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長孫無忌少年喪父,與母親、妹妹被異母兄
長孫安業趕出家門,由舅舅
高士廉撫養長大。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
文史,而且頗有計謀,與唐國公
李淵的次子
李世民關係甚好。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嫁給他,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成為
郎舅。
隋朝末年,李淵在晉陽
起兵反隋,攻入
關中,建立唐朝,是為
唐高祖。唐高祖渡河時,長孫無忌便到
長春宮謁見,拜為渭北道行軍
典簽,輔佐秦王李世民。此後,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累遷
比部郎中,封上黨
縣公,成為李世民的
天策府重要成員。
參與兵變
唐朝統一過程中,李世民功勳卓著,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引起
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結齊王
李元吉,數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
幕僚都非常憂懼。
房玄齡對長孫無忌道:“如今兩方已經結怨,一旦禍患暗發,不只是秦王府難以收拾,便是國家存亡都成問題。不如勸說秦王行
周公之舉,安定家國。”長孫無忌道:“我早就有這想法了,只是一直不敢說,你的話正和我的心意。”於是,長孫無忌與房玄齡、
杜如晦一同勸說李世民
先發制人,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向李淵進讒,將房玄齡、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將
侯君集、
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讓他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這時,李建成以反擊突厥侵犯為名,推薦李元吉督軍北征,又抽調秦王府
精兵猛將,並計畫在餞行時伏殺李世民。李世民得知,遂決定發動
兵變,命長孫無忌將房玄齡、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謀劃。
擔任宰相
貞觀元年(627年),長孫無忌改任
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他既是
勛臣,又是
國戚,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長孫無忌為
尚書右僕射。當時,有人進密表勸諫,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唐太宗將密表出示給長孫無忌,以表明君臣無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對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
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說。唐太宗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
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上表推辭,被駁回後,又通過高士廉再次提出請求,認為以外戚擔任
三公,會招致“聖主私親”的非議。唐太宗仍舊不許,表示授官是以才德為標準。長孫無忌又親自上表辭讓,唐太宗批覆道:“我為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輔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內,
君臨天下。以你的功績、才幹、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他特意撰寫一篇《
威鳳賦》,賞賜給長孫無忌,追思自己創業之艱與無忌的
佐命之功。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十四位功臣為世襲
刺史。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他認為實行分封有害無益,便上表反對,並道:“臣等
披荊斬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統,陛下卻讓我們世代治理外地
州郡,這跟流放有何不同?”唐太宗嘆道:“分封功臣,是要讓你們的後代世代捍衛王室。你們卻把我這山河般莊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強諸位到
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罷。貞觀十六年(642年),長孫無忌進拜司徒。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凌煙閣,長孫無忌則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長孫無忌與房玄齡、
蕭瑀、
李勣,會合
大理寺、
中書省、
門下省,一同審訊太子
李承乾謀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晉王
李治為皇太子,任命長孫無忌為
太子太師。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東征
高句麗。長孫無忌與
岑文本、
楊師道一同隨軍出征,並代理侍中之職。在圍攻
安市城的戰役中,長孫無忌率一萬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峽谷中,作為
奇兵衝擊敵後,並拆毀所有橋樑,斷絕高句麗援軍歸路,迫降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
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師長孫無忌與
太傅房玄齡、
太保蕭瑀一同辭去
三師官職。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長孫無忌遙領揚州大
都督。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中書令
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長孫無忌為檢校中書令,並主持
尚書省、門下省事務。
輔佐高宗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於行宮
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
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外,李治仍哀哭不止。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
唐高宗。長孫無忌進拜太尉、同
中書門下三品,仍兼任揚州都督,主持朝政。當時,長孫無忌以
元舅的身份輔政,每有進言,唐高宗都優先採納。曾有洛陽百姓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高宗立即下令將其處斬。
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審理
房遺愛謀反案。吳王
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為儲位之爭與長孫無忌有舊怨。長孫無忌欲藉機誅殺李恪,以絕
眾望,便誣稱李恪也參與謀反。二月,
房遺愛等人被處斬。李恪也被賜死,死前大罵:“長孫無忌
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江夏王
李道宗、駙馬都尉
執失思力因與長孫無忌不和,也被流放嶺南。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廢黜
王皇后,立
武昭儀(武則天)為皇后。他擔心大臣不從,便與
武則天到長孫無忌家中飲宴,賞賜金寶
繒錦十車,又任命無忌的三個
庶子為
朝散大夫,並以皇后無子來暗示無忌。長孫無忌卻假裝不明白高宗的意思,
顧左右而言他。高宗怏怏而歸。後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次到長孫無忌家中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加以勸說,但都被無忌正色拒絕。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決定
廢后,召長孫無忌、李勣、
于志寧、褚遂良入
內殿商議。李勣稱病未去,于志寧噤不敢言,褚遂良則激烈反對。長孫無忌雖未明言反對,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唐高宗最終還是將王皇后廢為
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賞賜卻不肯支持自己,對他懷恨在心。
被貶遇害
顯慶四年(659年),
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
密章,稱監察御史
李巢勾結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便命許敬宗與侍中
辛茂將一同審查。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我擔心他知道事情暴露,會採取緊急措施,號召同黨,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儘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給舅舅判罪,後代
史官會怎么看待我?”許敬宗舉
漢文帝殺舅父
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也不與長孫無忌對質,便下詔削去他的官職和
封邑,流徙
黔州,並讓沿途
州府發兵護送。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讓李勣、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
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
自縊。長孫無忌死後,家產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
奴婢。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復長孫無忌官爵,命其孫長孫元翼承襲趙國公爵位,並將他陪葬
昭陵。
主要成就
長孫無忌曾主持修定《
唐律疏議》,奠定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根本。
《唐律疏議》繼承
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
註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是
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範。它貫徹“先存百姓”的指導思想及“
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使立法寬平,順乎歷史潮流,因而促進了唐初封建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對後世立法如《
宋刑統》、《
大明律》、《
大清律例》等都有深遠影響。
人物評價
總評
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貢獻。
歷代評價
李世民:①無忌聰明鑑悟,雅有
武略。②昔
黃帝得
力牧而為
五帝先,
夏禹得
咎繇而為
三王祖,齊桓得
管仲而為
五伯長。朕自居
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③司空、齊國公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參締構,義貫休戚,效彰夷險,嘉庸懿績,簡於朕心。④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⑤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李恪: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陷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許敬宗:①無忌與
先朝謀取天下,眾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謂威能服物,智慧型動眾。②無忌今之
奸雄,
王莽、
司馬懿之流也。
呂溫:①昔者舜以九官致理,周以
十亂反正,高皇以
三傑祚漢,光武以
二十八將中興,若夫錯綜勛賢,牢籠今古,雄四代而高視者,其唯聖唐乎?……長孫趙公,舉大義,除二凶,安宗廟,定社稷,以振我丕赫無疆之休,此則
周公之匡救也。②趙國之先,發祥朔土。乃祖乃父,受天之祜。有女而聖,為天下母;有子而賢,為唐室輔。聖賢同氣,千載一睹。丕顯趙公,允文允武。克忠克仁,實有大勛。高祖受命,太宗歸尊。翼翼乾乾,恪居於藩。群孽亂嗣,爭窺神器,鴻業將墜。公揭大義,一匡天地。人到於今,家受其賜。帝將傳聖,爰有顧命。汝忠汝誠,莫與汝京。為我聖子,守唐太平。公相高宗,有太宗遺風。刑措財豐,八荒來同,和氣大融。妖星襲月,禍起中宮。公將正之,以王帝躬,力屈群邪,誠阻天聰。黜非其尤,令問無窮。
劉昫:①無忌
戚里右族,英冠人傑,定立
儲闈,力安社稷,勛庸茂著,終始不渝。及黜廢
中宮,竟不阿旨,報先帝之顧托,為敬宗之誣構。嗟乎!忠信獲罪,今古不免;無名受戮,族滅何辜!主暗臣奸,足貽後代。②趙公
右戚,兩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③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
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④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宋祁:①無忌與遂良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故
永徽之政有
貞觀風。帝亦賓禮老臣,拱己以聽。綱紀設張,此兩人維持之也。②高宗之不君,可與為治邪?內牽嬖陰,外劫讒言,以無忌之親,遂良之忠,皆顧命大臣,一旦誅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剛,撓陽之明,卒使
牝咮鳴辰,祚移後家,可不哀哉!天以
女戎間唐而興,雖義士仁人抗之以死,決不可支。然瑗、濟、義琰、儀四子可謂知所守矣。噫!假使長孫不逐江夏、害吳王,褚不譖死劉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張唐英:無忌其後卒被流竄死於黔南,天下以為寃,然而亦疑其誣殺吳王恪之報應也。
范祖禹:①君臣以道相與,以義相正者也。故先王以群臣為友,有朋友之義,非徒以上下之分相使而已。太宗欲聞過於無忌,而無忌納諂以悅之。君好直而臣不忠,其罪大矣。②高宗欲廢后而立妾,故官無忌妾子,又重賂以悅之,誘之以利,非德賞也。而無忌受其官與賜,豈未之思乎?夫大臣欲以義正君,而先沒於利,不足以為重矣。無忌苟辭其官、反其賜而不受,使其君知大臣之不可誘以利,亦足以
格其非心而益見憚矣。無忌不知出此,卒使武后怨其受賜而不助己,奸臣得以入其謀,高宗無足譏焉,惜乎無忌之不學也!
張燧:長孫無忌、褚遂良之死,世鹹悲之。余以為二子均有死道。夫吳王恪,太宗愛子也,太宗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無忌以舉棋不定為諷,似矣。而其後也,竟以房遺愛獄誣構吳王,陷之重辟。劉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禍,理固應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誣以“
伊霍”一語,必欲斃之,雖
馬周強諍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謂太宗心膂臣也,一殺其愛子,一貽其主以殺直臣之名。由此觀之,武氏之禍,猶為晚也。
丁耀亢:無忌以
內戚佐太宗有天下,稱
元勛焉。死於
陰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誣恪一事,足以感動天帝,而後知古來英雄之死,別有陰報,不必為之扼腕也。故曰:大輿多塵,君子有以慎其終矣。
王夫之:①長孫無忌曰:“太子仁恕,實守文之德。”此佞者之辯也。太宗不能折之,遽立治而不改,唐幾以亡。仁恕者,君德之極致,以取天下而有餘,況守文乎?無忌惡知仁恕哉!不明不可以為仁,不忠不可以為恕。……故仁恕者,君子之大德,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不保其世臣,殃及子孫,禍延宗社。長孫無忌之惡足以知仁恕哉?挾仁恕之名以欺太宗,而太宗受其罔,故曰佞者之辯也。②夫長孫無忌之決於誅殺,固非挾私以爭權,蓋亦衛高宗而使安其位爾。乃衛高宗而不恤唐之
宗社,則私於其出,無忌之惡也。原其所自失,其太宗之自貽乎!承乾廢,魏王絀,太宗既知恪之可以守國也,則如光武之立明帝,自決於衷,而不當與無忌謀。如以高宗為
嫡子而分不可紊,則抑自決於衷,而尤不當與無忌謀。疑而未決,則在廷自有可參大議之臣,如德宗之於
李泌,
宋仁宗之於
韓琦,資其識以成其斷。唯無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與辨高宗與恪之廢立乎?房玄齡、褚遂良之贊立高宗,義之正也;太宗之疑於立恪,道之權也;無忌之固請立高宗,情之私也。挾私而終之以戕殺,無忌之惡稔,而太宗不灼見而早防之,不保其子,不亦宜乎!
龔煒:武氏之亂,成於
徐世勣“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實由於長孫無忌之私其甥。當承乾之廢,無忌等力贊晉王,太宗尋悔之,欲更立吳王恪。夫再易太子,誠非美事;然為宗社大計,又不得以常理論。雉奴懦恪類己,知子莫若父矣。無忌以恪非長孫氏出,力諫而止。高宗立,遂有聚麀之恥。未幾,而遂有奪攘之禍。無忌早已不保其身,世勣亦一傳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於爾國,害於爾家,可懼哉!
蔡東藩:長孫無忌、褚遂良,不能進諫於入宮之時,徒欲勸阻於廢后之際,
先幾已昧,後悔曷追?
軼事典故
諫伐突厥
突厥與唐朝結盟後,政局混亂。唐朝官員大都建議對突厥用兵,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蕭瑀道:“若不出兵,會失去乘亂攻取的時機,但如若出兵,又會背棄
盟約。我們應當如何?”蕭瑀建議出兵,而長孫無忌則道:“現在國家正息兵休戰,等他們侵犯邊境,才能討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會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還沒有看到必勝的把握。我認為暫且
按兵不動,保持信義,更為合適。”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不言君過
唐太宗曾對侍臣道:“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
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要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不要隱瞞。”長孫無忌等人都道:“陛下沒有過失。”後來,唐太宗又對長孫無忌道:“人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可對我明言。”無忌仍道:“陛下
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裡有什麼過失可言。”
支持晉王
唐太宗廢黜太子李承乾後,曾將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李勣留在兩儀殿,對他們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
李泰、齊王
李祐,一弟指漢王
李元昌),都如此作為,我心裡實在是苦悶。”他撲倒在
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驚懼不已,連忙上去抱住太宗,奪過佩刀,交給侍立在旁的晉王李治,並問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選。太宗道:“我想要立晉王為太子。”無忌道:“臣謹奉
詔令;如有異議者,請將其斬首。”太宗對李治道:“你舅父答應讓你當太子了,你應當拜謝他。”李治下拜。太宗又道:“你們已跟我意見相同,但不知社會輿論如何?”無忌道:“晉王仁德孝順,
天下歸心已久。請您召集百官詢問,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負陛下,臣罪該萬死。”太宗遂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唐太宗雖將李治立為太子,但對他的懦弱性情憂慮不已。他私下對長孫無忌到:“你勸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
懦弱,恐怕不能守護
社稷。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么樣?”長孫無忌極力反對,太宗笑道:“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對的嗎?”無忌道:“太子仁厚,乃是
守成之主。而且
儲君至關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請陛下熟思。”太宗遂作罷。
君臣情重
唐太宗曾得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寵過盛。他把密表給無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間,沒有什麼可猜疑的。如果我們都把聽到的話放在心裡不說,那么我們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溝通。”太宗還召集群臣,當眾訓誡道:“如今我的兒子年紀都很小,無忌為我立過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樣。關係疏遠的離間關係親密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都是不合情理的。這些
挑撥離間的話,我一律不聽。”
唐太宗病重時,將長孫無忌召到含風殿,用手撫摸他的面頰。無忌悲不自勝,痛哭不止。太宗把
後事託付給他和褚遂良,又對褚遂良道:“無忌對我竭盡忠誠,我能擁有大唐江山,多虧他的幫助。我死了之後,你要保護好無忌,不要讓小人進讒挑撥離間。”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論開言路
唐高宗曾廣開獻書進言之路,希望從中發現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雖多,卻都沒有價值,不足採用。長孫無忌道:“陛下即位以來,各項政策都十分正確,根本沒有什麼遺漏和錯誤,那些希望通過僥倖獲得提拔的人當然提不出什麼有用意見。但是陛下必須廣開言路,如果杜絕言論,恐怕下情不能上達。”
人情難免
唐高宗曾對長孫無忌道:“我聽說各地官吏,在處事之時仍講情面。”無忌道:“講情面徇私情,自古難免。但要說
徇情枉法,他們也實在不敢。至於稍稍考慮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個人作品
《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三首:《
新曲二首》、《
灞橋待李將軍》。《全唐詩續拾》則補錄四首:《儀鸞殿早秋侍宴應詔》、《春日侍宴望海應詔》、《奉和行經破薛舉戰地應詔》、《侍宴延慶殿同賦別題得寒桂叢應詔》。
《
全唐文》收錄其表文十四篇:《辭功臣襲封刺史表》、《賀河清表》、《請
封禪表》、《進
五經正義表》、《進律疏議表》、《謝敕
秘書省寫新翻經論奏》、《太宗皇帝配天議》、《冕服議》、《先代帝王及
先聖先師議》、《
昊天上帝及五帝異同議》、《請廢白合從素服議》、《甥舅服制議》、《庶母服制議》、《律疏議序》。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長孫晟,隋朝右驍衛將軍。貞觀年間,追贈司空、齊國公。
母親:高氏,隋朝揚州刺史
高勱之女,申國公高士廉之妹。
兄弟姐妹
兄弟
根據《
隋書·長孫晟傳》、《
舊唐書·后妃列傳》記載,長孫無忌是長孫晟幼子,有三個兄長。
長孫安業,
監門將軍。貞觀年間密謀反叛,因皇后求情而判流放。
但根據《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長孫無忌的三個兄長為長孫無乃、長孫無傲、長孫無憲,此外還有一個弟弟,名為長孫無逸。
姐妹
根據史籍、
墓誌等資料記載,長孫無忌至少有姐妹三人。
長孫氏,同父異母的姐妹,嫁給隋朝內史舍人王韶,生女王婉。
長孫氏,同父同母妹妹,嫁給唐太宗李世民,即文德皇后。
兒子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長孫無忌有十二個兒子。
長孫淹,官至長水縣令,封安城縣公。
長孫津,官至尚衣奉御。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
《新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
墓葬紀念
長孫無忌墓
長孫無忌墓是昭陵陪葬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
永壽縣渠子鄉永壽坊村。1992年,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隆衣冠冢
位於
重慶市武隆縣江口鎮烏江河畔薄刀嶺的令旗山下,俗稱“皇墳”、“天子墳”。古黔州即今天的重慶市武隆、彭水一帶。墓地規模原占地三畝,主基古樸莊重、樓亭閣工藝精湛,石碑、石獅、石兔、石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風雨淪桑,現存墓高5.35米、直徑30米的圓形黃土冢。
墓前有明萬年曆間彭水知縣吳元鳳立“唐太傅長孫公無忌之墓”碑一方,高1.58米,寬0.73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彭水知縣立“長孫無忌之墓”碑一方,高1.4米,寬0.49米,厚0.11米;清鹹豐十年(1860年),彭水邑令詩碑一方,高1.55米,寬0.7米,厚0.1米,詩文32句,244字,褒功頌德,堪稱緬懷忠良的好詩篇。1984年,武隆縣人民政府立“趙國公長孫無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紀念,並定為文物古蹟加以保護。
2000年被列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影視形象
1985年《
一代女皇》,
郎雄飾演長孫無忌。
2018年《天下長安》,姚弈辰飾演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