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府

興中府

興中府為遼代六大藩府之一,隸屬中京道南面官制,下轄建州、霸州(設府後虛化,屬縣由興中府直轄)、宜州、錦州、白川州(別稱川州)等五州(後又增設:安德州、黔州)。直轄四縣,分別是:興中縣、營丘縣、象雷縣、閭山縣。

興中府地處遼西大凌河中上遊河谷最寬闊處,屬遼中京地區腹地,是南面官中除京府外僅有的三個府級行政單位之一,是遼代大凌河流域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區域。代沿襲遼代仍設興中府,隸屬北京路元代撤府,降為興中州,隸屬大寧路。明永樂初,城廢,其地後為蒙古所據。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文物遺蹟,歷史意義,地圖坐標,

歷史沿革

重熙十年(1041年),遼興宗耶律宗真依託舊有霸州(今朝陽建制,升級設立興中府,府治即唐代營州故城,也就是前燕慕容皝所築之龍城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載: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皝柳城之北, 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慕容垂復居焉,後為馮跋所滅。元取為遼西郡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神龍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所據。太祖平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制置,隸積慶宮。後屬興聖宮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有大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駐龍峪、神射泉、小靈河。統州二、縣四: 興中縣。本柳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建霸城縣。重熙中置府,更名。 營丘縣。析霸城置。 象雷縣。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初隸中京。後屬。 閭山縣。本且慮縣。開泰二年以羅家軍置。隸中京,後屬。

文物遺蹟

2003年,遼寧省朝陽市政府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從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蹟。其中3號地點,即龍城宮城南門遺址的發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穫之一。該處城門遺址歷經前燕後燕北魏,五個時期建設,其中第五期門址為遼代門址,對應歷史記載,確認為遼代興中府時期城門遺蹟。該處遼代門址疊壓在唐代門址之上,其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舊,但範圍有所縮小。門墩底部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20.5米。門墩外圍均用磚石包砌。門道寬5米,長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鋪砌,兩壁包鑲木板,其下置礎石,上承木柱,門道內堆積了大量的被燒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紅燒土塊等,表明此建築最終毀於一場大火。推測該城門自遼代改建之後沿用至,廢棄之後沒有再重建。
1988年,朝陽市文物部門在朝陽縣木頭城子鎮徵集到一方官印。據朝陽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印為當地農民墾種時挖出,印為銅質,略呈長方形,印表面陽刻篆書“興中府綾錦印”兩行六字,印文刻得較深。印背面無款記,背中央有一方柱狀執柄,柄頂部鑿刻一“上”字,以示使用時蓋印的正確方向。印文系銅鑄成,製作較粗,不工整。該印後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興中府綾錦印”證明,遼朝曾在興中府地區設有綾錦機構管理當地絲織生產。而發現“興中府綾錦印”的朝陽縣木頭城子鎮正是興中府管轄下的建州州治所在地。
興中府時期遺蹟今存有遼大康二年修建的朝陽南塔、遼重熙十三年重修的朝陽北塔、金大定七年鐫刻的朝陽三學寺古碑(興中府尹高恩廉立)等文物。

歷史意義

興中府是在遼朝遷都中京之後設定的地方府一級行政單位,其行政地位類似如今的直轄市。遼代除五京所在地,地方行政區很少設府,興中府是在南面官中除京府外僅有的三個府之一。
興中府的設立,其主要目的在於維護和加強遼中京的統治中心地位,保障首都的經濟供應。興中府這一命名也寓含了遼國統治者意圖發展中京地區的用心。
興中府的設定是遼王朝一次重要的地方政權機構改革,它集中體現了遼地方政權建設與制度改革一些重要變化與特點。採用南面官制,強調地方特色。設定綾錦機構,發揮地方經濟優勢。遼朝地方政權建設的不斷變革,反映了遼朝統治者治國思想與觀念的轉變。

地圖坐標

坐標點說明:興中府坐標點選取為朝陽北塔朝陽北塔屬興中府城內官署區中心地帶建築,遼重熙十三年重修。朝陽北塔塔基下是三燕前燕後燕北燕)時期皇宮宮殿基址。該片區域自前燕遼代均屬城中官署區,自前燕慕容皝建城以來,城址歷代沿用,中心區域大致未變。故選取朝陽北塔作為興中府城坐標點。
興中府坐標——北塔(屬官署區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