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
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
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
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
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
史籍。記載了上起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
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166年的歷史。
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為它不僅超過了《
宋史》《
遼史》,也比《
元史》高出一籌。
作品目錄
本紀
志
表
列傳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弧人物為附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列女-阿鄰妻、 李寶信妻、韓慶民妻、雷婦師氏、康住住、李文妻、 李英妻、相琪妻、 完顏阿魯真、撒合輦妻、許古妻、 馮妙真、蒲察氏、烏古論氏、素蘭妻、忙哥妻、尹氏、白氏、聶孝女、仲德妻、寶符李氏(張鳳奴附) |
| | |
| | |
| | |
| | |
| | |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
肅慎。唐代時稱靺鞨。五代時,契丹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女真從始祖
函普到烏雅束八代,尚無文字,那時自然談不上史事的記載。到阿骨打建立金國以後,最初也無文字。阿骨打的侄兒、金大將
完顏宗翰喜好訪問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遺事。後來,女真統治者逐步吸取
漢族文化,設立國史院,置監修國史等史官,開始編撰史書。
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令
完顏勖與耶律廸延掌國史。完顏勖等就把宗翰了解到的從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綜合為三卷。
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完顏勖等又進《太祖實錄》二十卷。
金世宗時,修《睿宗實錄》。世宗讓修史的人拿著修好的《睿宗實錄》去請教老臣
彀英,彀英為之更正了不少錯誤。所以金代的“
實錄”是比較詳實的,從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緒,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記載。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盡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後世人的追述要真實些。
金亡以後,“實錄”均存於順天的張萬戶(
張柔)家。張曾任金
經略使,後來投降蒙古,並為前驅,1233年,參加攻金都城汴京(今
河南開封)之役。城破後,張柔“於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秘府圖書”。
至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張柔把《金實錄》獻給朝廷。元世祖的謀士
劉秉忠、
王鶚等都曾先後請修《金史》。
元英宗時,又修過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編撰的基礎,到元順帝時,自然有了豐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書。在這之前,金末文人
元好問(裕之)曾想利用金實錄撰修金史,未能實現。但所傳
中州集及壬辰雜編,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這兩部書也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
劉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國,他從汴京輾轉兩千餘里,回到故鄉
渾源以後,寫了《
歸潛志》一書,記載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對了解金末文人及社會情況有極大參考價值。
故元史館的臣僚說:“劉京叔歸潛志與元欲之壬辰雜編二書,雖微有異同,而金末喪亂之事猶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
完顏奴申傳)這些都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較好的一部。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
修起居注;秘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曆;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後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
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
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了攻汴戰鬥的
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秘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二年(1261年)被獻之於朝廷。
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
蔡州,金朝滅亡。元朝建立後,金朝遺老
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
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著手蒐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紹王朝沒有實錄,書中衛紹王本紀的材料都是中統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後,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
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
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蒐集金代
史實,如金末文人
劉祁著《
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
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為根據,又有
王鄂等人的蒐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與《
遼史》纂修時所據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於著手,這與《
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於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編輯過程
《金史》是元修
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
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
義例難定未
付諸實行,直到
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
《金史》具體參加修募的有沙刺班、王理、
伯顏、趙時敏、
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
張起岩、
歐陽玄、
王沂、
楊宗瑞等人,其中
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了《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都由他來完成,表現出了他的傑出史才。
《金史》編募始於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到次年十一月成書。初由丞相脫脫任都總裁官,到修成時脫脫已罷相,由新相
阿魯圖奏上。在不到兩年時間裡,修成這樣一部巨著,這首先是由於金代史料保存較為完備,有很好的文獻基礎。其次,
元世祖時,
劉秉忠、
王鄂已先後請求修《金史》,仁宗時,袁桶請求徵集金代史料,英宗時,
虞集又請修《金史》。有了這幾次修撰基礎,順帝時成書就比較容易了。元修《金史》資料來源極為豐富,首先,金代官修的實錄比較完備。從太祖阿骨打以下至宣宗諸帝基本都有實錄,此外還有大量起居注、國史,包括歷代皇帝本紀和功臣列傳等。其次,有關金代歷史、文化的大量著述當時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如宇文懋昭《
大金國志》40卷,楊廷秀《金四朝聖訓》,
史公奕《大定遺訓》,
楊雲翼《大金禮儀》,
張暐《
大金集禮》40卷,《
大金吊伐錄》等等。尤其是
元好問的《壬辰雜編》(已失)和
劉祁的《
歸潛志》保留了大量金代的史料,不少被《金史》所採納。
作品鑑賞
編輯特點
首先,在編纂體例和內容方面有獨特之處。如“本紀”第一篇,沒有直接記述金建國後的歷史,而是先追述女真族建國前的歷史,保存了珍貴的歷更材料。在“本紀”的末尾,設立了《世紀補》,用以記述幾位未曾即位稱帝而被後代追認為皇帝的人,如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種妥當的體例處理方法,為後代修史者所效法。
《金史》中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將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較系統、全面地記載下來,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徵。《金史》還創立了《交聘表》,以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記述金朝與宋、西夏、高麗等鄰國的和戰及來往關係,形式新穎,條理清晰。此外,專立《金國語解》一篇,注釋了在官稱、人事、物象、姓氏中出現的女真語稱謂,是研究女真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記述方面,處理得也比較得體。例如書中對金代戰爭的記述,既生動,又不冗繁。金代的戰爭比較多,《金史》沒有一一鋪敘,而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兩個主事人的紀、傳中詳述,對其他事和人,在其他紀、傳中從側面加以補充,對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大多記述得比較詳細,避免了《宋史》詳略失當的現象。《金史》以“實錄”為依據,史料翔實可信,記述較客觀審慎。
《金史》以“實錄”為依據,史料翔實可信。對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能充分予以揭露,而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中,對金統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也能如實反映。
當然,《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記事前後矛盾、重疊,史實錯誤、年次顛倒,人名地名混亂等;還有很多疏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 1134)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的大事,《金史》卻避而不談。
不足之處
當然,《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
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
楊朴,是
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為什麼在《金史》中隻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願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金朝基業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象很多。
後世影響
《金史》不僅提供了金朝歷史的基本資料,更輯佚和保存了眾多的金朝文獻,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不容忽視和否定。
《金史》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提供了金朝歷史的基本資料,更輯佚和保存下眾多的金朝文獻,仍不失為研究金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作品評價
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
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與《
史記》《漢書》《
三國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
清代史學家
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
廿二史札記》卷27)《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
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
版本信息
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朝後來的覆
刻本),是現存金史最早的
本子。
《金史》修成後多次刊行。元代初刻本今存八十卷,此外有元復刻本、明南監本、北監本、清殿本等。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金史》,以百衲本為底本,充分吸收了前人整理校勘的成果。
參考書
清朝人施國祁曾花20多年時間,細讀《金史》十餘遍,撰《金史詳校》十卷對《金史》詳加考辨訂正,是讀《金史》必備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