂票的經驗,使火車票的買賣更簡易、更便宜。我們能夠把飛機上提供給乘客的娛樂模式移植到火車上。我們讓觀眾在電影院裡試飲維珍可樂。我們動用維珍特大型商店裡的大量娛樂存貨,使消費者在維珍電影院裡享受更多的樂趣。
大宅壯一稱
索尼公司是電器業中的土撥鼠,但是索尼公司不斷地實驗開發新產品,卻都無法長期獨占市場,其主要原因便是當索尼生產了
錄音機,其他公司也會跟上,而索尼更進一步研究製造電晶體收音機,其他公司也會紛紛仿造、生產、銷售,與索尼爭奪市場。
儘管索尼公司不斷地研究開發新產品,但是,一旦三菱、松下這些大廠商也加入生產行列,索尼這家小公司的市場就很容易被攪亂甚至被吞沒了。這就是為什麼小企業的產品無論多么優良,都無法長期獨占市場,而被大組織併吞的原因。
處在這些大廠商的重重包圍之下,盛田昭夫不斷地謀求著
生存之道,最後終於發展出一套“間隙理論”。也就是在這些無數的大廠商包圍之中,還存在一些空隙,也就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市場尚未被占領,只要看準這些空隙,立即行動,再聯合無數的小空隙,必定可以組成一個大的市場。
索尼公司就在國內市場競爭之際,用這種“間隙理論”向國外發展,在世界各地成立銷售據點,組成一個銷售網。到1961年,全球登記銷售SONY商品的國家多達一百多個。索尼公司用這種“圍魏救趙”的方法,確保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點。從此,索尼公司逐漸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器企業公司。
現代案例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年來這些國家對日本的發展的不滿頂多局限於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
理查遜上將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占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占據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
袖手旁觀。這是
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他襲擊珍珠港的
海軍基地的主意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
昭和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
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同樣是因為日本後方需要大量戰略物資而不得,美國等國拖延或者不給予,表明刻意削弱日本國家力量,使得本來戰鬥力空虛的日本國內,物資也短缺,達到了利用自身優勢削弱他國的目的,接著就是等待機會.
日本襲擊珍珠港,使得美國不論是不得已還是主動出擊,都具有正義的前提,
師出有名,而美國在歐洲戰場上且不論,單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舉動,基本都是避免在中國的大面積
正面戰場上和日軍糾纏,當然美軍也沒有那么多兵力,美國選擇靠近日該國土或者周圍領域和日軍激戰.最後當然是用兩顆核子彈,迫使日本最終的投降.
美國巧妙的利用圍魏救趙計策,特點是主動製造敵對國的弱點或者虛弱的地方,避開敵對國精銳的正面部隊,打擊其根本的但是最弱的地方
經驗教訓
漢尼拔
公元前219年,
迦太基人在
中東地區有一個叫
迦太基的國家,也是一個
文明古國,迦太基的軍事統帥叫
漢尼拔,這個人可以說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軍事家,他帶領五萬大軍翻越阿爾匹斯山,再次到達了亞平寧平原,可以說連連的摧城拔寨所向披靡,打得羅馬軍隊望風而逃。這個時候,羅馬有個統帥叫費邊,費邊這個人,他已經知道了漢尼拔的厲害,所以他主張一路退卻,沿途堅壁清野,把房子燒掉,把糧食燒掉,把井毀掉,讓漢尼拔的軍隊 得不到供應,喝不上水,吃不著飯,一路下來,一路退逃,費邊被羅馬人所嘲笑,但是後來人們漸漸地發現,費邊的辦法很有效,漸漸地漢尼拔就有點頂不住了,隨著供應線的拉長,隨著他自己越來越得不到應有的供給、應有的補給,在這種清況下,他漸漸地開始變得焦躁起來,而這個時候呢?費邊就覺得時機要到了,他決定去打擊對於漢尼拔的軍隊來講至關重要的一個它的同盟城市叫
卡普蘭,這個城市是那時候漢尼拔唯一能得到供應和補給的地方,當費邊帶領
羅馬軍團去攻打卡普蘭的時候,漢尼拔有點著急了,立刻回兵來救,可是他發現他的軍隊要在這個地方跟羅馬軍隊決戰,不見得能占得著便宜,最後他就想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和孫臏當年想的辦法很相似,他的辦法就是回師,把他的全部部隊掉過頭來去攻打羅馬,這很有點像圍魏救趙,他把他的部隊帶到羅馬城下,去圍攻羅馬的時候,費邊手下的將領們都急了都慌了,因為這些人都是羅馬人,打下羅馬,他們整個家就完蛋了,家破人亡,所以他們紛紛向費邊要求立刻起兵回身去救羅馬,然後費邊告訴大家,說我們羅馬還沒有到那么不堪一擊的程度,即使是漢尼拔去攻打,一時半會兒是攻不下來的,而眼下卡普蘭我們唾手可得,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去回救羅馬的話,我們就等於中了漢尼拔的計,他很有可能在半路上,在我們還在運動中的時候,把我們殺個片甲不留,所以他不主張回師去救,他說我們只有
速戰速決,加緊攻打卡蘭。幾天后,漢尼拔一直在羅馬的城邊等好訊息,等什麼好訊息呢?就是看看
費邊什麼時候撤軍,撤到快到羅馬的時候,他回身去把他消滅在半途中,可是他等到的訊息是卡普蘭陷落,這是一次失敗的圍魏救趙的例子,是因為像費邊這樣的統帥,他識破了漢尼拔的計謀,才使漢尼拔這么出色的百戰百勝的將領,在最後一戰中,終於遭到一種滅頂之災,終於沒有再延續他勝利的輝煌和神話。
人物簡介
田忌
田忌,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亦作陳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
徐州(今山東滕州南),故又稱
徐州子期。戰國時期
齊國名將。約為公元前340年,
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的
田忌賽馬法。公元前354年,發生
桂陵之戰,魏國攻打
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公元前341年,發生
馬陵之戰,魏國攻打韓國,齊國派兵相助,仍由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
龐涓輕敵深入,結果龐涓被殺,齊國大勝。同年,被齊相
鄒忌用
反間計陷害,田忌無法澄清,逃亡楚國。直到齊宣王即位,方才重回齊國。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
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
臏刑故名孫臏。
龐涓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孫龐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傳與
孫臏同拜於隱士
鬼谷子門下,因嫉
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颳去。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
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
范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
馬陵之戰。
趙成侯
趙成侯(?─前350年),
嬴姓,趙氏,名種,
趙敬侯之子,戰國時期
趙國君主。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
漿水鎮附近(今
邢台縣)高築
檀台,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國派大將
龐涓帶兵攻打
趙國,圍趙都城
邯鄲。齊使
田忌、
孫臏救趙,敗魏
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
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
會盟,趙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